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正當時!聽說最in文物都在《文物「潮」我看》裡了?

2020-12-25 騰訊網

「國潮」可謂是當下最火的概念之一,什麼是「國潮」?

是故宮博物館裡精緻的宮廷琺瑯彩瓷器?是戲臺上餘音繞梁、運氣酣暢的京劇?是華美精緻的漢服?是,也不是。國潮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中國腔調,也更願意關注傳統文化,《國家寶藏》爆紅之後,文化類綜藝井噴,但要說最會玩的,還是得看國家隊。最近央視頻推出的趣味文化科普系列直播節目《文物「潮」我看》又一次讓古代文物花式出道,小鑑也要送上一波打call!

時光機在線發車,一條中軸線穿越京城百年

不久前故宮雪景登上熱搜,朱牆黛瓦白雪,如夢似幻般美景,最新一期《文物「潮」我看》就選擇從歷史厚重、現代與古典融匯交錯的京城入手,聚焦北京「中軸線」。

央視主播李梓萌和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就位,帶領大家打卡遊覽故宮、天壇、永定門一線的古建築群,感受皇城根兒下的百年巨變,聽故宮「看門人」單霽翔將北京城的滄桑變遷娓娓道來,秒變時光機發車現場。

天橋的舊橋已經不在,為了恢復歷史風貌新修了一座紀念橋;後海依然熱鬧,乘著特色人力車環行什剎海,感受京韻京味;漫遊金絲套胡同地區,體驗地道的老北京生活。

北京中軸線上最古老的建築——萬寧橋,這裡的鎮水神獸暗藏玄機,相傳是為了紀念觸犯天條、護河有功的龍族而建造,居然還承擔著水位線的功能。

北京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傑出的城市設計範例之一,即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讓它成為了北京城中最瑰麗的風景線。李梓萌和單霽翔乘大巴車從永定門出發,登上永定城樓眺望遠處,整個北京盡收眼底,天壇、先農壇、天橋一脈的前世今生在這裡交匯,周邊高樓參天,讓人不知今夕何夕。

相聲演員欒雲平和高峰在直播間暢聊北京文化,講貫口、話美食、學叫賣,模仿起了走街串巷的老北京吆喝,細數天橋八大怪,將老北京的趣味民俗風貌一一展現。這對老搭檔還現場來了一出兒化音在線教學,正宗京味兒方言大放送,德雲社氣氛拉滿,平翹舌不分的小夥伴有沒有被秀到!

古代青年潮流指南,硬核單品對話古今

作為一檔國潮節目,《文物「潮」我看》確實生動詮釋了什麼叫做「復古即潮流」,實力打造出了古代青年潮流指南,原來當代年輕人愛好的音樂節蹦迪、各種潮範兒穿搭甚至還有不少運動會項目早都是古人玩剩下的,古人潮起來還真的有點東西!

一批批古代硬核潮流單品依次登場,今有搖滾青年臺下甩頭忙,唐代有三彩樂隊吹拉彈唱長在駱駝上!這種出土自唐代的精緻陶器,滿滿的絲綢之路異域風情,一匹駱駝背載絲綢馱著樂隊,仰首嘶鳴,樂手們表情栩栩如生陶醉不已,好傢夥,堪稱演唱會真實寫照。

現代歌手為了表現自己的狂霸酷炫拽,舞臺上哐哐砸吉他,古人發來戰帖,人家還能反彈琵琶呢!

