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非天賦:2大方法走出智力的諸多誤區,幫你提升智力和創造力

2020-12-17 楠悅讀

本文字數4238,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絕非天賦》。

作者美國知名認知心理學家、科普作家,耶魯大學博士。先後師從心理學大師赫伯特西蒙、尼古拉斯麥金託什及羅伯特斯滕伯格,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想像力研究所科學主任,主要研究智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測量與開發。

本書是考夫曼多年來對人類智力探索的集大成之作,他用堅實的研究基礎和自己在智力成就上的親身經歷證明,人們對傳統智力測量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

01、了解智力

對於智力來說,學術界各有說法,但作者給出的定義是,「智力是在追尋個人目標過程中,投入和能力的動態互動」。 也就是說,只要某種能力能夠幫助一個人縮短現狀和目標之間的距離,這種能力就算是某種形式的智力;而且,這種能力的高低是可以通過投入時間和精力來改變的。這也說明了智力有兩個特點。

1、智力多元化

早在1983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總結出8種智力形式: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語言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主義智能。他確立這8種智能標準是,智力必須是能夠創造出某種特定文化中受重視的東西。換句話說,智能必須要帶來社會文化認可的成果。

作者卻認為,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不夠多元化。因為如果一個人展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智力形式,如果當時的社會文化還不能判斷這種智力的價值,也並不能說明這種智力不算是智力。

比如,著名的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當一塊磁鐵穿過一個閉合線路時,線路內就會有電流產生。當他第一次把這種現象向公眾展示時,有觀眾強烈地質疑他。但事實是電磁效應是人類社會進入電力時代的基礎。

所以,作者說加德納的理論還可以添加更多的智能形式,比如直覺智能、同情智能、執行智能等等。只要某種能力能夠幫助一個人縮短現狀和目標之間的距離,這種能力就算是某種形式的智力。智力的標準,不應該是社會判斷或者和別人進行比較,而是以個人為基礎。

2、智力動態化

作者提出一個叫做費林效應的概念。費林是一位美國的哲學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他為了反駁「黑人先天智力低下」的種族主義觀點,開始深入研究智商測試。結果,他發現了一個趨勢,那就是從20世紀初、智商測試出現以來,平均每過十年,人們的智商測試分數會提高3個百分點。分數提高主要表現在兩類測試題上,那就是考察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的題目。

比如,以20世紀早期的一個真實的智商測驗為例。智商測試官:總是有雪的地方,所有的熊都是白的;新地島總是有雪;新地島的熊是什麼顏色的?蘇聯農民:我只見過黑熊,沒見過的我就不知道了。智商測試官:但是,從我說的話裡可以推測出什麼?蘇聯農民:要是一個沒去過那地方的人說的,聽了這些話我也還是什麼都不知道。如果有個閱歷豐富的老人見過白熊而且把這事告訴了我,我才相信他的話。

這位農民的思維方式在當時是很普遍的。這種思維方式牽涉基於個人經驗的推理和對外物有根據的、功能性的參考。費林認為,這是工業革命和科學發展帶來的。現代社會和教育課程越來越注重抽象思維方式,接受科學思維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正常情況下,年輕人總是比老一輩人有更多機會訓練和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現在,就連普通人也變得更傾向於假設、抽象、和邏輯推理了,而20世紀初期,這類教育還遠遠沒有普及,那時的普通人很難理解這種思維方式。

費林效應說明智力是動態發展的,一個人的在某個方面的智力水平,是他之前所學知識和所受訓練的結果。如果在更寬泛的環境和更長的時間跨度中,給人以機會來提高他們的認知技能,任何人都能夠表現出很複雜的推理能力。

02、如何提升智力

書中給出一個方法,那就是刻意練習。對於刻意練習想必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看看刻意練習這本書。什麼是刻意練習呢?就是說通過長期的刻意練習,培養出某種卓越的才能。雖然聽著很簡單,但是真正做的時候並不容易。因為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比如,西洋棋大師西蒙說,練就卓越的西洋棋技能需要大概10年的時間。所以,作者說刻意練習有兩個難題需要解決。

1、兩大難題

首先是效果的疑慮。作者指出,針對性的刻意練習能夠提升相應的智力水平。現代腦科學研究完全支持這個結論。研究顯示,各種學習行為都會明顯提升相關的大腦功能。就連傳統智商測驗認為是天賦的智力形式,也能通過訓練來提高。

比如,工作記憶,這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記憶能力。你要口算2×4×5×6,你必須首先記住2×4等於8這個結果;之後還必須記住8×5等於40,才能順利進行下一步的計算。8和40這兩個中間結果就存儲在工作記憶中,如果你不幸中途忘記,就必須浪費時間、返回重算了。

