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糧食安全無近憂但需謀遠慮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最近,關於糧食安全的討論甚至擔憂之聲漸起,主要起因是兩則新聞。

一是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12日晚披露,截至8月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為4285.7萬噸,同比減少938.3萬噸,降幅約20%;二是近日決策層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

首先需要釐清的是,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公布的是收購量減少,而非關乎糧食安全的產量。從糧食產量來看,農業農村部7月中旬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夏糧再獲豐收,夏糧產量達到2856億斤,增產24.2億斤,同比增長0.9%,創歷史新高。在14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也重申了這一數據。

這也是中國糧食產量從2004年到2019年「十六連豐」的延續,今年儘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但糧食及「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工作仍全力推進,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除了夏糧再獲豐收,秋糧面積亦穩中有增。

多個產糧大省近日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山東14日公布,全省夏糧總產量達513.84億斤,比上年增加3.18億斤,增長0.6%;農業大省河南夏糧總產量達750.75億斤,比去年多出了1.67億斤,再創夏糧產量歷史新高;安徽夏糧總產達334.38億斤,比去年增產2.98億斤,增幅更高。

事實上,主產區小麥收購總量往往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波動,以2018年為例,當年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4295.9萬噸,同比減少2151.4萬噸,2019年則高達6431.4萬噸,同比增加1905.7萬噸。

至於決策層重點提及的餐飲浪費,實際上是物質生活充裕之後新出現、一直尋求解決的問題。近年共青團中央及各地餐飲協會力推「光碟行動」,如今一定程度上已為民眾所接受。況且,厲行節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能因為物質生活充裕就肆意浪費。

當然,此時強調製止餐飲浪費行為和對糧食安全的危機意識,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今年突發的疫情對原本正常運轉的國際經貿產生不小衝擊,可以說是讓糧食安全危機意識重回大眾最直接的原因。3月下旬,越南率先宣布禁止該國大米出口,到4月中旬則有俄羅斯、埃及、印度、哈薩克斯坦、泰國、烏克蘭等14個國家出臺限制農產品和食品出口政策。中國因為人均耕地資源不足等問題,一直是糧食淨進口國,雖然口糧方面進口佔比較低,但如果國際貿易再受到不可預測事件的衝擊,難保不影響國內糧食的供應。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7月我國累計進口糧食7451萬噸,同比增長22.7%,佔國內消費的2%。可以說,強調製止餐飲浪費乃居安思危。

此外,諸如特大氣象災害等因素,也會影響糧食的供給。就今年來說,國外出現了「蝗災」,數千億隻蝗蟲自非洲飛越紅海進入西亞和南亞的巴基斯坦和印度,過境處糧食大幅度減產,一度引發全球糧食安全擔憂;國內則出現了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透露,今年洪災使6000公頃的農田遭到破壞,其中11400公頃的土地沒有收成,好在還不至於影響中國糧食安全。

疫情發生之前的2019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糧食安全白皮書》,指出中國「穀物供應基本上自給自足,口糧絕對安全」。疫情並沒有影響國內糧食生產豐收,目前過度擔憂糧食短缺大可不必。不過,接連出現的突發情況也提醒我們,近憂雖無,遠慮不可不防,而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正是目前國人應對可能出現的糧食安全問題謀遠慮的有效應對措施。