在談情說愛的浪漫方法上,我宣布古人也更勝一籌!漢代金屬一體簧專門為七夕表白而發明,其聲音絲絲繞繞如泣如訴,這聽了很難不心動好吧。

《清平樂》禮服顧問陳詩宇還現場解讀起了古代時裝周,原來古人的流行風向比現代變化得還要快,唐代崇尚豐腴富態的身材和華貴服飾,到了宋代就開始追求極簡,清雅素淨成為主流趨勢,跟現代時尚流派相比其實大同小異。就拿今年又風靡起來的珍珠配飾來說,在宋朝也是潮人穿搭必備元素。

還有當今提起來就血雨腥風的足壇,中國球迷的口水戰可能是祖傳的,蹴鞠圈在百年前就是競技體育中的話題擔當了,甚至一度成為軍事訓練項目。宋代女足的熱度不輸如今的女排,宋代文物蹴鞠紋青銅鏡就生動刻畫了當時女孩們上場踢球的颯爽英姿。

一路看下來,古人的樂趣可比我們想像得要多得多!

老祖宗智慧結晶一覽,黑科技高能解鎖

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也值得科普,「防汛」特輯中,節目組請來專家解讀古代防汛工程的奧秘。古人5000年前就能制伏洪水,靈感來源五花八門,比如玩一種叫做榪槎的神奇遊戲

都江堰的飛沙堰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能將上遊帶來的泥沙和卵石利用離心力作用甩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完美!

早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良渚古城不僅水利建築6到飛起,玉器更是一絕,特色紋飾龍首紋世間罕有。

在建軍節特輯中,節目組翻新了「土裝備」的「潮創意」,抗戰時期的先輩們充分發揮樂觀主義精神,椰子殼還能做碗、做工藝品,檳榔殼做盤子,這也太心靈手巧了吧!白樺樹汁也可以做補給飲料,X牛、X動也要自愧不如了。

還有自製火炮「飛雷筒」、步槍+刺刀的前沿設計被蘇聯和美國紛紛效仿,大批先人們造出的黑科技不僅讓觀眾感到有趣,更生出一種對革命歷史的敬畏。

一件件文物在《文物「潮」我看》被流行文化重新解讀和解構,穿越歷史的迷霧揭開厚重的面紗,以潮範兒十足的新面貌出現在觀眾面前,讓原本躺在展櫃中、只能透過玻璃去認識的文物真正「活」起來。

「文物直播」更是將Z世代潮流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巧妙結合的創舉,以「輕鬆式的認真科普」來貼近年輕觀眾,吸引他們來欣賞文物、了解歷史、感悟內在的文化精神與力量。央視頻推出這樣一檔直播節目,在提升趣味性、保證娛樂效果的同時,又讓文化的力量傳播深遠,形成新的風潮。

