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臉星辰的人 |《詩歌月刊》八月頭條詩人:王夫剛

2021-03-05 中國詩歌網

編者按:為展示更多優秀詩人的優秀作品,增強各大詩刊在網絡上的影響力,中國詩歌網與《詩刊》、《星星》詩刊、《詩歌月刊》、《詩選刊》、《揚子江》詩刊、《詩潮》、《詩林》、《綠風》、《草堂》等主要詩歌刊物合作,共同推出「頭條詩人」欄目,每月分別推薦一位「頭條詩人」,以饗讀者。

本期推出《詩歌月刊》2018年8月頭條詩人——王夫剛。

王夫剛,詩人,1969年12月26日生於山東五蓮,現居濟南。曾獲齊魯文學獎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首都師範大學駐校詩人。著有詩集《詩,或者歌》等多部。


主編薦語 


好的或上乘的現代詩歌讀起來是有氣息感的:它是舒緩、澄明、幽遠、有韻,可以讓人低吟的,氣息是一種向上升騰或攀援的物質,或是瀰漫在文本裡的生動,有氣息的文本是有生命活躍感的。我喜歡可低吟的詩,推崇能把詩寫到有氣息、有韻致的純粹之詩。

其實,這樣的詩難寫,寫過了就是「自說自話」的「自我呢喃」或「夢囈」,寫淺了就是一杯「白開水」,寡淡無味。它需要詩人在創作時心靜如水,又神接八極,按下起伏的峰谷,走向微瀾。

詩人王夫剛說自己「放棄了抒情功能,強化作品的理性色彩,在輕聲的說。」在輕聲地敘說中,他完成了屬於他自己的詩歌美學建構。他的詩章裡流動的是淡淡的憂愁。這組詩裡,讓我看到一個嚴肅且理性的知識分子在關注和凝視已逝和將逝的一切,比如「山東之東」「村莊」「桃園」「公社」,以及「紡織廠」和「青春」,當然還有祖母等親人。向已逝的時代、歲月和人生作別或吟唱輓歌是文學創作的母題之一,如何寫出深層次的思考和引發他人共鳴的作品,是考驗作家優劣的一個標準。王夫剛有西方哲學和傳統詩學打底色,加之他的獨特思考和發現,使他的詩句精緻、沉著、堅忍,有穿透力,同時,他的詩又不是吶喊式的,只是輕輕的訴說,這是詩歌寫作的一個高的層次:「詩歌的臉應該是安靜的,聰明的讀者在安靜的表象下可以出色地看到智性與心所有的遊戲。」這好像是扎博洛茨基的話。

——《詩歌月刊》主編 李雲

滿臉星辰的人(組詩)

王夫剛

 在山以東 

在山以東,這片土地任性地伸入

兩個大海的懷抱裡——黃河的故事

從西部和高原流傳下來

任性地流經州縣,不在話下

流經我們的祖先身邊,流經

天空早已忘卻的榮辱之夢

逝者如斯夫,在孔子老家我們向孔子

致敬:山河也曾淪為花邊新聞

我和你、和他,親人們、老鄉們

種田的以及寫詩的,我們枕著濤聲

入眠,允許山梁夢鄉之旅

高速公路修到齊國的首都

我們走遍家鄉,走遍在山以東

岱頂凌霄,太行山漸漸淪為

隔著兩個省的演出背景

只有黃河還在以造地的名義逼退大海

 重返穀雨村莊 

邀請朋友們到地圖上旅行

某年某月某日,重返穀雨村莊

青石板的街上依舊走著

擔水的鄉親,他們身後

依舊一片潮溼。這是我從小

見慣的:我們打著招呼

似乎漫不經心,又似乎原來如此

——地圖上的旅行者

試圖在地圖上打一口深井

但穀雨只是一個節氣

但春天並不需要電信局的通知

母親的白髮越來越多

(她不會唱歌,所以也不會

覺得歌聲比生活重要)

她抬起頭來,差點兒

認出了她的兒子:某年某月某日

重返穀雨村莊,一切如昨

只有我,似乎變了

只有異鄉死於地圖上的旅行

 村莊與人 

一些有水流過的地方,一定會有

一些村莊在那裡生老病死

季節輪流做東,莊稼搖搖晃晃地成長

開鐮的日子,女人大聲地

說笑,男人們已經開始盤算

麥收以後的去處。熱風

一陣一陣地吹來,金色的麥浪

在他們心中起伏著,奔跑著

令大地炫目而又不安

這些用碗喝酒用汗水洗臉的漢子

農閒的修正主義者,他們

在陰影下乘涼,被旅遊局忽略

把無法攜帶的村莊留給

女人——啊,不要談論聚離

再慢的火車也有抵達終點的時候

不要指責生活,哪一處

建築工地,沒埋著木樁

不要阻攔炊煙升騰,那是命運的燈盞

在鄉土的時代告白中請求發言

 每一片落葉上 

與父親在一起,說說墒情、種子

這一年的收成——土地之上

我極目眺望,時代中的鄉土詩篇

日漸沒落:秋天淪為郊區

播種的時間、地點和人物

失去共鳴:每一場雨都會洗去一些痕跡

每一片落葉上都住著風的

悼詞(有人忙於收穫預言

有人想把雕像退給石頭)