日本的一個研究組發現,如果對人們進行工作記憶訓練,也會導致大腦結構產生的一定的變化,變化的區域包括大腦頂葉區域和胼胝體主體的前部,這是工作記憶的關鍵部位。也就是說,如果你堅持訓練工作記憶,你的大腦就會從生理上發生改變,使得工作記憶容量增大,腦子運轉得更快。

其次,執行困難。對於很多人來說,做一件事並不難,難的是可以堅定不移的靠堅持下去,半途而廢者巨多。那麼,對於這種情況看應該怎麼辦呢?作者說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堅持下去。一是建立起正確的激情,二是使用有效的認知策略。作者指出,人們從事某種活動時,通常會受到兩種激情的驅動,一種叫偏執型激情,另一種叫和諧型激情。

當一個人受到偏執型激情的驅動時,這個人對自己的活動並沒有控制感,他可能是迫於壓力、自尊或者某種衝動。換句話說,這個人不得不去做某事。

比如,兩天後老闆讓你交一份項目報告,所以你不得不去完成任務。這種情況中,他們從事的活動不能良好地融入自我,他們的努力和堅持往往會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發生衝突。

而和諧型激情源於一種自由感。一個人在充滿和諧型激情時,會感到能夠控制自己的活動,自由而且自願地選擇從事該活動,而不是受到某種壓迫。所以,在刻意練習時,我們應該建立起和諧型的激情。比如,把注意力放在創造愉快的學習條件和學習體驗上,嘗試想像自己獲得巨大進步後的心理感受。

2、認知策略

作者說,空有激情是不夠的,還要有實際的策略。作者向我們推薦了三種認知策略,它們分別是:情境化、自主感和聯結他人。

首先是情境化策略。有專家曾經設計了一個實驗,看哪種方式能讓小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算術技能。一個實驗組的學生按照通常的方式來學習,而另一些實驗組的學生,則體驗到了各種有趣的情境元素。

比如,「太空探索」情境,在這個幻想的情境中,學生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太空艦隊的指揮官,要到遙遠的外星球尋找替代能源,把地球從能源危機中解救出來。實驗結果表明,這些有趣的幻想情境,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效率。

其次,自主感策略。自主感是讓你加強對刻意練習的自主控制。除了無法更改的核心學習內容,你可以儘量自主決定學習活動的其他方面。

比如,時間、地點、學習工具的品牌、質地,甚至可以建立某種學習儀式。這些技巧雖然看起來簡單,卻能夠提高你的學習體驗。

最後,聯結他人。就是說,在刻意練習時,最好通過聯結他人,來降低孤獨和無助的感覺。因為孤軍奮戰會讓困難顯得更加困難。所以,你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這樣也可以得到別人的指導、鼓勵和監督,同樣也可以幫助他人。

03、如何增加創造力

關於如何增強創造力,作者介紹了兩種有效因素,一是建設性白日夢,二是思維模式的控制力。這兩種因素和創造力息息相關。

1、建設性白日夢

有些白日夢中,我們會想一些有趣的事情,反覆描繪自己的願望,或者做一些計劃。在過程中我們會產生愉快、希望,或者對將來的某件事情很有把握的感覺。在另一些白日夢中,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些壞事、危險,對過去的事情感到後悔,對將來的事情感到擔心,讓我們產生感到內疚、焦慮和懊悔的感覺。科學家把那些關於希望和計劃,能讓我們產生愉快和信心的白日夢,叫作建設性白日夢。

建設性白日夢,實際是一種建設性的反思。它通常涉及我們對未來的計劃和設想、對個人獨特記憶的提取,對他人視角的模擬。建設性的白日夢之所以能提升創造力,在於它不但能提升發散性思維,還能幫助我們管理和堅持目標。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讓人們在限定時間內為一個常見物體,比如一塊磚頭,想出儘可能多的不尋常用途。這是一種經典的發散思維測試。研究人員把參加測試的人分成兩組,一組人必須先做一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任務,比如記單詞或者算術題,然後再去為磚頭想用途。另一組人就舒服多了,他們可以先安靜地休息,去想一些讓自己高興的事情,也就是說,做一做建設性的白日夢。實驗結果表明,剛剛做完建設性白日夢的那組人,想出了更多也更新奇的辦法來使用磚頭,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有了顯著的提升,高達40%。科學家還發現,建設性的白日夢能幫助我們管理目標。剛剛暢想過未來,也就是做了建設性白日夢的人,更能夠抵禦眼前的誘惑,選擇在一段時間後拿到更多的獎勵。科學家推測,建設性白日夢能幫人在心理上擺脫當前環境的束縛,凸顯未來的意義,從而讓人更好地管理目標、堅持目標。

