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短武兵運動90年(一):中華冷兵的堅守者

2020-12-18 散打王

2018年4月26日,格鬥迷主辦的《新時代新格鬥第二屆格鬥盛典》上,短兵比賽又一次被提及,引起了熱議。作為國粹武術的組成,武術短兵在中國愛好者眾多,但是在中國取得商業化推廣成功的短兵比賽相對較少。

中國武術九段、中國武術短兵著名權威馬賢達先生曾在所著的《中國短兵》一書中不無遺憾地寫道:「半個世紀以來,在短兵的近代發展史上,我還算一個歷史的見證人。本來在短兵這一領域裡,參與這以行當的人就為數不多,現存的和新中國同步的短兵人,更是寥寥無幾。為使後來人能夠繼承和發展這一民族瑰寶,拙著將我一生的心得和體會總結出來,奉獻給當今的武術工作者。願短兵事業,為中華民族,為人類做出貢獻。」 2013年6月17日,81歲的馬先生在中國陝西西安逝世。

拳王阿里與武術大師馬賢達先生

從1928年短兵運動第一次正式作為武術比賽項目算起,迄今已經歷了90年。90年的風雨武術短兵歷程,傾注了幾代人的心血。斯人已逝,仍有更多的為之奮鬥者。2018年五一勞動節時,希望以此系列文章(共三篇),向致力於為中國短兵運動發展付出心血的前輩們表達敬意!以下為第一篇: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殺折蘭王。」 ——中華冷兵的堅守者

什麼是武術短兵運動

短兵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擊劍運動。

武漢體育學院戴小平老師曾對短兵運動給出了自己的定義:短兵運動是利用重新研製的能夠保護人體安全的運動器材代替過去的短兵器,而運動員綜合利用各種原始短兵器的方法進行格鬥較技,達到傳承、發展短兵器格鬥技術和鍛鍊身體目的的一種運動項目。

風雨90年:坎坷的中國短兵運動的發展史

武術短兵作為一項正式的武術比賽項目,1928年第一次「國考」(第一屆國術國考於1928年10月在南京舉行)時才出臺的,當時的名字就叫「擊劍」。為區別於西洋擊劍,稱之為「中國式擊劍」。後來,因為其具有刀劍同體的特點,在技戰術打法上與西洋的擊劍方法迥異,人們便改稱為「短兵」。短兵與套路演練、長兵、散手和摔跤等項目一起,構成了「國術」的競技體系,也成為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的必修科目。有了正式的「身份」,上世紀30-40年代,短兵在民間掀起了一股熱潮,尤其在京津冀,擁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後,1951年短兵被列為天津市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的比賽項目。又是在天津,1953年11月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舉辦。在這次運動會上,短兵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最終的短兵冠軍正是我們文章開始提到的馬賢達先生。那年馬先生年方21歲,對短兵充滿著熱愛,對這項運動的將來充滿著無限的憧憬和抱負。讓人遺憾的是,隨後武術對抗項目被中止了,短兵也在其列。在近30年的時間裡,短兵僅僅是在民間愛好者之間傳播和習練。

短兵經典之戰:兄弟鬥,馬賢達最終獲勝

1979年短兵和散手同時作為試驗項目被推出來,一些院校組建了短兵試驗隊。1980年,短兵在太原重現賽場。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短兵運動的實驗和推廣在經歷了短期的復甦後,如流星般又消失了。

就這樣,又是22年過去了。

2002年,山東青島。全國各地短兵專家雲集,討論有關短兵運動的規則。2009年7月,中國香港,首屆世界中華國術大賽開幕,短兵比賽「江湖重現」。

2014年8月8日,短兵項目終於首次亮相全國大賽——首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歷史總會有巧遇,這次比賽還是安排在了天津,距離1953年整整過去了61年。可惜的是,為短兵運動付出一生心血的馬賢達先生,在一年前去世。故人已去,短兵重生。