當時代中的鄉土詩篇日漸沒落

父親認為,一眼看到終點

生活就會提前死去

父親還認為,頭頂的高壓線吊不死

老天爺,只肯拜訪春天的人

是可恥的——對此我打算贊成

 偶爾年景不錯 

偶爾年景不錯,鄉村堆滿

玉米或者谷穗——假如它們不避開

母親:勤奮的鄉村勞動者

清貧生涯的主人以及

美好事物的象徵,喜悅就能

取代人間的嘆息安慰

我父親的鼾聲、囈語

和咳嗽。假如它們不避開我的

寫作——這怎麼可能

晚秋疲倦,我只是一個

妄加評議的愛好者

還沒學會償還寅吃卯糧的親情

偶爾年景不錯,我卻

以夢為馬,和一個短髮的

女子,在落日下拍照

在落日下抒情直至群山崩潰

 村莊以東的麥田 

村莊以東的麥田,兩個站著交談的人

面孔模糊。時間過得很快

慶幸的是青春還有陰影——

此刻,仿佛最好的詩篇就在這裡

麥子即將轉移,消息傳遍鄉下

一年中極其重要的美逼近

村莊以東的麥田,夜行汽車的遠光燈

覆蓋了公路上拒絕拐彎的月光

成熟:一個星夜兼程的話題

麥田守望者:生活的晚輩

在習以為常的乾旱中雨是客人的主題

刺天的麥芒上晃動著風的廣場

村莊以東的麥田,只有兩個人

在站著交談,低聲地交談

唉,仿佛最好的詩篇已被別人寫過

夜長夢多的心請求葬於午夜

 早春與少女 

群山遠黛近青,汲水的少女

佇立井臺,任由早春的風吹亂心事

像一個受委屈的孩子

重新得到了母親的理解

和愛撫,汲水的少女哭了……

天空有鳥飛過,陽光落在枝頭

早春,我們最先看見

這樣的風景,心底不禁泛起一種

江山未秀的愛和憐惜

這一年,久違的北方田野

依舊跑著放風箏的孩子

長長的目光一直飛到了雲天之外

生活的搖籃不是愛的迷宮

青春之歌允許死於不加密的

備忘錄:放風箏的孩子

修訂著合理的想像和不合理的想像

早春,汲水的少女哭了

汲水的少女為什麼哭了

群山遠黛近青,不打算說出原因

 望見山岡 

黃昏之後,低於月亮的山岡

迎來了遍地月光,昨天的朋友已經

把信寄到鄉下,把筆鋒

伸入即將開鐮的廣大麥田

望見山岡,望見去向遠方的路

寂寞而又從容。出走的愛情曾在樹上

在鳥巢,在鳥兒的飛翔

和歌聲裡,誕生、成長

我感動於我的山岡一言不語

又難免傷懷:江山多嬌

小紅姑娘卻不是美人(遠方接受我的

致歉,詩歌並非僅有的藉口)

望見山岡,疾風起時一片混亂

我寫下不能朗誦的孤獨

拒絕黃昏的示好:在二分之一的

理想中,滿臉星辰的人消失了

 2069 

那時,陽光已是另一個世紀的關懷

耐心地照耀著一個百歲老人

那時,公社消失已久

春雷震撼的歲月僅供懷念

紅旗飄在山岡,風雨穿過百年

悄悄佔據記憶的窗口——

那時,春天寂寞,秋天孤獨

我的孩子,一個鄉村教師

(也許是一個政府工作人員)

