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在上司眼裡「更靠譜」的六個建議

2020-10-24 人神共奮

        晉升選擇題

        你有兩個下屬,你想從他們中挑一個升職,你覺得哪一個更適合?

        員工A:

        優點:奉行「80%的精力維護20%的重要客戶」的原則,典型的效率至上者,所以你看他平時從不會像別的員工一樣忙得團團轉。上面的KPI下得輕鬆時,他的業績也不見得多突出,可一旦KPI過猛,即使別人都叫苦連天,他也能輕鬆完成。

        缺點:進取心不足,領導覺得他還有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希望他多接一些,他嘴上答應的很好,但基本上都是按自己的節奏來。

        員工B:

        優點:肯動腦筋,敢於挑戰高難度的任務,不斷嘗試新的業務方向,部門幾個「Mission Impossible」都是被他搞定的。

        缺點:狀態不穩定,常常憑自己的喜好辦事;缺少大局觀,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而影響任務進度。

        總結成一個問題:兩個員工,一個穩健有餘,進取心不足,一個有創新精神,但狀態不穩定,哪一個更有晉升潛力?

        「勇於創新」是職場一大謊言

        問你個問題,你到一家常去的餐館吃飯,最貴的主菜,你是點你以前吃過覺得不錯的菜呢?還是點沒有吃過的新菜?

        答案肯定是要看情況,如果是重要的場合,比如請客,當然要點以前吃過覺得不錯的菜;如果是家人朋友日常小聚,點一些新出的菜品,說不定會有驚喜。

        所以前面例子的答案,穩定型的員工A,獲得晉升機會的可能性更大,因為這是重要的決策,穩健更重要。

        很多人可能不贊同這個觀點。確實,實際生活中,答案跟老闆的個性偏好有關,跟部門文化有關,跟公司業務類型有關,在核電站工作的人,「創新」是貶義詞,在網際網路創業企業,「穩重」是對你最大的否定。

        但這種差異常常只是一種公司文化,並不會影響上司最終的選擇,通常都是求穩,越是大公司,越是如此。

        這在決策中,被稱為「可預測性」或者「確定性」。

        決策心理學中有一個「前景理論」,認為人在面對不確定的收益面前,總是傾向於更確定的選擇,比如下面這個例子,你有兩個方案可供選擇:

        A:穩賺5萬元;

        B:有90%的可能賺6萬元,1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如果是理性的選擇,方案B更有價值,但實際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穩贏的方案A。

        舉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位年過30歲,已婚未育的女性,而且履歷完美,薪資要求也很正常,那麼你求職失敗的原因,很可能一大半是對方在防範你突然回家生孩子的風險——雖然誰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生。

        「可預測性」是公司持續經營的前提。上司們鼓勵員工創新,特別是銷售、市場、研發這類部門,但前提是「權責對等」,你要自己承擔風險,一旦失敗,那就是你自不量力,是能力問題。

        這看似虛偽矛盾,實為公司體制的必然——如果個人不需要承擔失敗的後果,其結果就是讓整個公司充滿了「偽創新的投機份子」,而不是做實事的人。

        這些才是真相,真相是沒人跟你說的,要靠你「撞南牆」後自己去領悟。

        大部分獲得晉升機會的人,其職業發展都有很強的可預測性。這個「可預測性」,我們自己會忽略,但上司很重視,因為這是「選人」的決策依據。

        「可預測性」在實踐中,真正地困難的地方在於:一個員工的晉升有兩步,第一步,讓上司關注你的努力,第二步,讓領導認識到你的潛力,可這兩步往往是對立的。

        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員工,很容易在一眾員工中脫穎而出,但凡事有利必有弊,「不走尋常路」常常意味著不可靠,就是「可預測性低」。

