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作者撰寫的中共黨史代表作

2020-12-25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20-07-21 06:28:30   

  一批海外知名人士撰寫的關於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經典著作,對推動國際社會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共產黨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通過翔實的記述、生動的筆觸、紮實的考證,向世界介紹了發生在中國大地上那些影響深遠的人和事。今天重溫這些著作,不僅能從中獲得更多真知灼見,也能感受到作者和書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更能從中獲取力量,為向世界更好地介紹中國提供更多養潤。
  《紅星照耀中國》
  伴隨著中國革命的進程,自20世紀30年代起,一些美國人寫出了或是直接報導中國,或是以中國為主要背景的優秀作品。美國新聞記者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曾用名《西行漫記》)就是其中之一。
  該書是斯諾根據他1936年在我國西北部革命根據地延安等地採訪紅軍將士的經歷撰寫的一部紀實作品集。20世紀30年代是國民黨宣傳輿論佔絕對統治地位的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長期被陌生化和妖魔化,「赤匪」「土匪」一直是紅軍的代名詞。斯諾作為西方記者,經過深入採訪、實地考察後寫下的報導,不僅向國統區人民傳遞了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豐富信息,而且首次向世界人民打開了了解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真實情況的窗口。斯諾用客觀而不乏激情的語言,記錄了這一段中國共產黨人創造的奇蹟,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傳了中國的紅色革命。斯諾的報導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當時國際上對「紅區」的偏見:讓世人看到了紅軍非但不是蔣介石文化「圍剿」刻畫的「草莽流寇」,相反紅軍是用先進文化塑造引領的,有靈魂、有信仰、有理想的「中國唯一的一支從政治上來說是鐵打的軍隊」。
  《紅星照耀中國》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真實性和立體感。斯諾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畫面、故事、細節等,濃墨重彩地描繪了紅軍的精神世界,用大量的篇幅記述了紅軍領導人和普通戰士的日常,以及人民百姓對紅軍對共產黨的支持愛戴。它以歷史親身見證者的視角,提供了許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事例。閱讀本書,可以感受到這些人和事穿透歷史,向我們撲面而來,讓尚處於幼年時期的「人民軍隊」真實可感地、有血有肉地呈現出來。本書可讀性很強。斯諾寫工農紅軍、寫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寫延安紅色政權,他的觀察點、態度和語言,都具有鮮明的特色,是非常質樸而真誠的。
  《紅星照耀中國》出版後在歐美引起了強烈反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志士陸續前來中國,同人民軍隊並肩戰鬥。《時代》周刊評價說:「斯諾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現和描述,與哥倫布對美洲的發現一樣,是震驚世界的成就」。毛澤東表示,《紅星照耀中國》是「外國人報導中國人民革命的最成功的兩部著作之一」。
  《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
  美國新聞記者艾格妮絲·史沫特萊所著的朱德元帥的傳記《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也是外國人士記述中國革命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書與《紅星照耀中國》一起被譽為西方人向本國介紹中國共產黨革命歷程的經典之作。
  本書不僅真實地記錄了朱德60歲以前的傳奇經歷和走過的革命道路,同時也生動地展現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壯麗多姿的畫卷,是國際友人描寫中國革命史不可多得的經典名著。自從它在1955年以日文譯本出版問世以來,全世界已先後出版了德、俄、法、西班牙、孟加拉、丹麥、義大利等八個語種的譯本,在各國進步人士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探索了朱德如何走過這條艱苦而偉大的道路。把朱德個人生活的緯線和中國歷史進程的經線交織起來,組成了一部朱德光輝的傳記,同時也是一部中國人民百年來的燦爛的革命鬥爭史。一方面,作者把自己置身於書中,用非常生動、細膩和雋永的筆觸,刻畫了朱德的形象。「從來沒有另外一個總司令,在現役期間從事紡織、排字、種菜、做飯、寫詩和講學,不僅為自己的部隊講解軍事戰略和戰術,而且向婦女班講授如何存儲蔬菜」。另一方面,作者從太平天國革命作為道路的起點背景寫起,寫出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護國戰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國共合作、紅軍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樣一些中國革命史上各個階段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朱德和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奠定了中國工農紅軍的基礎,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會師,從古田會議到粉碎「圍剿」,特別是二萬五千裡長徵中強渡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和西安事變等中國革命軍事史上的重大事件。閱讀本書,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朱德和整個中華民族一起在危機中開始覺醒、在黑暗中不斷摸索的奮鬥歷程,同時也感悟到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熔鑄在一起所煥發出的生命之光是多麼絢麗。
