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口氣給6歲女兒報了10個輔導班,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了嗎?

2020-12-15 大思英語

在11月5日剛收官的《告訴世界我可以》中,6歲的女孩甜心,對「樹洞」悄悄說了這樣的心裡話:

你喜歡媽媽在家嗎?

——不喜歡,因為媽媽不在家,我還可以玩一會兒。

你覺得爸爸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不好的人。

簡單的回答,卻是帶著孩子最真實的情緒。但凡是有孩子的媽媽,聽到這回答,心裡也會不好受吧。

這不,這娃的媽媽在鏡頭的另外一邊就已經情緒崩潰,潸然淚下。

兒童教育專家錢志亮曾說:

親子關係大於教育,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把親子關係建立好。

當你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卻發現孩子和你越走越遠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讓孩子難受了。

1、控制欲強的養育,只會讓孩子充滿壓力

與其他國家的父母相比,顯然中國式的父母的精神總會比較「緊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中國每個家長的心願,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生又如何?

有人會說做父母的都這樣,但你知不知道,當付出用力過猛的時候,給孩子帶來反作用帶來的反作用會有多大?

甜心媽媽就是這樣——她一口氣給6歲的女兒報了10個輔導班:主播、模特、英語、滑冰、畫畫、中國舞…

當甜心開啟新的一天,其實也是她最難熬的一天。

從早上9點出門,到晚上7點多回家,她不是在上課,就是去輔導班的路上,連吃飯都是在車上解決。

在這樣高強度的日常規劃下,甜心上課都比其他孩子多了份憂愁,眉頭都皺成它不應該有的樣子。

這個時候她還不知道,媽媽已經著手安排她明天的日程了...

安排日程就算了,媽媽還插手企圖控制甜心的朋友圈,試圖讓孩子交上「優質的好朋友」:

甜心的生日party上,媽媽精心挑選了她認為值得交往的朋友,並指使甜心充當主持人,同時接待其他小朋友,可憐的小甜心,活像個被操控的小機器人。

心理學家李雪曾經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媽媽對甜心的強勢,往往分兩種情況:要麼是包辦,要麼是控制。

6歲的小甜心,雖然不知道如何反抗,但逐漸對父母產生的疏遠和躲避,從這張稚嫩中帶點憂愁的臉蛋上就能看出來了。

2、你越想控制,孩子越想逃離

此前,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對待父母的態度↓

調查顯示,極度反感父母和喜歡自己父母的比例,竟然成了兩個極端!這組數據也驚醒了許多父母,深以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全部,將所有愛傾注在他身上就會有所回報,殊不知,孩子卻在心裡默默給父母打上了「不合格」標籤。

這讓我想起《奇葩說》一期辯題:「如果有一個按鍵可以為孩子定製完美人生,你願意按嗎?

看似只是個辯題,其實某種層面來看,在中國,很多父母確實試圖插手甚至控制孩子的人生,參加各種培訓班,用功讀書考上好大學,考進體制單位,甚至結婚生子...

在父母看來,這就是他們想要的完美人生,但他們卻沒想過,原本是屬於孩子自己的人生啊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王菲對她兩個女兒的養育。曾有媒體採訪王菲,問對兩個孩子,怎麼去把握「控制與自由」兩者之間的尺度。

王菲回答說:「對孩子的保護欲及擔憂只存在於嬰幼兒時期。過了這個階段,就把她們視為獨立個體,與她們相處和交流。

反觀甜心的媽媽有意識到自己在控制孩子嗎?

顯然並沒有,她對著鏡頭直言不諱:「希望我的孩子以後可以不用像我和她爸那樣辛苦,為此我們想努力給她創造好一點的條件。」

只是她不知道的是,這種擔心和焦慮,已經演變成了對甜心過度的控制。這樣密不透風的愛將甜心步步緊逼,令人窒息的控制實則讓甜心根本無法喘息。

愛就像手中的沙,握得越緊,越容易流失。

如果一直把孩子培養在溫室裡,那如果哪一天他必須靠自己獨立走出溫室的時候,作為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還能經得起外面的風吹雨打嗎?

3、發現和接納,是父母唯一的解藥

說實話,在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為孩子焦慮的父母,在每個父母身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試圖去控制孩子的影子。

但「孩子不僅僅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更是獨立的個體」這句話不無道理。這一點是我們中國父母很少能夠切身意識到的,但也不代表沒有這類父母。

就像在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中,10歲的椒椒,每個周末和甜心一樣也穿梭在各個輔導班裡:架子鼓、管樂、合唱團、擊劍、編程...還取得了不少成績。

但和甜心不同的是,當節目組讓椒椒給媽媽打分時,他非常爽快地給媽媽打了10分!

同樣是上了一天的興趣班,為啥倆娃心態差別這麼大?