        所以「可預測性」並不是一味求穩不思進取,解決「表現突出」與「狀態穩定」的矛盾,我有六個「讓你更靠譜」的建議。

        拒絕平庸。擁抱平常心

        第一、建立你的「能力圈」 

        這裡借用投資領域的「能力圈」理論,它的意義是說,職場中,別做包治百病的赤腳醫生,你要清晰地建立你的能力邊界——哪些擅長,哪些不擅長。

        「能力圈」的最大作用是不熟不做,避免犯錯,職場是「一錯抵三功」,經常犯錯就代表你的「可預測性」差。

        道理每個人都懂,但很多東西,你以為在你的能力圈之內,其實不是,如下圖。

        第二、做事要有成本意識

        凡事都要講成本,值得公司「不計成本的投入」的事情是很少的,「能力圈」的另一個意義是形成「成本意識」:在你認知最深刻的領域行動,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低成本工作,也是「可預測性」的一個方面,前面說的「80%的精力維護20%的重要工作」就是一種低成本的工作方法。

        第三、建立上司的合理預期

        不但要建立「能力圈」,還要讓這個印象在上司和同事心中生根。

        如果你十次有八次把事情做到80分,兩次做到60分,上司對你的預期就是80分;如果你十次有五次把事情做到100分,五次不及格,那上司對你沒有預期。

        職場上大部分事情做到80分,是「成本收益比」最高的階段,你的上司不會比你更不明白這個道理。別相信「工匠精神」這種鬼話,如果上司經常把這類話掛在嘴邊,只是他們覺得你加班加得太少了。

        只有在上司心裡建立了合理預期的人,才會被派到適合的、重要的任務。

        你也許會說,這三條建議,每一條都是在讓你變得平常。人一定要先接受職場的平常狀態,才有機會「打破平庸」。

        下面的兩條,就是讓你「走出平庸」。

        第四、在困難條件下的穩定發揮

        衡量一個人的靠譜程度,除了穩定性之外,還有在困難條件下的應對能力。

        就像考試時的「難題」和「超綱題」不是一回事一樣,職場上所謂困難的任務,並非超越業務範圍,而是有著很嚴格的邊際條件,比如:低預算完成一次指標很高的推廣、低成本高性能的爆品、新產品提高良品率,等等。

        這類任務挑戰的仍然是你能力圈內的能力。

        能力圈內的能力,有70%是常用的,20%是偶爾用到的,只有10%的很接近能力圈外的領域,是最少用到的。

        只有平時堅持在「能力圈」內做事的人,才能熟練地運用這10%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這裡,即使是犯錯,你犯的也是上司預測中的錯誤,無損於你的「可預測性」。比如上司預測良品率不高,結果真的不高,估計銷量一般,結果真的一般。

        第五、通過學習,拓展你的能力圈

        少犯錯,不代表你可以「猥瑣發育」,「能力圈」是需要通過學習去拓展的。

        提出能力圈理論的巴菲特在很多人看來,就是一座移動的商學院,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閱讀,這些都在拓展自己的能力圈,所以他在對中國企業一無所知的時候,也會投資中石油和比亞迪。

        思考學習要走出「能力圈」,決策執行要回到「能力圈」,知行合一就是在「能力圈」外「知」,在「能力圈」內「行」,那些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信心十足地下判斷、盲目行動的人,遇到問題後,大概率會退回去。

        不過,人最不可測的地方不是能力,而是「心」,也就是性格,所以最後一條建議是性格方面的——

        第六、可預測的性格與情緒

        能力圈的作用是讓上司知道你最擅長做什麼,可預測的性格的作用是讓同事和下屬知道怎麼配合你。

        我在《搞不好人際關係,職場上就完蛋了嗎?》一文中推薦了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職場人際關係策略,核心就是保持你性格的穩定性,內向你就一直內向下去,保守你就始終保守,敏感你就別怕別人說你敏感。 

        這麼做是增加自己透明度,增強行動的可預測性,放棄某些眼前利益,讓對方放心與你建立長期可持續的合作關係。

        既可預測,又不可測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在激烈的競爭中,每一個人都害怕平庸,害怕像哪些老員工一樣,在一個職位上默默地為公司貢獻大好年華。

