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藝術自信:岡本太郎《今日的藝術》和豐子愷《率真集》

2020-12-24 騰訊網

「生活沒有所謂的專家,藝術也沒有外行與內行之分。它教不來也學不會,只能用一顆純粹的心,靠直覺去感受。」

最近看了幾本藝術類的漫畫、畫冊,特別是羅浮宮合作項目《斜眼狗》講的是一個小人物的文化自信,要把當代藝術放進博物館的追夢之旅。

就很好奇當代的藝術應該是怎麼樣的?什麼是藝術的自信與責任呢?我理解的意思大概就是在向別人做介紹時,不是說我是某某派系的藝術家,而是,我是中國的某某藝術家。

不知道大師們會如何解釋呢?

找了中日兩位名家在70多年前寫的關於藝術與生活的書,在世界環境大變革的氣候下(就是二戰後),在那段世界級的至暗時刻,出身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是如何思考藝術是什麼,該怎麼欣賞藝術,又是如何建立藝術的自信,找到日常生活的藝術。

岡本太郎是戰後有名的藝術家,他被稱為日本的畢卡索,《今日的藝術》寫於1954年,也就是距離日本投降的第九年,那個時間段日本應該是百廢待興,先別提藝術追求,光是溫飽過好的基本需求都還在掙扎之中,他的藝術世家出身,巴黎留學的視野,讓他看到的藝術不是「社會裝飾品」,也不是「奢侈品」,而他卻在書中所說的:「藝術就跟每天吃的食物一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需品,甚至可以說是生活的本身。」

除了教你如何欣賞藝術,他還提出藝術的使命—近代文化的世界性:「如今的新事物已然跳出了西方或東方這樣的空間限制,有了世界性,能被東西方同時接納。發展到現代,世界終於實現了真正的一體化。現代藝術是肩負著光輝的歷史使命的。」

身處亂世,卻有文化責任的歷史使命感,也許這就是岡本太郎設計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太陽神塔的初衷吧。太陽塔造型像是一個沖天巨人,也像一尊古老的雕像。四個大面具,寓意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黃金之面」,「太陽之臉」,「暗黑之星」,最底端「地底之星」則照耀著「逝去的世界」。

他用爆炸式的激情方式展示:人類生命中所蘊藏的創造潛能將勢不可擋地為人類開啟未來的世界。

豐子愷的《率真集》寫於1946年,就是中國解放前3年。他沒有岡本太郎那樣的爆炸式的激情,他是另一種生命的情調和在西湖邊上養出來的藝術品味。在豐子愷的大師紀錄片中有提到他的畫簡約稚拙,他的漫畫精神是在李叔同和夏丏尊兩位大師一琢一磨的工匠精神下積累的。

能成就大器的因緣,我想是他如書中所說的藝術推動社會進步---關於藝術世界性的思考:

「 東西洋畫風融合的程度一定還要進步,這不是空想而是有著社會必然性。今後世界的藝術,顯然是趨向著世界藝術之路。藝術思潮的興起,往往出現在文學上,繼而繪畫、音樂、建築等等。將來的世界繪畫,勢必跟著文學走上普遍之路,出現世界繪畫。」

他的漫畫意境如同在1926年聖誕節寫的《給我的孩子們》文章中記錄的:「你們每天坐火車,坐汽車,辦酒,唱歌,全是自動的,創造創作的生活。是「歸自然!「生活的藝術化!」「勞動的藝術化!」

豐子愷和岡本太郎的藝術自信來源於他們的世界觀和使命感,也來源於平凡生活的瞬間。

對於我們普通人該如何接近、參與當代藝術呢?

豐子愷說要有藝術的眼光,「欲知藝術的前途,就先知道生活的前途。」他把執行方法和觀察寫在了《率真集》,跟著他一起記錄一起感受就能找到。

而岡本太郎秉承了他的爆炸式風格,先從定義上改變你《今日的藝術》想法,詳細解釋了什麼是新,是新生力量也是歷久彌新。他告訴你畫是所有人都要創造的東西,欣賞也是一種創造,每個人都能畫。

兩位大師得出了一樣的結論,藝術總是新的,美術史也不會重複。它是生活的喜悅,重拾自我的激情。

生活在不需要高明技藝的時代,一個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定義今天的美,今天的當代藝術,我們生活中的藝術也許就是隨手拍的公園一景,也許抖音上記錄的生活片段。

「藝術沒什麼大不了。它像走著走著突然想大喊一聲或撒腿狂奔的衝動一樣單純,像食物與水一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必需品,甚至可以說,藝術就是生活本身。」

