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是病但是必須得治,3步培養有「時間觀念」做事麻溜的娃

2020-08-27 包子媽媽育兒

說到拖延症,相信很多人都是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雖然帶有「症」這個字眼,但它不是一種病,可也確確實實成為了我們通往幸福生活、成功人生的一大阻礙。不過大家可別覺得只有普通人才有這個毛病,事實上名人也有拖延症。比如說大名鼎鼎的胡適,他也曾定下計劃要去完成,可是因為拖延症,他連續打了三天的牌,直到第四天才深感不能再這麼下去了。

胡適先生的這個經歷可以在《胡適留學日記》中查找到,我曾經也把這個例子講給我同事聽,因為她也曾經心事重重的問我該如何改掉孩子的拖延症,她的孩子說好聽點是「慢性子」,說難聽點就是有拖延症,小小年紀就有拖延症,長大了把這個壞習慣帶到學習中、工作中,那還得了?所以她便問我該怎麼辦,我當時就舉了這個例子,因為我想要通過這個例子告訴她即便名氣之大如胡適這般,也不能倖免而被拖延症纏上,因此她大可不必對這個毛病這麼恐慌。

這個毛病我們的確要治,但是不必操之過急,尤其是對孩子來說,「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孩子生來頑皮、天真,操之過急會讓他們覺得壓抑和痛苦,這樣反而不利於改正缺點。我很喜歡巴爾扎克說過的一句話:「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在解決孩子拖延症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我們首先要問一問孩子為什麼會被拖延症纏上?我認為有三個原因——沒有時間觀念,缺乏目標感以及不知道拖延帶來的後果,這三個原因分別處於三個階段,知道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處於什麼階段,可以方便我們更好的解決問題。

如何幫助孩子戰勝拖延症?

第一,感受和建立時間觀念

如果父母們有去了解過小學的數學教材的話就可以知道教材裡加入了對時間的介紹,比如時間單位可以分為秒、分、時等,老師們在教學了這些關於時間的基本知識之後還會在課堂上讓孩子們感受一下一秒、一分、一個小時等時間的長短。一來方便孩子們日後運用時間進行估量,二來時想要告訴孩子們,一天24個小時流逝得非常快,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我認為父母們真應該好好學學學校老師的做法,想要告訴孩子珍惜時間,可是連時間是什麼都不說,時間的長短也不讓孩子體會,孩子們又怎麼可能真正地做到不浪費每一分每一秒呢?關於時間的教育在家裡也是可以進行的,拿一個鐘錶,先讓孩子自行發覺鐘錶上的事物,然後引出時間的種種概念,等孩子了解到一定程度之後我們就可以讓孩子感受一下時間的長短了。

在孩子的房間也可以掛一個鐘錶,讓他看看自己起床、穿衣、刷牙、洗臉、洗澡、吃飯都用了多長的時間,然後可以通過遊戲和獎勵的形式讓孩子爭取把時間縮短。既了解了新知識,又可以運用新知識,甚至還可以玩遊戲獲得獎勵,這樣的教育方式相信孩子是不會排斥的,當然家長們要是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嘗試,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讓孩子對時間以及時間的長短有概念和體會,不然教育孩子珍惜時間對他們來說就好像在聽天書一樣。

第二,讓孩子考慮拖延的後果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拖延是因為現在完成和以後完成在結果上好像都沒有什麼差別,也因此他們會完全感受不到拖延症帶來的可怕後果,甚至並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拖延症纏上了。這時候父母們就要讓孩子想像一下,如果把這種拖延的狀態延伸到以後,他們會得到怎麼樣的一個結果,或者直接讓孩子體驗一下拖延帶來的後果。

有一句話這麼說——針不扎在自己身上是感受不到痛的,同理,如果孩子沒有切身體驗過拖延症帶來的後果,他又怎麼可能真正做到行動力十足呢?說一大堆的道理不如讓孩子親身經歷、親自感悟,正如《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所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孩子要拖延,那父母也不要催促,讓他適當的體驗一下拖延帶來的「糟糕」後果,要是他不想再次有這樣的體驗或者不想擁有設想中的那個結果,那麼行動就是他們的最佳選擇,這時候他們就會知道戰勝拖延症的必要性了。

