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經院科研 | 探尋歷史與現實經濟的結合——北京大學量化歷史...

2020-12-15 澎湃新聞

北大經院科研 | 探尋歷史與現實經濟的結合——北京大學量化歷史研究所

2020-07-01 0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厚積薄發,水滴石穿」,做好科研工作始終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本源和初心。近年來,經濟學院有力落實《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管理辦法》,堅持以學術研究為核心,全面推進部署各項科研工作有序開展,助力學院下設各中心所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學院各研究機構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優勢,力爭成為引領各自學術領域的重要「高地」,強勢打造為國家、地區經濟建設獻計獻策的新型「智庫」。

2019年,經濟學院各個中心所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各自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學院整體科研工作取得階段性進步與發展。經濟學院官微將陸續推出學院主要中心所2019年度科研成果及工作總結,敬請關注。

探尋歷史與現實經濟的結合

量化歷史研究所2019年的工作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即舉辦「量化歷史研究」暑期學校,以及組建學術團隊,開展量化歷史研究。

如何用經濟學的範式研究歷史

舉辦「量化歷史研究」暑期學校

受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和教務部的資助,量化歷史研究所項目責任人管漢暉副教授負責組織的《量化歷史研究》暑期課程日於2019年7月15日至24日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舉行,這是《量化歷史研究》課程第五次開設。課程邀請經濟史領域的著名青年學者——來自復旦大學的李楠教授為76名來自國內外高校的同學系統講授了經濟史研究的常用實證方法和研究主題。本次暑期課程的同學來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元培學院、光華管理學院、政府管理學院、國家發展研究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在京高校和研究機構,包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還有全國各高校和國外著名大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課的內容包括,經濟史學的研究特點以及發展趨勢,歷史自然實驗在經濟史研究中的作用,地理影響經濟發展的機制,婦女地位變化與區域文化差異的經濟起源,歷史在制度形成與變遷中的作用以及對當前經濟的影響,文化、宗教信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人口結構變遷與健康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等。

《量化歷史研究》暑期課程是向選課同學進行一次關於經濟史學科的研究範疇、思路、方法、前沿的普及,課程的成功有賴於授課老師的精心準備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有賴於同學積極的思考和對經濟史的求知慾。《量化歷史研究》課程期待參與的同學在學習中提出問題,並嘗試利用定量方法、技術手段解決問題,並最終能用社會科學的方法分析歷史變遷,由此探尋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源流和脈絡,闡釋歷史演變的規律,為今天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經濟政策提供借鑑。

組建學術團隊,開展量化歷史研究

2019年,量化歷史研究所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前任所長平新喬教授的文章《「網際網路+」與製造業創新驅動發展》,發表於《學術研究》2019年第3期, 被《新華文摘》2019年第13期全文轉載,平新喬教授還和林毅夫教授合作了英文學術成果,Justin, YiFu Lin , XinQiao Ping, and Xin Huang(2019): 「China’s growth-promoting public debt finance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n the book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in countries of the Global South」 edited by Anis Chowdhury and Vladimir Popov. Pp. 297-326.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New York. U. S. A。現任所長管漢暉副教授合作發表的論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相對地位的演變(1000—2017)——對麥迪遜估算的修正》,發表於《經濟研究》(封面文章),2019年第7期第12-27頁,被選為國家社科基金優秀期刊和優秀文章。在2019年11月的清華大學第三屆中國經濟研討會上,管漢暉副教授陳述剛剛完成的文章《統一和主權的價值:基於中國外債的研究》。郝煜副教授的論文「Taxation, fiscal capacity and credible commitment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the effects of the formalization and centralization of informal surtaxes」,被經濟史領域的國際學術期刊Economic History Review接受,論文《中國的姓氏、籍貫和長期社會流動性,1645-2012》,被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經濟學季刊》接受。郝煜副教授參加了多次學術會議,包括2019年7月煙臺的第七屆量化歷史年會,陳述文章「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Market integration: The Impact of Telegraph Construction on Grain Markets in the Late Imperial China」,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學的Taxation and Fiscal Capacity Workshop,陳述文章「The Emperor’s Tael: Fiscal Centralization and Tax Protests in Qing China, 1644-1912」,2019年11月廣州師範大學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組織經濟學年會,陳述文章「The Making of Bad Gentry: The Abolition of an Exam, Local Governance and Anti-gentry Riots, 1902–1911」。

量化歷史研究所的相關研究課題包括「我國歷史上的長期經濟績效」、「中國的工業化:過去、現在,與未來」、「近代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中國外債研究」,相關資料庫建設包括長期人力資本、歷史人口和經濟總量、長期工業化資料庫、清代和近代財政資料庫、近代和共和國時期的外債資料庫等,都取得了很大進展,一些重要的學術成果已經發表或者有待發表。

北京大學量化歷史研究所簡介

「北京大學量化歷史研究所」是掛靠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非盈利性學術研究機構,是為了整合北京大學經濟史的研究力量、推動北京大學經濟史研究的發展而成立的。量化歷史研究所立意在於研究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基本規律,其性質是跨學科,方向是以經濟發展為主線研究中國的過去、現在,方法論是藉助現代經濟學研究範式,包括理論範式和計量實證。研究所的最終目標是創辦一個具有國際和國內影響力的經濟學學術機構,吸引國際學者,以及培養新一代經濟史研究生和本科生,創造有廣泛影響的學術成果。

相關閱讀:

供稿單位 | 經濟學院科研辦公室

供稿人 | 管漢暉

美編 | 山竹

原標題:《北大經院科研 | 探尋歷史與現實經濟的結合——北京大學量化歷史研究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