  本書作者史沫特萊是中國人民親密的朋友,傑出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社會活動家、美國著名作家,第一個跟隨八路軍採訪的外國女記者。史沫特萊1928年底來華,在中國生活了12年。1941年回到美國後,在艱苦生活條件和殘酷政治迫害下,費時數載,傾注全部心血寫作本書。直到她臨去世的時候,還不忘整理《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原稿。在她的遺囑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的唯一信念和唯一誓願,就是那些貧困的、被壓迫的人民的解放。而中國革命的成就,已經是這一解放事業的中流砥柱。」1950年史沫特萊因病去世。依照她生前的願望,骨灰被安置在中國八寶山革命公墓,朱德為她題寫碑文「中國人民之友,美國革命作家史沫特萊之墓」。
  《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
  長徵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數十年來,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壯麗的遠徵吸引了國外許許多多作家和記者,誕生了諸多優秀作品。其中,美國著名記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重走長徵路後寫下的《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無疑是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
  該書以旁觀者的視角、紀實性的筆調呈現了長徵歷史。除了對中國的黨史專家和經歷長徵的在世老人的採訪外,作者還從大量中外當事人的回憶錄中抽絲剝繭,以還原人物和事件全貌,多方採信,盡力展現長徵的全景,全面系統、具體生動,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作者認為,長徵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徵程」,不是一場簡單的戰役,也不是簡單的勝利。在20世紀中還沒有什麼其他事情能像長徵一樣讓人如此神往,也沒有什麼事件像長徵一樣如此深遠地改變了世界的未來。對於長徵的領導者,書中從他們早期經歷開始一一介紹,探討其思想形成的淵源和走向,並在書末點出了眾多長徵中堅人物的最終結局。讀者可以跨越時間,了解長徵對革命前輩一生的影響。索爾茲伯裡在書中寫道:「長徵是一篇史詩。這不僅是因為純樸的戰士以及指揮員們所體現的英雄主義精神,還因為長徵實際上成了中國革命的熔爐。」
  作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是第一個完整全面地研究長徵的外國人。他也是20世紀8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美國著名記者之一,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歷任《紐約時報》編輯,助理副總編輯、副總編輯等職。早在1938年,30歲的索爾茲伯裡首次在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讀到長徵,立即就被紅軍那段傳奇般的徵途深深吸引。他堅信「只有親身走過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描繪出長徵中的戰鬥和艱難困苦——特別是雪山和草地」。1984年,索爾茲伯裡終於實現心願,以76歲的高齡重走長徵路。本書於1985年在美國出版後,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並產生了極大的國際反響,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
  《中國未完成的革命》
  1945年至1947年的國共談判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事件,談判的成敗決定了中國未來的歷史走向,美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冷戰的開始,美國開始實施援蔣反共的對華政策,國共談判最終失敗。中國向何處去,成為了籠罩整個遠東的迷霧。在重重的歷史迷霧中,站在1947年的當下,一位來自華沙的猶太記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用他來自中國的豐富生活閱歷,用他深刻理解中國大歷史的深厚底蘊,首次為世界上的英文讀者清晰地展現了中國未來的命運,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愛潑斯坦「戰爭四部曲」之一的《中國未完成的革命》。