從歷史文物的角度看今朝看當下的新鮮事物,讓傳統文化泛起更多漣漪,是觀眾們希望看到的,也是當代文化類節目存在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抗戰館文物工作者:「為了尋找文物 牛車馬車都坐過」
    1線索   長年積累專人關注   新京報:這麼多年給抗戰館攢下了25000件文物的「家當」,都是怎麼找到的線索?   要秋霞:主要還是靠長年積累。我們有專員查資料,文獻和網絡都看,聽說哪兒有文物了就馬上要電話聯繫。
  • 紫禁城600歲這天,《文物「潮」我看》帶你打卡穿越「北京中軸線」
    2020年12月8日,在紫禁城正式建成600周年之際,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國家文物局,在總臺「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上共同推出的文博類系列直播《文物「潮」我看》特別節目《一根中軸線穿越京城八百年》順利播出。本期直播,節目組走出演播室,在中巴車上搭建「移動演播室」,帶著網友一起漫步北京城,潮遊中軸線。
  • 國潮=國嘲+國抄?文創設計不能只是貼圖騰
    但有文物IP或文化元素傍身,並不等於「國潮」文創。「首先,我們要知道這件衣服或球鞋是不是原創設計」莫仁傑提出,許多服裝品牌抄襲了國際大牌的外型,只是簡單貼上一個中國文化的圖騰,便自詡為「原創國潮」品牌。「我們不缺圖騰,中國有五千年的豐厚歷史文化,只要翻翻書就可找到大量圖騰。但圖騰是視覺設計中最低階、最簡單的,國潮文創不能只是滯留在圖騰的層面。」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走進重慶,看文物保護的新探索
    中國文物報記者 王徵這裡,有距今約204萬年的巫山龍骨坡遺址,有聞名於世的大足石刻,有以「紅色三巖」為代表的革命遺址……三峽出土文物印證了重慶3000多年歷史文脈,革命文物基本涵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的各個歷史階段,抗戰文物成為重慶最富價值、最具代表性的資源之一。
  • 兩岸文物交流方興未艾
    主持人:那麼據您的了解,整個臺灣社會對中國的歷史文物是怎麼看的?  國家文物局臺灣事務辦公室 周明:從這些年我們和臺灣交流中,我們感到臺灣的各界、臺灣民眾,他不僅熱愛祖國的我們共有的傳統文化,而且他們為保護兩岸共有的文化遺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山西,大家都知道,山西資壽寺有一個明代的十八羅漢,1993年(羅漢頭)被盜走了,後來下落不明。
  • 為啥大部分中國流失的文物大多在英法,卻很少聽說在日本?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文鳳每日談,此百家號不討論政治,不涉及敏感話題,定期的和大家分享一些大千世界的事情。讓我們一起用理性的視角看世界。中國流失在外國的文物不計其數,但是中國的文物我們聽過的最多的就是流失在英國還有法國的比較多,那麼就有人問了為啥大部分中國流失的文物大多在英法,卻很少聽說在日本?小編想說的是,雖然中國人很少聽到日本掠奪中國文物的情況嗎,但是這也不代表日本從中國掠走的文物就很少!
  • 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1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我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近期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國。此次68件中國流失文物順利回歸,為我國政府持之以恆25年不間斷的走私文物跨國追索行動畫上圓滿句號。
  • 楊老師,聽說在英語裡並沒有一個專有詞彙和中文的「文物」相對應...
    X 楊老師,聽說在英語裡並沒有一個專有詞彙和中文的「文物」相對應,只能用art來指代,似乎更強調物件的美觀而不側重年代。
  • 「趣看文物」冬至小團圓 「吃貨文物」帶你走進「祖母屋」
    >在《趣看文物》腦補的劇情中兩件文物就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吵」了起來「吵」了半天發現無論吃什麼,都得找到火和工具來烹飪於是去了隔壁館摩梭人家的祖母屋《摩梭MOSO:家庭·婚姻·對話》特展>火塘不滅,生生不息無論走到哪裡摩梭人最想念的都是溫暖的火塘,以及圍坐一堂的大家庭冬至是數九寒天的啟幕,也是春回大地的前奏瑟瑟寒風、悽悽雨雪中
  • 德爾斐遺址的大部分珍貴文物,都收藏在德爾斐考古博物館裡
    德爾斐遺址的大部分珍貴文物,都收藏在德爾斐考古博物館裡德爾斐考古博物館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古德爾斐便因為古希臘人對阿波羅的崇拜而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也因此修建了許多宏偉的神廟、祭壇、運動場和古劇場等。如今德爾斐遺址的大部分珍貴文物都收藏在德爾斐考古博物館裡。
  • 建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裡 這幼兒園何去何從