習慣於周末來看望我

說到1969,他沒有任何激動可言

而集體之歌使我愈加常懷去意

人上了年紀難免這樣

眷戀過去,對往事念念不忘

那時,公社消失但人民留了下來

那時,如果我沒死去

就還活著,從1969到2069

仿佛只是為了拒絕死亡不斷地敲門

 桃園附近 

我從冬天趕到來年春天

看見太陽升上林梢,照徹桃園

桃園裡有詩,有人家

他們是我的鄰居可我已經

叫不出他們的名字

我曾去桃園深處看風景

他們只是住在附近

靠近桃園卻過著遠離桃園的

日子,他們是我的鄰居

知道我的醜陋和隱私

但不拋棄我——他們是生活的桃子

有著被吃掉的命運

卻從來不替我們發表觀點

 田野上的父親 

豐饒的鄉村上空掠過了莊嚴的白雲

田野上的父親,喜歡把收割

寫得如臨大敵:每年秋天

都是這樣,每年秋天我都要

回到老家住上一些日子

在父親的忙碌、疲倦和咳嗽中浪費

稿紙。鄉下並不待見修辭

勤奮的詩句也難以成為

父親的下手——除了莊稼們

年復一年替他矯正心情

除了炊煙,攙扶著村莊

我用虛構的嘆息安撫他的理想

田野上的父親只是希望

被我視為知音的秋雨別再增添他的煩惱

 寫母親 

母親,你從鄉村路上向我走來

既不歌唱,也不哭泣

也許,你的青春曾經堪比花朵

你的憂傷曾經無處傾訴

可我只能借著事實

證明另一個事實:你出嫁了

你生育了,吃奶水長大的孩子

流著你的血液,消磨

你的有光澤的記憶——

母親,你從鄉村路上向我走來

把愛過的人再愛一遍

離恨過的人,再遠一些

長著素食主義者的胃

卻從不拒絕為我準備魚肉之餐

母親,你從鄉村路上向我走來

有一張自己的身份證

上面錯寫著別人的名字

有一封來信,或許此生難以收到了

還有一場令人期待的愛情

但它從來沒有發生過

母親,你從鄉村路上向我走來

既不歌唱,也不哭泣

我用第二人稱寫你,卻用第三人稱

觀察父親:毫無疑問

你們都是我最愛的人

但你知道我為什麼要這麼去做

 再寫母親 

九月來臨,北方的鄉土愛情

獲得一個說法。九月來臨

秋風傳遞著,母親的

喜悅,仿佛陽光在午後的田野漫步

火紅年代的呈現完整如昨

母親,我看見不曾改變流向的河

替童年洗澡,我遇上了

我——追趕流水的孩子

你揣著一塊錢到診所裡拔牙

你做一碗麵,為我慶祝生日快樂

在農業的競賽中你領取了

腰椎疼痛直到喪失競賽資格

那時候,所謂日子,多有清貧

那時候,你還未曾衰老

遠方還在山岡;那時候

我還沒有在菊花面前談論美和象徵

 獻給祖母的詩 

她是我從來沒見過的

一個女人,她是我懷念的祖母

發間栽滿野生的花

唇邊藏著方言講述的歡樂

在北方的田地裡除暴安良

她是拔草的主人,腳上

沾滿泥巴;是落日兌現不了的星光

安慰著記憶的飢餓之夜

她是我從來沒見過的

一個女人,獨自走在回家路上

清晨,炊煙嫋嫋

黃昏,孩子尖叫——

大地、故鄉和我漸漸暗了下來

河流失語,流淚的父親

像一個失敗的獨裁者

尋找細節,細節已朝絲暮雪

 獻給外婆的詩 

紅色布條蒙住天空,誓言和口號

攻城掠地;流行飢餓的

時代,胃的世界觀改變了形狀

啊,需要點亮燈盞才能看見

年邁的外婆耐心地活著

蒲公英的命運蒲公英說了不算

像孤獨的散步者,無須浪漫

被風吹亂的頭髮仿佛記下了

外婆的心願——最初的和最後的

對時間的抵禦無關現實

去天堂的計程車來了,親愛的外婆

願你還記得我外公愛你的樣子

 槐花凌亂 

時令已是初夏,槐花依舊熱烈地

盛開著,微煦的風吹來了

朗誦詩歌的聲音——

有吻的時光,謳歌的主題在變小

仿佛所有溫柔都已抵達臉龐

這不奇怪。有吻的時光

像槐花熱烈地盛開著,熱烈地凌亂著

像尋常植物也懂得憐香惜玉

有吻的時光,諾言被忽略

有吻的時光,思念失去了

歸宿——只有槐花熱烈地盛開著

熱烈地凌亂著,扼殺了秩序

 紡織廠,1994 

紡線沒有盡頭,織機不知疲倦

工業時代的音符不需要

周末;從一隻手到另一隻手的忙碌

試圖感動生活。春天到了

忙於寫本報訊的業餘詩人

仍然不許把紡織女工

叫作織女——她們每天都在微笑

她們的愛情得到了錦繡祝福

清晨,上完夜班的身影

走出工廠,1994年的陽光剛好

照在她們臉上:這集體的

豔遇,值得私下收藏

這美的流動沿襲了經緯的注釋

剛好命令斜頂的車間退為背景

 致青春 

秋風浩蕩,山中有了些許變化

寺院不再把蟬鳴視為噪音

青春的個體戶不再為青春提供免費的

嘻嘻哈哈的解說詞活躍氣氛

天空慢慢舒展,林梢和山巔

有雲飄過。成長的事物

配得上伸出雙手接住竹籃裡的夢幻