  這本書是作者在長期追蹤採訪中國抗戰,特別是深入採訪了當時西方社會無從知曉的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的基礎上,對未來中國命運的深刻理解。伴隨著抗戰之後國共兩黨的摩擦、談判和美國軍事調處,愛潑斯坦也在此書中予以跟蹤並發表評論。因其觀察中國社會與歷史的深度和幾近白描般的對中國正在發生的人民民主革命的記錄,這本書成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抗戰與革命的一部繞不開的經典之作。該書於1947年在美國出版後,迅速被譯成德、波、匈等多種文字,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愛潑斯坦曾說,這本書是關於中國的,但其中涉及的問題對於整個亞洲來說都是普遍存在的。亞洲各國人民希望改變他們自己也承認的落後狀態,獲得民族解放和進步。很多慘痛的經驗告訴他們,沒有自由,就沒有進步。
  在這部作品中,愛潑斯坦想向外界傳遞的信息無疑是強烈而確定的。那就是,在全國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在正確的全面抗戰路線指導下,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解決了根據地面臨的困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引領了蓬勃發展的嶄新氣象,與國民黨在後方、淪陷區的腐敗叢生、妥協投降、喪失鬥志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照。從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中,愛潑斯坦看到了中國的前途和希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通過這部作品,他也向世界各國人民發出了這樣的強烈信號。
  作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是國際知名記者、作家。抗戰期間,他既奔赴南京、廣州、武漢及山東臺兒莊前線戰場採訪,也曾突破重重封鎖訪問延安。新中國成立後,愛潑斯坦應宋慶齡的邀請返回中國,後來加入中國國籍,並長期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1951年,他任執行總編創辦《中國建設》(現改名《今日中國》)雜誌,向世界傳播新中國建設與改革事業的成就。2009年,愛潑斯坦被評為100年來對中國幫助最大、最受中國人民愛戴的十位國際友人之一;2019年,榮獲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鬥者」稱號。
  《鄧小平時代》
  本書是美國哈佛大學榮休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10年傾力之作,它展現了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轉型的歷史變局和內在邏輯,精彩而引人入勝。在美國,它獲得過包括美國國家圖書獎在內的6項大獎。在中國,傅高義本人因為《鄧小平時代》而在2013年獲得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鄧小平時代》一書是對鄧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為寫作本書,傅高義多次到中國訪問,也曾經較長時間住在北京,採訪中國的黨史專家、高級幹部子女,以及曾在鄧小平手下工作過的幹部。受訪者超過300多位,其中還包括李光耀、卡特、基辛格等一些外國政要。作者還走訪了鄧小平曾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從當地學者與幹部的口中,以及從當地博物館的資料與實物裡,獲得了更豐富的信息。
  作者對鄧小平個人性格及執政風格進行了深層分析,並對中國改革開放史進行了完整而獨到的闡釋。書中涵蓋豐富的中外檔案資料和研究成果,以及為數眾多的獨家訪談。書中既有對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雲等人相互關係的細緻解讀,又有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美建交、經濟特區、「一國兩制」、「南方談話」等重大事件和決策的深入分析。本書既具學院研究的嚴謹專精,又有對中國現實政治與事理人情的透徹把握。
  傅高義表示,「這本書雖然名字叫《鄧小平時代》,但是我要寫的其實不只一個人,而是一個時代。我更想告訴讀者的是:30多年前發生在中國的這場偉大變革,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由誰主導的,影響又如何」。
  本書出版後,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認為,本書不僅是一部論述世界一流領導人的扛鼎之作,而且為1978年美中兩國秘密進行的戰略性和解,及其如何推動中國國內的變革,提供了極為權威並引人入勝的解讀。
  以上這些由海外人士寫作的、在國際上具有深遠影響的著作,不僅增進了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也能讓中國人更了解自身,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未來。上述這些著作中,作者通過真實、立體、紮實的論述,展現給世界觀察中國的不一樣的視角。這些著作為我們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了很好參考。從經典中汲取智慧與力量,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水平,我們的故事就會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就能更好地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塑造良好國家形象。
  (作者陳實系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中國報導社社長;翟慧霞系中國報導社戰略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

