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沒意思,是因為很多文化元素都被它們取代了

2020-12-19 魚遇雨欲浴

過年沒意思,是因為很多文化元素都被它們取代了

年假雖然已經結束,但元宵節馬上就要到來,本來這應該是很值得期待和興奮的事情,可現實卻恰恰與之相反。而且不僅只是元宵節令現代很多人倍覺「雞肋」,甚至整個過年都被大眾認為「沒意思」。但仔細思考和分析後,你就會發現其實不是年味淡了和傳統文化散了,而是很多文化元素和年節氛圍都被它們取代了。

記得孩童時期,每逢過年,鄉裡村裡熱熱鬧鬧,不管是黃髮還是垂髫,或是中青年,都會喜氣洋洋,興高採烈的進行年節活動,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遠低於現在,但逢年過節的氣氛以及富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卻是相對的很濃很烈。

不過,過去的畢竟都是歷史,人們可以經常懷舊,但卻不能一直守舊,要想「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必須因時制宜的改變一些傳統和習慣。但話說回來,新時代新氣象,很多東西確實需要與時俱進的更新換代,但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些精華和精髓部分是萬不可改變和視而不見的。

無奈的是,隨著物慾橫流,慢慢使得人心不古,也終致江風日下。現在之所以沒有年味,是因為過年的文化元素都被攀比,嫌貧愛富,網遊,手遊,麻將,撲克,胡侃,漫遊等取代了。

首先很多人過年回家就是為了團圓和慶祝,可回到家就避免不了要去見左鄰右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等等親朋好友,本來辛苦在外打拼一年,回家後就應該得到更多的鼓勵和支持或者可能以及潛在的互幫互助,可現實往往是會得到冷嘲熱潮或者假意噓寒問暖而後的背地裡說東說西,當然那些混的很好以及十分成功的人士除外,畢竟嫌貧愛富早已在很多地區根深蒂固。

過年期間除了要遭受這些精神「荼毒」外,還要遭受很多網路遊戲和手機遊戲,以及看似有著一些文化元素實際上卻只會讓更多人頹廢甚至「報廢」的麻將和撲克的「毒害」。這些之外就是咋一聽如同「舌燦蓮花」實際上卻是廢話連篇毫無營養的胡侃,以及只是漫無目卻毫無修身養性之說的閒遊。

