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行政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運用研究

2020-12-11 中國法院網

2013-11-18 10:38:4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蔣文玉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發端於刑事訴訟,在刑事訴訟領域中有著較為完備的理論和實踐,而在行政訴訟中應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一個比較新的課題。美國為代表的「強制排除加例外」模式和英國為代表的「利益衡量排除」模式為我國提供了良好的選擇借鑑,我國行政訴訟制度構建、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乃基本趨勢,充分釐清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排除的內涵,並設置符合我國現實的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最早起源於美國,是通過一系列判例確立起來的,是對美國憲法權利法案中規定的人權保護精神的張揚。191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審理Weeks v.United States一案,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1]在我國立法實踐上,雖然《行政訴訟法》中沒有非法證據排除的直接規定,但在行政訴訟相關司法解釋中已有不少關於違法證據不應採納的規定,這些規定主要包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0條、第31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55條、第57條、第58條、第6O條、第6l條、第62條等條文都涉及到了行政訴訟中非法證據的排除。可以說,在行政訴訟實踐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存在著一定的法律基礎。

  一、邏輯起點: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內涵

  行政訴訟非法證據的內涵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來界定。狹義的行政訴訟非法證據僅指違反法律 規定的程序、方式或者手段取得的證據。而廣義的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指收集或提供證據的主體,證據的內容,證據的表現形式,取得證據的程序、方式或手段之一不合法的證據。主要包括「收集證據的主體違法;證人證言或鑑定人沒有證據主體資格;獲取證據的方式違法;手續不合法(如對域外證據沒有辦理相關的公證及認證手續);形式違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對各種證據提交的形式作了明確要求);提交時限違法(即不在法律規定的時間提交證據)等情形。」[2]

  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建立在非法證據的判定之上,是指在行政訴訟中對以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方法搜查、扣押或以其他非法方式取得的證據予以排除的統稱。也就是對行政案件待證事實有證明作用的證據材料,因缺乏合法性而被排除在行政訴訟證據外或者被排除在定案證據之外,這需要法律特殊規定,被稱為非法證據排除規則。[3]該規則是一項司法適用規則,是在行政訴訟中由人民法院適用的證據規則。對於非法證據,只有人民法院有權予以排除。至於當事人在自己所掌握的證據中進行挑選、排除以決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供,並不屬於「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範圍。

  二、域外視野:國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踐

  對於非法證據應當以什麼樣的方式排除,各國價值選擇的不同決定了非法證據的範圍界定、舉證責任、排除模式的不同,主要包括以美國為代表的「強制排除加例外」模式和英國為代表的「利益衡量排除」模式。

  1、「強制排除加例外」模式

  強制排除是指一切違法取得的證據即應排除,法官沒有裁量的餘地。強制排除認為行政機關的違法取證行為比行政相對人的行政違法行為更可怕,行政權力的濫用對社會安全的威脅較一般違法行為更可怕。強制排除最能達到阻止違法取證的效果,最能保護人民的基本權利。原告有權要求公平審判,乃法治國之最低限度要求,就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而言,其最低限度要求應將國家機關怒意或蓄意以違法方法取得之證據,一律加以排除。

  早在1897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就曾認為用體罰或威脅方式獲得的自白或陳述違反憲法第5修正案。各州並沒有被要求一定遵守聯邦最高法院的規定。但是,它們卻規定了對強制所得的供述予以排除的規則,這與最高法院的規定相比不很嚴格。1914年,美國最高法院曾下令對以非法搜查、逮捕途逕取得的證據都予以排除。但是,許多州仍然實行傳統的做法,不因證據是非法取得而一概排除。在理論上出現了「銀盤理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於1914年確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並不適用於各州的刑事程序,在各州非法搜查扣押的證據仍可作為論罪科刑的根據,甚至各州的違法證據也可為法院所採用,此即所謂「銀盤理論」。),聯邦法院對各州呈報的案件中違法取得的證據,可以酌情採用。1960年「銀盤理論」被推翻。1961年各州開始採用排除違法取得的刑事證據原則。這樣就使有高度證明力而違法取得的證據在某些時候失去了證據效力。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毒樹之果」理論,即指違法收集的刑事證據均為「毒樹」,從「毒樹」中的線索獲得的證據,被稱為「毒樹之果」,應予以排除。

