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格鬥迷主辦的《新時代新格鬥第二屆格鬥盛典》上,短兵比賽又一次被提及,引起了熱議。作為國粹武術的組成,武術短兵在中國愛好者眾多,但是在中國取得商業化推廣成功的短兵比賽相對較少。
中國武術九段、中國武術短兵著名權威馬賢達先生曾在所著的《中國短兵》一書中不無遺憾地寫道:「半個世紀以來,在短兵的近代發展史上,我還算一個歷史的見證人。本來在短兵這一領域裡,參與這以行當的人就為數不多,現存的和新中國同步的短兵人,更是寥寥無幾。為使後來人能夠繼承和發展這一民族瑰寶,拙著將我一生的心得和體會總結出來,奉獻給當今的武術工作者。願短兵事業,為中華民族,為人類做出貢獻。」 2013年6月17日,81歲的馬先生在中國陝西西安逝世。
從1928年短兵運動第一次正式作為武術比賽項目算起,迄今已經歷了90年。90年的風雨武術短兵歷程,傾注了幾代人的心血。斯人已逝,仍有更多的為之奮鬥者。2018年五一勞動節時,希望以此系列文章(共三篇),向致力於為中國短兵運動發展付出心血的前輩們表達敬意!以下為第一篇: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殺折蘭王。」 ——中華冷兵的堅守者
什麼是武術短兵運動
短兵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擊劍運動。
武漢體育學院戴小平老師曾對短兵運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短兵運動是利用重新研製的能夠保護人體安全的運動器材代替過去的短兵器,而運動員綜合利用各種原始短兵器的方法進行格鬥較技,達到傳承、發展短兵器格鬥技術和鍛鍊身體目的的一種運動項目。
風雨90年:坎坷的中國短兵運動的發展史
武術短兵作為一項正式的武術比賽項目,1928年第一次「國考」(第一屆國術國考於1928年10月在南京舉行)時才出臺的,當時的名字就叫「擊劍」。為區別於西洋擊劍,稱之為「中國式擊劍」。後來,因為其具有刀劍同體的特點,在技戰術打法上與西洋的擊劍方法迥異,人們便改稱為「短兵」。短兵與套路演練、長兵、散手和摔跤等項目一起,構成了「國術」的競技體系,也成為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的必修科目。有了正式的「身份」,上世紀30-40年代,短兵在民間掀起了一股熱潮,尤其在京津冀,擁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後,1951年短兵被列為天津市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的比賽項目。又是在天津,1953年11月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舉辦。在這次運動會上,短兵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最終的短兵冠軍正是我們文章開始提到的馬賢達先生。那年馬先生年方21歲,對短兵充滿著熱愛,對這項運動的將來充滿著無限的憧憬和抱負。讓人遺憾的是,隨後武術對抗項目被中止了,短兵也在其列。在近30年的時間裡,短兵僅僅是在民間愛好者之間傳播和習練。
1979年短兵和散手同時作為試驗項目被推出來,一些院校組建了短兵試驗隊。1980年,短兵在太原重現賽場。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短兵運動的實驗和推廣在經歷了短期的復甦後,如流星般又消失了。
就這樣,又是22年過去了。
2002年,山東青島。全國各地短兵專家雲集,討論有關短兵運動的規則。2009年7月,中國香港,首屆世界中華國術大賽開幕,短兵比賽「江湖重現」。
2014年8月8日,短兵項目終於首次亮相全國大賽——首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歷史總會有巧遇,這次比賽還是安排在了天津,距離1953年整整過去了61年。可惜的是,為短兵運動付出一生心血的馬賢達先生,在一年前去世。故人已去,短兵重生。
2016年首屆全國武術短兵比賽在武漢開幕,火爆的場面,精湛的兵技表演為在場的觀眾奉獻了一場難忘的視覺盛宴。
許多觀眾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個項目,充滿了好奇,原來中國也有「劍道」項目?殊不知,「劍道」一詞的文獻來源是《吳越春秋》。中國一脈相承的雙手刀法經過日本官方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官方往來,以及朝鮮半島和大陸沿海周邊地區和日本群島的民間交流,於隋唐時期流傳到了日本。如今的日本劍道風起雲湧,而劍道在自己的起源地卻步履蹣跚。
2018年全國武術短兵比賽,列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年度賽事活動計劃中。滄桑巨變90年,中國短兵又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