        所以,「可預測性」對於那些渴望早日功成名就的人而言,是一種很尷尬的狀態,那意味著在「能力圈」內,以四平八穩的速度前進。

        雖然我前面進到的幾點都是平衡這兩種要求的方法,但實踐起來,未必束手束腳。

        我之前寫過一篇《「降維攻擊」是屌絲逆襲的唯一手段》的文章,強調「突破規則」的重要性,因為這個世界,表面上尊重規則,實際上只尊重贏家。

        這裡說的規則也是一種預期

        看起來,這兩篇文章的觀點是矛盾的。但我想提醒大家看看那篇文章的最後兩段: 

        這個世界有兩種聰明人,一種人在規則內最大限度的為自己爭取利益,而另一種根本看不上規則內的這點蠅頭小利。

        想要從一家公司的低層脫穎而出,靠的是規則之內的能力,但越往上走,越考驗你突破規則又不被懲罰的手段。

        你必須既可預測,又不可測——其中的矛盾之處,才是價值所在。

相關焦點

  • 你在老闆眼裡是個靠譜的員工嗎?
    你在老闆眼裡是個靠譜的員工嗎?如果老闆和你說:「小張這個新客戶你跟一下」,你會怎麼回答? 間隔一個禮拜過去了,老闆問你現在怎麼樣了,這時候你才想起來,說:「哦,這個新客戶不想和我們合作了」。老闆一定罵你,「你怎麼不早說,這麼不靠譜!「 那靠譜的員工,如果老闆讓他跟個新客戶,他會怎麼說呢?他會分成四個步驟: 第一步:叫做plan計劃。他會說,收到!我先看一下客戶資料,下午三點的時候給您一個方案,你看有時間有計劃。
  • 在女下屬眼裡,最討人厭的男上司都這樣,長得再帥也沒用
    國產電視劇裡的男上司造型會有男上司竭盡全力保住一個老犯錯、情商還低的女下屬?會有男上司故意把女下屬留下來加班,就是為了單純的喜歡她?別想了,在一些女下屬的眼裡,男上司非但沒有電視劇裡描述的一半好,更是噩夢一般的存在。
  • 與女性上司相處,應牢記的5個事項,別嘴欠
    但如果同行出差的是男員工,她就會讓男員工幫忙推箱子,自己拎個手提包就好。所以,每次出差她一定都會帶上男員工,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我們每個人都有跟女上司出差的機會,不論你是男員工還是女員工。若想在領導面前留下好印象,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以下這5件事請牢記:第一:對吃住行提前掌握,交通出行應主動擔責其實不管是跟男上司還是女上司出差,建議你都要提前了解吃住行有關的信息,以便在出差地更好地向上司推薦,讓上司感受到你的見多識廣以及用心度。
  • 與上司相處的九個原則
    他講完以後,你可以稍思片刻,也可以問一兩個問題,真正弄懂其意圖。然後概括一下上司的談話內容,表示你已明白他的意見。切記,上司不那種遲鈍,需要反覆叮囑的人。簡潔,就是有所選擇、直接了當,十分清晰的向上司報告。記備忘錄是個好辦法。使上司在較短的內,明白你報告的全部內容。如果必須提交一份詳細報告,那最好就在文章前面搞一個內容提要。有影響的報告不僅反映你的寫作水平,還反映你的思考能力。故動筆之前必須深思熟慮。三、講一點戰術如果你要提出一個方案,就要認真的整理你的論據和理由,儘可能擺出它的優勢,使上司容易接受。
  • 主動的上司更受歡迎 你認同嗎
    然而越是大企業就越多潛規則,比如說上司跟下屬的關係。有的上司非常平易近人,有什麼事只要自己有時間都會主動到下屬的位置上進行溝通了解;有的上司則是官威十足,一點點小事都要叫下屬到自己的辦公室裡,用命令式的語氣下達任務。這兩種上司,哪一種更受歡迎呢。
  • 上司安排的工作不想做怎麼辦?來,教你幾招!
