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華武術的發展歷史

2020-12-18 史海泛舟客小熊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期中武術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說每個人都有過一個武俠夢。事實上,「武術」最初還不叫「武術」,西周時期被稱呼為拳勇、手搏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出現技擊、角牴等稱謂。差不多到了漢朝後,出現武藝一詞,其後被廣泛採用。

「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時期所編的《文選》中,有詩句為「偃閉武術,闡揚文令」,這裡的武術在當時多指軍事行動。而「武術」這一稱謂廣泛應用是在清末明初之時,當時的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西方侵略,提倡練武以強身,在1926年被正式定名為「中國武術」,新中國成立之後,作為民族體育項目確認為「武術」。

「武術」二字在《左傳》中的說法為釋「武」為「止戈」,意即為以武制武,「術」為「邑中之道也」即為技術、方法。由此可見武術體現的本質是攻防技擊。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原始社會時期,這一時期文化開始發展,武術也有了最原始的開端。

原始武術的發展與人類的生存可以說是息息相關,為了狩獵、為了部落,在這些鬥爭中逐漸形成奔跑、跳躍、拳打、腳踢這些最初的徒手動作。而石器的出現,也就表明這些不再局限於身體部位,開始掌握兵器,成為身體的延伸。戰爭更是原始武術的催化劑,在黃帝與蚩尤的大戰中有這樣的描述「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觝人,人不能向。」讚頌蚩尤為角鬥的英雄,神話傳說中更稱之為戰神。

當然在這武術的萌芽時期,還跟原始社會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就有「武舞」和「狩獵舞」。「武舞」即古時人們對戰爭的讚美,在《淮南子·繆禰訓》記載:虞舜時期,三苗族反叛,被舜帝三次打敗,終不降服;後禹率領軍隊表演手執巨斧與盾牌的「幹戚舞」,表現出高超的武功和威武的氣勢,三苗受其威勢害怕而臣服。「狩獵舞」即一種求神、娛樂神的活動,模仿狩獵野獸時的場景,以慶祝勝利,據說這也是古代象形拳的萌芽。

到了夏商西周時期,青銅金屬的大規模應用,生產力的發展,也使得武術的雛形開始向著文化形態發展。《史記·律書》云:「夏桀、殷紂,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表明其徒手搏擊能力的強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學習射箭非常普遍,殷代官職中有多射之名,周代有射術與禮樂制度相結合的的「射禮」,《禮記·射義》云:「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家裡生了男孩,要在門前掛上弓,並向天地四方射六支箭。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頻繁發生,各種兵器也相繼孕育而出,在我看來,春秋戰國主要還是一個劍術大發展的時代。不說古籍中記載的幹將、莫邪、湛盧這些名劍,就以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經歷了幾千年依然鋒利如斯。據載在越王勾踐準備復仇伐吳時,範蠡為他推薦了一個劍術名家「越女」,越女在講述劍術之道時說道:「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這也是最早提出了陰陽、內外、形神的劍術之道,可見當時的劍術理論也發展的相當成熟。

秦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開始民間禁武,

「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鑄以金人十二」。

漢武時因為一直與匈奴作戰,重視武備,尚武之風雄勁。這一時期刀術因為更適合騎戰,漸漸蓬勃發展。到了三國時期,刀成了當時主要武器,《諸葛亮集》輯《諸葛亮別傳》載:西曹掾蒲元「性急巧思」,「熔金造器,特異常法,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

兩晉南北朝不斷的戰爭促進了軍事武術的發展,又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而上面我們說的「武術」一詞也出現於這一時期的南朝「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值得一說的是,這一時期的兵制實行「世兵制」,即世代皆為軍籍。很容易使武藝成為家傳。而從這一時期開始僧道習武,對我國武術發展也帶來了巨大影響。《高僧傳》中:少年慧光出家前「在天街井欄上,反踢蹀,一連五百。」《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載:陶弘景祖父陶隆「有氣力,便鞍馬,善騎射」。其父陶貞寶「亦嫻騎射」。

