【正文共1800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前兩天看到了一組照片讓人動容。
幼兒園門口,欄杆外,高牆邊,出現了一群可疑的身影,他們或蹲,或趴,或踮著腳,個個伸長了脖子,朝幼兒園內張望,盯著裡面的孩子,不肯離開。這些人裡有男有女,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有六十歲左右的老年人。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孩子們的家長。他們有的是爸爸媽媽,有的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
每年的幼兒園新生入園,總是會上演一幕催淚大戲,孩子們哇聲一片,家長們在送孩子們入園後,個個紅了眼圈,捨不得離去,總想再看看孩子,是不是還在哭呢,會不會哭嗆到啊,他們會不會害怕呢?老師能哄好他們嗎?他們能好好吃飯喝水睡覺嗎?
園內的孩子們並不知道家長並沒有離去,他們正承受著一次嚴重的分離焦慮,好像自己被拋棄了,置身於一個可怕的世界,除了哭,還是哭。
還記得第一次送兒子去幼兒園,當時兒子看到教室裡的玩具,自己就跑了進去,開始搗騰那些玩具,他看我還站在教室門口,就跑到門口拉我的手說:「媽媽,進來玩!」我跟他說:「媽媽不進來了,媽媽要走了。」兒子馬上反應過來,想從教室裡出來,卻被門口的老師攔住了,老師朝我示意,我馬上知趣地跟孩子擺擺手,轉身快速離開。
下一秒,身後響起了兒子撕心裂肺的哭聲。
我當時眼淚譁地流了下來,迅速走過拐角處,走到教室後面的窗戶那裡悄悄朝裡看兒子。他還在哭。教室裡所有的孩子都在哭。而窗邊除了我,還是同班孩子的家長都擠在那裡看孩子。
最後幼兒園的保安來下了逐客令。我們才依依不捨地走出校園。在幼兒園外站了許久才走。走的時候,仍能聽到一樓小班的孩子們的哭聲一片。
小孩的分離焦慮是很正常的,這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孩子3歲入園,開始離開父母和家庭,開始幼兒園生活,邁出了他成長過程中特別重要的一步。
這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必經階段,爸爸媽媽們不需要太難過。
1、 哭鬧不止。
2、 拒絕睡覺和吃東西。
3、 情緒緊張、不安。
4、 孤獨不說話,眼睛望著門口或窗外。
5、 對某位老師產生依戀。
孩子的分離焦慮從一兩歲時就開始存在,這個時候,孩子對媽媽的粘性很高,只要一刻看不到媽媽,就會特別焦慮。媽媽們肯定還記得那種孩子盯著你上廁所時的尷尬和無奈吧。
這個時候的孩子還無法進行理性的思考,他會認為,看不到媽媽,就代表,媽媽不存在了,再也看不到媽媽了。所以,他會一刻不停地盯著你,不能接受哪怕你離開一秒鐘。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即便一段時間看不到媽媽,孩子也會很安心地玩玩具,跟其他撫養人互動。這意味著,孩子的安全感正在逐步建立。
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時,他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跟一群完全陌生的人在一起待一整天,身邊一個熟悉的親人也沒有,分離焦慮再次產生。
1、 用繪本做好心理建設。
可以藉助一些繪本,給孩子描繪幼兒園生活。告訴孩子,在幼兒園會有很多玩具,有很多小夥伴和他一起玩,還有非常好的老師。讓孩子對幼兒園生活不排斥。
2、 提前去熟悉環境和老師。
若有條件,可以在正式入園前帶孩子去幼兒園看看實地,提前熟悉一下環境。消除對環境的陌生感和恐懼感。若能接觸一下裡面的老師,那當然更好。
3、 堅持送園。
在入園的前兩個月,一定要堅持送園,就算孩子每天哭鬧,也不要間斷,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孩子在入園15天左右就會慢慢適應,不會再哭鬧。
4、 送園後家長要果斷離開。
家長送孩子入園後,不要在園內逗留。因為你越是捨不得,孩子會哭得越厲害。
5、 準時接孩子不失約。
家長每天一定要準時接孩子,可以跟孩子承諾會第一個去接他,讓孩子放學時,一眼就能看到你。家長信守承諾,會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6、 多跟老師溝通。
到幼兒園接孩子時,可以多跟老師溝通一下孩子的情況。
7、 放學後在園裡多玩幾分鐘。
從老師那裡接到孩子後,不用急著帶孩子離園,可以讓孩子在園內的戶外場地多玩幾分鐘,玩玩滑梯,跟小朋友一起跑跑跳跳。
8、 保持每天跟孩子溝通。
每天回家後,可以跟孩子聊聊幼兒園有趣的事,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若孩子表達有困難,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的小遊戲,讓孩子當老師,你當小朋友。不斷地讓孩子熟悉幼兒園的方方面面,他會很快消除恐懼和陌生感,喜歡上幼兒園。
9、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當孩子有了第一個朋友以後,他就會特別喜歡幼兒園了。
孩子們入園了,這是他們社會化的第一步,從這一刻時,孩子們要開始學會獨立,學會與他人相處,他們的世界裡不再是只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會有同學和老師。
1個月左右的時間,他們就可以完全適應這種新的生活。
其實,不止是孩子有分離焦慮,與孩子朝夕相處的爸爸媽媽們也會因為這種分離而難過。因為這是孩子離開我們的第一步。有時候不禁會想,或許在將來孩子們離開我們去遠行時,我們這些當父母的也會像他們現在這樣,哭得稀裡譁啦,而他們會像我們現在這樣,反過來安慰我們:乖啦,我會回來看你的,最愛你喲。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