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小學自全面啟動線上課堂以來,廣大老師積極投身於網絡平臺學習和在線課程創建開發,與時俱進創新工作方法,將創意教學策略融入課堂,讓線上課堂「活」起來。趕緊跟小編來看看這些有趣、實用的線上課程吧~
2月29日,白雲中心小學四(1)班鄧蘭瑞正在和爸爸一起完成簡易護目鏡的製作。前幾次的製作中,他們遇到了不少問題:位置沒畫對,大小不對稱,用力不當撕破了固定點……但是,父子倆沒有氣餒。這一次,他們重新合作,吸取經驗繼續嘗試,終於製作成功。爸爸有些小興奮,他說:「兒子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強,我都比不上了。」
「停課不停學」期間,白雲中心小學安排的內容可謂精彩紛呈:有「一起跳起來」的律動操,有緊貼生活的小實驗,有「圍裙日」,有好玩的編程遊戲……其中親子合作的STEM活動,讓孩子和家長們直呼過癮。STEM教育是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白雲中心小學結合疫情,利用學生在家的時間,開展STEM項目化學習,其中一項即為防疫項目化實踐活動。此次護目鏡的製作,用硬紙板做鏡框,保鮮膜做鏡片,取材簡單,但是做起來稍有難度。製作護目鏡,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功能,把握「必須要密封性好」的關鍵點,然後運用一定的空間想像與估計能力,而在最後美化環節,又考驗了學生的藝術技能。孩子們和爸爸爸媽媽一起,動手動腦,發揮想像,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提升了能力。四(1)班王序昊在製作成功後,發表了一段感想:「現在醫用資源這麼緊缺,如果我們做的護目鏡能用到防疫一線就好了。那樣,我會一刻不停地做!」
防疫項目化實踐活動綜合了疫情、德育和跨學科的相關知識,圍繞問題引導孩子探究、學習並動手實踐,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除了護目鏡,上一周開展的STEM小實驗「消滅病毒」,也讓孩子們受益匪淺。在認識身體各個器官後,孩子們手繪簡易人體構造圖,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模擬消除肺中的病毒。該活動不僅普及了許多防疫小知識,更是增進了孩子們對一線醫務人員的敬重與感恩之情。
據活動負責人樓一飛老師介紹,接下來學校還安排了防疫保護套、廢棄口罩收納盒、防護宣傳冊等STEM項目。除了親子合作,學生也可以選擇和同學成立線上小組,互幫互助,解惑答疑,共同完成任務。(傅曉麗)
該校老師們通過趣味識字、詩詞吟誦、絕不「孤」讀等形式為孩子們打造了一門門有趣、有序、有知識的語文課程。
趣味識字。老師們費盡心思從「趣味」入手,通過遊戲、直觀演示、背順口溜、編兒歌……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有的老師還就地取材,教孩子們認識硬核標語橫幅,使孩子們明白宅家是對自己健康最好的保護。
詩詞吟誦。「詩詞吟誦」課程中,老師們帶領孩子們感受「大珠小珠落玉盤」這種妙不可言的音韻美,告知孩子們什麼是平聲字、仄聲字、入聲字,用手勢來比劃平聲、仄聲、入聲,使每一個孩子徜徉在吟誦之路上,迷醉於吟誦之光中。
絕不孤「讀」。該校安排了「絕不孤讀 共讀樂其中」的課程,每個班的讀書活動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有的班級共讀一本書,有的班級則是親子共讀,邊讀書邊做筆記,邊讀書邊思考。不能面對面分享怎麼辦?製作精美的讀書小報、繪製閱讀概念圖、朗誦一篇美文、晚閱讀打卡……
概念構圖。該校安排了一系列著眼於概念構圖的作文微課。從《人物外貌描寫之著眼特徵彰顯個性》到《人物語言之個性化》、《心理描寫之環境襯託》;從《人物神態描寫之學會觀察》到《人物動作描寫之連用動詞展現過程》……每一節微課都藉助開放而結構化的概念構圖,讓孩子們學會觀察,學會表達。
生命教育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語文老師們積極開展生命教育,讓孩子們體悟成長。在 「生命禮讚」的課程中學校老師積極利用"抗疫"素材引導孩子們感知生命的脆弱與可貴,感受到社會的大愛與真情。
來源:吳寧五校
「7點20分鬧鐘鬧醒起床,自己弄好早飯,8點叫我吃飯。」3月1日,建瀾小學206班王馨藝的媽媽在微信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條信息,配圖是女兒燒的一碗鹹菜湯粉幹。
這天,建瀾小學各個班級的微信群裡炸開了鍋,很多家長都上傳了自己孩子「客串」家長的各種動態,有拖地的、燒飯的、洗衣服的,還有哄弟弟妹妹的……
「這是我們學校開展的『家長互換日』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互換『角色』一天,感受各自的生活,理解彼此的辛苦與不易。」建瀾小學校長趙進蘭說,因為不太好管理,網上有個段子將孩子們形容為「神獸」,今年碰上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神獸」們無法正常開學只能繼續呆在家中,這對家長的耐心是個很大的考驗,為了更好地融洽親子關係,同時也讓家長和孩子雙方增進理解,學校特意選在周日開展了角色互換活動。
角色互換當日,各班級微信群頻頻刷屏,圖片、文字,還穿插著現場直播的短視頻。孩子們忙著幹家務當「家長」,家長們也客串「孩子」的角色需要背課文、做作業。一天的角色互換活動,讓家長和孩子都收穫滿滿。對孩子來說,感受最深的就是「累」。406班的胡浙楷感慨地說:「當媽媽真是太辛苦了,要拖地、洗碗、做飯,還要照顧我和姐姐,我以後一定要自覺點,少惹媽媽生氣。」
而對家長來說,感受最深的就是「理解」。當了一天「孩子」的胡浙楷媽媽說,「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比起我們小時候的確少了很多童年的歡樂,所以孩子有時表現出來的暴躁、不耐煩,作為家長應該多理解、少吼叫,而且家長也應該儘量多抽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多跟孩子溝通,要給孩子更多的幸福感,這樣孩子才能更加愉快、積極地學習。」
(陸雍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