來源:學習時報

 

責任編輯:黃楊

共1頁

 

相關文章

   

特別策劃

  更多

聚焦臺島

  更多

臺島夜話

  更多

獨家評論

  更多

各抒己見

 

臺海視點

  更多

評論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相關焦點

  • 黨史研究的代表作
    《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  《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胡喬木195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撰寫的介紹黨史的小冊子。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重要的黨史簡明讀本。胡喬木一生的奮鬥足跡和治學成果與黨的歷史緊密相連。他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對黨的歷史非常熟悉,用了不到一星期時間就完成了任務。
  • 論中共黨史研究的整體性原則
    關 鍵 詞:中共黨史/歷史研究/整體性   作者簡介:王炳林,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欽梅,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後中共黨史作為研究對象,其本身是一個完整的、具有內在邏輯的統一體。科學地研究中共黨史的關鍵,是從整體上把握中共歷史,而不是人為地切割為幾個互不聯繫的歷史時期或部分,更不能隨意抽取中共在某一歷史時期的錯誤而歪曲甚至全盤否定黨的歷史。其二是「方法」的整體性。「問題」的整體性要求在方法論上必須運用整體性原則進行研究。
  • 實事求是是中共黨史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事求是研究中共黨史的思想主要包括:堅持實事求是是黨史工作必須遵循的黨性原則;用史實說話,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基礎之上;對中共黨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分析;中共黨史研究和黨史人物評價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 ...社:《歷史的細節與主流——中共黨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辨析》
    作者簡介:盧毅,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國共兩黨與抗日戰爭》《抗日戰爭與中共崛起》等多部專著,並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一系列學術論文。
  • 山東工商學院與中共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共建黨史國史宣教基地
    山東工商學院黨委委員、組織部長張京磊,山東工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王好昌,山東工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柴秀波,中共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周弘,中共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宣傳科科長於雪以及200餘名師生參加了揭牌儀式。
  • 王奇生vs黃道炫:研究中共黨史必須具有全球史眼光
    目前國內沒有一部較高水準的由一人獨立撰寫的《中國近現代史》(自然有少數學者能寫而不願寫),以至於我們很難向學生(本科生、研究生)推薦一部中國近現代史的書作為教材。       黃道炫:還是20世紀80年代初編的。
  • 【黨史故事】中共藍田特別支部舊址
    大革命時期存留在西安的革命遺址主要有:中共西安市、區縣委及基層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創建遺址、西安反圍城鬥爭舊址、革命公園、西安中山學院、西安中山軍事學校遺址等。中共藍田特別支部舊址位於藍田縣孟村鄉郗家河村。
  • 【黨史】一大黨綱:中共黨史上第一部包含黨章性質的黨綱
    中共黨史上第一部黨綱全稱為「中國共產黨綱領」,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並通過。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貝勒路樹德裡(後稱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拉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序幕。
  • 展現原始檔案資料,讓紅色基因點亮前行之路 ——南京大學中共黨史...
    這是南京大學中共黨史資料館(以下簡稱「黨史館」)仙林新館展廳前言中的一句話,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語,衝擊著每一位參觀者的心房。一本本、一冊冊泛黃的普通黨員資料向參觀者無聲地訴說著革命者的信仰與堅貞。也許,這只是黨史長河中不起眼的一份記憶,如今卻幸運地躺在南京大學中共黨史資料館新館的展櫃內,成為後來者瞻仰與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2018年6月29日,南京大學中共黨史資料館新館正式揭幕。
  • 中共一大召開日期考證實錄
