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沒有所謂的專家,藝術也沒有外行與內行之分。它教不來也學不會,只能用一顆純粹的心,靠直覺去感受。」
最近看了幾本藝術類的漫畫、畫冊,特別是羅浮宮合作項目《斜眼狗》講的是一個小人物的文化自信,要把當代藝術放進博物館的追夢之旅。
就很好奇當代的藝術應該是怎麼樣的?什麼是藝術的自信與責任呢?我理解的意思大概就是在向別人做介紹時,不是說我是某某派系的藝術家,而是,我是中國的某某藝術家。
不知道大師們會如何解釋呢?
找了中日兩位名家在70多年前寫的關於藝術與生活的書,在世界環境大變革的氣候下(就是二戰後),在那段世界級的至暗時刻,出身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是如何思考藝術是什麼,該怎麼欣賞藝術,又是如何建立藝術的自信,找到日常生活的藝術。
岡本太郎是戰後有名的藝術家,他被稱為日本的畢卡索,《今日的藝術》寫於1954年,也就是距離日本投降的第九年,那個時間段日本應該是百廢待興,先別提藝術追求,光是溫飽過好的基本需求都還在掙扎之中,他的藝術世家出身,巴黎留學的視野,讓他看到的藝術不是「社會裝飾品」,也不是「奢侈品」,而他卻在書中所說的:「藝術就跟每天吃的食物一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需品,甚至可以說是生活的本身。」
除了教你如何欣賞藝術,他還提出藝術的使命—近代文化的世界性:「如今的新事物已然跳出了西方或東方這樣的空間限制,有了世界性,能被東西方同時接納。發展到現代,世界終於實現了真正的一體化。現代藝術是肩負著光輝的歷史使命的。」
身處亂世,卻有文化責任的歷史使命感,也許這就是岡本太郎設計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太陽神塔的初衷吧。太陽塔造型像是一個沖天巨人,也像一尊古老的雕像。四個大面具,寓意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黃金之面」,「太陽之臉」,「暗黑之星」,最底端「地底之星」則照耀著「逝去的世界」。
他用爆炸式的激情方式展示:人類生命中所蘊藏的創造潛能將勢不可擋地為人類開啟未來的世界。
豐子愷的《率真集》寫於1946年,就是中國解放前3年。他沒有岡本太郎那樣的爆炸式的激情,他是另一種生命的情調和在西湖邊上養出來的藝術品味。在豐子愷的大師紀錄片中有提到他的畫簡約稚拙,他的漫畫精神是在李叔同和夏丏尊兩位大師一琢一磨的工匠精神下積累的。
能成就大器的因緣,我想是他如書中所說的藝術推動社會進步---關於藝術世界性的思考:
「 東西洋畫風融合的程度一定還要進步,這不是空想而是有著社會必然性。今後世界的藝術,顯然是趨向著世界藝術之路。藝術思潮的興起,往往出現在文學上,繼而繪畫、音樂、建築等等。將來的世界繪畫,勢必跟著文學走上普遍之路,出現世界繪畫。」
他的漫畫意境如同在1926年聖誕節寫的《給我的孩子們》文章中記錄的:「你們每天坐火車,坐汽車,辦酒,唱歌,全是自動的,創造創作的生活。是「歸自然!「生活的藝術化!」「勞動的藝術化!」
豐子愷和岡本太郎的藝術自信來源於他們的世界觀和使命感,也來源於平凡生活的瞬間。
對於我們普通人該如何接近、參與當代藝術呢?
豐子愷說要有藝術的眼光,「欲知藝術的前途,就先知道生活的前途。」他把執行方法和觀察寫在了《率真集》,跟著他一起記錄一起感受就能找到。
而岡本太郎秉承了他的爆炸式風格,先從定義上改變你《今日的藝術》想法,詳細解釋了什麼是新,是新生力量也是歷久彌新。他告訴你畫是所有人都要創造的東西,欣賞也是一種創造,每個人都能畫。
兩位大師得出了一樣的結論,藝術總是新的,美術史也不會重複。它是生活的喜悅,重拾自我的激情。
生活在不需要高明技藝的時代,一個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定義今天的美,今天的當代藝術,我們生活中的藝術也許就是隨手拍的公園一景,也許抖音上記錄的生活片段。
「藝術沒什麼大不了。它像走著走著突然想大喊一聲或撒腿狂奔的衝動一樣單純,像食物與水一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需品,甚至可以說,藝術就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