首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比賽現場

2016年首屆全國武術短兵比賽在武漢開幕,火爆的場面,精湛的兵技表演為在場的觀眾奉獻了一場難忘的視覺盛宴。

許多觀眾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個項目,充滿了好奇,原來中國也有「劍道」項目?殊不知,「劍道」一詞的文獻來源是《吳越春秋》。中國一脈相承的雙手刀法經過日本官方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官方往來,以及朝鮮半島和大陸沿海周邊地區和日本群島的民間交流,於隋唐時期流傳到了日本。如今的日本劍道風起雲湧,而劍道在自己的起源地卻步履蹣跚。

2018年全國武術短兵比賽,列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年度賽事活動計劃中。滄桑巨變90年,中國短兵又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

相關焦點

  • 中華武術發展的「及時雨」——《藏著的武林》第一集觀後感
    輿論方面,因諸多民間拳師與現代搏擊「約戰」無一不慘敗的事實,導致普通民眾對傳統武術的態度發生了由最初的「質疑」到後來的「否定」乃至最終的「嘲諷」甚至「完全不屑一顧」的變化;在中華武術發展困難重重,正處於「斷崖式下跌」之危險境地的關鍵時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攝製組歷時3年,行程數萬公裡,展開了對傳統的中華武術追根溯源的尋訪,這與三年之前《人民日報》針對「傳統武術傳播捨本逐末,華而不實
  • 「沉醉」於中華武術文化傳播
    每逢周二、周四,在上海體院武術練功房內,總能見到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他練武時一招一式,剛柔相濟,充分體現了「精、氣、神」。他不時糾正身旁習武者的動作,並仔細講解武術動作的攻防內涵。上世紀40年代, 中國人被恥笑為「東亞病夫」,西洋拳擊界的一伙人曾多次向中國武術界進行挑戰。蔡龍雲的父親蔡桂勤與著名武術家王子平等武林前輩,為了給中華民族爭氣,選出8名選手應戰,其中蔡龍雲年齡最小,僅15歲。 1943年11月13日,中國武術和西洋拳擊對抗賽在滬舉行。
  • 中華武術應納入下一代教育中
    中國武術協會,中國功夫文化發展委員會、上海電影集團,以上海市為龍頭逐步完善機制進入長三角區域並且與國際組織及相關機構合作,目的打造與國際功夫賽事、教育培訓、武術影視表演、文化藝術舞臺劇、運動中醫與健康養生產業的國際接軌……
  • 寂靜校園裡的120多位堅守者
    在鄭州市二七區,侯寨和馬寨轄區內的學校大多地處偏遠農村,疫情之下卻有120多名年輕老師2月10日就回到寂靜的校園,他們用自己的堅守,靜待著學生返校。今天,記者走進二七區袁河小學,走近已經堅守了三十多天的老師,感受這些「90」後老師的酸甜苦辣。
  • 武術精英齊聚一堂 中華武術會舉辦百周年慶典
    10月13日,中華武術會在東亞富豪酒店,舉行了規模盛大的百年慶典活動。武術會旗下的各路武術精英,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嘆為觀止的武術饕餮盛宴。
  • 江蘇師範大學2019年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及優秀運動...
    江蘇師範大學始建於1952年,坐落於五省通衢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徐州市,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蘇省重點建設大學,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學校。江蘇師範大學是經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批准具有招收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資格的普通高等學校。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隸屬於體育學院。
  • 紙團系列——中華武術
    平凡、樸實、被丟棄的紙巾,給以恰當的擺放和觀察位置、角度和光線,加上對武術的一點了解,達成了這一影像效果,突出太極拳某個動作的基本特徵,含胸、弓步,還有那種勢,衣袖和布衫下擺的掠起,不可缺。視頻裡面有真實的動作形象,阿拉紙匠,來一個?啊吆喂,別別別,羞煞哉。
  • 《中華武術》三十年頒獎 陝西紅拳獲最具傳承將
    《中華武術》三十年頒獎盛典暨中國武文化高峰論壇於1月19日在山東泰安舉行,陝西紅拳獲得《中華武術》30年最具傳承力拳種獎,陝西武術名家馬振邦和趙長軍分別被評為《中華武術》30年最具武術影響力人物獎。
  • 創意大師張仁平受聘中華武校 為武術出謀劃策
    被譽為創意大師的中央電視臺「鄉村大世界」創意總監張仁平先生,1月12日受聘於山東省萊州中華武校,擔綱創意總監,旨在以武術為平臺,為武術文化、教育文化、旅遊文化、體育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出謀劃策,打造全國乃至世界的最新品牌,為振興民族文化的偉大事業做出不懈的努力。
  • 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 講好中國武術故事
    蔣學基表示,中華武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武術文化具有國際影響力,「中國功夫」在全球家喻戶曉。所以,傳播中華武術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載體。希望大運河武術文化聯盟,增強文化自信,積極團結京杭大運河沿線各地武術界人士,共同為中華武術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不懈努力與應有貢獻。