——不愣神的人,哪有人生

通過不同的勞作,獲得審美支持

和命運的休憩:汽車站外

失戀的青年以淚洗面

瘋人院裡,失眠者細數著頭髮

這就是青春,欲望曾經探頭探腦

這就是青春史,青春沒有歷史

 少女詩篇 

盛開在垃圾場的鮮花記錄了

美的殘忍;晚年才學會道歉的少女

不允許在這首詩的裡面

跟我談論騎自行車的方式

我走了三百裡,就要到達

這個年齡——把一目了然的抒情

摁死在堵塞的洗手池裡

傾城誤國,人民,無所謂

把少女比作鮮花——無辜的少女

無辜的鮮花,博爾赫斯說

比喻也是無辜的,但比喻必須死去

被風吹走,被大風吹得無蹤

少女:遺忘的角色摔下自行車

少女:提前兌現的保險單

 只有黃河還在以造地的名義逼退大海 

王夫剛

1

將近一百年前,著名的哈佛大學誕生了著名的諾頓講座,講座的主題是「最廣泛意義上的詩意」。1967年,諾頓講座迎來博爾赫斯先生——他的「諾頓六講」後來在中國出版時書名叫作《博爾赫斯談詩論藝》——博爾赫斯開篇即說,他快要七十歲了,他把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貢獻給了文學,不過他能告訴大家的還是只有滿腔的困惑。博爾赫斯的話,當然含有謙遜的成分,事實上他的「諾頓六講」娓娓道來,收放自如,並非只有滿腔困惑,而是充滿了解決困惑的智慧。博爾赫斯去世之後,在他未曾造訪過的中國,出現了兩個博爾赫斯——被支持的博爾赫斯和被忽視的博爾赫斯。詩歌並不贊成通過一部法律消滅藝術分歧,制裁自由的心靈,博爾赫斯亦無意於此,所以他建造了一個有交叉小徑的花園,用以安置分道揚鑣或者殊途同歸。作為博爾赫斯的擁躉,我願意向這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老派紳士致敬:他用詩歌為自己贏取不朽,繼而用詩歌驗證了人類的文化成色和思想深度——觸類旁通。獻給博爾赫斯先生的敬意,同樣允許獻給尼採、惠特曼、弗羅斯特、佩索阿、阿多尼斯等等,獻給每一位卓立、光輝而偉大的詩人先生——儘管最廣泛意義上的詩意不可能由一顆星辰來完成,廣泛意義上的詩意也不可能由一顆星辰來完成,甚至,局部意義上的詩意都不可能由一顆星辰來完成。

2

歷史是一條河流,滿足了孔子先生的喟嘆,如果有人說見過一條沒有源頭的河流,我們一定會覺得,這個人身上充滿了被同情的智商發燒後遺症(連桀驁的孫悟空都要認一塊石頭做父母);寫作也是一條河流,如果一個詩人宣稱他正在創造一種斷絕傳承的新源頭,我們就要做好準備,在不舍晝夜的寫作課上為他預留一個捍衛謊言的席位——欲望本是個中性詞彙,一旦與謊言牽扯在一起,就成全了這樣一個事實:沒見過滿漢全席卻熱衷於對滿漢全席的虛擬佔有。這與博爾赫斯的理想大相逕庭,他喜歡的人生享受,是在詩中「小酌」一番。對於眾多寫作者來說,大詩人的存在始終是一個愛恨交加的悖論,他們只是在詩中「小酌」一番,就殘忍地確立了眾多寫作者的奮鬥終點。

3

前述詩人,個個都是宗師級別的大神。他們各為山峰,他們的身影投向大地,擁有力透紙背的智慧和自成體系的氣場,而我們從寫作那裡索取的沾沾自喜,明顯屬於放大鏡下的產物可有可無。百年漢語新詩流變,不乏嘔心瀝血,不乏前赴後繼,不乏波瀾壯闊,但尚不足以替詩歌史的當代寫法蓋棺論定:親歷親為的時代仿佛沒有例外,江湖貌似風起雲湧,廟堂實則冷冷清清,最不需要決出勝負的個性化寫作,勝負居然成了寫作的頂級評判指標。於是,削足適履的格局誕生了削足適履的詩篇,分等級的「附屬詩意」開始大行其道。削足適履的詩篇不好嗎?分等級的「附屬詩意」不好嗎?很抱歉,我不打算正面回答這樣的疑問。拉低平均線的寫作角色及其衍生訴求太多了,所以詩歌的整體含金量必須不斷下降,像閱讀的好奇心被標題黨反覆消費那樣輕而易舉,詩歌的每一次「社會出臺」,高光而虎頭蛇尾,總是無法擺脫「司馬缸砸光」的喜劇性魔咒。網絡時代以降,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藉助電子科技的升級,詩歌圈進入內部循環的提速狀態,把不設門檻的自媒體運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今天這樣主角紛繁,自我加冕的「詩歌諸侯」們懷著驚人的熱情邁入驚人的自戀歲月,仿佛漢語詩歌根本不缺少尼採,也不需要阿多尼斯。作為人類文明的共享資源,票友擁有自得其樂的權利,把票友級別的詩篇奉為叢林法則的勝出者——商人以物易詩、小吏以權謀文而沒有任何阻力或者異樣,卻是細思極恐地實現了對詩神的間接羞辱——當然,對於合格的詩人來說,這本來就是一個多餘的話題,註定滅失於正道滄桑。