第三,用目標提升孩子的行動力

有的孩子會有拖延症是因為他們對於做一件事要達到什麼樣的進度和程度不清楚,簡單的來說就是沒有目標感,一件事他們做到80%可以,做到50%也可以;今天做完可以,明天做完也可以;這種沒有目標感的狀態會很輕易的讓孩子從當下要做的事情中分心,伴隨而來的就是拖延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幫助孩子一起建立每一件事的目標。

但是家長們要注意這個目標不能建立的太「長遠」,太「宏觀」,就拿孩子的學習來說,我們不能一開始就要求孩子在期末考試中門門拿到95分以上的成績,我們先要設置孩子每天的學習目標——該寫的要完成,該讀,該背,該理解的也要理解,然後給孩子每次的單元考試設置目標,這樣「短期」、「微觀」的目標更有利於提升孩子的行動力,倘若「戰線」拉得太長,孩子會依然處於「無目標感」的狀態。

蒂莫西·A·皮切爾曾說過:「人人都會有拖延症」,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就連名人也不能倖免,除了上文提到過的胡適,還有作家馬爾克斯也同樣如此,他在寫《族長的秋天》時就非常拖拉,寫一會就要做些其他無關緊要的事,名人尚且如此,孩子被拖延症纏上也不奇怪。重要的是要找準孩子拖延的原因對症下藥,還要建立平和的心態,堅持下去,這樣才可以打贏這場持久戰從而培養出一個做事麻溜利索的娃。

