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所緣境是什麼? / 惠空法師主講

2021-12-26 參話頭禪修

大家好,今天談一個問題,有一個佛學院的老師,他在網絡上加我好友,跟我提了個問題,這個問題我把它寫在黑板上面,就是說耳根圓通側重在?他給我選擇題,他說第一個是三昧禪定;還是第二個是毘婆舍那,是觀;第三個是等持,就是定慧平等的意思。

這個問題的話,我先按照我的思路先解答,我們再來探討裡面隱含的一些更細微的問題。

我們先直接就他的回答就是說不管是哪一個方法,因為他問的,大家看到,他問的什麼?他問的是耳根圓通,因為那一次他可能看了我一個講座,我有舉《楞嚴經》〈耳根圓通〉來解釋,他就從耳根圓通這邊來提問題。

我的回答就是說任何一個法門,我不是只有回答他的,我是從整個的佛法的體系來什麼?來襯託出耳根圓通它應該在什麼位置?而不是直接單獨跟你講耳根圓通什麼位置?

所以任何一個法門,它本身自具兩者差異。就是說每一個法門它一定都有定或者慧或者止或者觀,一定具足這兩個,或者是局部行者運心的改變。

我這邊的據點就是它本身已經有決定了它是以定為主,還是以慧為體的這個特質。當然法門是客觀的,這是客觀存在的。

這一邊,可是同樣一個方法,不同的修行者,它在運心時就有一些變化,所以我這邊加一個或局部的依行者運心而改變,就是他客觀的法門他是屬于慧。可是你運心運心結果就變成了定,客觀的法門它會限定在定,可是運心運心,它會轉變成了智慧,這就是所謂有一些轉變,所以這個把可能性都提出來了。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就講到這個,本身自具的意涵是什麼?我們談本身自具,運心的差別,我們不談了,他存在這個可能性,這是主觀的。

我們現在談法門本身就是說,如果整體的來說,大小乘有相禪,它是以三昧為主。因為大小乘有相禪是定,所以它就是以三昧為主。

大小乘無相禪,無相禪本身是般若智能。雖然不同的法門,它的般若智慧有淺深可是都是般若智慧。淺的也是般若,深的也是般若。所以它是以般若為體,這個解釋本身自具。

在你是定或是慧的中間,你運心的差異,就是主觀的運心,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就說因為耳根圓通,它是屬於大乘的無相禪,所以耳根圓通,回答的答案什麼?是側重什麼?它是毘婆舍那。

那當然現在問題就是等持跟這兩個什麼關係?就是大家記住一個問題,就是所有的方法,它一定是定慧平衡的,平衡不等於平等,就是說平衡是表示這個方法的運心,是可以正常的運轉的。

我常常舉一個例子,車子轉彎的時候,我們看高速公路,它如果是一個大的轉彎道的時候,你知道那個路面是斜的。你們看過獨輪車。獨輪車在轉彎的時候,獨輪車它是這樣子走的。你推的人是這樣推的,就是所以它不是剛好兩個平衡的。

我舉轉彎的路面跟獨輪車的意思,就是告訴各位說,並不是它兩個是像水平一樣平的,不是的。就是它可以正常的運行,所以定慧它不一定是五五分,這是講到等持平等的概念,我們等一下再來談這個問題,這還有問題還要再繼續講。

接下來就說所以耳根圓通它是以般若為體的,它有沒有禪定?有,可是它以般若為體,我們等一下再來談這個問題。

於是他就說如此是否與般若空性見為所依?現在於是這位法師他就接著問是不是耳根圓通以般若空性見為它的所緣?