相關焦點

  • 《率真集》: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
    喜歡他漫畫的人稱他為大畫家,喜歡他散文的人將其稱為散文大家,他一生出版繪畫、音樂、教育、文學、翻譯等著作有160多部,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讀完《率真集》只覺得一個有如此多稱謂的大藝術家其實就是一個很平易近人的、謙遜的,喜歡記錄一些生活瑣碎的、沒有什麼實用的、細微的、不深奧的,一個喜歡孩子的、又像孩子的老頭兒。
  • 豐子愷:我是個四十九歲的孩子
    孩子們呢,也大都被考試、分數等弄得像機器人一樣,失卻了孩子原有的真率與趣味。」豐子愷在其隨筆集《率真集》中如是說道。豐子愷生於1898年,浙江嘉興石門鎮人,以漫畫及散文聞名於世,是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率真集》是豐子愷自編自選的經典隨筆集,近日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發行,這是《率真集》問世七十餘年來,首次以簡體形式出版發行。
  • 豐子愷藝術和人生觀中的日本因緣
    在這個群體中,豐子愷並非站在聚光燈下的一位,他與當時的趨新者不同,幾乎不對時局和世事發表看法,對現代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頗為疏離,但豐子愷也不是一位守舊者,他用白話創作散文,因以成名的漫畫也算風氣之先,為了進一步研習繪畫,還借款赴日本遊學十月。在那段時間裡豐子愷廣泛接觸到日本的文化名家,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這思想通過筆端描繪出來,展現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一些根本看法。
  • 鳳凰藝術 | 豐子愷:我國人最缺乏的就是「美的思想」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鳳凰藝術」願在此和大家回顧我國藝術教育家豐子愷的一些藝術教育理念,以此來感謝所有的藝術教育者們。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綜合報導。如我國的藝術教育家豐子愷師從李叔同,而李叔同又師從蔡元培。豐子愷曾言:「我教藝術科,主張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間接效果。不求學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畫,但求涵養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畫的一般的心理來處理生活,對付人生,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為藝術的最大效用。」
  • 豐子愷藝術中心概念方案出爐
    那麼,桐鄉市豐子愷藝術中心將設置哪些功能區塊呢?小編這就帶大家先睹為快!建築布局結合北側鳳凰湖、東側公園景觀、南側蓮花橋港、西側主幹道及樹林屏障的基地特性,豐子愷藝術中心以美術館建築「緣緣樓」為主題,與酒店和會議中心裙樓形成L形配置,朝內環抱境內水景庭園「日月池」和紀念性柱廊「石門廊」,穿過樹陣廣場 「護生林」,朝北迎接鳳凰湖景觀腹地,創造最長的沿街景觀面。
  • 《率真集》:嚴父慈母還是亦師亦友,百般教法都抵不過一顆真心
    翻開《護生畫集》,一股歲月靜好的氣氛襲面而來,豐子愷的率真、儒雅、恬靜和優美全全的表現在這些畫兒裡了。我當時便想,這是怎樣的天才遇到了怎樣的老師,才能畫出這樣的作品呢?後來,我有了答案。如果單從《率真集》的文字去看,他不過是一個有些生活趣味兒的老頭而已。一蓑煙雨任平生,如果從豐子愷的一生去看他的文學與藝術成就,讀者心裡就頗有幾分風雨幾分晴的意味了。
  • 羅浮宮漫畫《斜眼狗》小人物的文化自信,把當代藝術放進博物館
    --岡本太郎《今日的藝術》1954年 這是最近看的第二本後浪出版的「當漫畫遇見羅浮宮」,第一本是馬修的《盧浮地宮》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博物館對未來文明的意義,未來與網際網路共生的時代,不要被畫框限制住。 這本《斜眼狗》講的是一個小人物對博物館的夢想和意義。
  • 李叔同與學生豐子愷的「邂逅」
    ,先生喜歡的我也喜歡,所以先生的風格和藝術,一直在我的心中,成為了我的標杆。豐子愷在弘一法師的五十大壽上送來了自己精心繪畫的50幅《護生畫集》,弘一法師很是高興,並且很快為護生畫配上了文字,並且希望在自己今後的60至100歲大壽時,豐子愷能為其續上第2-6集。
  • 豐子愷:阿咪
    豐子愷(1898—1975)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書法家、翻譯家和美術音樂教育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1914 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業於名師李叔同和夏丏尊。
  • 紀念| 豐子愷誕辰120周年,西子湖畔重溫「人間情味」