貌似除了它們之外,好像在很多人的過年期間裡也沒有什麼值得提及和詳論的事情了,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過年越來越沒意思?因為少了孩子般「過年穿新衣」的盼望
    眾所周知,過年有數不勝數的講究,「新年穿新衣」為最重要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許現代人無論何時都能穿新衣,而自詡「大人」的我們,早已無了小時候過年穿新衣服的那種翹首盼望,越來越覺得過年沒意思。過年穿新衣服具體源於何時,難以考究,據梁宗懍所編撰《荊楚歲時記》:「家人雞鳴而起,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可見南北朝時,「過年穿新衣服」的習俗已經流行。傳統習俗形成的原因離不開歷史社會背景,尤其中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更甚。
  • 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年前熱鬧前後冷清,這到底是為什麼?
    2018馬上就要結束了,這一年最後一個節日就是除夕春節這兩天了,對於外出打工的老百姓們來說,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回家過年。因為過年不僅可以好好休息,更是全家團圓的幸福時刻,因此到了年底的這段時間,數以億計的老百姓們開始了春運返鄉,一張車票,一頭繫著城市繁華,一頭繫著父老鄉親,一年了辛苦、快樂悲傷都在這回家的路上消解掉。過去,每個人在農村過年都很開心。當孩子們在跑步和玩耍的時候,成年人聚在一起,談論著無窮無盡的話題,更不用說氣氛有多活躍了。然而,現在這種情況越來越少。
  • 這種魚有好的寓意,近3年裡取代鯉魚,成為過年裡必不可少的佳餚
    正所謂逢年過年,家人團聚在一起,離不開的是歡天喜地,笑聲不斷,當然,家家戶戶都準備了豐盛的宴席,而在家宴裡面,離不開一道佳餚,那就是魚啦。但每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選擇的魚也有所不同,做法也大有不同,但是在北方,到了過年的時候,鯉魚成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主要是鯉魚本身寓意好,預示著年年有餘,希望在今年能夠有好的兆頭,但時間一久,人們就對鯉魚厭倦了,不管是油炸吃,還是燉著吃,都已經吃膩了。所以就有其他的魚類取代了它,而這種魚也非常的常見,那就是黃花魚。
  • 中國人為什麼要過年?很多人都不知道!
    太陽運行一周,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天文周期,我們稱之為過年。過年是一個大事,天文曆法周期越大,事情的重要性就越大。但是對於過年這個事,太陽沿著天球跑圈圈,一圈又一圈的跑,起跑點設在哪裡,向來有很多的標準。就跟跑一個四百米一樣,雖然都是四百米的長度,但是從哪裡開始跑,有不同的規定。根據不通的標準,有回歸年,有恆星年。有陽曆年,有陰曆年。
  • 聖誕節過的悄無聲息,為何現在過節越來越沒意思了
    今天是12月25日,農曆冬月三十,還有一天就進臘月了,但今天日子比較特殊,因為這天是西方的聖誕節。但小夥伴們都有這樣一個感覺,現在過節越來越沒有意思了,聖誕節就如每天的日常一樣平平淡淡就過去了,根本沒啥感覺。記得以前某些時日,大學校園裡各種情侶過聖誕節那叫一個轟轟烈烈,街道兩旁商家各種聖誕樹橫幅彩燈,比過年都熱鬧。
  • 媒體:過節多些文化內容情趣 年年發牢騷沒意思
    (金臺論道·關注傳統文化系列談①)  陳 原  即將來臨的新年和春年相距很近,過了元旦又要面對除夕,在這兩個節日中應該做些什麼,恐怕是我們都不能不考慮的問題。我想,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多增添一些文化的內容和情趣。  我們總在喊節日的文化內涵在消失,可如何挽留,或是如何增加?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挽留和增加的責任,因為過節是每個人的事,只有通過每個人的行動才能提升節日的文化含量。
  •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討厭過年?因為整天都要演戲,太累
    前些天寫過一篇「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文章,無論在外面過得怎麼樣,總是要回家看看父母,畢竟二老已經期盼了整整一年,只為了團聚的這幾天時間,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再追悔莫及。為什麼很多年輕人討厭過年?因為整天都要演戲,太累。
  • "春節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圖)
    我們過去所謂的請神,第一個神就是祖先,把祖先請回家來一起過年,另外把其它神也一起請回家來過年。所以在春節文化裡面就塑造了一個非常肅穆的氣氛,大家都有一種很虔敬的心理,沉浸在節日的文化裡面。  我們對環境的布置,除舊布新。為什麼我們要大掃除,要除塵、要貼對聯、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吃年夜飯,這一系列地活動的裡面都充滿了「文化符號」。
  • 為何一過完年很多人都迫不及待離開家鄉?一切都是因為它!
    過年,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每年都繞不開的話題,無論在外混的多好或多差,每逢春節都得放下手頭上所有的工作千裡迢迢回到家鄉陪伴父母過年,見見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總而言之,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春節年年有,但是每一年放假的日期和假期長短都各不相同,有時法定節假日是3天,有時會是5到7天,雖然假期不長,但是對於久違家鄉的中華兒女來說,能在忙碌的工作中擁有幾天假期抽身回到生育地也是非常彌足珍貴的了,所以每逢春節在外工作的遊子們無論路途有多遙遠,他們之中大部分人都會在春節前一兩天趕回老家過年,記得小時候過年,我們小朋友穿著新衣服成群結隊去討紅包,到處都是鞭炮聲和鑼鼓聲