    在上司的眼裡,如果下屬在公開場合使自己下不了臺,會覺得這個下屬不可靠,不會讓他進入上司核心圈子。一般領導者十分注意自己在公開場合,特別是在其他領導或者眾多下屬在場的時候的權威,這絕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面子文化在作祟,更是在於上司從行使權力的角度出發,維護自己權威的需要。
  • 認真對待電子郵件,讓自己顯得更靠譜
    作為公司的最高領導,郵件篇幅不會太長,語言通常很犀利,問的問題很尖銳,表達出的態度很堅決,但無論再什麼情況下,郵件中她都會用「您」來代替「你」,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該有的尊重。她的郵件思路清楚,文通句順,用詞準確,排版漂亮,確實是值得學習的範本。三年時間,我也只是學了個皮毛。
  • 7個工作基本技巧,讓你成為一個靠譜的人
    那麼如何在工作的第一年就打好基礎,學會職場工作的基本功,《靠譜:頂尖諮詢師教你的工作基本功》給了我們答案。看完這本書,無論是職場新人,還是工作多年的人都能從中受到啟發。《靠譜:頂尖諮詢師教你的工作基本功》的作者是大石哲之,他進入安盛諮詢後,以戰略團隊的顧問身份參與全公司的戰略會議、市場調查、營業革新等工作。後來參與Job Web公司的創設後,成為自由諮詢顧問。這本書是大石哲之採訪之後整理出來的重要的30個基本工作技能合集,並對每一個技能都進行了簡單易懂的解釋說明。
  • 助你事業如魚得水的六個小步驟
    不管你是留在眼下的公司還是打算另謀高就,以下六個步驟將有助於你在事業上如魚得水,更上一層樓。一、向上司直述目標直截了當告訴管理層,你的目標和專長,並承諾完成。二、未雨綢繆解決難題談及目標可以使你受到注意,不過還需加以證明。如同很多有能力的老員工,在同一位置徘徊多年,僅僅幹好眼前工作是不夠的,應該著眼於下一件更具挑戰的目標。
  • 職場上如何面對上司的「冷藏」?這個例子給你忠告和建議!
    職場上,有很多人會遇到被上司「冷藏」的尷尬,「冷藏」就是無論你如何努力工作,表現如何出色,上司都不會給你升職加薪的機會,甚至就連出頭露面的機會也會被剝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更糟糕的是,總監連他拋頭露面的機會也正在剝奪,比如組織他跟總經理或者高管溝通工作,培訓工作中只是讓他編寫課件,舉辦活動的時候讓他做方案、做採購,等等,對此,小輝特別苦惱。
  • 沒給上司帶禮物被同事提醒,出差該不該給上司帶禮物?
    更重要的是,小麗還送給了黃經理一款防風打火機,媛媛則送了一盒巧克力給黃經理。輪到曉彤時,她卻只有兩手空空。曉彤說,當時現場氣氛尷尬到極點,趕緊裝著什麼也沒發生走開了。事後,媛媛把曉彤叫到一邊說:「以後出差記得給黃經理也帶份小禮物,你連給熟悉同事都買了護膚品,更別提頂頭上司了。」
  • 上司的專業能力沒你強,有沒有資格指導你?他憑什麼當你上司?
    前幾天有個讀者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我的老闆跟我講,我的技術能力必須要比我的下屬更厲害,這樣我才能夠帶領他信,你說,這個說法是對的嗎?我想這個問題是很多職場人心中的疑問,因為除了這個讀者,我也經常碰到很多同行吐槽,說在專業能力上,上司要比自己差很多,很多地方根本沒辦法指導自己。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想一想,如果上司沒有能力指導你,那他憑什麼能夠做你的上司呢?這裡我先來說說我個人的經歷吧。