  強制排除的不足之處在於:對輕微的違法行為與嚴重犯罪行為不加區別、對警察應受譴責的程度與對非法取證的受害者造成損害的程度不加區別,一切違法取得的證據均予排除,法官完全沒有裁量權,其可能造成民眾對司法制度的反感和不解。[4]針對該模式的不足,198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根據眾多提議,對於適用這一原則增加了兩項例外情況:其一,「最終或必然發現的例外」,即當政府官員不採用違反憲法途徑收集證據,證明行政相對人違法的這種證據最終或必然也能被發現,只要起訴方能夠以優勢證據證明這一點,法庭對這種證據不應當排除。其二,「善意的例外」,即當政府官員合乎邏輯地依一位公正、中立的有籤發權官員籤發的搜查證進行搜查,最終發現搜查證是無效的。[5]這些例外原則的創立,實際上鬆動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絕對性效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適用範圍。它反映的實際上是立法者對人權保障價值目標的某種衡平。

  2、「利益衡量排除」模式

  利益衡量排除模式,是指在任何違反取證規定的案件中,都需要經個案衡量,才能終局決定證據應否禁止使用。法官在就非法證據排除與否,需要平衡兩方面的利益:一是有關證據的證據價值,二是偵查行為的違法程度和危害後果,尤其是對公正審判、司法正義所造成的損害。即在非法證據之「不利作用」與其本身「證據價值」之間進行衡量,以決定取捨。[6]「兩害相比擇其輕,兩利相較選其重。」每個個案都需要具體衡量,權衡國家追訴利益和個人權利保護之必要性。

  在英國,證據本身的非法性對證據的可承認性不存在必然和直接的影響,法官所關注的是證據本身的證明價值和它對訴訟的正面意義,故對非法證據的處理實際傾向於適用或總體上適用的原則。在這一總的原則下,又通過設置非法證據應具有真實性和其適用不損害實質意義的程序正義的兩個限制性條件,確保非法證據適用的安全性。[7]這種「利益衡量排除」模式目前主要存在於英國的判例法之中,成文法沒有明確規定普遍適用的原則。[8]「利益衡量排除」模式實際上使最終採信的非法證據經過了兩道工序的「過濾」:第一,這一非法證據以具有真實性或證明價值為前提,確保了對行政相對人最終審判的結果符合實體正義的要求;第二,該非法證據的最終採用又須堅持不損害實質意義的程序正義為原則。因此,某一非法證據如果既保證了實體正義的實現,又維護了實質意義上程序正義的精神,那麼,僅僅因證據採集方法上的非法性,即有違形式上的程序正義的要求,是沒有任何理由將其拒之於法庭之外的。

  三、完善路徑:我國行政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適用建議

  就我國的實際情況看,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意識比較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可以迫使行政機關不得不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條件進行行政行為,這有利於我國的法治建設,有利於保護公民的正當權益。[9]「強制排除加例外」模式是美國非法證據排除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控制違法犯罪和保障人權這兩種價值觀,但是由於例外只限於有限的幾種,範圍相當狹小,絕大多數的非法證據,不論其違法程度的強弱,最終還是被排除。建立如此的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排除模式必須依託於相應的法制環境,在我國現階段顯然尚缺乏這種司法背景。因此,我國在建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時,必須堅持利益權衡原則,確立一個多元化的程序價值體系,在具備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同時,還應儘可能地保證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

  筆者主張對非法證據的取捨,應實施一種「例外加利益衡量排除」模式,即「有限制的利益衡量」,將排除的例外情形結合利益權衡原則對非法證據進行綜合評價,即通過立法,先對一些重大的問題確定處理的原則,並根據司法實踐對成熟的例外情形予以立法或司法解釋確認,以儘可能保持國家法制的統一。[10]而對一些相對次要的問題,可交由法官自由裁量,確定對非法證據是否予以排除。第一,對非法口供採用「強制排除加例外」模式。以非法方法獲取口供對基本人權損害極大,違法獲取的口供其虛假可能性較大。同時,對僅有某些調查詢問方式不妥(如某些詢問具有不適當的誘導性),但具有的可靠性,並符合自由和自願精神的,作為例外不予排除。第二,對非法物證採用「利益衡量排除」模式。在我國,行政執法手段十分靈活,要求貫徹非法物證排除制度是不現實的。對明顯違法,情節嚴重而案情較輕的,基於利益衡量可以考慮排除某些違法取得的物證。當然,非法證據處理規則強調非法證據的採用以不損害實質意義的程序正義為前提,使最終被法庭所採納的非法證據既體現了實體正義的要求,又符合程序正義的精神。[11]

  四、結語

  總之,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正是適應了法治的要求,因為非法收集和取得證據超出了法制的軌道,侵害了權利,必然應當承擔相應的不利後果。所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基於人權和法治的要求,一方面強調依法行政,否則將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另一方面強調對對權利的保護和救濟。故,針對非法證據採取「強制排除加例外」和「利益衡量排除」的混合模式,應當是我國當下一種合理的行政訴訟制度選擇。

