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父母愛孩子,孩子愛父母,正確的溝通方式會正向引導孩子。
近日,一段小學生表演手勢舞看哭家長的視頻在小區育兒群裡被轉發,江蘇一小學開放日活動中,三年級的孩子們站在各自家長面前表演了手舞《聽我說謝謝你》,孩子們的真情流露看哭了家長,這感人的一幕被老師用視頻記錄下了。這個環節事先對家長是保密的,家長們被孩子真心的表達感動。
樂樂媽回覆:「真的挺好的,國人都是含蓄表達愛。家長也要學會跟孩子一起成長,學會表達愛,我覺得真的好。」
琪琪媽回覆:「從疫情期間第一次聽到這歌開始,現在每聽一次哭一次…」
靜靜媽回覆:「流淚了……想起女兒小時候!最想說孩子我愛你愛你深深愛你!」
大多數家長和孩子溝通有共同特點,以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孩子出現的問題,想當然的做出一些自認為正確的解決辦法,然而結果往往是,事情沒有向自己預想的方向發展,還可能背道而馳,究其原因,溝通方式出有問題。
01別總是用批評的語言評價孩子的錯,更多引導孩子明白什麼是正確的。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批評或獎勵是教育孩子的兩大主要方式。運用之前,家長首先需要明白,批評是矯正孩子錯誤行為最容易操作的方法,如果不注意研究其中的原理,容易用錯方法,出現矯枉過正或者做了無用功。批評不單是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的痛苦,更要要引導孩子清楚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同樣獎勵的目的也不是滿足孩子當下的願望,尤其是物質獎勵,對於孩子而言,物質應該是用來消費的,而不是用來獎勵的。家長正確的做法是引導孩子明白得到獎勵的原因,能持續得到獎勵的方法。家長用正向的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孩子就更容易接受正確的作法。比如告訴孩子:字跡工整,看清題目,想好再寫,從頭檢查,而不是說:你不要粗心啊、你不要馬虎啊!這些無效指令。
02家長無論採取哪種教育方式,結尾都應是激勵孩子
孩子寫作文沒思路,或者寫出來的作文沒看點。這時候家長引導的話應該更有穿透力,也更容易把話深深地烙印在孩子內心,讓孩子心情為之一振,激發孩子挑戰不擅長事情的勇氣。肯定孩子文章裡某一句寫得真實生動,能夠動人心魄。某一段的觀點表達很明確,讚賞孩子思考問題的角度很獨立、思考問題的程度很深入。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虛誇」,而是孩子自身具備的特點。
03永遠別拿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某檔新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心理釋放表述真人秀節目中。一位樂觀開朗的女孩站在講臺上說:「等會在臺下,我媽會懟死我。」之後在聽到她抱怨媽媽總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時,臺下的媽媽說出了自己的理由,聽著有理有據,讓人無可反駁。媽媽說:「我覺得你的性格需要打擊,不然你會飄。」那位女孩說:「我的性格不適合激將法,總是打擊我,我就會覺得自己很差。」媽媽說:「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你。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說到激動的地方,這位媽媽甚至對女兒說:「你這麼差,學霸怎麼會和你做朋友?」最終女孩含著眼淚跑下臺。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為孩子做事的動機總是無可厚非,父母無非是想藉此激勵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但對於孩子,成功經驗本就很少,如果只對孩子談結果,不講實現過程,不講努力方向,一味說結果,別人的結果,只會讓孩子變得極度自卑,甚至自暴自棄。想引導孩子更加主動做事,盡可以把誇別人的優點換成發現孩子的優點。比方說:你今天做作業的速度比昨天快半個小時,準確率滿分啊!,或者這麼短時間10題全做對,你以後算數速度會越來越快的。和自己的過去比,而不是和別人比,類似這樣的話必然會給孩子增添信心。
結語:三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學習階段。小學六年分三個階段,一二年級的孩子還太依賴父母,五六年級的孩子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而三年級則是孩子由依賴父母到自立能力增強的轉型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家長正確的引導決定孩子未來成長方向。和孩子多溝通,當孩子消除所有與你的隔閡,你會發現,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優秀很多很多!
——END——
我是為娃學畫,我始終堅信初生的嬰兒好似一張白紙,一方未開墾的沃土,父母唯有勤練「畫功」,才能為娃畫出一條人生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