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幼升小的家長會存在這樣的擔心:孩子在上學前已經認識不少字了,課本上的字那麼簡單,孩子是否認為已經會了,從而養成不專心聽講的壞習慣?我覺得家長的擔心很有道理,這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
1.語文課不僅僅是認幾個字而已
一上第一單元是識字單元,我們來看看第一單元中幾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第1課:天地人
①通過聽讀、觀察圖畫、聯繫生活等方法,認識「天、地」等6個生字。
②初步學習朗讀課文。
第4課:日月水火
①通過觀察,發現圖畫與漢字的關係,認識「日、月」等8個生字。
②會寫「日、田」等4個字和捺、點2種筆畫。
③初步了解象形字的構字特點,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
第一單元之後的兩個單元是拼音單元,第四單元是課文單元,我們來看看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秋天》
①認識「秋、氣」等10個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旁3個偏旁。會寫「了、子」等4個字和橫撇1個筆畫。
②正確朗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背誦課文。
③結合插圖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徵,知道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認識自然段。
在上課時,將學習漢字的基本筆畫、偏旁部首和筆順規則等,為今後的自主識字、寫字打下基礎;習得朗讀課文技巧,提高朗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學會說完整、規範的話,為習作打基礎;認識自然段,認識標點符號,培養基本的閱讀能力……
一節語文課真的不是僅僅會認識幾個漢字而已,它承載著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任務,如果因為會認一些字而不專心聽講,反而把優勢變成了劣勢,阻礙了孩子的發展。
2.不會「專注」聽講的孩子虧大了
第一,學習最終比的是學習習慣
學前識字量的多少,在學習的初始階段確實會導致孩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慢慢的差距會縮小,學習成績主要還是取決於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課堂專注度。
第二,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側重點
一、二年級重在識字、寫字、句子學習;三、四年級重在段的學習;五、六年級重在篇的學習。學前的識字優勢僅僅只能讓孩子保持短暫時間的「領跑」。
第三,尊重課堂才能永保優秀
孩子由三年級過渡到四年級往往也會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因為四年級的語文更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我班有個孩子一到三年級都非常優秀,可是到了四年級就突然變得不那麼出眾了,家長很著急,孩子也很焦慮。
我對家長說:不必著急,因為孩子上課聽講非常專心,思維跟著老師轉。有著良好聽講習慣的孩子成績不會差的。目前她只是不適應新的年級和新的老師的要求,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
果然,渡過四年級的適應期,五年級的上升期,到了六年級她重返巔峰時代,再創輝煌。人也更自信了,原來上課不發言,而今在大型節目的表演中引得老師嘖嘖稱讚,說她「氣場十足,穩如泰山」。
會聽講的孩子才是最終的王者!
1.利用優勢增強成就感
有經驗的老師上課時一般會讓識字多的孩子當小老師,讓他們領讀、教讀,給他們創造各種展示的機會,發揮他們識字多的優勢,體會到成功感。
這樣,孩子會切身體會到識字多的好處,增強自信,覺得語文課能夠展現自我風採,從而學起來更有興趣。
2.及早培養尊重課堂的意識
尊重課堂的意識要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現在是識字多,以後是上了培訓班,以為自己都會了,學校學的知識太基礎了,不屑一顧,輕視課堂。凡是這樣的孩子,成績一般都不優秀,或者是不能一直保持優秀。
學習習慣是恆定的,一個在校不認真聽講的孩子,到了培訓班也不會認真聽講。同理,現在孩子會因為多認識了幾個字而不專心聽講,以後也會因為其他的各種理由而不聽講。
有些孩子小學時雖然習慣不好卻貌似成績還不錯,但一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究其原因,是因為小學就那幾門功課,課內不學課外補。到了中學各門功課上來了,即使有錢也沒時間每門功課補,這時沒有養成認真聽講習慣的危害會非常明顯。
如果到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尊重課堂的重要性,就太遲了,因為壞習慣已經根深蒂固了。
開學了,家長要注重老師對於孩子課堂學習情況的反饋,關注孩子上課是否專心聽講?是否積極舉手發言?是否遵守課堂紀律,有規則意識?一年級新生的家長,相對於關注孩子的成績而言,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聽講的習慣和尊重課堂的意識。
3.注重養成「傾聽」的習慣
專注地聽:「專注」的習慣體現在很多生活細節中——大人交流時插嘴多不多,能不能安靜地聽?平時搭積木、下棋、拼圖時,能不能靜下心來?看電視時,有沒有一邊看一邊玩其他東西?家長可以從生活細節中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
邊聽邊記: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複述聽到的故事或家長的話,養成邊聽邊記的習慣。
邊聽邊想:家長在故事或者親子閱讀時可以提幾個問題讓孩子思考,幫助孩子養成一邊聽一邊想的習慣。
要「坐得住」:可以讓孩子練習靜坐五分鐘,不下位,不東張西望,不玩東西。如果五分鐘都坐不住,上學時一節課接一節課又怎麼坐得住?
識字多的孩子如果能做到專心聽講,必將在新的學期乘風破浪,揚帆起航!
—————————————————————————
對這一問題,您有哪些見解呢?歡迎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