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南和發現明代崇禎年間墓志銘 反映清軍攻明戰爭歷史

2020-12-19 中國法院網

河北南和發現明代崇禎年間墓志銘 反映清軍攻明戰爭歷史

2019-11-26 10:58:09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劉桃熊

 

  記者從河北省南和縣委宣傳部獲悉,文保人員日前在該縣東三召鄉東三召村發現一盒明代太僕寺卿白象先夫婦合葬墓志銘,該墓志銘刻於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距今已有380年的歷史。

  該盒墓志銘上下兩塊均為正方形,長寬均為80釐米,厚18釐米,青石質地。銘文共1445個字,字體為楷體,詳細記載了白氏家族於明初自山西榆次縣遷居南和以來,家族傳承發展情況和墓主人白象先在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初授鴻臚寺序班,入侍經筵,後歷官光祿寺典簿、戶部山西司員外郎、太僕寺少卿、太僕寺卿。同時還詳細記載了白象先父親去世後,丁憂後歸隱家鄉,在家鄉積極抵抗清軍而遇害的事實。

  專家介紹,明崇禎十一年冬天,皇太極命多爾袞率領清軍越過長城,大舉深入,沿太行山和運河向南進攻,連下四十餘城。此時,丁憂在家的白象先任南和提調,他率領全城軍民死守南和,縣城被攻破之後,白象先大義凜然,寧死不屈,與夫人張氏罵賊而死,全家投井、上吊者數十口遇難。

  邢臺市文史專家蘭劍輝介紹,這盒墓志銘保存完整,銘文脈絡清晰,詳細記載了墓主人白象先的生平、宦海沉浮,以及明末清軍攻明戰爭的歷史事實。該墓志銘的發現,對研究明初遷民歷史,明末政治、軍事、文化現狀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相關焦點

