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期中武術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說每個人都有過一個武俠夢。事實上,「武術」最初還不叫「武術」,西周時期被稱呼為拳勇、手搏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出現技擊、角牴等稱謂。差不多到了漢朝後,出現武藝一詞,其後被廣泛採用。
「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時期所編的《文選》中,有詩句為「偃閉武術,闡揚文令」,這裡的武術在當時多指軍事行動。而「武術」這一稱謂廣泛應用是在清末明初之時,當時的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西方侵略,提倡練武以強身,在1926年被正式定名為「中國武術」,新中國成立之後,作為民族體育項目確認為「武術」。
「武術」二字在《左傳》中的說法為釋「武」為「止戈」,意即為以武制武,「術」為「邑中之道也」即為技術、方法。由此可見武術體現的本質是攻防技擊。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原始社會時期,這一時期文化開始發展,武術也有了最原始的開端。
原始武術的發展與人類的生存可以說是息息相關,為了狩獵、為了部落,在這些鬥爭中逐漸形成奔跑、跳躍、拳打、腳踢這些最初的徒手動作。而石器的出現,也就表明這些不再局限於身體部位,開始掌握兵器,成為身體的延伸。戰爭更是原始武術的催化劑,在黃帝與蚩尤的大戰中有這樣的描述「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觝人,人不能向。」讚頌蚩尤為角鬥的英雄,神話傳說中更稱之為戰神。
當然在這武術的萌芽時期,還跟原始社會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就有「武舞」和「狩獵舞」。「武舞」即古時人們對戰爭的讚美,在《淮南子·繆禰訓》記載:虞舜時期,三苗族反叛,被舜帝三次打敗,終不降服;後禹率領軍隊表演手執巨斧與盾牌的「幹戚舞」,表現出高超的武功和威武的氣勢,三苗受其威勢害怕而臣服。「狩獵舞」即一種求神、娛樂神的活動,模仿狩獵野獸時的場景,以慶祝勝利,據說這也是古代象形拳的萌芽。
到了夏商西周時期,青銅金屬的大規模應用,生產力的發展,也使得武術的雛形開始向著文化形態發展。《史記·律書》云:「夏桀、殷紂,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表明其徒手搏擊能力的強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學習射箭非常普遍,殷代官職中有多射之名,周代有射術與禮樂制度相結合的的「射禮」,《禮記·射義》云:「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家裡生了男孩,要在門前掛上弓,並向天地四方射六支箭。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頻繁發生,各種兵器也相繼孕育而出,在我看來,春秋戰國主要還是一個劍術大發展的時代。不說古籍中記載的幹將、莫邪、湛盧這些名劍,就以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經歷了幾千年依然鋒利如斯。據載在越王勾踐準備復仇伐吳時,範蠡為他推薦了一個劍術名家「越女」,越女在講述劍術之道時說道:「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這也是最早提出了陰陽、內外、形神的劍術之道,可見當時的劍術理論也發展的相當成熟。
秦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開始民間禁武,
「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鑄以金人十二」。
漢武時因為一直與匈奴作戰,重視武備,尚武之風雄勁。這一時期刀術因為更適合騎戰,漸漸蓬勃發展。到了三國時期,刀成了當時主要武器,《諸葛亮集》輯《諸葛亮別傳》載:西曹掾蒲元「性急巧思」,「熔金造器,特異常法,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
兩晉南北朝不斷的戰爭促進了軍事武術的發展,又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而上面我們說的「武術」一詞也出現於這一時期的南朝「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值得一說的是,這一時期的兵制實行「世兵制」,即世代皆為軍籍。很容易使武藝成為家傳。而從這一時期開始僧道習武,對我國武術發展也帶來了巨大影響。《高僧傳》中:少年慧光出家前「在天街井欄上,反踢蹀,一連五百。」《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載:陶弘景祖父陶隆「有氣力,便鞍馬,善騎射」。其父陶貞寶「亦嫻騎射」。
隋唐五代十國民風開放,唐代的文化是我國封建時代一顆璀璨的明珠。有武舞、摔跤、重弓射等。而隋朝開始的武舉制度更是中國武術史上的大事。更為後世王朝所沿用。個人認為詩仙李白留下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就是大唐尚武的證明。
五代十國的君主多好角牴者,《角力記》載:南唐王李昪、李璟、李煜「皆好此戲」。而民間此風亦是盛行。
到了兩宋時期,因其商業經濟的繁榮,興起了很多以娛樂為目的的武藝社團,如「角牴社」、「相撲社」等。而宋代群眾遊藝場所「瓦舍」的出現,為大批職業習武賣藝的人提供了表演場地。商業化的習武、賣藝推動了武術表演技藝的發展。
元代的武術主要是射藝與摔跤,作為北方少數民族,馬背上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射兔」、「射柳」、「射草狗」等習俗。據傳元代還出現過女子摔跤手,《馬可·波羅遊記》載:海都王女兒愛扎路是一位角力能手,她發下誓願,欲尋一位既為貴族,又能在角力中勝過她的人作丈夫。
明代是我國武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我們通常說的十八般武藝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明代軍隊通過比賽來促進武藝發展,提出「即學藝、必試敵」的觀念。武術體系也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有了流派和門派之別。同時提出了內家與外家之分。如《江南經略》中寫道:「中國武藝不可勝紀,古始以來,各有專門,秘法散之四方。教師相傳,各臻妙際。」
而清朝因民族矛盾難以調和,出現許多反清組織,如天地會、白蓮社等,出現凡是入會,必學拳的情況。出現了許多拳種,如義和團的「義和拳」、還有洪門「洪拳」、「八卦拳」、「梅花拳」等等。清代武術中也開始出現「練氣」的理論。如《六合拳譜》序言也提到:所謂六合,其中之一便是「氣與力合」。這一時期已經要求內外兼修。
到了民國時期和現在,武術已經朝著競技運動發展,逐步取消了門戶之見,人們認為「欲振興國術,非積極提倡比試不可」。在全國陸續推出比賽項目如:1924年舉行第三屆全國運動會,武術套路列為表演項目,並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等技法評分的規則。1955年,毛主席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1952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後,武術被列為推廣項目。1957年第一次把武術列為國家競賽項目。
進入現代以來,中華武術的不斷的發展,已經衝出了國門,國際間武術交流樂意頻繁,來中國學習武術的外國友人也越來越多,他們更喜歡稱之為「中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