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大分封時哪些諸侯國是出自姬姓宗室一系?

2020-12-15 飄寞讀歷史

西周初年,周王朝一共進行了兩次大分封,分別是周武王和周成王,其中周成王由於當時年齡偏小,是由周公輔政,所以成王的分封也叫周公分封。據記載,武王當時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餘個。繼而派兵徵討商朝各地殘餘力量以及東夷勢力,據記載,當時共討伐了九十九國,有六百五十二國向武王臣服。還封了一些前王之後,如神農氏的後人封於焦,黃帝的後人封於祝(江蘇贛榆),堯的後人封於薊(北京薊縣),舜的後人封於陳(河南淮陽),夏朝的後人封於杞(河南杞縣)。

西周中原圖

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安放在商朝的首都殷。為了包圍武庚的地盤,又分封了自己三個弟弟:管叔鮮于管(河南鄭州),蔡叔度於蔡(河南上蔡),霍叔處於霍(山西霍州),是為三監。

其後三監叛亂,周公滅之,取消了管、蔡、霍三國,在其地又分封了宋國,後加封魯國伯禽殷民六族,唐國康叔殷民七族,這就是所謂的周公分封。

三監之亂

那麼在這兩次分封中,哪些國家是出自周朝宗室一系的呢?在這裡有個大前提,我們都知道周王室為姬姓,那麼其宗室之國肯定也是姬姓,這麼說沒錯,但是反過來,所有的姬姓諸侯國就並不一定都是宗室之國了。比如上文提到的位於現今北京順天府的薊國,雖然也是姬姓,但是其國君就不是出自周朝的宗室,它的國君是帝堯的後裔,是武王滅商後,為了繼續承奉唐帝的祭祀,找到帝堯的後人建立的。

我們這裡說的周朝宗室諸侯國,為了便於分類,就得先找一個基準點,鑑於武王是周王朝第二位繼承人,在輩分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我們就選他作為起止點。武王分封時其宗室諸侯國的國君候選人主要來自三支,一是文王同輩之人,也就是武王的父輩;二是武王同輩之人,也就是他的兄弟,堂兄弟;三是他的子侄輩,因此這裡我們大致將這些宗室諸侯國作個劃分,也就是武王父輩諸侯國、同輩諸侯國和他的子輩諸侯國。

父輩諸侯國

吳國:姬姓,子爵。太王長子泰伯,文王兄,武王伯建立的勾吳國改封之國,始封君為泰伯之後周章,封地在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吳國是武王為紀念承祀泰伯所立,所以儘管他的國君屬武王后輩,但是我們還是將它歸屬到武王父輩諸侯國。

虞國:姬姓,公爵。太王次子仲雍之後,吳君周章弟虞仲的封國,封地在今山西省南部夏縣和平陸北一帶。劃分在此的原因同上。

虢國:姬姓,公爵。太王子,文王弟,武王叔的封國。分為東虢和西虢兩國,虢仲(一說虢叔)封東虢(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虢叔(一說虢仲)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

同輩諸侯國

魯國:姬姓,侯爵。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武王封其長子伯禽於曲阜,封地在今曲阜一帶。