相關焦點

  • 從小鍛鍊孩子把握時間,拒絕拖延症,培養「黃金時間觀念」
    如果說現代人的幾大通病,強迫症、拖延症首當其衝,上大學的時候舍友有一句很經典的話,說大學生的一學期是四個月的幼兒園,三周的中學生,一周的高中生。從小就不會合理安排時間,大學生活才會過得如此多變。1、 長此以往變成拖延症對於一個有計劃的人 最害怕和拖延症的人共事了,當你火急火燎的需要一個文件時,你的隊友已經忘了或者還沒開始做,嘴上還說著"馬上馬上,明天一定完成"這種繼續向後拖延的話,心裡會有多氣憤。
  • 孩子做事總愛磨蹭,如何培養娃的時間觀念?家長要先找準3大原因
    ,家長也不會做出什麼懲罰性的措施,這樣自己無論有沒有拖延都不會有所損害,所以在做事情時,就算已經知道拖延不好,但是因為沒有強制的束縛,還是會一直拖延下去。不僅可以改善孩子磨蹭的毛病,對孩子自身的發展也是有很大幫助的。如何才能培養娃的時間觀念?
  • 孩子時間觀念差,大多有拖延症,家長如何帶領孩子擺脫拖延的困擾
    時間觀念越來越被現代人所看重了,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教育孩子擁有正確的時間觀念,但是很多家長卻會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懶散拖延,一點時間規劃都沒有,事實上這是大部分孩子對待時間的外在表現。美國心理學家曾表示,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差,多半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
  • 拖延症不是病,磨蹭起來真要命,孩子做事拖拉,巧用3步走改善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你有拖延症嗎?你知道拖延症作為一種行為習慣,也可能會代際遺傳給孩子嗎?所謂拖延症就是:明明可以當下或者是提前完成的事情,總是喜歡等一等。不僅一件事,很多事情總是如此。往往上個月就要去銀行辦的事這個月還沒去。不要迫不得已,或者迫不及待,總是不想去把事情完成。
  • 不是每一個做事拖延的症狀都叫拖延症
    你覺得自己有拖延症嗎?大部分人肯定會說「有」,因為沒有人做事是坐言起行,雷厲風行的,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拖沓,就認為自己有拖延症。但在今天,我要告訴你,不是每一個做事拖延的症狀都叫拖延症。有些人,做事就是有些拖拖拉拉,但是他不難受,他不會自責、糾結,而且他也不想變得更有效率,這種情況就不叫拖延症。
  • 做事有拖延症的孩子,背後少不了這些原因,家長要對症下藥
    經此一鬧,一家人出門時,比原本預訂的時間整整少了半個多小時。類似這樣的拖拉表現,小麗的女兒平時可真沒少有。現在很多人自嘲患上「拖延症」,其實比起一些成年人,小孩子拖延起來也不遑多讓。然而背後的原因,卻又和成年人不大一樣了。孩子有」拖延症」?
  • 孩子「拖延症」,後果很嚴重!得治
    得治!現在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有&34;的情況。實際上,拖延症在孩子中比較常見,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更是多發事件。拖延症在學習上表現為寫作業時,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一會又餓了。一般一小時能完成的家庭作業,可以拖成兩個多小時還完成不了。在生活中,拖延症也很常見。一家人周末出門,孩子可能在玩喜歡的玩具,本來8點之前出發,可能到9點也出不了門。
  • 開學難題之一:娃有「作業拖延症」
    02睡眠時間固定,到點就可以不做作業現在有的老師為了保證孩子睡眠,會告訴孩子到了幾點幾點作業做不完就不用管了,必須先去睡覺。於是很多孩子做啥事都慢得很,挨到時間就不用寫作業啦。「作業拖延症」怎麼「治」01營造學習氛圍孩子需要一個用以學習的書桌,有條件可以給孩子隔出獨立的學習空間。
  • 做事總拖延,可能是陷入「帕金森定律」之中,認識3點告別拖延症
    ,父母別忽視,這幾大危害會延續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很多父母都因為孩子拖延磨蹭的情況不開心,但是也沒有想過如何去解決,甚至會認為孩子現在還小,等到他們慢慢長大之後,有了時間觀念就可以改正。長時間如此,他們感受到了拖延給自己帶來的危害,自然而然也會心理挫敗。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是一個拖延症患者,但是卻又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表現出來拖延的狀態。父母在這個過程之中,也應該了解清楚孩子出現拖延症狀的原因,而不是對孩子隨意的訓斥,打罵或者無視。這種較為極端的方式,都會影響到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
  • 「拖延症」是種病,得治!
    TED有一個演講視頻《拖延症人群的內心世界》,演講者蒂姆和觀眾分享了他寫畢業論文的過程:本來的計劃是每天都要「雨露均沾」,結果每天都在拖延,拖到只有三天時間。不拖延者和拖延症患者的大腦裡都有一個理性的決策者,但是拖延症患者的大腦裡住著一個即時滿足的猴子。你想做事情的時候,小猴子會對你說:「Hey,兄弟,在這之前我們可以是不是可以放鬆聽聽音樂,看看微博上的熱搜。然後,我們還可以走到冰箱,看看有什麼好吃的。之後,讓我們繼續看最近網絡熱播劇,一直看到大結局。所以,明天我們在做這件事吧!」
  • 3步時間管理法,讓孩子告別拖延症,做事不再拖拉
