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承紅色基因 | 又新印刷所:首部《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誕生地
97年前,在這裡,首部《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印刷出版。
10年前,在這裡,原盧灣區經過地毯式文物普查,一處新的不可移動文物被最終確認。
這裡,就是上海市復興中路221弄12號,原辣斐德路成裕裡,又新印刷所舊址。
圖說:舊改前的又新印刷所舊址。黃浦區文保所供圖
陳望道「勇」譯紅色經典
初冬時節,復興中路順昌路口,一片舊改工地,居民已搬遷完畢。工地上,一幢三層舊式磚木結構石庫門裡弄建築被綠色防護罩小心翼翼地包裹著,十分醒目。這裡,就是又新印刷所舊址——97年前,紅色經典《共產黨宣言》在這裡印刷出版。
一個人,與這部紅色經典密切相關,他就是陳望道。數十年後,陳望道的身份是復旦大學校長,修辭學大家。
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李漢俊、陳望道、沈玄廬、施存統、袁振英、葉天底、金家鳳8位青年發起創立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陳望道時年29歲。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諳熟日文和英文。1920年2月,上海《星期評論》周刊特邀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準備在這個刊物上轉載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共產黨宣言》。於是,陳望道依據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並參考陳獨秀取自北大圖書館的英文本,在家鄉義烏的柴房裡「勇」譯紅色經典。
陳望道在分水塘村老宅柴房裡,憑藉一盞油燈、一塊鋪板、兩條長凳、老母親送來的三餐,藉助《日漢辭典》《英漢辭典》,夜以繼日地翻譯,用他的原話說,就是「費了平常譯書的五倍工夫,把彼底全文譯了出來」。
圖說:青年陳望道。黃浦區文保所供圖
自辦印刷所承印經典
1920年,《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原本打算在《星期評論》刊發,不幸,《星期評論》因故被迫停刊。這時,中共上海發起組剛剛建立,陳獨秀與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商量後,決定以「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秘密出版此書。於是,陳獨秀在辣斐德路成裕裡租下一間房子,建立一個小型印刷所,取名「又新印刷所」,寓意《大學》裡的 「日日新,又日新」。
又新印刷所承印的第一本書,正是陳望道先生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920年8月,《共產黨宣言》初版印刷1000冊,很快售罄。這本書比如今市面上的小三十二開本小一些,紅色封面上是馬克思半身坐像。畫像上方印著四行繁體字,從上往下依次是:「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書名;「馬格斯、安格爾斯合著」——馬格斯就是馬克思,安格爾斯就是恩格斯;譯者姓名。大概是印刷時排字工人太激動了,「產」和「黨」,兩個字顛倒了順序,封面標題錯印成了「共黨產宣言」。
圖說:1920年8月第一次印刷版本。黃浦區文保所供圖
錯了,馬上改。再接再厲,9月再版,書名更正為《共產黨宣言》,加印1000冊,隨即又是銷售一空。借著《共產黨宣言》的火爆銷售,又新印刷所趁勢而上,印刷了《馬克思資本論入門》等一批革命書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的廣泛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
「又新」,名字起得好,《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後不到一年,彪炳史冊的中共一大在距離成裕裡不遠處的法租界望志路石庫門裡召開,由此開啟中華民族復興的新紀元。
圖說:1920年9月第二次印刷版本。黃浦區文保所供圖
文物普查翻「紅色家底」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首次以完整形式在我國出版。
這本紅色經典的歷史價值,不言而喻。歲月流逝,《共產黨宣言》初版本存世僅數冊。而又新印刷所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湮沒在歲月中,僅僅是老城廂石庫門裡弄「成裕裡」尋常人家的住所而已。
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開始,原盧灣區文保部門在全區範圍內開展「地毯式」的普查——那些記載於文字或者流傳於口頭,卻並未被確認為不可移動文物的舊址,特別是「紅色家底」,一個也不能疏漏。文保人員一遍遍對照文獻資料,實地勘察,訪問當地居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此期間,又新印刷所舊址被確認。2007年12月,又新印刷所舊址被盧灣區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如今,順昌路、復興中路交界處的成裕裡,屬於黃浦區淮海中路街道新天地板塊。伴隨舊改推進,成裕裡已完成居民搬遷。該地塊眼下已是一片工地,但工地上的又新印刷所舊址被妥善保護著。將來,在一片新建築當中,這處老建築如何發揮好傳承「紅色基因」的特殊功能,黃浦區政府、文保專家和建築學專家們正在積極論證——明天,值得期待。
專家點評 經典何以成為經典?
陳望道先生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不過一萬多字。
《共產黨宣言》的譯者不在少數,何以陳望道聲名最重?民國年間,印刷所不可勝數,何以又新印刷所這棟建築得以被「呵護」至今?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能從後世連篇累牘的介紹、評論中獲得大致的了解。《共產黨宣言》的陳譯本無疑是紅色經典,今天,我們仍然需要深入解讀經典,因為,我們要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而解讀紅色經典的過程,其實是一次次整理和發現的史料「科普」過程。比如,我們解讀《共產黨宣言》陳譯本,還可以去又新印刷所不遠處——新青年編輯部、團中央機關舊址等陳望道的革命足跡中尋求答案。
一個好消息是,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與復旦大學檔案館籌劃的一場關於青年陳望道的展覽,將在明年1月開展。這同時也是復旦大學陳望道故居紀念館開放的一次預演,我們可以藉此感悟「經典何以成為經典」!
王娟(黃浦區文保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