管國:姬姓,侯爵。武王弟姬叔鮮的封國,封地在今河南信陽縣一帶。

蔡國:姬姓,侯爵。武王弟姬叔度的封國,封地在今河南汝寧府上蔡縣一帶。

曹國:姬姓,伯爵。武王弟姬叔振鐸的封國,封地在今濟陰定陶縣一帶。

成國:姬姓,伯爵。武王弟姬叔武的封國,封地在今山東袞州府汶上縣一帶。

霍國:姬姓,伯爵。武王弟姬叔處的封國,封地在今山西平陽府一帶。

衛國:姬姓,侯爵。武王同母小弟姬康叔的封國,封地在今北京冀州一帶。

滕國:姬姓,侯爵。武王弟姬叔繡的封國,封地在今山東邱縣一帶。

燕國:姬姓,伯爵。武王弟召公奭的封國,不過其本人留京輔政,由長子姬克管理,封地在今幽州薊縣一帶。

畢國:姬姓,伯爵。武王弟畢高功的封國,封地在今陝西鹹陽西北。其後代有一系奔入晉,後發展為三家分晉的魏國。

子輩諸侯國

唐國:姬姓,侯爵。武王少子姬唐叔虞的封國,後改國號為晉。封地在今山西平陽府絳縣東冀城一帶。

邢國:姬姓,侯爵。周公第四子的封國,封地在今河北省邢臺市一帶。

由於武王后輩子侄太多,武王分封加上成為分封,他的子輩諸侯國就太多,前後加起來好幾十個,所以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只列出此類宗室諸侯國的部分國名了,如邗、應、韓、凡、蔣、邢、茅、胙、芮、息、隨、賈、沈、密、鄭、滑、樊等,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在評論區討論討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不過,在這份常態中,卻依舊透露出了一點的不尋常,那就是大部分的強國,都是他姓國,而作為周天子姓的姬姓國,卻鮮有強大的。比如戰國七雄之中,就只有燕國是西周之時的姬姓之國,其他都不是(韓國和魏國雖然也是姬姓,但他們並不是西周的分封國,只是春秋末期篡位得來的國家,所以不算)。
  • 西周姬姓諸侯小國,東周時刺殺天子,不齒手段成為超級大國
    西周時期建立了分封制度,功臣宗室先朝後裔都封諸侯。西周初期一個姬姓小國,東周時期使用刺殺天子的不齒手段,一躍成為了超級大國。周武王最初分封了8個公爵國,周武王的兩個叔叔虢仲和虢叔都是公爵。虢仲和虢叔相當於姬姓家族的族長,兩個虢國的歷代國君按照慣例也是周天子的輔佐大臣。此外,周公、畢公和召公位列三公,地位也高於其他同姓諸侯。姜尚作為滅商的首輔,也具有很高地位。
  • 周武王分封的諸侯國中,有哪些姬姓國,為何到戰國末期只剩下燕?
    根據《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的記載,周武王當初將自己的15個兄弟都分封了出去,再加上其他的姬姓宗親,總共封了四十個姬姓諸侯國。 在周公旦和周成王時期,分封一直在有序進行,從武王到成王,分封了大量的諸侯國,《荀子·儒效》中記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 東、西周時期出現的公爵諸侯國的來源分析
    周初分封圖當初分封時採取的是金字塔形勢,也就是公爵國最少,侯爵國次之,伯爵國再次之,以此類推。然而現今我們卻經常在史書當中能看到齊恆公、宋武公、鄭襄公等等名稱的出現,那麼,這些出現的「公」是不是就真的是公爵呢?
  • 戰國七雄,燕國有三大特殊之處,周武王分封的800年諸侯國
    迂闊之政,戰亂之世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燕國有三大特殊之處,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貴族諸侯國,享國800年,召公奭極其長壽戰國時代,戰國七雄,每一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每一個國家的故事敘述出來都是和著血淚的歷史,但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燕國的故事卻有一些黑色的幽默了。
  • 公侯伯子男,周王朝的分封爵位,是按照怎樣的原則進行的呢
    周朝初定,分封天下,諸侯國共有七十一個,其中公侯伯子男五爵位皆有所分封。那麼這些爵位究竟是按照怎樣的原則和要求來劃分的,當時受分封的人即位龐大,而且身份也是各不相同。這四個公爵諸侯國,在地位上都非常高,但是就實際貢獻卻非常有限,之所以這樣分封目的就是為了展現周王朝的寬宏大量,籠絡人心。之後是伯爵,伯爵和侯爵的分封大致相同,周代分封的伯爵諸侯國有吳國、梁國、鄭國、曹國等。其中也多是周王朝的宗室子弟和上古聖賢的後裔,地位相對較高,數量也是非常多。
  • 周王朝到底分封了多少個諸侯國?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階段,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後,進入西周,這個時候建都鎬京和豐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南)。因為各諸侯國在滅商的時候都有功,還順帶滅了一些其他諸侯國,中原地區幾乎被周王朝聯合其他諸侯部落所控制。《荀子·儒效》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宋國士兵那麼被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可以說是有著「高貴」的血統,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宋國,公元前1040年被分封為諸侯國,公元前286年滅亡,享國755年,在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中,是一個相當長壽的存在,國都是現在的河南商丘,歷經千年而未改其名,這樣的城市,那更是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周朝存在八百年(因周朝建立時沒有確切紀年,只能估計周朝存在八百年),有人說得益於周朝的分封制。後世的大一統王朝從來沒有超過三百年,有人說是因為郡縣制削弱了皇權(王權),那麼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 西周時期,哪些諸侯國的地位最高?他們的下場是哪樣?