    家長幫孩子承擔了遲到的帶來的後果有的孩子在家中總是動作很慢,明明家長為孩子規劃的時間是夠用的,但是由於孩子的原因,在去學校的時候遲到了,這個時候家長怕自己的孩子被老師批評,就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到自己的頭上,本來老師說一下的話,孩子就會比較注意,但是由於家長的寵溺,孩子就會認為遲到不重要,有家長「保護」我,下次還不會注意時間。
  • 孩子做事情拖拉,只因爸媽的這個習慣,3招幫娃樹立時間觀念
    其實想讓孩子做事不拖拉,乾脆利索,最重要的還是要家長做出一個良好的時間觀念的習慣,才能夠避免孩子形成拖拉的壞毛病。可想而知,牛牛在這樣的環境下,肯定做事多少會有所拖拉的。想讓孩子自律,有時間觀念,那父母平時要給娃做好今日事今日畢的時間觀念。儘量要讓自己和娃在規定的時間內把重要的事情先完成,不然一直拖著,累積到某一個時間段再去處理一些重要的事情,生活會有些亂而無序。
  • 孩子做事總是拖拉,可能是因為出現了拖延症,用對方法糾正並不難
    大家在聽了小麗的吐槽後表示,小麗孩子可能並不是性格慢吞吞,而是因為孩子有拖延症的緣故,才會在各個時間段,都有非常拖延的表現。 但是小麗對此卻非常不認同,覺得他家孩子只不過是性子比較慢罷了。但事實上,出現拖延症的小孩往往會有一系列的表現,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這些表現,來判斷他們是否存在拖延症?
  • 孩子出現拖延症多半都有三種表現,三步走,有效糾正孩子拖延症
    大家在聽了小麗的吐槽後表示,小麗孩子可能並不是性格慢吞吞,而是因為孩子有拖延症的緣故,才會在各個時間段,都有非常拖延的表現。但是小麗對此卻非常不認同,覺得他家孩子只不過是性子比較慢罷了。但事實上,出現拖延症的小孩往往會有一系列的表現,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這些表現,來判斷他們是否存在拖延症?
  •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
    更為嚴重的是,如果父母不管不問,兒時的拖延症甚至會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壞習慣。凡事拖延的孩子,往往有一個性格急躁、期望值高和控制欲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些父母總是不斷地在「督促」和「強制」孩子完成既定目標,很少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面對強勢的父母,孩子很無助,只能將拖沓作為無意識隱性對抗語言,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我鬥不過你,但是可以拖」,並由此強化了自己的拖拉行為。想讓孩子不把「拖沓」當武器,最為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責任心。
  • 孩子做事愛拖延,急脾氣媽媽被氣到住院,甦醒後直言:不是我生的
    有的家長會不斷地催促,有的家長會把期望寄託於孩子長大了就好,顯然,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夠很好地改善孩子愛拖延的習慣,真正想要改善孩子身上的拖延症,父母們還需要更加有針對性的應對。急脾氣的媽媽被氣到住院,甦醒後直言:不是我生的李女士是急脾氣,平時做事乾淨利索,作為全職媽媽的她,雖然每天都過得很辛苦,但是整個家卻被她料理得井井有條。
  • 克服拖延症的感覺比做愛還爽?
    基於自己的感受還有身邊夥伴的要求,我們組織了第一次關於拖延症的沙龍。如果我去參加一個關於拖延症的沙龍,抱有的期待也一定會是「治好我的拖延症」。最好能給個直截了當的「藥方」,一舉攻克。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已經有太多人給出了藥方。暢銷書裡面關於拖延症的數不勝數,僅我自己看過的,就有《拖延心理學》、《7天攻克拖延症》等等。
  • 為什麼孩子的拖延症屢教不改?父母「催得越多」,孩子「越磨蹭」
    你的孩子平時有拖延症嗎?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每天自己早早起床,為孩子做好早餐,打點好一切,可是孩子卻磨磨蹭蹭,穿衣服都要二十分鐘,而且自己「催得越多」,孩子越磨蹭,本來自己精心算計好的時間,卻耽誤來耽誤去最後還差點遲到。
  • 拖延症——是基因寫在我們骨子裡的,還是真是一種病
    先來想像一個事情吧,因為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時間也不是太久以前,人類有文字以來也就是不到5000年。那麼好,在1萬年前,人們每天都做點嘛呢,會不會有像現在的生活,要按照計劃來做那麼多被自己安排和被別人安排的無休止的事情?我可以明確的回答,那是沒有的。
  • 教會孩子認識時間,這3步讓孩子養成良好時間觀念,不再拖延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其實不是天性如此,而是因為孩子們沒有良好的時間觀念。想要讓孩子們做事更高效,從認識時間開始。不光是這件事,平時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孩子都沒有時間觀念,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上課經常遲到,做事拖拖拉拉。我十分清楚孩子就是缺乏時間觀念,可是讓我產生疑問的是,我們的家人的時間觀念都很強,究竟是哪些方面出現問題,孩子會如此缺乏時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