隋唐五代十國民風開放,唐代的文化是我國封建時代一顆璀璨的明珠。有武舞、摔跤、重弓射等。而隋朝開始的武舉制度更是中國武術史上的大事。更為後世王朝所沿用。個人認為詩仙李白留下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就是大唐尚武的證明。

五代十國的君主多好角牴者,《角力記》載:南唐王李昪、李璟、李煜「皆好此戲」。而民間此風亦是盛行。

到了兩宋時期,因其商業經濟的繁榮,興起了很多以娛樂為目的的武藝社團,如「角牴社」、「相撲社」等。而宋代群眾遊藝場所「瓦舍」的出現,為大批職業習武賣藝的人提供了表演場地。商業化的習武、賣藝推動了武術表演技藝的發展。

元代的武術主要是射藝與摔跤,作為北方少數民族,馬背上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射兔」、「射柳」、「射草狗」等習俗。據傳元代還出現過女子摔跤手,《馬可·波羅遊記》載:海都王女兒愛扎路是一位角力能手,她發下誓願,欲尋一位既為貴族,又能在角力中勝過她的人作丈夫。

明代是我國武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我們通常說的十八般武藝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明代軍隊通過比賽來促進武藝發展,提出「即學藝、必試敵」的觀念。武術體系也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有了流派和門派之別。同時提出了內家與外家之分。如《江南經略》中寫道:「中國武藝不可勝紀,古始以來,各有專門,秘法散之四方。教師相傳,各臻妙際。」

而清朝因民族矛盾難以調和,出現許多反清組織,如天地會、白蓮社等,出現凡是入會,必學拳的情況。出現了許多拳種,如義和團的「義和拳」、還有洪門「洪拳」、「八卦拳」、「梅花拳」等等。清代武術中也開始出現「練氣」的理論。如《六合拳譜》序言也提到:所謂六合,其中之一便是「氣與力合」。這一時期已經要求內外兼修。

到了民國時期和現在,武術已經朝著競技運動發展,逐步取消了門戶之見,人們認為「欲振興國術,非積極提倡比試不可」。在全國陸續推出比賽項目如:1924年舉行第三屆全國運動會,武術套路列為表演項目,並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等技法評分的規則。1955年,毛主席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1952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後,武術被列為推廣項目。1957年第一次把武術列為國家競賽項目。