2、思維模式的控制力

作者說,創造的過程,涉及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模式叫發散模式,另一種叫聚合模式。在發散模式下,要搜集素材、自由聯想、大膽試錯、不斷嘗試新的角度。在聚合模式下,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理性地審視自己的工作,按部就班地執行計劃。

如果你想高效率地實現某種創造,你就必須能夠控制這兩種思維模式,在兩種思維模式之間切換,一味地天馬行空和一味地循規蹈矩都不能讓你實現創造。有意識地控制兩種模式,才能夠增強你的創造力。

作者曾經訪談了多個富有創造力的人士,有來自藝術界的,也有來自科學界的。結果顯示,各種領域的創造性心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能夠有意識地在兩種思維模式之間靈活切換,取得最佳的平衡點。也就是說,他們能夠根據當前的需要,自如地控制和選擇最合適的思維模式。所以說,如果你想要做出富有創造力的成果,一定嘗試鍛鍊控制和切換思維模式的能力。

最後的話:

本書通過對最新的遺傳學和神經學的研究,同時結合進化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多種研究角度,以及對刻意練習、創造力等的剖析,最終揭示,智商分數並不能對人的一生蓋棺定論,智力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多元的,動態的,是隨著人的心理發展而不斷進化的。

相關焦點

  • 絕非天賦:2大方法走出智力諸多誤區,幫你提升智力和創造力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絕非天賦》。本書是考夫曼多年來對人類智力探索的集大成之作,他用堅實的研究基礎和自己在智力成就上的親身經歷證明,人們對傳統智力測量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
  • 絕非天賦:智商、刻意練習與創造力的真相
    《絕非天賦:智商、刻意練習與創造力的真相》(Ungifted》是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斯科特·考夫曼多年來對人類智力探索的集大成之作,他用堅實的研究基礎和逆襲的人生經歷證明,人們對傳統智力測量的解讀受到了誤導。
  • 能力和智力與創造力的關係及開發
    智力猶如一把刀的刀身,創造力猶如一把刀的刀鋒,刀身大而刀刃不鋒利,實用價值不大;此人只能誇誇其談,沒有多大用處。刀身小而刀刃鋒利者,只能搞小發明、小創造,出點小成果;相當於一個沒有學歷的聰明人或是一個聰明的小學生。刀身大而鋒利者,可以搞大發明、大創造。刀身的大小根據實際需要而定,但刀刃一定要鋒利。智力與創造力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創造力是智力的高級表現。
  • 智力是在社會中取得成功的能力,那麼智力是怎麼提升的?
    我們每個人的智力水平都可以不斷提升的。我認為對於智力的定義說得最貼切的就是考夫曼的《絕非天賦》一書的。意思是說,「只要某種能力能夠幫助一個人縮短現狀和目標之間的距離,這種能力就算是某種形式的智力,而且,這種能力的高低是刻意通過投入時間和精力來改變的」。
  • 習得性智力:天賦異稟之外,孩子後天習成的智力發展很關鍵
    習得性智力美國哈佛心理學家戴維·柏金斯在《聰明養育》中提出了可學習智力理論,將智力分為三種,神經智力、經驗智力以及反省智力。其中神經智力以神經系統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為主要衡量,屬於受基因影響的天賦屬性;其次是經驗智力,經驗智力來源於長時間的積累。
  • 天賦?努力?-決定成功的主要因素
    是天賦?還是後天的努力?前段時間與一位在國外生活多年朋友談到西方教育和國內教育的一些差異,提到在西方教育並沒有強調努力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偏向個人的天賦能力,自然發展;而國內教育更多的是強調要努力,只要你努力了就能夠向成功的更進一步。朋友更傾向於天賦論,我對此有些疑惑,所以查閱了資料和書籍,並對此作了一些分析。
  • 北森:能力等於智力?創造力也是能力嗎?
    業務主管氣得向HR咆哮「把這種蠢人招進來,你是不是灑?」森豆的這個HR盆友快被氣炸了,就找我大吐苦水,說在招聘和選拔人才時一直有幾個很困擾她的問題:能力是什麼?能力是否等同於智力?創造力也是能力嗎?目前都有哪些能力測驗?
  • 如何科學地評估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
    當前人們對智商的了解存在兩大誤區,一是認為智商可以通過設置一些外部測試題來測量和評估;二是認為智商大部分靠先天遺傳,後天培養無法實現質的提升和飛躍,而目前還有一種聲音認為智力水平的決定因素中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各佔50%。
  • 10個方法有助提升智力
    那麼,要怎樣提高大腦的運轉效率,提升大腦的智力水平呢?        俄羅斯「大圖網」就盤點了10大有效方法,幫助你的大腦更高效地運轉。        1、體育鍛鍊        我們都知道,要讓肌肉有型就必須進行體育鍛鍊。但這並不是體育鍛鍊的唯一好處。
  • 你長期頭腦混亂或雜亂無章嗎?那麼恭喜你,你很有智力和創造力
    你會從心理學家所謂的「慢性混亂」中而痛苦,但是,這些心理學家現在告訴我們,長期混亂雜亂無章的人具有更高的智力和創造力。因此,振作起來,下次有人為您的混亂而批評您時,請給他們一些事實。這裡有12個事實證明了長期混亂的智力水平很高。1。他們在口頭智商測試中得分很高,通常在有天賦的範圍內。
  • 逆襲人生:智力測試低下的他,變身學霸,重新定義人類智力
