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伊始,很多家長為小朋友識字少的問題發愁。
近年來,家長對孩子的學前教育都非常重視,英語、思維、閱讀同步進行。
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小朋友們,識字量也是在逐年增加。
據統計,大部分的一年級新生,在剛入學時識字量都能達到800字左右,甚至有的能達到1500到2000字。
那麼,學前識字基礎差的小朋友,在新學期開始時,自信心和積極性就會受挫。
本文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視覺中國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1
身邊正好有兩個極端的例子:
同事甲,從孩子4歲時,就開始帶著孩子讀各種繪本。
開始是每頁只有一句話的幼兒繪本,慢慢過渡到每頁有四五行字的中大童繪本,就這樣一本一本地指著字讀下來,孩子半年後就已經能自己閱讀簡單的繪本了。而單純的識字訓練,同事甲從來沒做過。
他說,開始時只是想讓孩子接受文學的薰陶,因為其本人也是個閱讀愛好者。
沒有想到,半年後孩子的識字量居然達到了600多字。
同事甲索性就鼓勵孩子自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只要能猜出意思即可,不需要知道念什麼,只有在影響理解的時候再問家長。
誰知這樣便一發不可收拾。
他的孩子一年內讀了6本青少版的世界名著,慢慢地開始看沒有插圖的《西遊記》、《三國演義》。現在剛讀一年級,已經看完了《楊家將》和《嶽飛傳》,正在讀《明朝那些事兒》。
通過大量的閱讀,這位小朋友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很強,記憶力也非常棒。
用同事的話說,本沒想全面發展,誰知「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而另一位同事乙的情況恰恰相反。
他家的孩子上學前基本沒有進行大量的閱讀,也沒有進行專門的識字訓練。
所以,小學一開學,連課本和練習冊都分不清楚,只能強記封面。數學的題目更是讀不懂,簡單的分類題目也搞不清題意,嚴重影響了孩子上學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就算看到故事書,也有畏難情緒,不敢自己看,一定要家長讀。
這樣一來,小學一年級的過渡期就會延長,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本文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視覺中國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2
識字多的孩子,入學時在各個方面都會有較大的優勢。
因為一年級的知識不難,主要為識字和計算。如果孩子字認得多,那麼他的學業負擔就會比較輕,而且課堂會積極發言,受到老師表揚的機會也比較多,自信心增強,能給學習帶來很大的動力。
還有的家長會說,學前也認真地教過孩子認字,可是不知什麼原因,孩子就是不能自己看書。
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識字的方法不對。
就像前邊提到的同事甲,他從來沒有拿著卡片教孩子認字,但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孩子在學前仍然掌握了近1500個漢字。
單純性的增加識字量,不僅效果不好,還很有可能抹殺掉孩子的好奇心。
尤其是一些比較活潑的孩子,如果總是對他們進行這種枯燥的重複性訓練,極有可能會打擊他們日後讀書的興趣。
本文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視覺中國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3
教小朋友識字,應該在閱讀中進行。
家長應通過大量循序漸進的親子閱讀,讓孩子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增加識字量。
在一個幼小銜接班裡,有一位小男孩特別聰明,而且識字特別多。
但聽說他的父母常年工作很忙,小朋友能認識這麼多的字,全部歸功於他的外公。
在他很小的時候,外公就喜歡抱著他看報紙,遇到他能理解的新聞,外公就一邊指著報紙,一邊讀給他聽,慢慢地,小朋友也愛上了閱讀。
所以,如果你家寶寶有識字少或者識字慢的情況,一定要注意了,這兩種現象並不是寶寶的問題哦。
家長一定要適當增加小朋友學前的識字量,為進入小學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