  • 崇禎年間的大瘟疫導致十室九空
    關於大明王朝的滅亡,明廷內部原因是一方面,而天災的影響同樣極為致命,這場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的鼠疫,從西北一路蔓延至河北,造成北方各省軍民大量死亡,幾乎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李自成之所以能夠從陝西一路輕鬆殺入京城,滅亡明朝,便與此次瘟疫直接相關,而李自成大軍敗於清軍,可能同樣與這場瘟疫有關。
  • 河北臨城發現明代天順年間古石碑 距今550多年
    原標題:河北臨城發現明代天順年間古石碑 距今550多年 記者從河北省臨城縣文保部門獲悉,該縣文保人員日前在石城鄉寺莊村發現一通明代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所立古石碑,距今已有550多年。 該石碑青石材質,高125釐米、寬74釐米、厚22釐米。
  • 講述古代中國法治故事 河北隆堯發現明代萬曆年間碑刻
    隆堯發現明代萬曆年間碑刻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日前,記者從隆堯縣委宣傳部獲悉,該縣文物保護人員近日進行縣域文物普查時,發現一通明代「巡撫都察院禁諭明文」碑。該縣文保人員表示,該碑對於研究明代官府政令、民風民俗、商業形態等具有歷史價值。該碑位於隆堯縣魏家莊鎮公子村,高188釐米、寬86釐米、厚27釐米,碑兩面均有文字,碑文共2105字,大部分碑文清晰可辨。碑文顯示,該碑刻立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距今已有434年歷史。
  • 崇禎十一年清軍入寇的真相(二):陳新甲害死盧象升
    戳穿滿清修的《明史》的所有謊言,用明朝檔案重建崇禎朝歷史上一篇文章筆者已經論證過了,楊嗣昌並沒有謀害盧象升,分兵是因為清軍分兵兩路
  • 崇禎十七年歷史之十七
    四月二十一、二日,農民軍和吳軍展開了激戰,由於清軍猝然從陣中衝出,農民軍措手不及,吃了敗仗。李自成率騎兵數千急忙退至永平(今河北盧龍縣),各首領和散失的農民軍也乘夜回到了永平。二十四日,清軍和吳三桂軍追至永平。李自成因農民軍日夜戰鬥,疲乏已極,無法再戰,揮軍阻擊了一陣之後,放棄了永平,二十七日率軍回到了北京。至此,東徵失敗了。
  • 在明朝末期,崇禎把一個人關入了監獄,那個人在後來卻成為了皇帝
    所以當時的明朝夾在了起義軍與清朝之間,當時的明朝皇帝——崇禎每天都十分煎熬。在崇禎的九年的五月,崇禎正在忙著討伐起義軍,然而清軍卻在那個時候入關了。在那個時候,清朝的軍隊從獨石口湧入了中原地區,他們進入了河北地區。
  • 開門見煤山:崇禎皇帝17年殫精竭慮,仍阻擋不住大明王朝走向衰亡
    當然崇禎也存有諸多明顯的弱點,他剛愎自用、獨斷多疑;誅殺閹黨,整理朝綱,卻又對文武將官心存疑慮;他增加賦稅,用於平叛抗清,卻造成更多不堪重負的貧民揭竿而起……崇禎懷有中興之志,殫精竭慮,卻始終無法扶正將傾之大廈。明王朝在崇禎在位的17年間加速了衰亡。
  • 董其昌《吳來儀公墓志銘》及《濬路馬湖記》創作年代考
    崇禎年間,袁崇煥即曾為薊遼督師,而「薊遼督師」僅是「薊遼總督」屬官,亦可窺知吳氏地位之顯赫。結合吳用先天啟四年至五年間,「薊遼總督」履歷,故此墓志銘應是董其昌於天啟五年(1625)左右書寫。具體何時,下文考據《淮安府濬路馬湖記》詳細分析。
  • 南安發現進士兄弟寫的墓志銘
    鯉城發現明代兄弟進士古大厝追蹤  早報記者朱彩雲  早報獨家報導了泉州發現明代一對進士兄弟的古大厝(詳見3月3日A9版《四百年前古大厝重新「說話」》),巧的是,進士兄弟為祖父母所寫的墓志銘近日在南安霞郊被發現了。  可是,兄弟倆是哪裡人?
  • 被傳染病改變的歷史: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
    李自成的部隊在京城只呆了短短的43天,就被清軍逐出了北京。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被迅速傳染的鼠疫逐出了北京。 崇禎時期的河北鼠疫流行從南部向北部擴散,又因李自成部的流動從山西北部傳入河北北部,呈現南北兩頭向中間傳染的趨勢。
  • 武安這塊清代貢生的墓志銘反映了一夫一妻和門當戶對
    2010年5月,武安出土了韓一清夫妻的墓志銘,韓一清為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年歲貢。因為他只是個歲貢生,也沒有做過官,在縣內只算個有學問的讀書人,而且像他這樣的「五貢」出身的人很多如牛毛。基於此,在縣誌裡沒有收錄其墓志銘。