    他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想像力研究所科學主任,主攻人類智力和創造力的測量與開發,換句話說,就是重新定義人類智商。  逆風起飛的童年  如果說考試是我們每個人童年最痛苦的事情,那麼智力測驗則是考夫曼最不願觸碰的童年回憶。三年級時,小考夫曼接受了一次智商測驗,結果十分不令人樂觀,專家認為,憑藉他的智力狀況最多只能念到高中畢業。
  • 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當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已成為每個家長迫切關注的問題,但大多數家長往往缺乏科學的教子方法,他們僅憑個人的直覺和某些傳統經驗來施教,這使得家庭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產生了許多誤區,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換一個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一、走出寵愛過度的家庭教育誤區。
  • 想讓孩子更聰明,10個提升智力「法寶」不能少,建議家長收藏
    現在的父母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有出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父母走進了一個誤區,認為孩子生下來智力就註定了,這一生都無法做出改變。想讓孩子更聰明,6個提升智力「法寶」不能少1、左右手並用經常使用左手的孩子,右腦是比較發達的,世界上有很多的名人都是「左撇子」,比如:愛因斯坦,貝多芬,達文西,比爾蓋茨等等。
  • 智力理論:你的智力可以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今天這一講,我們要講的是「智力」。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會對自己熟悉又陌生的「智力」,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首先,智力是為學習過程提供基礎的能力,可以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是我們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也是我們遇到一件不知道該的事情時,本能地、自動地去解決這件事的能力。另外,流體智力是天生的、遺傳的,每個人在生下來的時候,他們的流體智力就有差別。
  • 提升智力有方法,做好這三點,孩子會越來越聰明
    而普通孩子通過家人細心的培養,是可以提升智力的,想要提升孩子智力,有方法,做好這三點,孩子會越來越聰明。想要提高孩子的智力,可以給孩子玩一些動手遊戲,比如積木、手指操、翻繩都是鍛鍊孩子手指的好方法。2、多說話開發孩子智力,說話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 過早進行智力教育,只會毀了孩子天賦,多體驗世界才是聰明的根本
    1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所以智力開發是每一個寶媽寶爸都非常在意的事情,有家長得意的向數萌在線的老師反饋:在孩子2歲的時候,孩子就能從1數到20了,認為這是孩子聰明、數學天賦高的表現。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 我的孩子有天賦嗎?兒童智力專家:看看這幾點,你就知道如何判斷
    你怎麼知道一個孩子是否有天賦?作為孩子的第一啟蒙人,我們需要知道如何識別兒童的超常智力以及如何幫助有天賦的孩子充分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但是,你怎麼知道你孩子在語言或數學方面的早期天賦是否真的與眾不同呢?瓊·弗裡曼教授是兒童智力方面的特許心理學家和專家,也是是《天才的生活:天才兒童成長的過程》的作者。瓊與有天賦的孩子和他們的家人一起工作了多年,她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並支持我們最聰明的孩子。
  • 人的七種智力——七種智力的培養方法
    人的智力至少可以分為七種:語言的智力、邏輯的智力、視覺空間的智力、音樂的智力、身體動覺的智力、人際交往的智力、內心直覺的智力。在我們了解了這些智力之後,可以通過一些針對性的方法進行提升和培養自己的智力。
  • DP: 青少年的一般智力和特殊智力 | 唧唧堂論文解析
    該測驗包含12個子測驗,測試了言語、數學、科學和技術、空間能力。研究2數據來源於2006年1506名完成柏林-智力結構測驗(Berlin Intelligence Structure Test)的10- 18歲德國學生(Mage = 14.54, SD = 1.35)。該測驗包含操作層面(推理、處理速度、創造力和記憶)和內容層面(言語、圖像和數字能力),這兩個層面相互正交,組成了12項能力子胞。
  • 父母要抓住孩子「智力發育」的3個「高峰期」,提升孩子智力水平
    所以說,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努力幫助孩子提升智力水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比讓孩子後天勤能補拙強多了。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發展智力呢?首先要了解孩子智力發育的「3個高峰期」。在這個時間段裡,父母可以教孩子說話、認字,提升孩子的各個方面的能力,包括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