4

那麼,什麼是合格的詩人?通俗地說,寫出了合格的詩篇,就可以稱之為合格的詩人。問題又來了:什麼是合格的詩篇?弗羅斯特說,「始於喜悅,終於智慧」的詩篇配得上「合格」的檢閱;博爾赫斯則認為,一味挖掘詩歌裡面的意義是拜物的行為,而太過有力的隱喻則會破壞詩歌的詮釋構架。假定「合格」擁有一成不變的標準,同一個詩人,有時寫出了合格的詩篇,有時寫出了不合格的詩篇,我們如何給他打分?很顯然,就高不就低的取捨原則更符合藝術的恆久規律——李白也有敗筆,但他肯定是合格的詩人;乾隆雖然在作品數量上一騎絕塵,要從詩歌學校領取畢業證書卻可能會遭遇反對,他只是完成了數量積累。實踐證明,寫作數量的積累連參考標準都算不上——藝術就是這樣,有時粗暴武斷,有時善解人意,大浪淘沙之後,沒有一首傑出的詩篇將飲恨未來。

5

德藝雙馨,完整的詩人才能配得上這個褒獎。評價同時代的詩人尤其如此——因為生活在同時代的詩人連距離之美的優勢都不再具備。在人性的強力碾壓之下,遍地聰明的碎片南轅北轍——同時代的同行,他們身上的確發生了許多事情,但允許超出你的想像。波德裡亞說,如果命運是殘酷的,那是因為我們不善於討好它——波德裡亞的潛臺詞是,如果我們學會了討好命運,命運將變成一種打折的存在。

6

詩人的責任,不止是奉獻佳作,還要有能力向讀者展示一首好詩的來歷,或曰分娩過程。這方面的當代範例是柏樺的長詩《水繪仙侶》,他寫了兩百行詩,寫了十萬字的注釋——後者可以視為前者的附屬,也可以視為前者的有機構成。如果不贊成柏樺,我們不妨拎出蘇軾,這位大腕由黃州貶赴汝州,途經廬山寫下《題西林壁》,自問自答,舉重若輕地把核心問題解決於文本之內。喪失拆解欲望的寫作者,一般也不具有重新組裝的能力,往往喜歡販賣「神來」「天成」「夢中偶得」之類不需要證據鏈的觀點,刻意模糊「一廂情願」和「一葉障目」的邊界,洗白江郎。偷梁換柱是一個古老的遊戲毫無新意,天馬行空是一種浪漫主義的現實而非相反——夕陽沉落,黑夜開始孕育新的黎明,這麼說吧,如果不是長夜漫漫,詩歌將和星月一樣無處寄存,而詩人的責任將成為詩人虛構的責任,陷入虛構的泥淖不能自拔。

7

有些詩人喜歡談想像力,試圖通過對想像力的格式化闡釋,實現詩歌的去神秘化存在。殊不知,想像力一經談論,便折了一隻翅膀;大談特談之後,另一隻翅膀也不再具有飛翔的功能。科學研究表明,孩子一歲時,想像力高達96%,長到十歲,這個數字降為了4%。想像力是手工品而非印刷體,是主體的精神冒險不向客體妥協的自由之歌和非物質遺產,沒有一種想像力願意像規章制度那樣以約束更多的人為己任。所以董仲舒認為,詩無達詁,文無達詮,莎士比亞對此深表贊成,他的說法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前不久我去晉南,看了很多地方,身臨其境惡補了很多地方文化和歷史知識。印象最為深刻的,不是晉國博物館那些國寶級文物,而是一個不經推敲的傳說,至今在民間津津樂道:晉獻公的寵妃驪姬,為了讓親生兒子奚齊上位,數次陷害太子申生,其中最富有想像力的一次謀殺是,驪姬做了一艘大船讓申生遊湖,這艘大船的奧秘在於,用膠粘合,遇水不久即會開裂沉沒,奚齊年幼,見這艘大船描龍畫鳳,死活也要上去,結果船至湖心而沉,申生以德報怨,捨身救起了同父異母的弟弟。在這個不入史記的故事中,驪姬的想像力堪稱驚豔,足以讓司馬遷甘拜下風,至於跟驪姬差不多同一時期的越女東施被我們所譏笑,因為她長得醜,更因為她的想像力過於糟糕。詩歌允許想像力懷著巨大的優越感為寫作者提供具體服務,但若把想像力奉為寫作的最高準則,怕是也不怎麼值得同情。據說人類最早的想像力源於閃電之火,當火成為一種可以控制的生活資料以後,人類對火的想像力便喪失了,這意味著,發現想像力和使用想像力不是一回事,使用想像力和解剖想像力也不是一回事,解剖想像力等同於埋葬想像力。

8

我試圖為我寫下的每一篇文字負責,這是我的「文字潔癖」惹下的禍:在詩歌寫作中我擯棄了抒情色彩,在詩歌之外的文字寫作中,則毫不掩飾對於鈣質的偏好。局部而言,詩歌的抒情性給予我的誘惑已經力不從心,最近十幾年,為了強化作品的理性色彩,我毫不吝惜地犧牲了詩歌的抒情功能。我的寫作初心是,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並且獲得現實主義的直接嘉獎,現在的詩歌理想則裁撤了二分之一的目標,只要能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就算不負韶光,就算對命運有所交代。