    我們都了解,從西周建立之後,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大家,把土地和所屬百姓,分給貴族,王族和功臣,使得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地界,成立諸侯國,使周王室得到更好的發展與鞏固。史籍中有說,西周把天下分封,成立了七十一個小國,姓姬的有五十三人。
  • 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周武王姬發擊敗商紂王,建立西周之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先的疆域,又徵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為了掌握天下,周武王採取了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對於這些諸侯國來說,爵位在公爵到男爵之間,也即由高到低,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個檔次。
  • 西周分封了八個一等公爵諸侯,為何都沒有成為春秋大國?
    西周建立以後,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初封國地位平等,直屬中央管轄,但國君的爵位各有高低。周王朝將封國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分封的對象是周王室親族,功臣,上古先賢,還有一些邊遠的部落。
  • 龍嶺迷窟西周大墓的歷史原型是什麼 這個古墓的主人是誰身份揭秘
    《龍嶺迷窟》這部劇小編期待了很久,最近網絡上經常有網友在討論這部劇中的西周大墓,小編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那麼劇中西周大墓有歷史原型嗎?原型是誰的古墓?讓影視生活來告訴你們吧。
  • 分封制:王朝的雙刃劍,讓周王室強盛,也讓周王室衰敗
    可以說周朝的興旺是因為分封制,而周朝的衰敗也是因為分封制。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一開始分封制建立在了親緣關係上,所以對各個諸侯國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可到了東周時期,控制權不在,周王室成為了表面上的天下共主,實際上天下早就進入了混戰時代。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一 具體來說,芮國,是西周、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
  • 微讀二十四史 馮天瑜:西周封建
    (一)文王、武王、周公三次封建西周封建,一般說法有兩次(武王封建與周公封建),然此前的文王時期,已重視在王畿內用分封制使周人擴展領有的土地,這可稱之第一次封建。第二次封建在武王時,武王克商以後,並未消滅殷貴胄,仍封紂子祿父(武庚)於殷(原來殷商的王畿內),命弟管叔、霍叔、蔡叔為「三監」,監督武庚。
  • 西周長江流域最窩囊諸侯大國,戰國時被孫子輩楚國滅國
    西周將功臣名將姬姓子孫分封到各地,在長江流域有一個諸侯大國,幾百年後卻被孫子輩楚國滅掉。西周將姬姓宗室和功臣分封到重要地區,每個地區都有諸侯成為一方首領,管理小諸侯,徵討蠻夷。比如魯國和齊國在山東對付東夷和淮夷,燕國在北方對付遊牧民族,衛國在朝歌,晉國在山西南部對付戎狄。
  • 為什麼會西周會禮崩樂壞?諸侯國從城邦國家變成領土國家
    西周建立之初實行了分封制,建立了「八百諸侯」,但當時的諸侯國其實規模都是比較小的,本質上也就是小城邦。每個諸侯國的規模都很小,無論是管理的範圍,還是國家機構,規模都很小,大致就是今天的縣的規模。人口當然還遠不如今天一個縣的規模大。
  • 周王室的最終掙扎,當最後一絲土地分封之後,周天子也是寄居
    東周末年的周天子被秦國滅國擄走之時,還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嗎?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東周末年的周天子連僅有的一點土地也分封出去了。從那個時候開始,所謂的周天子便是一個寄居他人之下的名存實亡的周天子。為什麼說東周末期的周天子連最後的一絲土地都沒有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東周末年是如何將自己的最後一絲土地全部交出去的。其實在東周初期,也就是周平王東遷之時,周王朝的轄區還是較為廣闊的。雖然說無法和齊國、晉國等一等大國相比,但是也是屬於中等諸侯國的實力。
  • 西周初期,諸侯國的地盤有多大
    但或許會有人問了:那當年分封的那些諸侯國和王朝內部分給卿大夫們的採邑(當時還沒有工資這一說,為了維持臣子們的日常生活,周王室會給他們每人一座或幾座小城來收取租稅)呢,怎麼來說呢?這個周天子說了:那些諸侯國和採邑,當初是封給誰的,現在還是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