  • 現在的90後為什麼不喜歡過年?甚至都不想回家,這三個原因很現實
    可是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或許是我們老了吧,感覺現在的「年味」遠沒有之前的濃了,甚至很多地方為了防止意外,都煙花爆竹都不讓放了,就更沒意思了,過年就只剩下吃、吃、吃了,過完年,也不想出門去探親訪友拜年的,甚至都不想回家。
  • 說中國文化封閉沒意思,論中國文化周全有意義
    我不想找自然條件、地理特徵的麻煩,說我們中華民族版圖所限所以才導致文化封閉等等所云!本人也不全贊同此類論述。我所講之封閉實指周全。何謂周全,不說幾萬年了沒意思就說幾千年我們民族產生的各種文化已經把地球上所有文化都囊括了。給出我的理由,來做兩個對比:1,中國和西方國家對比。
  • 為什麼現在的春晚越來越沒意思
    我們小時候最期盼的事情就是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幹很多我們渴望已久的事情,放鞭炮,穿新衣,串門子。。。。很多很多。而大年三十晚上我們最期盼的當然是看春晚,熬年夜了。但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抱怨春晚越來越沒意思。為什麼有這種現象呢?
  • 媒體:過節要多些文化內容情趣 年年發牢騷最沒意思
    節日,再多一些文化如何(金臺論道·關注傳統文化系列談①)陳 原即將來臨的新年和春年相距很近,過了元旦又要面對除夕,在這兩個節日中應該做些什麼,恐怕是我們都不能不考慮的問題。我想,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多增添一些文化的內容和情趣。我們總在喊節日的文化內涵在消失,可如何挽留,或是如何增加?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挽留和增加的責任,因為過節是每個人的事,只有通過每個人的行動才能提升節日的文化含量。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科學家:它們已經會「放氣球」
    對於人類來說無法解決的難題,對於人工智慧來說,只要它們經過了系統的學習,都可以一一解決。而且拿上文中提到過的300萬倍差異來說,舉個例子,如今在下圍棋的時候,很多國際出名的圍棋手,都曾經挑戰過人工智慧棋手,包括我國著名圍棋手柯潔,人類棋手思考下一步該如何下的過程中,人工智慧已經思考了300萬步。
  • 烤箱和微波爐的作用都一樣?它們真的可以互相取代?別傻了!
    在使用烤箱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原來的微波爐也可以做同樣的事情,那麼烤箱真的可以取代微波爐嗎?1,加熱原理的區別:雖然烤箱和微波爐的外形看起來相似,而且都是作為廚房用具來加熱食物的,但在工作原理和加熱原理上,實際上有一個本質區別!烤箱使用的是用來加熱食物的散熱線。微波爐採用的是微波運動,使食物本身的分子振動得到加熱的效果!它們的加熱原理簡直就是兩件事!
  • 微軟蘋果谷歌都想用智能眼鏡或AR頭盔取代手機 它們是怎麼做的?
    11月18日許多大型科技企業都在開發智能眼鏡和AR頭盔,希望它們有朝一日能取代智慧型手機。微軟、亞馬遜、谷歌、Snap、Facebook、蘋果、Magic Leap都在努力,只是它們開發的產品有的是眼鏡,有的是頭盔。大家的目標只一個:推出消費者喜歡穿戴的眼鏡。
  • 它們已學會放「氣球」,人類未來會被取代嗎?
    在人類沒有發明計算機之前,很多繁重的科學計算、工程計算等,都需要人類的大腦來承擔,這不僅需要消耗更多的時間,同時在準確度方面,也總會出現計算失誤。所以,後來計算機出現了,計算機的應用比人類的大腦更快,計算出來的數據也更加精準,如今,超級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都在蓬勃發展,人類也已經告別了繁瑣的腦部運算勞動,認為這些工作本就是機器應該完成的。
  • 在過年時一定要吃這些,寓意好還健康,你知道它們都代表什麼嗎?
    導語;在中國,過年的時候,每一家人都習慣在一起吃一頓飯,因為它代表團圓,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日子。餃子-財富儘管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和習慣,但是每年過年的時候,餃子是必須要吃的,在哪個地方都是這樣,這個習俗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這是中國節日的象徵,雖然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能吃到,但是,只有在新年的時候吃才是最具有象徵意義的,在我們國家,最流行吃餃子的地方是北方,因為北方人一般都喜歡吃麵食,所以餃子也是他們的首選,在有些地方,人們還把餃子做成銀錠的樣子
  • 「中國文化中的很多奇妙元素都是我創意和靈感的來源。」
    她說:「我想和別人分享我對中國文化的熱誠,和全世界的人分享。」黑色單肩連衣裙毛澤東系列之黑色單肩連衣裙2013年,她再次運用「毛主席」元素作為創作靈感,系列中最令人矚目的一件作品是一條黑色單肩連衣裙,裙身印有毛澤東
  • 弘揚光大中華文化元素
    它們生長發育於中華民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中,蘊藏於中華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中,為海內外華人所認同和信守。   中華文化的不同級次、不同門類包含著各具個性的元素。如水墨畫的書畫同源、墨分五色;武術的技藝合一、剛柔相濟、講究武德;園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遊可賞;民間風俗文化的吉祥、靈動、熱烈、圓滿;建築中的「中國紅」、中軸線、對稱與不對稱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