    其中第一卷《偉大的開端》進行了分工,邵維正接手的任務是參與第二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的撰寫。  在收集和閱讀資料過程中,邵維正發現在中共一大召開日期和出席人數等問題上,存在多種截然不同的說法。為了便於研究,他把相關史料進行梳理,製作成一大日期研究提要表。面對排列出來的25種不同觀點,邵維正感到無從下手。
  • 中共黨史專題講座第二講:朱毛紅軍與古田會議
    視頻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PGFG6yccpronoPsbes7qbA主講人羅平漢: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第二,關於臨時軍委的不同意見與中共紅四軍七大。第三,「中央9月來信」與古田會議的召開。
  • 陳雲在中共黨史上的十「最」之二:最危急時刻重組中央特科
    陳雲在中共黨史上的十「最」之二:最危急時刻重組中央特科 2020-07-07 2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共肥東縣實驗幼兒園支部委員會組織觀看黨史電影《大會師》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用黨的歷史教育黨員、教育幹部、教育群眾尤其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近期,中共肥東縣實驗幼兒園支部委員會組織全體黨員、預備黨員和積極分子觀看中共黨史紅色教育電影《大會師》。重溫紅色歲月,緬懷革命先烈,堅定理想信念。
  • 關於公開徵集各類黨史資料的通告
    中共東光縣委組織部中共東光縣委黨校關於公開徵集各類黨史資料的通 告黨史資料是黨的寶貴財富,是記錄和反映黨的歷史活動、歷史進程的重要載體為及時搶救和保護散失在我縣單位、社會及民間的珍貴黨史資料,建立完善東光黨史資料體系,更好服務於黨史研究,豐富縣黨史館館藏,把我縣黨史館建成紅色教育的基地,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決定面向縣內外公開徵集全縣各個歷史時期的黨史資料。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徵集內容1.文字資料。
  • 省委黨史研究院資料信息處到德州調研
    7月15日至17日,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院(省地方史志研究院)資料信息處處長、一級調研員許元一行3人到德州調研。中共德州市委黨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院長李士新,副院長、三級調研員蔣麗燕陪同調研。調研組就網站合併、新媒體建設、電子資料收集等工作召開座談會,聽取匯報。
  • 中共黨史上因疏忽而釀成的四大悲劇
    在革命危難之際,他又接任羅亦農擔任中共江浙區委書記,中共「五大」被大會選為黨的五屆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候補委員。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及大革命失敗後,為了躲避抓捕,中共曾一度進入地下活動,面對抓捕、屠殺,中共組織的每個人每一個行動都要格外地仔細、小心,哪怕有一丁點的疏忽、放鬆都會釀成悲劇。
  • 書單|20本關於黨史、新中國史的主題圖書
    為方便廣大讀者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新華出版社特別推出《風雨兼程: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中共歷次黨代會》《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史(上下冊)》《歷史的選擇:中共早期領導人紀實》等20本主題圖書,以供學習參考。寫作過程中,作者遵循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堅持實事求是,以史實為根據,嚴謹準確地反映了90多年來中共黨代會的發展進程、基本經驗和歷史教訓。本書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是一部可讀性強的理論讀物。
  • 青島黨史紀念館:海岸路18號的紅瓦黃牆見證風暴
    ■青島黨史紀念館院內的黨旗塑像。王象午聽到這裡,眨了眨眼睛,隨即點點頭:「好吧,我聽你的。我同意馬上成立青島黨組。」鄧恩銘咧嘴一笑,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他笑起來總是帶有一種孩童般可愛的樣子……這是青島小肖在他的紀實文學作品《策動》中描寫的1923年「中共青島組」成立時的場景。
  • 中共一大到底有多少代表?黨史專家金衝及「一吐為快」!
    中共一大代表是多少人,是12人還是13人?近日,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研究員金衝及在《中共黨史研究》撰文指出,對中共一大代表人數有不同說法是怎麼來的?曾常被引用的材料是董必武在1929年12月31日寫給何叔衡的信。
  • 【聽上虞黨史·悟初心使命】⑪抗日先鋒——陳樹谷
    時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之際,區委組織部、區委黨史研究室聯合特別推出「聽上虞黨史·悟初心使命」系列聽讀節目,以更好地弘揚正氣、樹立標杆。讓我們循著先輩的足跡,感受他們可歌可泣的革命歷程,感念他們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在「憶先輩 悟初心」路上不辱使命!為深入推進上虞「創新之區、品質之城」建設、爭當區域高質量發展排頭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