我們要知道,在禪法裡面它有兩個很重要的問題,第一個它的所緣境,第二個它所依的理,所緣境跟所依理它是什麼?它是表裡的關係。就是你取的時候,還是取的什麼?取的是所緣境,可是你依是依這個理而前進。

這個理就好像路。你是天空的航道還是水海運的航道,還是鐵軌,還是高速公路,理就是路,你是坐火車還是開小汽車,還是坐輪船,還是開飛機,交通工具就是你的所緣境。

所以他這個問題的話,我就特別跟他講說,其實本意,我們說耳根圓通,他的本意是以耳根為所緣的體,它這邊講的就是什麼?所緣。他以耳根為所緣體,耳根圓通以耳根為體。耳根,它是一個比較幽微的東西,所以他必須依聲塵耳識而契入。耳根在哪裡?你找不到,可是聲音可以聽的到,耳識是可以查覺的到,所以依什麼?依耳識,依聲音聲塵,這個是塵這個是聲塵,耳識而契入。

所以耳根、耳識、聲塵,它都叫做意地而形,而什麼?我們依意地而找到了這一個耳根的所緣境,形其方所。就是你必須要從意這個位置來契入耳根,所以叫依意而返流,就是依意而返其流。

法師又接下來問了第三問,他說法師,意是不是就指的末那?我說不是。意是泛指第六第七第八,為什麼?因為在《起信論》裡面,或者唯識的經典裡面,他雖然講五識,可是唯識講叫做什麼?三能變,對吧?所以識雖然有八,其實能變只有三,也就是五識是收攝在什麼?在意識中間,所以你耳根是五識五識是什麼?是統攝在意裡面的。

在《起信論》裡面它也是講什麼?它連七識都不講,它只有講意,意識跟第八識,意識直接進入第八識裡面去,所以耳根圓通的話,其實它還是依託這個意識,再什麼?再匯入第八識。基本上法師問題他就到意地這個地方就結束了。

我要跟各位再補充講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因為以後各位還會碰到,就是我們回過頭來講所謂的三昧、毘婆舍那等持這個概念,止觀、奢摩他或者毘婆舍那或者優畢叉或者禪那都可以這樣講,這是不同名詞,其實一樣,就是止觀,止觀雙運。

我剛剛有提過,就是說所有的法門,正常運轉之下,他一定是止觀平衡,我剛剛舉的獨輪車還有高速公路轉彎的路面的傾斜的比喻給各位聽,他是在平衡的狀態,那平衡並不表示,止50觀50,不是的。可能止只有20、30而觀是70、80,都有可能。可是它們兩個雖然比例不同,可是它的平衡運行,正常的運轉。

所以永嘉大師有一個叫做什麼?叫做惺惺為主,寂寂為輔。惺惺是什麼?是觀,寂寂是止。惺惺為主,寂寂為輔,就是說明你的惺惺是主要的側重面,而寂寂只是一個輔助運行的力量。

這種說法,永嘉大師的說法是很獨特的很有價值的。那你說有沒有法門是以禪定為主的?有。就是我們講的,如果我們從定慧的角度來講的話,大家聽清楚,止觀是因地的講,定慧是果地的講。如果從定慧的角度來講,如果是慧為結果的,那麼是觀,這個就很好講了。如果是定為主的就是止,這個部分就是我們這邊所講的部分,這個就從定慧的角度來講。

如果從運心,從因地運心而講的話,大家記住,止觀一定是平衡的,這個時候的觀,大家聽清楚,這個時候的觀它不一定是般若的智慧,它的本質雖然是觀,可是它的本質是禪定。

比如說,慈悲觀。它是以觀為主,觀有情的安樂相,數息觀,它是觀什麼?還有不淨觀是觀死屍,白骨觀是觀白骨,佛身觀以觀佛像。這些觀,它雖然名為觀,可是它所觀的結果是禪定是三昧,所以這些觀,雖然它是觀,可是它的結果是三昧或者禪定是世間相。