  注釋

[1]宋英輝、湯維建.證據法學研究評述[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252。

[2]胡圖.論行政訴訟非法證據的證明制度[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1(05):54。

[3]郜爾彬.論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排除[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3(02):76。

[4][臺]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的相關問題[J],刑事法雜誌,1996(03):96。

[5]楊宇冠.非法證據排除規則[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72-74。

[6][臺]朱朝金等.《刑事訴訟之運作》[M],五南出版社,1986:33-34。

[7]牟軍.英國非法證據的處理規則與我國非法證據取捨的理性思考[J],《法律科學》,2000(3):89。

[8][美]大衛•赫斯切爾.對美國和英國非法取得的證據的方法的比較[J],《法學譯從》,1985(03):23。

[9]王全法.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完善[J],《學理論》,2010(11):15。

[10]刁成路.行政訴訟證據排除規則初探[J],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52。

[11]陳敏.論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J],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5:74。

  (作者單位:重慶市長壽區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行政訴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中包括的六種情形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三條第三款規定,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又稱排除合法性規則,是指對於某些具有一定證明力但是非法取得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證據排除除定案證據之外的規則,其主要是對於違背法律原則和精神的證據作出否定性評價。
  • 我國刑事非法言詞證據排除規則探微
    我國現行法律雖然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有所涉及,但是尚處起步階段,目前相關立法中僅規定了關於非法言詞證據的排除。筆者認為由於我國目前的偵查能力較弱、懲治犯罪及追求實體真實的需求較高等特殊國情和需要,可以在試行和完善非法言詞證據排除規則的基礎上再逐步探索和研究實物證據的排除。
  •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適用研究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消除刑訊逼供的一種有效手段。新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彰顯了程序正義價值理念,也標誌著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在我國刑事司法中得以正式確立,對有效規範刑事司法行為、防止冤假錯案、尊重和保障人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值得肯定。然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運行並不樂觀,如何貫徹落實好該項制度面臨著諸多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
  • 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範圍和程序研究
    《刑事訴訟法》關於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規定,標誌著我國正式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制度,這對我國以後非法證據排除的適用具有重大意義。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首先產生於美國,最初只針對違反憲法第四修正案而進行非法搜查和扣押取得的實物證據,1966年的米蘭達案使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範圍擴大到非法取得的言詞證據。此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被聯合國和國際社會廣為接受。我國在2010年由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聯合發布了《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這標誌著我國在司法層面上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 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理解與思考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指違反法定程序,以非法方法獲取的證據,不具有證明力,不能為法庭所採納。大陸法系的德國沒有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法律概念,但是其證據禁止概念所包涵的內涵和外延也相似,它包括證據取得禁止和證據使用禁止。證據取得禁止是為了防止偵查機關違反法律規定獲取證據,法律使用禁止是指證據取得是合法的,但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合法權利而被禁止使用。
  • 日本的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解讀
    所以,在探討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時,有必要研究日本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形成、沿革及其內容,以資借鑑。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刑事訴訟法受到大陸法系法律理念的影響,以真實發現原則和自由心證原則為內核,認可非法證據的證明力。二戰後,日本憲法深受美國法的影響,接受了「正當程序」思想,增訂了十條有關刑事訴訟基本權利的規定,規定了「令狀主義」、「禁止強迫自證其罪」和「自白任意性法則」等。
  • 行政訴訟證據五大規則解讀
    證據規則是關於哪些材料可以作為證據、證據的收集、審查判斷以及如何運用證據證明案件待證事實的法律規範的總和。為履行我國加入wto三大協定中關於及時公布貿易法律、法規、處理貿易糾紛案件司法裁判案例及依據的承諾和規範行政訴訟證據行為,繼民事訴訟證據規則頒布以後,最高人民法院吸取證據理論的研究成果,結合行政訴訟特點,又頒布實施了《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 論我國確立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必要性與完善路徑
    內容摘要:建立非法證據排除制度不僅是完善我國法律制度、保障人權、維護法治尊嚴的需要,而且還是適應世界發展潮流的需要。本文從我國確立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障礙出發,分析了我國建立非法證據排除制度需要正視的問題,進而探討了在我國建立完善的非法證據排除制度應當採取的措施。
  • 檢察機關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若干問題探討
