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看文物」冬至小團圓 「吃貨文物」帶你走進「祖母屋」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滇地寶藏

燦若星辰,獨樹一幟

【趣看文物】第十三期

適逢冬至節氣

北餃子,南湯圓

這是一個自帶美食和香氣的節氣

「冬至一陽生,人間又團圓。」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這同時又是一個充滿溫情的節日

在這樣一個內涵豐富的日子裡

我們挑選了摩梭人的祖母屋作為主要內容

邀你「探秘」摩梭文化

感受圍爐閒話的團圓之樂

本期的「串場文物」

是兩件出土於雲南呈貢大營的東漢時期的陶器

雄雞、母子雞

兩件文物造型生動、小巧可愛

尤其是母子雞

肥碩的母雞背上,趴著一隻袖珍的小雞

靈動有趣、富有巧思

在《趣看文物》腦補的劇情中

兩件文物就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吵」了起來

「吵」了半天發現

無論吃什麼,都得找到火和工具來烹飪

於是去了隔壁館摩梭人家的祖母屋

《摩梭MOSO:家庭·婚姻·對話》特展

是雲南省博物館2020年推出的重要展覽之一

展覽以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和走婚為重點

展出文物300餘件(套)

為了更全面、更真實地展示摩梭人的生活方式

展覽現場還一比一還原了祖母屋

摩梭人把家中的祖房叫做「依咪」

是家裡最重要的地方

見證著摩梭人的生、老、病、死

也是摩梭家庭飲食、待客、議事、祭祀的場所

而祖母屋裡的火塘

則是家庭、氏族、祖先、信仰的象徵

家中長輩常告誡小孩

不能跨火塘,不能背對火塘坐,不能向火塘吐口水

火塘邊的座次、位置也很有講究

最年長的女性和男性分坐火塘上方右和左的位置

其他人按輩分和性別分坐兩旁

年長的在上方,年幼的在下方

火塘不滅,生生不息

無論走到哪裡

摩梭人最想念的

都是溫暖的火塘,以及圍坐一堂的大家庭

冬至

是數九寒天的啟幕,也是春回大地的前奏

瑟瑟寒風、悽悽雨雪中

如祖母屋火塘裡跳動的火苗般

溫暖而閃爍的萬家燈火

照亮了團圓的喜樂,催發了遊子的歸思

身在隆冬,心向暖春

冬至

願所有的幸福如約而至!

出品人:王江

監製:李霞

編導:代怡 王奇旺

腳本:代怡

文稿:念新洪

攝影:劉思琪

協調:葉之聲

製作:代怡 王奇旺

智能配音:標貝悅讀

新華網雲南頻道、雲南省博物館 聯合製作

往期回顧:

【趣看文物】小雪節氣 雲南文物「花式」秀暖冬

【趣看文物】古代的「雙十一」 你不來逛逛?

【趣看文物】一場秋雨一場寒 「戲精文物」吵著要貼秋膘

【趣看文物】中秋節 萌萌噠文物爭著為月亮「代言」

【趣看文物】教師節 雲南建水文廟發了條「朋友圈」

【趣看文物】七夕是情人節嗎? 文物們「吵」起來了

【趣看文物】全民健身日 「戲精文物」辦廣場舞大賽

【趣看文物】大暑「桑拿天」 雲南文物帶你清涼一下!

