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一家庭9人在十一長假期間聚餐後出現中毒症狀,目前已致7人死亡。
據央視報導,雞西市委宣傳部的初步調查結果是,這9人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而該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疑似該食材黃麴黴毒素超標引發食物中毒。
不過,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網上目前對此事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多位食品安全專家發文稱根據酸湯子的特性推測,可能是米酵菌酸中毒。
黃麴黴毒素有極強的致毒性
據了解,中毒家庭在聚餐期間食用的自製酸湯子,是一種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口感細膩爽滑。
根據央視報導,雞西市委宣傳部公布的初步調查是,該酸湯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凍一年,經醫院化驗檢測,食物中黃麴黴毒素嚴重超標,初步判定為黃麴黴毒素中毒。截至目前,7名患者經救治無效死亡,2人仍在搶救中。
公開資料顯示,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的代謝產物,其滋生的溫度為28℃-38℃,喜潮溼,一般情況下肉眼看不見,毒性為極毒,比眼鏡蛇、金環蛇的毒汁還要毒,比人們熟知的劇毒藥氰化鉀要強10倍,比劇毒農藥1605、1059的毒性強28~33倍。在1993年,該物質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此前曾在科普文章表示,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具有極強的毒性和致畸致癌作用。黃麴黴毒素主要存在於糧油食品、動植物食品中,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麥、豆類、堅果類、肉類、乳及乳製品等食物中。以花生和玉米汙染最嚴重,像平時吃的花生、玉米、用的花生油、家庭自製的花生醬中都很容易被黃麴黴毒素汙染。
專家稱或為米酵菌酸中毒
目前根據媒體報導顯示初步調查為黃麴黴毒素超標疑似引起中毒。不過,對於此事,有食品安全專家發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中毒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
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科學松鼠會成員、科普工作者雲無心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黃麴黴毒素含量高時會有明顯的苦味,自製食物即便超標一般也難以到致死劑量。他認為黃麴黴毒素致死的可能性不大。
雲無心進一步解釋稱,酸湯子是一種發酵玉米製品,猜測可能是米酵菌酸中毒的可能性很大。「發酵米麵製品導致米酵菌酸中毒並不少見,今年8月廣東還發布過慎防米酵菌酸中毒的消費警示」。
「米酵菌酸是一種脂肪酸,由椰毒假單胞菌產生。該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常見於生溼米麵製品(尤其是發酵產品)以及木耳銀耳泡發中,在適宜條件下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該毒素很頑強,常規烹飪不能殺滅,而該毒素引發的急性中毒,潛伏期短則30分鐘,長到12小時,極少數情況1到2天。」雲無心表示。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在10月11日發表的文章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鍾凱表示,黃麴黴毒素現在幾乎不可能引起人的急性中毒,因為那需要很嚴重的黴變,只在幾十年前糧食困難時期出現過。「聽到『酸湯子』就應該從可能性最大的『米酵菌酸』排查。在尚不明確的情況下,也應該按米酵菌酸中毒來救治。」
公開資料顯示,米酵菌酸中毒最早於1930年代在印尼發現,在中國和東南亞導致過多起食物中毒事故。米酵菌酸中毒一般的發病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輕微腹瀉、頭暈無力等,嚴重會出現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煩躁不安、驚厥、抽搐等情況,最嚴重的會出現休克甚至死亡。
今年8月,廣東省曾發布消費者警示指出:由於溼米粉、泡發的銀耳木耳等食品在高溫潮溼天氣下容易受椰毒假單胞菌汙染而產生米酵菌酸毒素。所以河粉、腸粉(卷粉)、陳村粉、粿條、米線(米粉)、瀨粉等溼米粉、銀耳和木耳是高風險食品,要謹慎對待。
為進一步了解該事件進展,10月11日,新京報記者致電雞西市政府及雞東縣政府。雞東縣政府秘書室工作人員稱,此事縣政府不負責回答,可聯繫宣傳部。目前雞東縣宣傳部暫無人接聽。
此外,新京報記者查詢了雞西市政府、雞東縣政府網站、雞西融媒中心微信公眾號,均暫未公布對此事的調查結果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