相關焦點

  • 《自然》社論對2020年的回顧
    從COVID大流行到重大的美國大選,《自然》的社論提供了一個視角,可以通過它觀看不平凡的一年。自然》社論對2020年的回顧病毒誕生:從病人樣本中分離出的嚴重感染SARS-CoV-2病毒顆粒(橙色)的垂死細胞(綠色)的掃描電子顯微照片。
  • 社論造句和解釋_社論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社論(shè lùn)。也叫社評。在自己的報刊上公開發表代表編輯部意見的指導性言論,內容大多是評述當前重大的社會問題或重要事件,表明報刊的立場和主張。社論參考例句:1、這篇社論文筆甚佳,美中不足的是立場不夠公正。2、今天各家報紙都刊載了有關選舉的社論,內容都相當精彩。3、這篇社論對問題的分析真是鞭辟入裡。
  • NO.35評論類型(1):無可比擬的社論社評
    後續的評論類型,斌老師打算從社論社評、時評快評、記者手記、來論來信、思想論壇、散文隨筆、圖片評論、網絡微評等幾個方面進行詳細講解。今天開講的是社論社評。社論社評是媒體自身立場、追求、見解的對外呈現,往往規格高且隆重,話題大且莊嚴,觀照國計民生,體察黨是國事,洞悉國內外形勢,響應特殊時間點需要。
  • 美媒社論:中國史無前例崛起讓世界受益
    參考消息網10月2日報導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9月30日發表社論稱,中國史無前例的崛起讓世界受益。這篇社論指出,中國的崛起幾乎史無前例。社論稱,許多中國人認為,這一切意味著中國重返其在全球事務中應有的重要地位。社論指出,不認為中國經濟必須與美國經濟脫鉤,也不認為中國必須像蘇聯一樣「受到遏制」。社論稱,中國經濟如果陷入衰退,不可能不給美國工人和企業造成破壞性後果。
  • 江澤民為美國《科學》雜誌撰寫社論本報約請專家為社論部分名詞作...
    本報訊世界著名的美國《科學》雜誌6月30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刊登了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為該雜誌撰寫的社論《科學在中國:意義與承諾》。本報約請科技部專家對社論中的部分名詞作了解釋(以新華社播發的社論名詞出現先後為序)。
  • 啥叫評論以及財新周刊元旦社論
    社論是新聞評論的一種,是報紙編輯部就重大問題發表的社論,從理論高度強調新聞報導的典型意義,是最為重要的新聞評論和輿論工具。在英文中,社論稱Leader。又稱Editorial或Leading article,前者指的是「總編評論文章」,後者則有「首席評論文章」之意。
  • 奈及利亞主流媒體發表社論堅定支持中國抗擊疫情
    人民網阿布賈2月6日電(記者 姜宣) 5日,奈及利亞主流大報《領導者報》發表社論高度評價中國全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表示該報堅定支持中國政府和人民抗擊疫情,呼籲奈及利亞政府積極學習中國經驗,有效應對拉沙熱等傳染病。
  • 《紐約時報》社論競賽即將開始報名!
    Student Editorial Contest全球11~19歲學生(紐約時報工作人員直系親屬禁止參賽) 2021年2月23日~4月13日(當下為最佳備賽時間)學生需要根據各類社會話題或者其他相關問題,以證據為基礎寫一篇說服性文章,就像紐約時報每天發表的社論一樣
  • 彭博社論:美考慮進一步限制中國科技企業是望月空吠
    彭博社論:美考慮進一步限制中國科技企業是望月空吠
  • 張玉璽:中國若有經濟危機 美國不會賣給我們糧食
    4月8日,新發地董事長張玉璽在2013年博鰲亞洲論壇表示,糧食安全要重視耕地因素,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再就是人口因素,中國的人口政策計劃生育不管有多大困難都要執行,否則面臨人滿為患的困難,再有幾個袁隆平都解決不了,因為畝產是有極限的。「現在美國賣給中國糧食,以後中國有經濟危機絕對不會賣給糧食。」
  • 美報收回150年前抨擊葛底斯堡演說社論
    新華網華盛頓11月14日電(記者 王豐豐 孫浩)在本月19日美國前總統林肯葛底斯堡演說150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葛底斯堡所在賓夕法尼亞州一家報紙14日撰文說,它收回150年前發表的一篇抨擊葛底斯堡演說的社論。
  • 房子與孩子 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369次推送微信號:shelunqianyan究竟在報刊媒體刊登的「沒有房子不生孩子」和「買了房子不敢生孩子」純屬標題黨行為?還是高房價與低生育率之間存在某種關係?文獻整理:葉宸辰社論譯介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朋友圈,自媒體、媒體、機構轉載請申請授權,聯繫郵箱shelun2015@163.com,註明「機構名稱+轉載」。
  • 保守派喉舌《華爾街日報》社論正式勸退川普
    同時,這篇社論,也解釋了美國社會備受黨派政治困擾,2016年希拉蕊敗選後,民主黨人發動持續四年之久的「通俄門」攻擊,也令川普及其支持者拒絕做任何政治讓步。《華爾街日報》在美國精英階層影響力很大,其社論「川普的挑戰已經結束」可以視為保守勢力的正式切割聲明美國選舉人團於本星期一開會投票選舉總統,正式標誌著拜登成為選舉的贏家。
  • 《科學》社論:確保數據有最大可獲取性
    《科學》社論:確保數據有最大可獲取性這些數據中的絕大多數不能被讀出,一位研究生花了1年時間寫程序,才將這些數據讀出。 畢史克恢復這些數據並不僅僅是懷舊。在JADE實驗被停止之後,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強耦合強度」理論,他們所預言的現象只能在較低能量的對撞機上觀察到,是今天的高能量對撞機所不能重複的。
  • 《中時》社論批蔡英文:勿讓「反中仇中」孕育出大陸的「反臺」火種
    臺灣《中國時報》28日發表社論提醒蔡英文和民進黨,切莫「讓臺灣反中、醜中、仇中情結,孕育出大陸民眾的反臺火種」。社論稱,蔡英文在2000年擔任陳水扁當局的「陸委會主委」時,就曾率先反對「九二共識」,16年來從未改變。民進黨的黨綱及所有的重要決議文,沒有一個不是以「臺灣與中國主權相互獨立」為基礎,也從來沒有接受過「九二共識」。
  • 臺媒社論:蔡英文的「美夢」正在把臺灣帶向深淵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30日發表社論指出,多年來民進黨一直宣傳「大陸一定不敢真的動武」以及「美國一定會援助臺灣」,許多綠營群眾也深信不疑。其實,兩岸軍事對抗,臺灣處於絕對劣勢,正本清源之道,只有搞好兩岸關係,否則再多的打氣鼓勵,也毫無意義!
  • 【社論】應對校園暴力
    【社論】應對校園暴力        中國的校園暴力事件頻發,並且藉助行動網路四處傳播,用「偶發」、「個案」之類說辭來遮掩毫無意義。
  • 臺媒社論:蔡英文連任,綁架臺灣未來駛向深淵
    臺灣《中時電子報》1月11日晚發布以「莫讓臺灣民主登上屍速列車」的社論文章。社論表示,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給了「楊蕙如們」一張通行證,從今往後,綠色網軍將如蟑螂般無所不在,並在綠色恐怖護航下更加囂張。
  •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為「十四五」開好局(社論)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為「十四五」開好局(社論) 2020-12-19 15:31:34   來源:人民網
  • 《自然》雜誌網站發表社論呼籲:「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
    世界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網站4月7日發表社論指出,在各國努力控制新冠病毒傳播之際,少數政客卻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自疫情出現以來,大量美歐媒體、專家學者都認為,汙名化做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會助長排外與種族主義、阻礙國際抗疫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