9

偶爾,我懷著一種奇怪的心理閱讀詩歌評論,我不知道怎樣評判那些空轉的詞語所隱藏的曖昧立場(水中撈月的歡樂和沙上築塔的意義除外),我覺得它們的主人應該向尼採學習,向波德裡亞請教,向孔子和蘇格拉底遙致敬意。偶爾,我也接受媒體採訪,跟記者談論最近在讀哪些書,事實上我既不會網購圖書,也幾乎不再像以前那樣喜歡書店,但我不承認我在撒謊,我只是缺少獻給流行性閱讀的某種熱情而已(現有書籍已令書架不堪重負)。偶爾,我也幹這種勾當,參加一些詩意消弭的聚會,環顧左右,老面孔一臉油膩,新人類處於油膩前期,我獨自抽菸,並不擔心活動過程和詩歌的命運,形式主義的掌聲獻給形式主義的驕傲,多麼合理的配置啊——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符號的符號還是符號。我對微信懷有輕度厭惡,但不影響使用(雖然它並不具有檢驗詩歌的資質),看到很多人在微信面前暴露了不可愛的底褲,我的內心有時會生出惡作劇般的歡樂——親愛的好友,如果你發布了有趣的內容而我剛好在刷屏,我會在評論區給你留言(雖然不多),我從沒用過那個心形的點讚標誌(假裝不會),最初這可能是一種厭倦心理作祟,及至現在,它被視為一個小小的傳奇正在形成我的傳統。

10

我寫過這樣的詩句:請不要在來信中囚禁燃燒;寫過這樣的詩句:滿臉星辰的人消失了;也寫過這樣的詩句:只有黃河還在以造地的名義逼退大海。但我沒有徵求黃河的意見。我寫過很多沒有徵求意見的詩篇,我理解把寫作降為生存哲學的選擇,也理解不願把寫作降為生存哲學的固執——博爾赫斯有言在先,當作家了解自己的工作掙不到多少錢時,他就感到了較大的自由度。在黃河尾閭,風中的觀景臺高大而醒目,自作多情的人類,畫蛇添足的遊客,以分貝取勝的抒情者,是那麼渴望把自己變成出行時代的集體主義道具,而即將入海的大河,將要帶走他們從來不肯使用的真理:不廢江河,不廢詩篇,不廢萬古愁。

11

博爾赫斯的訪問者和博爾赫斯作品的翻譯者威利斯·巴恩斯通在《和博爾赫斯一起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中有過這樣的描述:他陪同博爾赫斯外出,走在擁擠的人行道上,時常有人上前同博爾赫斯熱情握手。博爾赫斯說,是自己花錢僱了這些人來幹這件事,「我幹了庇隆幹的事情,他僱人參加群眾大會,呼喊口號」。一個男人走到他們面前,健談地招呼博爾赫斯,抓住他的手使勁晃動:「博爾赫斯先生,您是不朽的!」博爾赫斯輕聲回答說:「不要這麼悲觀,先生。」一位夫人激動地稱他為阿根廷最偉大的作家,博爾赫斯仍然輕聲回答說:「你說的話清楚地表明我們的國家正在經歷一個困難時期。」有人問博爾赫斯有沒有夢見庇隆,他反駁道:「我的夢也是有品位的——要我夢到他,想都別想!」博爾赫斯風趣可愛,平易近人,有著超越想像的幽默、窮儘可能的智慧、不動聲色的觀點、原來如此的格局以及卡夫卡所追求的那種「不可摧毀」的力量,令喜愛他的讀者對他懷有難以置信的敬畏心情。我在寫作中遇到困難時,總是忍不住求助於他——這一次依舊如法炮製——如果你從我寫下的這篇不知所云的文字中什麼都沒讀到,起碼還會記得我對博爾赫斯的熱愛。