進入現代以來,中華武術的不斷的發展,已經衝出了國門,國際間武術交流樂意頻繁,來中國學習武術的外國友人也越來越多,他們更喜歡稱之為「中國功夫」。

相關焦點

  • 中華武術發展的「及時雨」——《藏著的武林》第一集觀後感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中華武術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既面臨著競技困境,也面臨著教育困境,更面臨著輿論困境。這其中最為直接的是輿論困境,最令主管部門頭痛的是競技困境,最牽繫整個中華武術長遠發展的是教育困境。
  • 「體教融合」視域下中華武術文化發展策略
    周惠新 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文件,確定了「健康第一,體教融合」的理念,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 中華武術:傳承數千年的文化蘊含(圖)
    《論語》記載了孔子高超的射術舉手投足,風生水起 呵呼吐納,氣貫周身中華武術,源自人類攻擊自衛本能,但又遠不止是拳腳打鬥的蠻力比拼每一個武術門派,都有著一段傳奇曲折的歷史。縱觀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還沒有哪一種傳統搏擊技巧,具有如此豐富的技術理論體系;也沒有哪一種搏擊技術,具有中國武術這樣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當一個初習武藝者面對博大精深的武術時,常會有高山仰止、不得其門而入之感。於是,傳說中的習武秘籍就成為進身武林的不二法門。
  • 理論學習丨「體教融合」視域下中華武術文化發展策略
    理念融合是促進中華武術發展的基本路徑,唯有理念正確,才能指導實踐。因此,在「體教融合」視域下,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要將理想主義的精神思想文化寓於實用主義的身體格鬥文化之中,實現理念融合。大力培養高素質文武人才,實現目標融合。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武術人才。高素質武術人才既要有超強的武術技能,又要有深厚的武術文化底蘊,即行動上的實用主義者,思想的理想主義者。
  • 中華武龍論文集第一編發布
    【新聞集團訊】2020年7月18日,中華武龍智庫集團舉行論文集發布在線會議,會議由張敏主持,中華武龍論文集第一編共入選7篇論文:1、鄭勤《中華武龍開發創編與特色》,《搏擊》(《武術科學》)2012年10期;2、張勝《中華武龍運動的價值功能與現代性》,《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2013年02期;3、鄭勤、陶坤《傳統體育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中華武龍為例》,《搏擊》(《武術科學》)2013年10期;4、黃尚軍、鄭勤《「中華武龍」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創新的啟示》,《遼寧體育科技》2017年01期;5、王素麗、張勝《
  • 山西三百年歷史「辛村形意拳」進校園傳承中華武術
    山西三百年歷史「辛村形意拳」進校園傳承中華武術   中新網太原11月29日電(張陽陽)29日上午,在山西太原辛村小學,200多名學生在課間操時間集體練習形意拳基本套路,校方通過武術進校園的方式,讓有著三百年歷史的「辛村形意拳」得到傳承和延續,深受學生喜愛。
  • 「沉醉」於中華武術文化傳播
    蔡龍雲一再強調說,自己和父親蔡桂勤一樣,僅僅是中華武術文化的傳承人和傳播者。而談起練武經歷時,蔡龍雲娓娓道來:「我是山東濟寧蔡行人氏,出生於一個世代練武的家庭。曾祖父蔡公盛,精於技擊,喜鋤強暴。父親蔡桂勤、叔父蔡桂儉,都是近代著名的武術家。受家庭薰陶,我從小就跟父親練功習武。
  • 中華武術應納入下一代教育中
    中央電視臺《開學第一課》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寧在關於武術的篇章中是這樣說的:中華武術不僅是技巧、身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武術的背後,是習武之人的境界和骨氣。央視在另一部分的報導中也明確指出:中華武術不但技巧高超,更蘊含著中華民族仁義正直、勇敢堅韌的精神,保家衛國、自強不息的氣節。我們要傳承發揚武術精神,做有擔當、有骨氣的中國人,以自強精神振奮民族之魂。
  • 武術精英齊聚一堂 中華武術會舉辦百周年慶典
    10月13日,中華武術會在東亞富豪酒店,舉行了規模盛大的百年慶典活動。武術會旗下的各路武術精英,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嘆為觀止的武術饕餮盛宴。
  • 2018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交流大會在南京體育學院舉行
    她說,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海峽兩岸武術同源、文化同根。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名家及愛好者相聚於修繕後的「中央國術場」,共襄盛會,必將有力推動中華武術的發展和兩岸文化的交流。她介紹了江蘇省在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尤其是體育交流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希望兩岸武術界藉助交流大會這個新平臺,共同為推動和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發揮更大作用、貢獻更大力量。