    豐子愷先生始終致力於文學藝術創作和中國藝術教育,對中國人文歷史特別是美術學的發展具有獨創性的貢獻。豐子愷對杭州情有獨鍾,曾在《桐廬負暄》(1939年)一文中寫著:「杭州可說是我的第二故鄉。」1、作為散文家的豐子愷豐子愷擅長散文,卓有成就。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他寫下了大量的隨筆,出版過《緣緣堂隨筆》《隨筆二十篇》《車廂社會》《緣緣堂再筆》《甘美的回憶》《率真集》《緣緣堂續筆》等多本散文集,在現代文學史上自成一格。
  • 豐子愷的畫掩蓋了音樂教育家散文家和翻譯家的光芒
    我曾看過一張老照片:豐子愷作畫時,肩膀上都坐著一隻小貓。他本身信佛,一切以善良為本,包括後來他幾十年堅持完成老師李叔同的《護生畫集》,既是知恩圖報,也是他「護生」的心路歷程。許多人都知道豐子愷的畫非常有名,往往掩蓋了他音樂教育家、散文家和翻譯家的光芒。音樂與繪畫、文學相比,是更能夠直指人心的藝術,豐子愷非常清楚音樂對人的教化作用,因為好的性情比什麼都重要。
  • 藝術專業or藝術學位?BA和BFA有何區別?美國11所最好的本科藝術學校榜單公布!
    根據QS世界大學排名,它在全球藝術和設計課程中排名第8。學費(年費):$ 70K錄取率:59%畢業後就業表現信息(2019年):調查的390位畢業生在畢業後的6個月中,3.學費(年費):6萬美元錄取率:70%畢業後就業表現信息:https://www.scad.edu/about/institutional-effectiveness/student-achievement-data5.
  • 人要保持童真和詩意,這是豐子愷的生活態度,也是他的美術觀點
    勤儉持家童心、童趣有一種純真天然的詩意,而純粹、本真和澄明則是其中的要素,在此不妨稱之為童真詩意。這類畫在豐子愷繪畫中佔據重要的位置,是其繪畫藝術出色的代表。豐子愷是經歷世俗後復歸於「嬰兒」的,其境界是真大人相。在馬一浮看來,這更近於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SIA"藝術的未來"於今日美術館圓滿收官,深度探討藝術商業化
    活動現場2019年11月2日,由SIA國際藝術教育主辦的"藝術的未來"系列專題活動——設計應用專場:"平面設計中的插畫語言"在今日美術館3號館2層圓滿收官。這給了她全新的視角,從而經過調研,更好的進行設計與實踐;美國的院校則強調是否擁有嫻熟完備的創作技能,這讓她習得一身藝術的"真本事",能夠用專業技巧應對創作的難題。
  • 僧俗之間,可敬可憫——讀豐子愷致廣洽法師書信有感
    洽師酷愛藝術,敬重文化人,與許多藝術家結為佛友,收藏了大量近現代文人的書畫作品,這些藝術珍品現都陳列在廣洽紀念館裡。通讀這批書信,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廣洽法師不斷給豐子愷寄錢寄物(手錶、藥、補品、食物、生活用品)。所寄錢款不外三種情況:一是用於《護生畫集》(第三集)的出版、杭州虎跑弘一法師石塔的增築費用等功德事項。
  • 人生不開懷,需讀豐子愷
    這就是豐子愷,哪怕歷經滄桑,仍然如清朗明月,活成了人們心中嚮往的模樣。01 豐子愷的漫畫啟蒙 1898年11月9日,豐子愷出生於浙江桐鄉石門鎮一個書香世家,家有六個姐姐,豐子愷是家中唯一的男丁,自小備受父母和姐姐喜愛。
  • 《出發,為藝術》第二季|藝術留學第三坑:代做作品集的代價太慘痛
    語言培訓機構銷售代表建議RUDY走藝術留學的道路,這樣可以增加錄取率,也是一條留學的捷徑。RUDY媽媽覺得孩子愛玩遊戲,不如申請去國外學遊戲設計專業。當知道學這個專業需要遞交一套作品集時,這家機構向RUDY媽媽遞來了橄欖枝,告訴她可以輔導RUDY製作作品集。可是,RUDY從來沒有學過美術,也不會畫畫。這家機構的輔導老師又說可以幫助完成一套作品集用來遞交。
  • 【寫民族志】作為「異世界」的兒童:豐子愷的童年民族志書寫
    》(1926)、《給我的孩子們》(1926)、《兒女》(1928)、《送阿寶出黃金時代》(1934)、童話《小鈔票歷險記》(1947)、兒童漫畫集《兒童相》(1945)、《豐子愷兒童漫畫選》(2010)等,其中尤以兒童活動、童年生活場景的描述最為突出,「從熟視無睹的芸芸眾生中發現了孩子,並以藝術的視角加以觀照,從而為我們存留了一份曾經的兒童生活圖像。」
  • 深圳晶晶幼兒教育用藝術手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做教育是需要專業和情懷的,近些年來,他們一直在用「研究與創新」沉澱新時期幼兒教育的內涵與特色,在課程設置上,他們將藝術教育和主題探究融合在一起,將藝術滲透到環境、幼兒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熱情。
  • 對於豐子愷美學思想的研究,你是怎麼理解和認識的?
    而點燃這場研究熱潮的,正是豐子愷的子女和學生。在豐子愷平反後,他們在第一時間發表了大量的文章,追憶、紀念豐子愷,在豐子愷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拓荒性的工作,尤其是對有關資料的整理,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研究者不再滿足於通過豐子愷的藝術作品窺探其美學思想的某一方面,他們更樂於系統地闡釋豐子愷美學思想,構建其理論體系。此時研究者視野中的豐子愷,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漫畫家、散文家,他更是一個被忽略了幾十年的美學家。於是,他們首先以學術論文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我們知道豐子愷從未系統的闡釋過他的美學思想,而是將一生的思想精華都薈萃在其藝術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