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作業幫,致力於為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全學科的學習輔導服務,用戶量突破8億,月活用戶約1.7億 ,是中小學在線教育領軍品牌。 在作業幫,學生可以通過拍照、語音等方式得到難題的解析步驟、考點答案;學習之餘還能與全國同齡學生一起交流。本文作者分析了作業幫的產品策略,看看取得了如此成就的作業幫,存在著什麼問題。
筆者注意到很多人都對作業幫學習型社區稱讚有加,但大多分析停留在表面一筆帶過如提升用戶黏性促進學習積極性等。但筆者在對社區內容進行長期觀察並深度參與後,發現社區功能仍是「表面光鮮」。
作業幫學習社區的建立也並非一帆風順,在經歷了數次磨合甚至一度放棄後,才成就了今天高活躍度、重學習氛圍、樂於分享學習資料的「學習型」社區。
為何一個搜題軟體要執著的建立一個學習型社區?
作為參考:小猿搜題和學霸君不支持用戶自由發布內容到平臺發布廣場。下面,就作業幫社區建立展開重點討論。
1. 由發帖問答社區起家,且在初代版本中即通過「同學圈」建立同興趣小組的論壇
無論初代的產品組對待同學間社交互動是「無心插柳」,還是「有意栽花」,作業幫都依靠社區優勢贏在了起跑線;而發覺社區好處的作業幫自然在後期難以割捨社區功能,從而將社區發展到現在。
2. 核心功能(搜題)和輔助功能(社區、學習資料提供、在線課程)的關係常常不可分割,相互促進
3. 其他主流搜題類APP不提供學習型社區的服務,用戶想發布個人學習內容到平臺只能通過作業幫(平臺唯一性)
一言以蔽之:找不到答案的學生、家長和教師。
其中教師應佔少數,因為多數情況下是教師把答案收走,留下無答案的練習冊給學生進行解答,由此學生學習和家長輔導時都會用到搜題功能。
2. 哪類學生會需要大量搜題並學習,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差的學生?
前者搜題需求較小,更傾向於刷題;後者只想在快速搜到後直接抄題,將時間用到其他地方。
真正在大量搜題並加以學習的是處於中等學習層次的大多數學生,他們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課餘愛好,是學校中的絕對多數,對學習缺乏長期毅力,精力較易分散到其他方面。
儘管沒有一個官方敢於公布自己學生用戶的大致畫像,但我相信作業幫2015年寒假推出的「一掃出整本寒假作業答案」功能,及其在寒假末的火爆程度(詳情見第一篇),已經足以論證初期搜題類軟體產品組的想法:
「方便學生進行豐富的學習生活」——學生的天性好動,而學習內容本身枯燥,想長時間留下活躍用戶只靠學習性內容必然有所限制,還需要學生感興趣的其他內容相補充。
所以在早期的「作業幫」APP中,追星、交友等話題討論俯首皆是,處處體現出產品組「豐富學生課餘時間生活」的美好願望,方便學生「學習生活」的初衷,和對學生在軟體中暢所欲言並尋找同好加以鼓勵。
如下圖,圖源百度:
如下圖:某學生就一張空白試卷求助同學其中所有題目,高三圈的置頂為歐冠體驗之旅。
這大概是所有搜題類軟體的困境:軟體定位(幫助學生學習)和部分軟體使用者使用的目的相背離。困境在社區上更為明顯的體現出來:一個學習型APP的社區,理應鼓勵用戶發布學習類內容,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由於學生對軟體APP的使用時間主要集中在放學後和周末,此時是多數學生經過長時期的學習,身心疲憊,更容易被有趣的話題所吸引,所以「完全由學生構成的社區」會被大量與學習無關的話題所充斥。
再加之產品組想要「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的美好願望,甚至是部分本不該由該年齡段學生所討論的話題也逐漸有了熱度。
危機在2017.8.5爆發,並迅速引發社會討論——《中國日報網》點名批評作業幫APP存在涉黃內容。這場危機最終以8月6日14:30作業幫關閉同學圈為收場,但它所波及的方方面面仍在迴響:
更加嚴格的政府監管;社會大眾對搜題類軟體是否真正在「幫助學習」產生疑問,作業幫形象一落千丈;關閉社區後,無法和線上好友互動的用戶或將出走;以前打著學習「擦邊球」來吸引用戶的方法勢必不能再用……
如果作業幫就此永久關閉社區,那我總結一下社區功能失敗原因有以下幾點:
「在搜題類APP裡面提供社區功能,將放大產品定位和使用者目的間的矛盾」、「依靠社區捷徑破圈最終自食惡果」、「工具類APP使用者眾,學生品質程度不一,青少年易受不良信息誘導」、「社交氛圍和學習氛圍相背離」等等。
七麥數據的更新日誌顯示:2018.11.16,作業幫「學習圈」捲土重來,並延續至今。
下面將就「學習圈」展開討論:
再次回到本質問題上:學生為何要發布學習動態?