【趣看文物】@高考生 你有一份來自「錦鯉文物」的祝福

【趣看文物】雲南「戲精」文物過端午

【趣看文物】「超兇」的金翅鳥,能食惡龍消水患

相關焦點

  • 千年石窟驚現上海,120件頂級文物帶你感受大美雲岡
    千年石窟驚現上海,120件頂級文物帶你感受大美雲岡 2020-12-10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二十四節氣」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 270°,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節日。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此時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 「三分鐘猜懂文物」這件玉器你認識嗎?
    壽喜鍋工作室疫情前製作的「三分鐘猜懂文物」又和大家見面啦!快來看看這件玉器你認識嗎? 文博有話說工作室??壽喜鍋工作室疫情前製作的「三分鐘猜懂文物」又和大家見面啦!快來看看這件玉器你認識嗎?
  • 「吃貨」記這些文物也太太太容易了
    調查數據顯示,八成以上的受訪者外出旅遊時,都會去當地知名的博物館看一看。在博物館中:有人發現文物之美,成為文物「種草」達人!(那些讓人驚豔的絕美文物,你見過幾個?)下圖知名文物博主「動脈影」攝影作品:每當走進了博物館,發出靈魂N連問:嗯……這東西用來——「烤肉的?烤魚的?」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走進重慶,看文物保護的新探索
    25908處不可移動文物,1482489件可移動文物,為把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長期以來,重慶文博人在平凡的崗位上砥礪奮進,努力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2020年12月9日至12日,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在重慶開展,中央媒體記者赴重慶多處文博單位實地採訪,聆聽重慶文物事業發展足音,感受重慶基層文物工作者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澎湃心聲。
  • 逛美英法日博物館,最怕看見中國文物
    要是想一睹更多的中國曆朝歷代文物,我們還不得不花錢買票走進別人家的博物館觀看。 其中「了不起的文物」公益遊戲團隊,就把目光集中到了海外文物身上。
  • 「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璽印
    整個陳列以印章藝術的發展歷史為線索,上自西周,下迄清末,是從館藏一萬餘枚印章文物中遴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藝術性的精品。展館內藉助高低錯落的展櫃,應用多種技術手段,使實物與輔助陳列相互配合。那麼,上海博物館所藏的璽印精品都有哪些呢?您了解嗎?
  • 助力「十二生肖線上展」 邀您「換個姿勢看文物」
    助力「十二生肖線上展」 邀您「換個姿勢看文物」 2020-02-25 1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至吃貨地圖來了!冬至美食別具一格 你家會吃什麼?
    冬至吃貨地圖來了!冬至美食別具一格 你家會吃什麼?時間:2020-12-21 15:35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吃貨地圖來了!冬至美食別具一格 你家會吃什麼? 12月21日我們迎來了冬至節氣,真正的隆冬開始了。漫漫冬日正是進補好時機,吃貨們已經蠢蠢欲動。
  • AR沉浸式體驗:AR走進博物館,讓遊客把文物「帶回家」
    AR沉浸式體驗:AR走進博物館,讓遊客把文物「帶回家」由於新冠肺炎今年在全球的多次爆發,人們儘可能被要求在家中學習、工作以及保持社交距離。對於容易造成大量人員聚集的展覽展示行業來說,受到疫情的影響頗深。
  • 這16本書,帶你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
    本書單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讓我們一起跟隨故宮院長和學者們的文字,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一起聆聽故宮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歷史的沉澱,再次驚嘆中華文化的偉大與獨特。第一篇「話文物」不只寫文物本身,更寫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寫戰時的顛沛流離,寫戰後的陰差陽錯;第二篇「談故宮」,每一話都圍繞著與故宮相關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特寫故宮的過去;第三篇「訪昔人」,是四個故宮的歷任院長與名人專訪記錄。
  • 這些逆天文物,讓我相信了「穿越」是真的!
    南宋的水晶就罷了,但你注意到這根繩子了嗎?這編織繩居然也是南宋的原配!近千年歷史,竟沒有留下一絲痕跡。走進博物館,有時候被古人的瑰麗想像與精巧技藝震撼,更有時候會發出「這麼多年,好像什麼都沒變過」的感慨。
  • 賈文忠說《文物預防性保護》(概括版)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2019年6月27日,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賈文忠先生做客「鐵博講堂」,奉獻了一場《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精彩演講。「藝術怎樣管」獲賈文忠先生授權,在全網首發演講實錄。
  • 文物數量全省第一!楠木塔、白玉杯、帶你數數洛陽的家底有多厚!
    洛陽作為歷史悠久的古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說起文物,大洛陽那可是底氣十足!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於近日發布,我市共計登錄可移動文物419918件(套),佔全省總量的23.68%,位居省轄市首位,一級文物達508件(套)。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大洛陽的「家底」。
  • 「讓文物活起來·走近你」第二站:走進西湖區
    2020年,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開展以「讓文物活起來」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活動,生動講好杭州「文物故事」,將文物保護利用的成果呈現給廣大市民,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珍貴的歷史文脈不斷傳承。8月4日上午,「讓文物活起來·走近你」系列宣講活動第二場——走進西湖區,在中國溼地博物館舉行,杭州50餘家文博單位參加了活動。
  • 九牧走進秦始皇兵馬俑 助力文物保護開發
    旅遊體驗的不斷提升,擴展了遊客對兵馬俑等文物古建的認知,有力促進了兵馬俑背後蘊含的文化傳播。衛生間作為旅遊公共服務體驗的一部分,也得到了越來越多文物古建類景點的重視。本次活動,民族品牌九牧廚衛將具有秦文化特色、傳承能工巧匠們的匠心精神的定製潔具帶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是助力保護兵馬俑及其文化,提升旅遊公共服務體驗的擔當體現。
  • 臺北故宮複製文物走進花蓮:變身療愈大使
    原標題:臺北故宮複製文物走進花蓮:變身療愈大使 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5月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複製文物30餘件,首度進軍東部,7日起3天在花蓮黎明教養院進行「小班上課式導覽」、「DIY交互式」教育推廣活動,讓身心障礙院生能觸摸國寶文物,現場並安排製作青銅紋飾巧克力等體驗活動,縣內特教生已迫不及待想要參觀,9日下午4點到5點開放一般民眾前往。
  • 積木易搭發力文物3D掃描,博物館的機遇和轉變
    在有著中國博物館小鎮之稱的安仁古鎮,位於古鎮老街48號的華公館正在展出「唐朝下午茶-中國古茶器數字藝術展(3D)」,這也是積木易搭在文博領域的首次藝術跨界。很長一段時間裡,三維掃描如何應用在博物館領域,這項技術是否會改變文博世界現狀,一切都還在探索,一切都將通往未知。
  • 「讓文物活起來」 杭州市第三屆青少年文物守護人出爐
    當天,華數傳媒也在杭州博物館華數「線上博物館」專欄中同步上線了尋找「在線文物守護人」活動,通過收集文物卡片,打卡線上博物館,就有機會成為「在線文物守護人」,取得青少年文物守護人評選活動的初評(海選)資格。超過8000位華數用戶實際有效參與了本次線上打卡活動。為了更好的宣傳本屆活動,讓文物貼近觀眾,高冷的杭州博物館也走起了俏皮路線,加入到了火熱的抖音大軍中。
  • 臺北故宮要改名「華夏文物博物館」?故宮前院長馮明珠:自毀招牌
    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將因應政院組織改造,改隸屬於文化部,因此鬧得沸沸揚揚,外界更流傳故宮將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一說。對此,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於臉書貼文表示,自己反對故宮納入文化部,並指若真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更是愚不可及、自毀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