    而排除的範圍不僅限於言詞證據,還包括實物證據。就《規則》規定而言,當前涉及到的「刑訊逼供等其他非法方法」的解釋應當進一步細化,對於疲勞審訊,威脅、引誘和欺騙以及重複性自白問題應當有所明確,對於瑕疵證據的「合理解釋」也應當進一步明確「充分性」的限制條件。  在我國的證據體系建構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舶來之品,該規則主要解決的是證據能力(或者證據資格)問題。
  • 非法口供排除規則威懾效果實證分析
    換句話說,我國刑事司法排除非法證據的目的是遏制刑訊逼供和其他違法收集證據的行為,與美國的嚇阻違法說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已經運行一段時間,其是否達到了立法的預期目的呢?即是否通過排除非法證據遏制了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行為呢?筆者擬對這一問題進行一定的實證研究,以期為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經驗基礎。
  • 證據法核心功能是事實認定的準確性而非排除非法證據
    表現在:其一,對證據法理論基礎的研究停留在抽象的哲學層面,脫離證據法的語境,掩蓋了「事實-證據-事實認定」這一複雜過程背後證據法自身的原理與精神,遮蔽了事實認定準確性這一證據法的核心功能,無法為具體的證據規則與證明制度研究提供理論支點;其二,我國刑事證據制度立法缺乏明確的功能定位,現有證據規則缺乏體系性、方向感,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策性思維,亟待以「事實認定的準確性」為核心,明確證據法的核心功能
  • 刑事證據排除規則梳理
    《關於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條、《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規程(試行)》第1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67條4.《關於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條、《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規程(試行)》第1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67條5.採用非法拘禁等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應當予以排除。
  • 商業秘密侵犯證據的非法電子數據的排除分類【IPCOO商業秘密保護網】
    原文首發:http://www.315dajia.cn/susong/20190703490.html商業秘密侵犯司法鑑定中非法電子數據的分類排除尤其在民事訴訟中,通過違法程序提取、收集、保全的電子數據作為定案依據破壞了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平等地位。此外,程序違法或是程序瑕疵導致的非法證據也可能影響證據的客觀性與關聯性,導致證據的證明力下降乃至失去證明能力。此類證據被排除在定案依據之外是具有合理性的。
  • 非法證據排除的規定有哪些,刑事案件證據目錄怎麼寫
    在刑事訴訟中,從以追訴犯罪為重點逐步轉變為優先考量保障人權,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其中起到甚為巨大的作用,可說是抑制國家公權力行使的重要機制。擁有強大資源的政府機關理應慎守法定程序,在維護程序正義的前提下發現真實,保障司法的公正、純潔。
  • 刑事證據排除規則梳理表
    《關於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條、《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規程(試行)》第1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67條4.《關於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條、《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規程(試行)》第1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67條5.採用非法拘禁等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應當予以排除。
  • 五部委舉行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規定》發布會
    這是黨中央在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司法改革部署,事關依法懲罰犯罪、切實保障人權,是保證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舉措,對證據制度乃至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具有深遠影響。根據中央改革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會同中央政法各部門研究制定了嚴格實行排除非法證據規則的改革文件,2017年4月18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4次會議審議通過,今天正式公開發布。
  • 行政訴訟中依職權調取證據之限定性研究
    當事人根據法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的職能限於審查證據,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是否有證據支持,主要證據是否確鑿,法律結論是否成立。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首先由當事人舉證,然後由法院對當事人所舉證據進行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審查,之後,法院認為審查證據需要庭外查證方可認定其效力的,才能依職權調取證據。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在訴訟過程中擅自取證,法官也不應隨意調取證據。
  • 75號咖啡|讓證據經得起檢驗——非法證據排除相關法律問題漫談(上...
    ——「情況說明」的法律效力【實踐探索】非法證據排除前端治理六、下好排非先手棋:增強檢察機關審前發現非法證據能動性七、保障措施再加碼:加強重大案件訊問合法性核查銜接配合八、打好規範組合拳:推動依法取證的制度和技術性環境構建九、突出研究導向性:理清證據能力、證明力的適用規則
  •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運用
    而我國行政立法的發展與整個國家人民法制化進程尚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中國行政訴訟中,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程序方面的主要困惑在於:缺少一部行政程序法通則或法典,出現了司法審查沒有相關可以適用的法律依據而運用基本基本原則判決案件的情況,典型的案例有:  例一 1998年,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不服退學處理決定案。
  • 中國證據立法的基本框架(上)
    》一文系作者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證據立法研究課題研究成果《中國證據法草案建議稿及論證》一書有關內容的進一步概括提煉。將於近日出版的《中國證據法草案建議稿及論證》一書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有關證據法典的起草與論證的立法專著,全書約八十萬字。其中,《中國證據法草案建議稿》涉及七章十九節的二百三十六條,是從一個全新的視野對現行有關法律以及有關民事訴訟證據、行政訴訟證據司法解釋的完善、充實與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