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男生女生學數學》系列教輔材料,引發爭議。8月19日晚,出版社針對此事發布聲明稱,該套書即日起終止出版,不再發行。
據報導,該系列教輔的編輯介紹,系列教輔分為「藍色版」和「紅色版」,主要是基於出版社合作的在線教育平臺及學者研究反饋,針對男生、女生在各知識點的學習特點,做了差異化調整。但在遭遇輿論質疑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發布聲明稱:因引起爭議,現決定該套書即日起終止出版,不再發行。
出版教輔讀物當然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創新探索,但任何創新探索都必須遵循基本的教育倫理。
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以此實施「精準教育」,這是近年來一些在線教育平臺的「賣點」,但也受到一定的質疑,大數據採樣規模多大?以哪些指標分析學生的行為習慣?這種分析本身靠譜嗎?基於並不準確的學習習慣分析,怎麼進行精準的教育?
由於在線教育平臺把這些作為商業機密,並沒公布算法,也就無從分析其科學性。一些學生家長認為,這就是噱頭,但也並不妨礙機構以此營銷宣傳,畢竟家長或多或少都有教育焦慮感。面對宣稱能進行精準訓練的大數據學習支持系統,不少家長難以抗拒。
出版社與在線教育平臺攜手打造《男生女生學數學》,顯然是利用家長的焦慮情緒。對於數學學習,不少學生覺得很難,家長也找不到好方法幫助孩子學好數學,焦慮之下,有時也會找性別原因。因此,從圖書選題策劃與商業角度看,出版社還是「把準」了市場的脈搏,但突破了教育底線,進一步刺激家長的焦慮情緒,也會引發學科學習性別公平的質疑。
即便大數據分析顯示男生、女生在學習數學時有一定的群體性差異,但群體差異並不能代表個體差異。現實中,女生數學學得很好的不少,男生數學差的也很多。也就是說,按性別出版教輔讀物,並不能真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依據應該是學生的個性、興趣與能力,而非性別。試想一下,如果一位女生覺得男生版更合適,她該怎麼選擇?同樣,如果一名男生覺得女生版更適合自己,他會不會被同學調侃?
學科教學,不應該突出性別差異,這會涉及公平與歧視問題。假如教輔讀物分男生女生版是合理的,依此邏輯,是不是教學、考試也要按性別分班?這和追求教育公平是背道而馳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社會在學校教育教學、大學招生、專業人才培養中,一直推進性別平等,不再有刻板的性別認識,但網絡空間還是有很人販賣性別差異論。比如,考試中女生成績更為突出時,輿論就有「拯救男生」的呼聲;高考填志願時,就有女生不適合的大學專業發布。
其實,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對男生、女生的影響是相同的,都不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興趣培養。因此,不能把教育評價體系的問題轉變為性別爭議話題,而應該推進評價體系改革,給所有孩子公平發展、多元選擇的成長空間。
紅星新聞籤約作者 熊丙奇
編輯 黃靜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