在它觀的時候,它是毘婆舍那,可是它的本質不是般若智慧,它是三昧或禪定,所以我們就從什麼?從因地,從止觀來論,這邊是從果地,從定慧,般若來論。這兩個角度就可以去看待所有的法門,它是側重在止觀,止還是觀,是側重在定還是般若,從這邊可以得到一個很好的一個思惟,這樣子大家不會混淆。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惟的思路。

相關焦點

  • 耳根圓通在娑婆世界最易成就
    在經過揀擇後,文殊菩薩道出耳根圓通法門的修行,是最切合此娑婆世界眾生的根基。  雖然經由25種法門,即: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七大(地、水、火、風、空、識、心根),皆可證入圓通,各個法門間沒有優劣高低的問題,但卻有適應根性的差別。
  • 成佛不二法門: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印度Shabd瑜伽)實修實證
    現在佛教界流行的各種「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修行方法,變成了用耳朵觀聽自己念佛的聲音,已經偏離了經義。內在音流的種類,在《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中有記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 莫欞鷹:再說耳根圓通法門
    為何楞嚴經如此推崇耳根圓通法門呢?請教導一下,不勝感激!我答:你想錯了,正是因為聲音能讓人出定,所以聲音也容易讓人入定。夢幻:哦,原來是這樣。末學現在一坐下來,就能聽到體內的聲音,注意力就放在了聽內音。但又感覺這還不是耳根圓通法門,聽內音也是追逐聲塵,依然是流轉生死門。
  • 從其他經文看,耳根圓通修法
    各大經論中雖較少用耳根圓通這個名字,但是從聽聞一系入禪的經文,非常多。其中絕大多數是在講耳根圓通。因為耳根,最圓通故,最適合末法眾生故,佛斷然不會選擇不圓通的法門在各經中重點推薦給末法眾生,並在經文中大力稱讚如是修法。
  • 【不輕寮】明海大和尚:為惠空法師《禪宗看心》所作序
    他是第一位應邀來夏令營授課的臺灣法師。家師老和尚還說到邀請法師的緣起:向真華長老打聽臺灣青年法師中的佼佼者,想請來講課。真華長老不假思索地說:惠空法師!那時法師春秋正富,意氣風發。他的講題是介紹大慧宗杲禪法中的「無字禪」。他那赤誠的信仰情操、雄辯的講說、以及待人之古道熱腸,俱給甫入佛門不久的我以深刻的印象和有力的感動。
  • 惠空法師:禪觀幾個問題討論(下) | 佛教義學論壇(第六講)▏ 講座要義
    在上一講中,法師曾例舉了四種禪法,即「根本四禪」、「聲聞禪」、「大乘有相禪」和「大乘無相禪」,並揭示出它們的本質差異在於所依理的不同。由於所依理的不同,決定了四種禪法的所緣境、所行境界和所證果必然有所差別。
  • 聖嚴法師:不悔惱過去,不擔心未來
    聖嚴法師,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辦人。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
  • 《什麼叫反聞聞自性?什麼叫反聞,什麼叫自性?究竟什麼叫修證了義?》
    《什麼叫反聞聞自性?什麼叫反聞,什麼叫自性?究竟什麼叫修證了義?》叮噹老師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 【共修】 | 《靈峰宗論導讀》第17集 淨界法師主講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49面,乙四、止觀篇第四。前面的一科持戒是對治身口的罪業,那麼這以下的止觀主要是進一步地對治我們意業的煩惱。這以下我們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的丙一、總標。顯密圓通,皆以解行雙進為要。解者,達我現前一念心性,全體三德秘藏,與諸佛所證,眾生所具,毫無差別。十方三世,顯密契經唯為發明此一念心性。
  • 上淨下空老法師:不能見佛聞法才是真正的大災難
    上淨下空老法師:不能見佛聞法才是真正的大災難時間段:00:01:45:62000:23:12:320前面我們學過三苦、八苦,現在看八難。「諸難,指八難,謂見佛聞法有障難。又名八無暇,謂無有閒暇以修道業也。」在大乘法裡面,難是災難,最嚴重的災難,最大的災難,不屬於天災人禍。今天社會動亂,地球上災變頻繁,許多人驚慌失措,這在大乘教裡,這是小事,真的是所謂雞毛蒜皮小事。
