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感懷人生,古訓: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感、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九十老童、百歲人仙。這也是古人對逢十年齡段的別稱,說法或者出處是比較有意思的。
十歲不愁: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甘羅拜相,這都是人間的奇蹟,百年少見。在古代與現代差不多,六七歲開始搖頭晃腦讀書,無憂無慮,啥事都不管,離小升初或考秀才的事遠著呢!「十歲不愁」出自何處呢?它出自《禮記·曲禮》曰:「人生十年曰幼,學。」古代的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才外出上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二十不悔:自古英雄出少年,這是我們自古以來都喜歡的事。縱覽歷史少年才俊代代輩出,他們或為民血戰沙場或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成為中華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二十之青年富於青春,賭資雄厚,無論跌倒或撞得頭破血流,一切都無所謂,有的是時間和精力,永遠向前看。其出處同上一樣,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禮記·曲禮》曰:「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後人稱二十「不悔」或「無暇」,反正「弱冠之年」,大家海涵。
三十而立:這是老夫子在2000年前發出的感慨「三十而立」,即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中的第4章。這「三十而立」,並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夠養家餬口,而應是指建功立業的大事。在古代,十五六七歲就已成家了,三十歲就應該是闖蕩江湖了。
四十不惑: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對社會上的是非、善惡、好壞、美醜等應該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人生四十也是一生過半的時候,聽得多了見得也多了,對這個世界沒什麼看不透的了。四十年的風風雨雨,該幹嗎幹嗎,沒有必要再胡思亂想了,守得住,走下去,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也沒什麼不可以的,活成自己就行了。「四十不惑」及「五十知天命」和「六十耳順」的出處,都是老夫子說的。
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會常常悟人生。在感悟中,會發現自己今天走過的人生路,其實既有偶然又有必然。從小到大,老天還是公正的,它儘可能公平地給予每個平等的機會,只是有些機會抓住了,而有些機會從手中滑掉了。回頭看,有一點失落,也是正常的事情,向前看依然是一臉的燦爛,會在必然和偶然中,思考命運的天性,仰望星空,看天空縹緲,思安身立命之本。
六十耳順:六十歲的人還有一段良辰美景好時光,詩曰:「老牛自知黃昏晚、不待揚鞭自奮蹄。」更有:「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土暮年壯心不已。」這種境界和精神,還是應該有的。至於安度晚年,頤享天年,還早呢!現在是六十年退休,大多數人身體還是倍兒棒的,應該發揮自己的餘熱,真正幹自己想幹的事情。兒孫滿堂了,社會上的事情也不用你操什麼心了,耳朵背與不背都應該聽得進,如風一樣的順暢才是。
七十古稀:老夫子的原話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並沒有說「古稀」,如果說了,那就成為他老人家的「讖語」了,因為他老人家正是73歲仙逝的。出處應該是杜甫的詩,《曲江二首》中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一點,民間也有說法:「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古稀之年幹什麼呢!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地活著,看人間好事,力盡所能地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
八十耄耋:耄耋是一個漢語詞彙。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出自於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八十老人,現在已經很普及了,這歸功於社會和科學,進步為老人健康長壽創造了新的天地。
九十老童:老童,也稱耆童。古代神話中的神明。出自《山海經》: 「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命重獻上於天,命黎邛下地。」意思是老童生下來是滿頭白髮。顓頊卜知這個滿頭白髮的嬰兒將會子孫繁衍興旺,於是給他起名叫老童。這應該是後人取其吉祥之意吧!
百歲人仙:道教中五仙分別為:天仙、神仙 、地仙 、人仙 、鬼仙。人活百歲不是「天仙」、「神仙」,也應該是「人仙」了。鍾敬文《中國禮儀全書》三章:「若是百歲大壽,則不論平時交往疏密,人們都慕名前來祝壽,因為『山中雖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大家還要為壽星立碑刻傳,宗族還要將此事書於族譜,主家亦要向來賓饋贈禮品等。」(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