  • 最美中國色之二:中華武術篇
    弘揚中華文化,汲取精神力量,環球網聯合中瀾視訊推出十集中英文系列短視頻《最美中國色》,本期推出第二集中華武術篇。武術,作為古代軍事戰爭一種傳承的技術,一直流傳至今。武,止戈為武,本意奔跑戰鬥,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
  • 「體教融合」視域下中華武術文化發展策略
    周惠新 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文件,確定了「健康第一,體教融合」的理念,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 2020海峽兩岸暨港澳民間青年中華武術交流大會在南京召開
    11月14日,2020海峽兩岸暨港澳民間青年中華武術交流大會在南京體育學院召開。南京體育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國慶在致辭中表示南京體育學院承繼了近現代中國百年體育文脈,是一所具有獨特辦學模式高等體育學府,培養了15位奧運冠軍在內的101位世界冠軍,被譽為「世界冠軍搖籃」。
  • 論中華武術的發展歷史
    期中武術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說每個人都有過一個武俠夢。事實上,「武術」最初還不叫「武術」,西周時期被稱呼為拳勇、手搏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出現技擊、角牴等稱謂。差不多到了漢朝後,出現武藝一詞,其後被廣泛採用。「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時期所編的《文選》中,有詩句為「偃閉武術,闡揚文令」,這裡的武術在當時多指軍事行動。
  • 戚繼光怒斥武術的花拳繡腿 中國古代也曾有斯巴達式的血腥團戰
    近日搏擊選手徐曉東20秒打倒太極掌門雷雷的視頻火爆網絡,大家對於中華武術到底能不能與搏擊一決高下爭論不休。中華武術難道一直以來都僅僅是花拳繡腿嗎?所謂「武」,止戈為武,就是一個武士手拿刀戈站立;而所謂「術」,取說發明之真理而至諸用者也,簡單點來說就是技藝。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符號之:武術
    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總稱,是所有亞洲武術的始祖,他獨特的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豐富的哲學內涵使其獨具魅力。今天,武術已經成為國際化的一項體育運動。中國武術的中心思想: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繫這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
  • 助力武術入奧推動者阿拉丁榮膺福州市榮譽市民
    2020年12月11日,福州市政府舉行隆重儀式,授予土耳其人阿拉丁為福州市「榮譽市民」,市委副書記、市長尤猛軍,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鄢萍出席儀式。1975年出生的阿拉丁是土耳其伊斯坦堡人,他是狂熱的中國武術愛好者,在家鄉上中學時練了6年的武術,視李小龍為心中偶像。2017年開始,阿拉丁經常參加助力武術入奧活動,他希望以助力武術入奧為紐帶推動中土文化融合發展。
  • 2018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交流大會在南京體育學院舉行
    她說,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海峽兩岸武術同源、文化同根。海峽兩岸中華武術(國術)名家及愛好者相聚於修繕後的「中央國術場」,共襄盛會,必將有力推動中華武術的發展和兩岸文化的交流。她介紹了江蘇省在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尤其是體育交流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希望兩岸武術界藉助交流大會這個新平臺,共同為推動和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發揮更大作用、貢獻更大力量。
  • (體育)中國武術協會:太極拳申遺成功為人類健康增福祉
    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陳恩堂21日表示:「這是中國武術奉獻給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是全球數億太極拳習練者的驕傲與榮耀,必將全面推動太極拳在世界範圍的普及推廣,為增進人類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貢獻。」太極拳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健康文化和時尚健身的潮流,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識,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都具有重要意義。
  • 理論學習丨「體教融合」視域下中華武術文化發展策略
    周惠新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文件,確定了「健康第一,體教融合」的理念,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