    日前,有媒體報導稱霞光幼兒園「藏身」一處名為中和灝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裡,此事引發各方熱議。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裡為何會有幼兒園?私人所有的文保單位該如何保護和利用?民情熱線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梁霞認為,當時買賣雙方籤訂了購房協議,出具了購買收據等,而且幼兒園的創辦在前,中和灝成為文保單位在後。媒體說她的幼兒園「藏身」文保單位,梁霞感到有些委屈。B「混搭」是否合規文物部門:中和灝作為幼兒園使用,在政策上是允許的    幼兒園與文物保護單位如此混搭,是否合理合規呢?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我最早也是通過海外媒體的介紹文章,才結識了這位在全球博物館行業聲名遐邇、被譽為「海外中國古畫修復大師第一人」的傳奇人物。中國遊客越來越多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的著名博物館。目前館藏珍品1300多萬件,其中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
  • 孩子足不出戶,在家逛博物館,看國寶看文物,輕鬆學歷史
    如果不是看這本書,恐怕一些博物館這一生都不會知道。不僅有國內博物館,也有國外博物館,也許我們永遠不會去到這些博物館。每個國寶和文物,都代表著一段歷史,孩子每多了解一種文物,就能多了解一段歷史。讓孩子學會觀察,並學會生動表達對於文物的介紹非常細緻,配上精美、清晰、逼真的圖畫,從整體看,又從局部細節看,讓孩子學會調動五官仔細觀察。
  • 川籍「文物醫生」故宮裡妙筆生花修文物
    楊頻是閬中市解元鄉人,現供職於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是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醫生」,專門負責古書畫的臨摹複製工作。他曾在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第三集登場。當天展覽間隙,記者專訪了這位妙手「修復歷史」的「文物醫生」。□本報記者 王青山臨摹品也可以是國寶級文物  記者:現代科技已可以纖毫畢現地複製古書畫,為何還要費時費力人工臨摹呢?
  • 名跡文物裡的七夕乞巧與「拜雙星」
    七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古時女性在這一天有「乞巧」的風俗,故又稱「乞巧節」。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被屢屢提及,唐詩中則有「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等名句。
  • 中國最值錢文物,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英國:潛艇還是文物二選一
    二戰時期,英國為了感謝中國軍隊在緬甸解救被日軍圍困的英軍,讓中國政府在潛水艇和文物裡頭二選一,當做禮物送給中國政府。當時中國正處於抗戰時期,急需潛艇以增強海上戰鬥力,於是中國政府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潛艇。雖說在一幅畫和一艘潛艇裡面選擇潛艇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幅畫也不是普通的文物,不然也不會拿來跟潛艇作比較,它是中國最值錢的文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女史箴圖》,錯過了英國這次歸還它的機會,現在要想看見它的真容還得到大英博物館去,而且去了也不一定看得到。
  • 亮相《國家寶藏》第三季的河南文物都有啥?
    (圖源自:「河南安陽殷墟」官網)  三號嘉賓 YH127甲骨窖穴  YH127窖穴是殷墟考古工作最偉大的發現,1936年6月12日,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組織的第13次殷墟發掘中會不會有河南籍明星演繹中原文物故事?目前還處於保密狀態,何毓靈說:「按照播出順序來看,第一期播出的是有600年歷史的故宮博物院,擁有3300年歷史的殷墟博物館是歷史最悠久的,應該是最後一期壓軸亮相。上個月拍攝外景時,明星也還沒有來。」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故宮收藏了上萬件來自外國的文物,但是都是來路清晰的,是從海外貿易、商品交流、使節納貢匯集而來的,不像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大都會博物館等收藏著很多來歷不明的別的國家的文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
  • 休閒零食 「國潮正當時」|青創排行
    隨著中國製造能力、消費力的提升,中國本土品牌開始擁抱國潮趨勢、提升產品質量、努力改善並讓品牌形象變得更時髦,同時加強創新發展。各大食品飲料企業也紛紛入局「國潮」,與故宮、頤和園等聯名推出各種國潮產品,令人不禁感嘆國潮風向的強大魅力。
  • 難忘其庸先生的文物情懷
    可能他認為我是搞考古的,對於考古密切關聯的文物,會知道得很多。早先見面時,他就總會引我去書房、畫室中,看他新獲的藏品,說它們的情況,並問我的看法和感受。有的,我有一點一般的知識;大多的,真說不上具體了解,於是就不願意多說。因為沒有實實在在的了解,自然就沒有深一點的應對。他對這一點,內心可能會有一些失望。但我自己知道,這其實真是與我的文物知識素養相當欠缺有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