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可謂是當下最火的概念之一,什麼是「國潮」?
是故宮博物館裡精緻的宮廷琺瑯彩瓷器?是戲臺上餘音繞梁、運氣酣暢的京劇?是華美精緻的漢服?是,也不是。國潮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中國腔調,也更願意關注傳統文化,《國家寶藏》爆紅之後,文化類綜藝井噴,但要說最會玩的,還是得看國家隊。最近央視頻推出的趣味文化科普系列直播節目《文物「潮」我看》又一次讓古代文物花式出道,小鑑也要送上一波打call!
時光機在線發車,一條中軸線穿越京城百年
不久前故宮雪景登上熱搜,朱牆黛瓦白雪,如夢似幻般美景,最新一期《文物「潮」我看》就選擇從歷史厚重、現代與古典融匯交錯的京城入手,聚焦北京「中軸線」。
央視主播李梓萌和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就位,帶領大家打卡遊覽故宮、天壇、永定門一線的古建築群,感受皇城根兒下的百年巨變,聽故宮「看門人」單霽翔將北京城的滄桑變遷娓娓道來,秒變時光機發車現場。
天橋的舊橋已經不在,為了恢復歷史風貌新修了一座紀念橋;後海依然熱鬧,乘著特色人力車環行什剎海,感受京韻京味;漫遊金絲套胡同地區,體驗地道的老北京生活。
北京中軸線上最古老的建築——萬寧橋,這裡的鎮水神獸暗藏玄機,相傳是為了紀念觸犯天條、護河有功的龍族而建造,居然還承擔著水位線的功能。
北京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傑出的城市設計範例之一,即將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讓它成為了北京城中最瑰麗的風景線。李梓萌和單霽翔乘大巴車從永定門出發,登上永定城樓眺望遠處,整個北京盡收眼底,天壇、先農壇、天橋一脈的前世今生在這裡交匯,周邊高樓參天,讓人不知今夕何夕。
相聲演員欒雲平和高峰在直播間暢聊北京文化,講貫口、話美食、學叫賣,模仿起了走街串巷的老北京吆喝,細數天橋八大怪,將老北京的趣味民俗風貌一一展現。這對老搭檔還現場來了一出兒化音在線教學,正宗京味兒方言大放送,德雲社氣氛拉滿,平翹舌不分的小夥伴有沒有被秀到!
古代青年潮流指南,硬核單品對話古今
作為一檔國潮節目,《文物「潮」我看》確實生動詮釋了什麼叫做「復古即潮流」,實力打造出了古代青年潮流指南,原來當代年輕人愛好的音樂節蹦迪、各種潮範兒穿搭甚至還有不少運動會項目早都是古人玩剩下的,古人潮起來還真的有點東西!
一批批古代硬核潮流單品依次登場,今有搖滾青年臺下甩頭忙,唐代有三彩樂隊吹拉彈唱長在駱駝上!這種出土自唐代的精緻陶器,滿滿的絲綢之路異域風情,一匹駱駝背載絲綢馱著樂隊,仰首嘶鳴,樂手們表情栩栩如生陶醉不已,好傢夥,堪稱演唱會真實寫照。
現代歌手為了表現自己的狂霸酷炫拽,舞臺上哐哐砸吉他,古人發來戰帖,人家還能反彈琵琶呢!
在談情說愛的浪漫方法上,我宣布古人也更勝一籌!漢代金屬一體簧專門為七夕表白而發明,其聲音絲絲繞繞如泣如訴,這聽了很難不心動好吧。
《清平樂》禮服顧問陳詩宇還現場解讀起了古代時裝周,原來古人的流行風向比現代變化得還要快,唐代崇尚豐腴富態的身材和華貴服飾,到了宋代就開始追求極簡,清雅素淨成為主流趨勢,跟現代時尚流派相比其實大同小異。就拿今年又風靡起來的珍珠配飾來說,在宋朝也是潮人穿搭必備元素。
還有當今提起來就血雨腥風的足壇,中國球迷的口水戰可能是祖傳的,蹴鞠圈在百年前就是競技體育中的話題擔當了,甚至一度成為軍事訓練項目。宋代女足的熱度不輸如今的女排,宋代文物蹴鞠紋青銅鏡就生動刻畫了當時女孩們上場踢球的颯爽英姿。
一路看下來,古人的樂趣可比我們想像得要多得多!
老祖宗智慧結晶一覽,黑科技高能解鎖
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也值得科普,「防汛」特輯中,節目組請來專家解讀古代防汛工程的奧秘。古人5000年前就能制伏洪水,靈感來源五花八門,比如玩一種叫做榪槎的神奇遊戲
都江堰的飛沙堰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能將上遊帶來的泥沙和卵石利用離心力作用甩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完美!
早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良渚古城不僅水利建築6到飛起,玉器更是一絕,特色紋飾龍首紋世間罕有。
在建軍節特輯中,節目組翻新了「土裝備」的「潮創意」,抗戰時期的先輩們充分發揮樂觀主義精神,椰子殼還能做碗、做工藝品,檳榔殼做盤子,這也太心靈手巧了吧!白樺樹汁也可以做補給飲料,X牛、X動也要自愧不如了。
還有自製火炮「飛雷筒」、步槍+刺刀的前沿設計被蘇聯和美國紛紛效仿,大批先人們造出的黑科技不僅讓觀眾感到有趣,更生出一種對革命歷史的敬畏。
一件件文物在《文物「潮」我看》被流行文化重新解讀和解構,穿越歷史的迷霧揭開厚重的面紗,以潮範兒十足的新面貌出現在觀眾面前,讓原本躺在展櫃中、只能透過玻璃去認識的文物真正「活」起來。
「文物直播」更是將Z世代潮流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巧妙結合的創舉,以「輕鬆式的認真科普」來貼近年輕觀眾,吸引他們來欣賞文物、了解歷史、感悟內在的文化精神與力量。央視頻推出這樣一檔直播節目,在提升趣味性、保證娛樂效果的同時,又讓文化的力量傳播深遠,形成新的風潮。
從歷史文物的角度看今朝看當下的新鮮事物,讓傳統文化泛起更多漣漪,是觀眾們希望看到的,也是當代文化類節目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