  • 泰順3000年|你稔熟泰順方言詞彙「拉天」等,卻不知隱藏在其中的歷史
    人類是淡忘歷史的動物。古往今來,曾經是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曾經是經天緯地的風雲人物,最終或許都會被世人遺忘。但是,有一樣東西,它能永久地承載著歷史。它是歷史的「活化石」,它是「無字天書」。它在漫長的時空中,經過口耳相傳,頑強地保持著對歷史的最本真記憶。   這就是方言。它具有頑強的記史能力。泰順方言也不例外,其中不乏有一些詞彙,至今仍保留著對過去歷史的一種樸素記憶。
  • 順治說明朝如重用此人清軍必亡,紅夷大炮是如何埋葬大明帝國的
    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結黨私營,而徐光啟引進西洋「奇技淫巧」遭到保守派大臣的彈劾,復職僅4個月的時間就被罷免。不過徐光啟送往前線的紅夷大炮卻在袁崇煥的寧遠大捷中發揮巨大威力,並被天啟皇帝封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崇禎二年,皇太極領兵入關,兵鋒直指北京城。
  • 明朝巡撫墓志銘現身即墨 藏身老屋40餘年
    「這是明朝末年山西巡撫宋統殷的墓志銘,對研究即墨乃至青島的歷史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陳副館長撫摸著石板上的字激動地告訴記者。記者看到,該墓志銘是一塊方形的石板,邊長約80釐米,字跡已經模糊。曾任過戶部郎中及淮安知府的宋統殷,於崇禎三年(1630年),任山西巡撫,成了封疆大吏。     崇禎五年,只當了兩年巡撫的宋統殷,受到當時的丞相周延儒的迫害,辭官回到宋家官莊村。兩年後,53歲的宋統殷離開人世,被安葬在宋家官莊村的村前。1966年,宋統殷的墳墓被挖,宋祚修的父親把這塊墓志銘運到這棟房子的屋簷下。當時這座房子剛蓋不久,怕墓志銘被別人發現,他們一家鎖上大門搬到別處居住。
  • 大明這位皇帝兩度入獄,短暫一生牢中度過24年,比崇禎還骨氣!
    但其實這並不是明朝真正徹底滅亡的時間,因為1644年崇禎自殺之後,明朝的宗室還在江南建立了南明政權,這之後還出現了四位明朝的皇帝。崇禎帝死後福王朱由崧被部下擁立為新帝,不過,次年朱由崧就被清軍俘虜並死去。在朱由崧死後,朱聿鍵這才被鄭芝龍、黃道周等大臣擁戴稱帝,也就是歷史上的南明隆武帝。
  • 明代兵部尚書袁可立墓志銘
    《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文出自明崇禎年間首輔孔貞運,字為明末著名書法家門生王鐸書丹,工部尚書靳於中篆蓋,內容十分詳實可考,能補清人修撰《明史》之偏見和不足
  • 明代崇禎青花瓷,一幕幕生動的寫生畫,皴染畫法元年
    大家好,為大家介紹一下明末那個亂世的青花瓷器,先看一個崇禎官窯瓷器(見下圖)。再來看幾個崇禎官窯。圖1崇禎人物紋尊第三點,線條比較粗,這是明代的風格,區別於青代早期,凸顯恢宏大氣,看兩個清代的,感受一下這種差別。
  • 明朝滅亡時,其實力仍超過李自成大順政權和關外清軍
    實際上,即使在明朝滅亡的崇禎年間,無論大順政權還是滿清政權,實力都遠遠不如明王朝。 明朝軍隊數量明顯佔優 僅僅看「九邊」駐軍,也就是明朝為防禦蒙古、清軍南下而在北部邊塞設置的九個軍事重鎮。
  • 國網南和縣供電公司員工孔振行、高振興獲邢臺銀行杯「南和好人...
    近日,國網南和縣供電公司員工孔振行、高振興兩人在南和縣邢臺銀行杯「南和好人」評選活動中以無私救助摔傷老人的感人善舉和數十年如一日的愛崗敬業精神感動了南和百姓,於11月6日邢臺銀行杯「南和好人」頒獎典禮上,被授予「南和好人」稱號。
  • 崇禎與袁崇煥之間的死結是什麼?當初袁崇煥為何要擅自誅殺毛文龍?
    對於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成了其身上的爭議焦點;對於崇禎殺袁崇煥,也激起了歷史的滔天巨浪。 袁崇煥的「五年平遼東」許諾,竟然是說著玩,當後金兵打進來,崇禎徹底急眼。當時就有人評價說:「清軍強盛,所向無敵。明無一勝,大清無一負,獨將軍受事後,稱稍稍敢仰視。」《東江疏揭報節抄》。此後隨著戰功積累,「數年間,屠殺萬餘奴,獻俘數十次。」明朝高層對其表現十分滿意,說他「渾身是膽,滿腹皆兵。」、「好大將才也」(《 東江疏揭報節抄》) 此後他升為練兵遊擊、總兵官,平遼將軍,左都督並賜尚方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