2018年5月,濟南八裡窪

選自《詩歌月刊》2018年第8期頭條

李琦:世界的底細(組詩) |《詩刊》八月頭條詩人

王靜遠:舊時光 |《散文詩》八月頭條詩人

相關焦點

  • 中國詩歌|頭條詩人|葉琛:一個扛著鐵鍬的人走向田野
    「走到別人的窗前/推開時光側門,你會發現那隻花瓶/最大的獲得是蒙塵」(《發現》);而在夜裡,詩人發現「美麗是/一群隱密的星星/一個無所適從的悲傷」(《夜之歌》);而在「郊野之外,我並沒有讓你發現/一個靈魂/正走在鐘聲消失的邊界」(《郊外的鐘聲》)。這發現,是詩人葉琛獨自的發現,而發現後所呈現的詩意,或曰詩的藝術魅力,就在於發現時的深淺與寬窄。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論壇丨《詩歌月刊》主編李雲:成渝詩人要把...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攝影 向宇 楊瑞青12月9日,安徽省作協秘書長、《詩歌月刊》主編、詩人李雲在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主題論壇活動上表示,成渝詩人要把兩地地域性的東西寫好寫透,在詩歌作品中展現特質性最強的部分
  • 每日好詩|詩人馬維駒詩歌:麥草人
    每日好詩|詩人馬維駒詩歌:麥草人 2021-01-06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詩百年,貴州詩歌以「文軍扶貧」方式再出發
    ,《詩刊》編輯部主任謝建平,《詩選刊》社長簡明,《中國詩歌》主編謝克強以及貴州省詩人協會主席李發模、中國作協會員、《貴州詩人》主編小語等貴州本土詩人代表出席「詩寫貴州脫貧攻堅」論壇,圍繞貴州「詩寫脫貧攻堅」、詩歌如何深入「文軍扶貧」、西部貧困地區的詩歌觸角如何在脫貧攻堅中發出好聲音等話題進行交流和探討。
  • 中國詩歌|頭條詩人|劉春:肯定有什麼是我們無法了解的
    肯定有些什麼是你無法了解的八萬裡雲天,它翻轉、迴旋、平步青雲讓人找到了人與神之間的細微聯繫這西風中浪蕩的遊子要在大地上留下最後的背影而向晚的天空下,有多少細小的事物詩歌散見於《人民文學》《上海文學》《花城》《鐘山》《天涯》等。著有詩集、評論集《幸福像花兒開放》《一個人的詩歌史》等多部。▲【古巴】託馬斯 · 桑切斯▼託馬斯 · 桑切斯,古巴當代最著名的畫家。他經常被認為是一位超現實主義畫家,但他的熱帶森林卻是發自內心的美。
  • 藍穡 ‖ 貴州17位女詩人詩歌秀
    ◆ 伍亞霖的詩    伍亞霖,女,貴州省湄潭縣人,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在《詩刊》《詩林》《詩潮》《西部》《詩歌月刊》《山花》《作品》《青年作家》《紅豆》等刊物發表,有詩歌入選《2015年中國詩歌選
  • 看著漫天璀璨的星辰,古代詩人心中都在想些什麼
    譬如在詩中讀到「月」之意象,讀者便能明悟,詩人多是抒發望月思鄉之情;讀到「梅、蘭、竹、菊」等意象,則多是詩人抒發高潔清雅之志,而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星辰」意象,則寄託了詩人心中的美好。星辰意象寓意美景星辰日月之光,在感性的詩人眼中,本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所以萬點閃耀於黑夜的「星辰」寓意美景,順理成章,這也接近「星辰」之象所呈現的樣子。故在古典詩歌創作時,無需多餘的修飾,星辰便能代表美景,就如「春花」、「東風」等意象一般,讀者也能十分默契的感知到這種寄寓。
  • 李白的詩歌后世詩人無法超越?
    李白的詩歌后世詩人無法超越?作者:老劉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廣為傳唱。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上,李白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被譽其為「詩仙!」否則也不會有後世詩人無法超越之說了。如李白以下幾首詩詞在藝術創作上就完全達到了登峰造及,爐火純青的極高境界,真有點後世詩人無法超越之感:《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詩人劉紅立、布木布泰:疫情之下,詩人始終在場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攝影 向宇 楊瑞青12月10日上午,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重要活動之一——「我們共同的星球 見證詩歌的溫暖力量」主題論壇活動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詩人吉狄馬加,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詩人梁平,魯獎獲得者、陝西省作協副主席、詩人閻安,魯獎獲得者、詩人林雪,《中國藝術報》總編輯、詩人康偉,安徽省作協秘書長、《詩歌月刊》主編、詩人李雲,《詩潮》主編、詩人劉川,《上海文學》副社長、詩人張予佳,中國檢察官文聯文學分會副會長、詩人老房子,詩人邰筐、木布木泰、施施然、安然、包苞,以及俄羅斯詩人魯登科·瓦列裡、伊琳娜·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詩人林雪:詩歌為人類的...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攝影 向宇 楊瑞青12月10日上午,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重要活動之一——「我們共同的星球 見證詩歌的溫暖力量」主題論壇活動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詩人吉狄馬加,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詩人梁平,魯獎獲得者、陝西省作協副主席、詩人閻安,魯獎獲得者、詩人林雪,《中國藝術報》總編輯、詩人康偉,安徽省作協秘書長、《詩歌月刊》主編、詩人李雲,《詩潮》主編、詩人劉川,《上海文學》副社長、詩人張予佳,《花城》編輯、詩人安然,詩人邰筐、木布木泰、施施然、包苞,以及俄羅斯詩人魯登科·瓦列裡、伊琳娜·丘特諾娃、哥倫比亞詩人李戈
