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沒意思,是因為很多文化元素都被它們取代了
年假雖然已經結束,但元宵節馬上就要到來,本來這應該是很值得期待和興奮的事情,可現實卻恰恰與之相反。而且不僅只是元宵節令現代很多人倍覺「雞肋」,甚至整個過年都被大眾認為「沒意思」。但仔細思考和分析後,你就會發現其實不是年味淡了和傳統文化散了,而是很多文化元素和年節氛圍都被它們取代了。
記得孩童時期,每逢過年,鄉裡村裡熱熱鬧鬧,不管是黃髮還是垂髫,或是中青年,都會喜氣洋洋,興高採烈的進行年節活動,雖然那時的物質生活遠低於現在,但逢年過節的氣氛以及富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卻是相對的很濃很烈。
不過,過去的畢竟都是歷史,人們可以經常懷舊,但卻不能一直守舊,要想「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就必須因時制宜的改變一些傳統和習慣。但話說回來,新時代新氣象,很多東西確實需要與時俱進的更新換代,但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些精華和精髓部分是萬不可改變和視而不見的。
無奈的是,隨著物慾橫流,慢慢使得人心不古,也終致江風日下。現在之所以沒有年味,是因為過年的文化元素都被攀比,嫌貧愛富,網遊,手遊,麻將,撲克,胡侃,漫遊等取代了。
首先很多人過年回家就是為了團圓和慶祝,可回到家就避免不了要去見左鄰右舍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等等親朋好友,本來辛苦在外打拼一年,回家後就應該得到更多的鼓勵和支持或者可能以及潛在的互幫互助,可現實往往是會得到冷嘲熱潮或者假意噓寒問暖而後的背地裡說東說西,當然那些混的很好以及十分成功的人士除外,畢竟嫌貧愛富早已在很多地區根深蒂固。
過年期間除了要遭受這些精神「荼毒」外,還要遭受很多網路遊戲和手機遊戲,以及看似有著一些文化元素實際上卻只會讓更多人頹廢甚至「報廢」的麻將和撲克的「毒害」。這些之外就是咋一聽如同「舌燦蓮花」實際上卻是廢話連篇毫無營養的胡侃,以及只是漫無目卻毫無修身養性之說的閒遊。
貌似除了它們之外,好像在很多人的過年期間裡也沒有什麼值得提及和詳論的事情了,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