  • 在覺知身心所緣,但沒有任何苦樂的感受,一直清楚知道,是智慧嗎
    問:法師,在覺知身心的過程中,心知道所緣,但沒有任何苦樂的反應,所緣一直清楚知道,但沒有什麼特別,我們就是一直知道就可以了嗎?這就是慧了嗎達照法師答:光知道還不夠的,你還要盯著它。從所緣的境,知道所緣境,還要知道能緣的心,能緣的心是無我。我們這個所緣境大家都差不多,都知道有個所緣境;但是能緣的心,我們就把它當成自我了,就在這裡迷失的。所以一般的修行呢,先看清楚所緣境。
  • 依空法師主講「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探究禪的核心價值以及功能
    全國教師佛學營,7月14日禮請國際佛光會依空法師主講「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法師幽默風趣的敘述禪宗公案,探究禪的核心價值以及功能,指導學員呵五欲、行五法,培養修習禪定的基本功法。禪是什麼?依空法師開門見山指出,《大智度論》云:「譬如燃燈,燈雖能燃,在大風中,不能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禪定則實智慧生。」
  • 何為解六結、越三空
    認識「六結」應從兩種角度解讀:一是指六根之結,即由虛妄的識心造成眼見、耳聞、鼻臭、舌嘗、身觸、意覺之六根上的打結;二是指六結之境,即由打結的六根所感知的境界。以耳根為例:動、靜、根、覺、空、滅的認知就是耳根打結之境。
  • 弘法講座|慧寬法師主講《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附視頻)
    講座主題:弘法系列活動-「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主辦方:廣州市大佛寺   主講人:慧寬法師2017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38】第六意識跟前五識有什麼區別呢?
    第六意識跟前五識有什麼區別呢?
  •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PPT版 30 (視頻加圖文珍藏版)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比不思議境界。何等為十?觀世音菩薩證悟了第一義空,親見了中道實相,就會法爾自然地生起利益眾生的心。他不會像二乘修行者那樣安住於頑空之境。這裡一定要注意,這是一種不假造作的利益眾生的心,對眾生完全無私地付出,絕對不會在背後藏著想要回報的念頭。這就是《金剛經》說的,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沒有我、人、眾生和壽者相。否則就不是菩薩了。首先,觀世音菩薩身成三十二應,能夠有三十二種應化身。
  • 深入經藏:聖嚴法師——認識觀世音菩薩
    聖嚴法師(圖片來源:法鼓山)觀世音菩薩的性別很多人想知道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是印度人還是中國人?第二天來了一位老和尚,要他把棺材打開看看,結果裡面什麼都沒有。老和尚就告訴他說:「她不是賣魚的女孩,而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因此,這位姓馬的年輕人就發願出家,弘揚佛法。因為這個故事,「魚籃觀音」的形相就漸漸在中國民間流傳開來,以致現在到處看得到示現女人相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為何常現婦女相?因為:一、女人的苦難,自古以來,一直比男人多。
  • 中國禪在歐洲:心道法師德奧禪修閉關活動引關注
    臺灣靈鷲山開山宗長心道法師(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靈鷲山)近年來,海內外哈禪之風流行,不只是在我國內地,在歐美更是進入高等學府成為正式體驗課程,也成為療愈心靈不可或缺的功課5月30日至6月12日,臺灣靈鷲山開山宗長心道法師將在德國、奧地利展開一系列禪修閉關活動。將釋迦拈花的心法,以中國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啟發形式,印在歐洲禪行者的生活世界中。 據悉,心道禪師將分別在德國Neumühle和Benediktushof兩個禪修中心帶領歐洲禪者進行為期五天與四天的閉關禪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