  • 文成新聞網丨5276首詩歌參賽,它脫穎而出榮獲第一!第六屆「銅鈴山...
    11月27日下午,由中國詩歌網、《詩歌月刊》雜誌社、中共文成縣委宣傳部等聯合舉辦的第六屆「銅鈴山杯」全國詩歌徵文大賽在文成圓滿落幕。《詩刊》副主編霍俊明,《詩歌月刊》主編李雲,文成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鄭文東等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16名獲獎詩人出席頒獎儀式。本屆「銅鈴山杯」全國徵文自今年3月份開始,9月30日截稿,共收到來自全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有效稿件1869(件),共計有5276首詩歌(含散文詩)。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哥倫比亞詩人李戈:詩歌是光明,是靈丹妙藥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詩人吉狄馬加,四川省作協副主席、詩人梁平,魯獎獲得者、詩人閆安,《中國藝術報》總編、詩人康偉,《詩歌月刊》主編、詩人李雲,《詩潮》主編、詩人劉川,《上海文學》副社長、詩人張予佳,《花城》編輯、詩人安然,詩人邰筐、木布木泰、施施然、包苞、以及俄羅斯詩人魯登科·瓦列裡、伊琳娜·丘特諾娃、哥倫比亞詩人李戈,美國詩人小易,斯洛伐克詩人馬裡昂·馬霍等暢談在這個「冬天」,詩歌給予人類的希望與光亮
  • 「女詩人臉譜」你的深情動用了蒼穹,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寫詩快樂,讀詩快樂,推介詩歌,把美麗的詩歌傳播給更多的人,我們更快樂!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在《海燕》《詩潮》《詩歌月刊》《延河》《遼河》《湛江文學》《中國詩人》《詩歌風賞》等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有作品入選《大連市優秀文學作品集》《中國朦朧詩2018卷》等。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斯諾伐克詩人馬裡昂·馬霍:全球化大潮下...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 攝影 向宇 楊瑞青12月10日上午,2020·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重要活動之一——「我們共同的星球 見證詩歌的溫暖力量」主題訪談活動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詩人吉狄馬加,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詩人梁平,魯獎獲得者、陝西省作協副主席、詩人閻安,魯獎獲得者、詩人林雪,《中國藝術報》總編輯、詩人康偉,安徽省作協秘書長、《詩歌月刊》主編、詩人李雲,《詩潮》主編、詩人劉川,《上海文學》副社長、詩人張予佳,中國檢察官文聯文學分會副會長、詩人老房子,詩人邰筐、木布木泰、施施然、安然、包苞,以及俄羅斯詩人魯登科·瓦列裡、伊琳娜·
  • 「當代詩歌在線」本期推薦詩人—燈燈
    詩 人 風 採【詩人簡介】燈燈,當代女詩人,現居杭州。出版詩集《我說嗯》《餘音》等。曾獲《詩選刊》2006年度中國先鋒詩歌獎、第四屆葉紅女性詩歌獎、第二屆中國紅高粱詩歌獎、第21屆柔剛詩歌獎新人獎、第十五屆華文青年詩人獎。參加《詩刊》社第28 屆青春詩會。
  • 【詩歌閱讀】《四川詩歌地理》詩人大點評 ◎比曲積布
    詩人藉助這塊冰來表達自主、獨立的生活和心靈的堅守。 【尤 佳】閱讀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閱讀可以讓人陶冶心志,修煉品德。只有喜歡閱讀的人,才會生活,才會明白生命的價值。 【謝銀恩】我沒有去過安寧河,但是你的詩已經讓我感受到了八月安寧河的激流,暮色下寧靜的河面;低飛的燕子;濤聲搏湧詮釋著生命的美好與苦難的掙扎。
  • 評讀詩人餘秀華詩歌《我愛你》
    「在乾淨的院子裡讀你的詩歌。這人間情事 / 恍惚如突然飛過的麻雀兒而光陰皎潔。我不適宜肝腸寸斷」一個女人在乾淨的院子裡,靜靜地想心事,讀詩,讀心愛的人,用院子裡"突然飛過的麻雀兒「這個意象來比喻人間情事的易變,自然,貼切。心愛的人會不會變心?光陰是多麼美好,不適宜肝腸寸斷",相思成疾,我要好好的珍惜。
  • 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拉開大幕 天府之國迎來世界多國優秀詩人
    詩人是一個用自己獨特眼光、內心感受,以文化的方式以敏銳的視角觀察世界、觀察日常公共生活,通過對日常公共生活的審美,結合內心的體驗與審美,經過自己的思考、轉化和提升,從美學、哲學甚至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人類思考生命,思考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各種關係。成都是詩歌重鎮,向世界打開了一扇窗,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與詩學價值和審美眼光。
  • 詩歌評論:阿波利奈爾詩的「聞名」與「墮落」
    作者:劉童紀堯姆·阿波利奈爾是法國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劇作家。他是母親和別人的私生子,曾經做過諸多繁雜的社會職業。他以超現實之詩而名世,而又以現實之困而隔絕。《醇酒集》、《美好的文字》是他一生重要的詩歌作品。
  • 詩歌——陶代倫詩四首
    作品散見《上海文學》《星星》《綠風》《詩選刊》《詩潮》《詩歌月刊》《詩林》《上海詩人》等數十家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數百首。多次獲得全國詩歌大賽及詩歌刊物獎,部分作品引薦至國外。榮獲「中國寮國國家旅遊年文化大使」榮譽。作品編入多種選本選刊。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詩詞協會會員。中詩網第三屆籤約作家。中國百年百位網絡詩人。出版詩集《那條路》《人在旅途》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