表面上看除第五點外,其他四點均有「他人」的參與,需要社交功能做支撐。但通過觀察同類學習社區型APP不難發現,社區內天然的社交基因和學習往往是難以完美貼合的。
再加上青少年時期渴望獲得關注的心理,即使抱著2~4的目的分享學習,也很容易在粉絲數和評論數的雙重誘惑下轉向1。
就以社區類APP常用的功能粉絲數為例,優秀用戶上傳優質的內容(最常見的如優質筆記、學習vlog)會吸引他人的關注,從而在其長期發布優質內容後,粉絲數量大幅提升。
這樣的好處是:
但社交也會反過來限制優質內容的產出,原因有以下三點:
所以優質用戶並不能高效率的產出,反而是剽竊或搬運他人作品(筆記、學習vlog)的用戶產量更高,被曝光的機率更大,更容易獲得平臺推薦。而這點,對於強調原創的優質內容製作者幾乎是致命打擊。
2. 出於成為「明星用戶」的心理,部分用戶通過頻繁在優質帖下留言推薦自己來獲取關注
這點在作業幫社區互動中十分普遍,這一風氣也會助長用戶不再通過「產出優質內容」而是「和他人多互動」來獲取關注,並衍生出一系列如在發帖時求關注求點讚等。
而後者,往往被認為是與學習無關的。
3. 儘管粉絲和優質用戶之間形成良好的循環,粉絲(和評論)也會反過來塑造他們心中的優質用戶
部分優質用戶可能會因為「掉粉」的威脅而放棄對優質內容的追求,轉而創作大眾喜歡的內容——比如花費時間用於筆記的裝飾上(加濾鏡、貼紙)、越來越長且源自網絡的文案、大量的心靈雞湯和美圖…….
在評論區已經有人開始質疑「筆記分享」的合理性:部分筆記記載內容偏基礎,書上已有,這樣底是「學習」還是「作秀」?下圖為作業幫隨機截屏分享,文字性部分為「文案」,圖片為筆記圖片。
本質上來說,所有不斷推動優質用戶進行產出的社交基因,也是阻礙其不斷產出優質內容的絆腳石。
尤其是學習類社區注重筆記分享,而筆記類的圖片更是搬運的重災區,長此以往優質的原創筆記分享者則可能淹沒在搬運的洪流中。
可兩難的是,搬運而來的筆記或學習vlog也並非是與學習無關的內容,甚至多數比在平臺上傳的原創內容更為優秀——但搬運者多數是抱著希望獲得關注本身的目的,而非想要展示學習成果。
這樣的行為示範也難以形成帶動他人學習的效應,只會讓越來越多的人找到更加輕鬆獲得關注的途徑,從而在學習社區中拋棄學習本身,開始關注「社區」。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禁止搬運,又該怎麼監管真實性?如果不禁止,越來越偏向於「作秀」的風氣,是一個學習型社區該倡導的風向嗎?
——目前作業幫還沒有給出答案。
我們已知的是,它正在努力的引導社區向優質內容產出發展。但筆者就這一問題深入分析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詳見產品功能未來迭代方向部分。
本文由 @別港你對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