  • 職場英語:九個方法讓你的上司喜歡上你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職場英語>職場百科>正文職場英語:九個方法讓你的上司喜歡上你 2018-01-18 10:10 來源:愛語吧 作者:
  • 畢業生:5個「辭職」理由更靠譜!適合不好開口的你們!
    感覺自己特別不好意思,但是實際上你的崗位並不是不和或缺的。你也並非是人家一定要留住的人,你走了,還會有別人頂替你的位置。過不了一段時間,人家就可以熟悉這個崗位。很多人其實都看慣了來來走走,所以你提出辭職,人家委婉的挽留了發現不行,也就不強求了。畢竟想要招到適合的人,不適那麼困難的。
  • 調查:女人更願意為男上司工作
    許多女僱員也喜歡有一個男主管,因為他們「更有權威」,而且比女主管「說話更坦誠」。女人對男上司的評價是「更堅強」、「更善於委派」,而且更能夠經常性地給予稱讚。那些有女上司的女職員中,百分之四十認為她們能比她們的頂頭上司幹得更好。這項研究調查了2000名全職或兼職女僱員,問題就是她們更願意自己的部門主管是男性還是女性。
  • 老人給的育兒建議靠譜嗎?看完你就知道了
    再加上我們國家又有著樂於助人的傳統,所以大家生完孩子,身邊總會有些過來人出於好心給予我們很多育兒建議。 但是好的出發點,未必會得到好的結果。老人家的建議未必全都靠譜,比如下面幾個。老人給的育兒建議靠譜嗎?
  • 初入職場,想讓領導覺得你靠譜,送你四個建議
    剛進入一家公司,對於新手來說,想要很快的得到領導的賞識,然而需要先讓領導覺得你這個人靠譜。這樣領導才可以把事情更好地去交給你,也不用擔心會把事情搞砸了,想要讓領導覺得你靠譜,以下的這4個建議帶給你。這樣的員工是最受領導喜歡的,領導需要的是能夠把自己的意願落地成現實的人,而不是跟自己唱反調的人,這就是員工的執行力,領導請你來是需要你將他的決策落實到位,並不是來證明他的決策是錯誤的,如果有困難,需要我們去很好的幫助領導完成。因此,想要成為靠譜的員工就需要由很強的執行力了。
  • 惹怒上司不可怕,牢記1個萬能說話公式,幫你輕鬆化解矛盾
    告訴大家一個非常好用的「認錯公式」,利用這套認錯公式讓你絕境逢生,在上司、同事眼裡樹立起有擔當、有責任、有能力的高大形象,為今後的升職加薪創造基礎。通過自我批評,能讓上司感覺到你的真誠和擔當態度,留下好印象,更容易諒解你。
  • 細節決定成敗:職場上,上司很忌諱的8個小細節,很多人都吃過虧
    所以,即使你平時做了99%的努力,也很可能敗在1%的細節。有的人因為小的細節讓上司記憶深刻,在關鍵的時刻想起了他,並給予重用。有的人也許能力很強,但卻因為沒有注意到一些上司在意的細節,而留下了糟糕的印象。總而言之,那些向來以不拘小節自居的人,往往在小節上慘敗。但千萬別覺得自己冤,也別不信這個邪。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叫現實。下面老王就為大家盤點一下,職場中上司很忌諱的8個小細節。
  • 職場定律:別把同事當朋友,別無條件信任上司,別讓朋友來公司上班
    下面和大家聊聊,職場上最容易栽的幾個跟頭,希望對你有一定的啟發:01 別把同事當朋友職場是個利益場,同事之間如果不牽扯到利益還好,如果是有利益糾葛,想要保持朋友關係很難有個同事準備拿了年終獎之後來年就離職,只在私下裡和幾個同事講過,小貝當時也在場,和上司聊天的時候,無意中說了出來。沒過幾天,那個同事被上司叫去談話,以一個莫名其妙的理由辭退了,年終獎都沒有拿到。同事們知道小貝和上司走得近,逐漸疏遠她,有事情不會當著她的面說,怕她去「告狀」,弄得小貝在部門非常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