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晤士河北岸,有一座致命的哥德式雄偉建——西敏寺大教堂。它不僅是歷代國王加冕登基、王室陵墓所在地,更是英國歷代名人的紀念地,埋葬了無數曾改變世界的歷代先賢。如邱吉爾、達爾文、牛頓、狄更斯等。在這裡也埋葬了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他是著名的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在他的一生中曾培養出了11位諾貝爾獲獎者。
1871年8月30日盧瑟福出生於紐西蘭納爾遜,祖籍蘇格蘭,家中共有12個兄弟姐妹,生活壓力巨大。但所幸父母堅毅淳樸、樂觀向上,即使家境貧寒,也要咬牙堅持供他們上學。盧瑟福也沒讓父母失望,從五歲開始表現得就一直很出色,不僅成績優異,還時常通過政府學校舉辦的各種比賽來贏取獎學金以減輕家庭的負擔。在他10歲那年,母親特意為他挑選了一本叫《物理學入門》的書,也 正是這本書影響了他的一生。書中精彩的物理知識和有趣的實驗,使盧瑟福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巧合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正是盧瑟福在劍橋讀書時導師湯姆森的導師。在納爾遜學院學習的最後一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進入紐西蘭大學坎特伯雷學院的資格,進入學院後,盧瑟福更加努力學習,他的數學和物理成績都名列前茅。在大學畢業時他獲得了文學學士、理科的學士和碩士學位。
畢業後進入劍橋大學學習,盧瑟福師從當時赫赫有名的湯姆森,這為他後來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08年厚積薄發的盧瑟福成功的證明了放射性是源自的自然衰變,這一發現打破了元素不會變化的傳統觀念,使人們對物質的研究進入到了原子內部層面,從而開創了一個新的科學領域——原子物理學,盧瑟福也因此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盧瑟福對於此次獲獎頗感意外,搖身一變竟成為一位化學家了。隨後幾年盧瑟福又對原子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先是提出原子核結構模型,而後又成功的發現了質子,再次震驚物理學界,而這一系列的發明也把原子結構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軌道,於是他被譽為原子物理學之父。
除了個人取得的成就外,盧瑟福在教書育人上也是無人能及。在他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和助手中竟然湧現了多位諾貝爾獲獎者。在他的培養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有:玻爾、威爾遜、查德威克、布萊克特、克拉夫特、瓦爾頓、卡皮茨,諾貝爾化學獎的有;索迪、阿斯頓。此外海森堡、狄克拉等名震世界的科學巨匠也曾在他的實驗室中訪學。他們的獲獎可以說於盧瑟福淵源頗深,毫不誇張的講,盧瑟出了本身是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天才外,更是一位偉大的人生導師。他有教無類,不分國籍,不分民族,在盧瑟福眼中只要心懷夢想,渴望知識,他都會悉心教導。在他的實驗室匯集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優秀科學人才,被公認為世界物理學家的聖地和青年科學家的搖籃,培養了一個個世界頂級的科學家。
1937年10月19日盧瑟福因病在劍橋逝世,如今在風景秀麗的西敏寺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與牛頓和法拉第並排的一塊墓碑上有這樣一段話: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後,我最後的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這塊墓碑下沉睡的人就是盧瑟福,66年的生命匆匆而逝,而他這一生所培養的諸多人才和諾獎得住,卻永遠的鐫刻在了科學的史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