  • 2019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交流大會在南京體育學院舉行
    中華武術是一種獨具東方生態特色的身體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智慧結晶,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2019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交流大會的舉辦,再一次證明了中華武術的當代價值與魅力。
  • 自然門武術發展傳承之路
    這種俠義精神和聖賢氣質,浸潤著中華傳統血脈,薰陶在濃厚的儒、釋、道、墨、法等文化氣息中。    杜心五的思想理論是與宣化社會、教化風俗緊密結合的。杜心五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練武結合起來,認為「習武與處世一樣,均系自一點上起。由此一點,即成一圈,小圈而大圈,包容宇宙,無不適合,故有『環中要妙』四字之訣」。
  • 創意大師張仁平受聘中華武校 為武術出謀劃策
    被譽為創意大師的中央電視臺「鄉村大世界」創意總監張仁平先生,1月12日受聘於山東省萊州中華武校,擔綱創意總監,旨在以武術為平臺,為武術文化、教育文化、旅遊文化、體育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出謀劃策,打造全國乃至世界的最新品牌,為振興民族文化的偉大事業做出不懈的努力。
  • 紙團系列——中華武術
    平凡、樸實、被丟棄的紙巾,給以恰當的擺放和觀察位置、角度和光線,加上對武術的一點了解,達成了這一影像效果,突出太極拳某個動作的基本特徵,含胸、弓步,還有那種勢,衣袖和布衫下擺的掠起,不可缺。視頻裡面有真實的動作形象,阿拉紙匠,來一個?啊吆喂,別別別,羞煞哉。
  • 中國武術短武兵運動90年(一):中華冷兵的堅守者
    作為國粹武術的組成,武術短兵在中國愛好者眾多,但是在中國取得商業化推廣成功的短兵比賽相對較少。中國武術九段、中國武術短兵著名權威馬賢達先生曾在所著的《中國短兵》一書中不無遺憾地寫道:「半個世紀以來,在短兵的近代發展史上,我還算一個歷史的見證人。
  • 讓中華武術和體能教育進校園,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電(國家級期刊中國經貿雜誌社副主編郝江華,河南省省政府參事、安陽市政府原副市長、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總編輯肖繼業推薦,本刊記者王建伏報導)近日,由國家級期刊中國經貿雜誌社《企業金融》欄目和中國國際新聞雜誌社、中國民生雜誌社、中國國際新聞網為總策劃單位的「讓中華武術和體能教育進校園
  • 中華武術進校園:增強學生體質 提高學習品質
    中華武術進校園:增強學生體質 提高學習品質武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中小學是弘揚中華武術傳統文化的一個最關鍵、最基礎的啟蒙地。近年來,我市眾多學校在相關武術專業人士的配合下,形成了「培養武術特長、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習品質」為特色的教育理念,以「陽光武術」為載體,堅持以武育德、以武益智、以武養性、以武強志、以武展美,深入開展「中華武術進校園」活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校品位,打造辦學品牌,引導學校走個性化、特色化發展之路。圖為漢源縣富林鎮小學教育集團第二小學武術進校園活動。
  • 民間傳統武術文化與武術精神該如何發展?
    武術是中華民族勇敢與智慧的結晶。它產生於我國古代人們的搏鬥,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界生物鬥爭求生存的技術。同時還具有強身保健和表演娛樂等功效。它的靈魂是自強不息、英勇無畏、探求宇宙人生之大道。它是華夏古老文化寶庫中一塊璀燦的國粹珍璧。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武術以她不朽的生命力,不斷地傳播發展、豐富壯大,深深地植根於廣袤的民間沃土之中。
  • 《中華武術》三十年頒獎 陝西紅拳獲最具傳承將
    《中華武術》三十年頒獎盛典暨中國武文化高峰論壇於1月19日在山東泰安舉行,陝西紅拳獲得《中華武術》30年最具傳承力拳種獎,陝西武術名家馬振邦和趙長軍分別被評為《中華武術》30年最具武術影響力人物獎。
  • 【秦皇島日報】山川人物仰輝光——《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第5...
    小島之上能夠誕生一份《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這樣的高端出版物確實很難得,這與董劭偉教授的首倡之功密不可分。說《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高端,並非阿諛之詞,首先從該刊物強大的學術顧問團隊即可略窺一斑,學術顧問有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的卜憲群、日本九州大學的川本芳昭、南開大學的杜家驥,陝西師範大學的杜文玉、中國人民大學的黃樸民、首都師範大學的李華瑞、北京師範大學的黎虎、揚州大學的李文才、河北省社科院的孫繼民、中國人民大學的烏雲畢力格、首都師範大學的張金龍,名單很長,無法照錄全部,皆為一時名儒碩彥,卓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