看完椒椒媽媽給兒子說的話你就知道了:

親愛的椒椒:

「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傑出的人其實都是少數,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爸爸媽媽希望在未來你能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能在生活裡找到自己的樂趣,遇到低谷的時候能夠戰勝自己,做一個即使生活平凡也能活得出精彩的人。」

——爸爸媽媽

這是椒媽在教育兒子過程中給予的最大的尊重,也是椒椒得到最舒適的父母的愛。

椒媽用行動給其他父母證明了,挖掘孩子的天賦和能力,幫助孩子找到興趣所在並推波助瀾,激發孩子發自心底的,對各種事物的喜愛,才是父母要做的事兒。

寫在最後的話:

是的,父母最好的身份是「孩子的引領者」,而不是「孩子24小時的監工」。

即使作為父母的你現在還做不到,但你依然要明白: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他自己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所以與其掌控孩子的生活,還不如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心態,放手讓孩子自主選擇,而不是等到自己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到頭來卻怪孩子不會飛。

孩子在路上磕磕碰碰,至少還能經一事長一智,而你只需要及時引導和給予幫助,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完整而優秀的人。

相關焦點

  • 媽媽一口氣給6歲女兒報了10個輔導班,孩子就贏在起跑線了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中國每個家長的心願,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生又如何?有人會說做父母的都這樣,但你知不知道,當付出用力過猛的時候,給孩子帶來反作用帶來的反作用會有多大?甜心媽媽就是這樣——她一口氣給6歲的女兒報了10個輔導班:主播、模特、英語、滑冰、畫畫、中國舞…
  • 「媽媽,我會很累的」給孩子報這麼多課外的輔導班,真的好嗎?
    女兒含淚懇求:我還是個孩子,別讓我學這麼多東西,我會很累的在短視頻平臺上,有一名寶媽發布了一則視頻,並配文道:「媽媽為了自己的虛榮心,為了讓你成為成為我的驕傲,讓你學鋼琴、模特、舞蹈,卻從來沒有想過你才四歲,還是個孩子,你也會累。」而她的女兒在畫面中眼含著淚水,聲音中透露著難過與疲憊:「媽媽,我還是個孩子,你別讓我學這麼多東西,我會很累。」
  • 贏在起跑線?你可能理解錯了!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是夠了,在北京海澱不夠。我認識的一位媽媽,給孩子報了3門學科的補習班和5個才藝素養班,把孩子放學後和雙休日的時間全部填滿,自己也辭職當起了全職媽媽。她說:和孩子班上的其他同學相比,我這報的班還算少的呢,再不報班就要輸在起跑線了!
  • 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還是做個佛系媽媽?為什麼給孩子報輔導班?
    你聽說過海澱媽媽嗎?聽說過順義媽媽嗎?你給孩子報輔導班嗎?現在教育講究全面發展,許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這種輔導班焦慮症不止普通人,明星也有,黃曉明老婆就在某節目中大談「育兒經」,才3歲的小寶貝,每天就要上5門興趣班。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孩子報七八個課外班就能贏在起跑線上?
    一年花費好幾萬 效果不好說 時間被擠佔孩子報七八個課外班就能贏在起跑線上?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錢琨)課程同步輔導班、新概念英語班、外教口語班、作文班、樂器班、舞蹈班、畫畫班、體育班……不少家長給孩子報了各式各樣的課外班,有的孩子甚至要在七八個課外班之間奔波,周末時間全部被佔用。「課外班真的多多益善嗎?不給孩子報課外班孩子是不是就會落後了?」近日,市民王女士向記者道出心中的疑惑。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可贏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我有一位做小學校長的朋友,前些日子因為出差路過他所在的城市,就約他一起吃了個飯。吃飯期間我這位小學校長朋友的電話一直響個不停。吃完飯後,他有些抱歉地對我說到,快要開學了,所以有很多孩子的家長打電話給我希望我幫他們的孩子分一個好班。我有些好奇地問道,現在小學班級就開始分重點班和普通班了嗎?
  • 媽媽給6歲小女孩報10個興趣班:「我小時候不補課,輕鬆考上985,為什麼我孩子卻不行?」
    最近,有一位杭州6歲小女孩的日程表引發了巨大爭議:在這張課表上,每天都排得滿滿當當。▼女孩媽媽表示,這都是她一手籌劃的,現在競爭壓力這麼大,身邊的家長都在給娃報輔導班,為了不讓女兒輸在起跑線上,一口氣給她報了10個興趣班:模特、英語、主播、畫畫、舞蹈……早上9點出門,到晚上7點多回家,孩子不是在上課,就是去輔導班的路上,連吃飯都是在車上解決。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之前,家長們應該看看這幾個內容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幾年,最常掛在家長嘴邊的話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謂的起跑線就是從以前的學習第一變成了現在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瘋狂的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把本該自由快樂的童年安排的滿滿的。
  • 「贏在起跑線」傳遞給孩子什麼情緒?
    他們一個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千方百計地想讓孩子們「贏在起跑線」,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就像填鴨子一樣,填滿了孩子的時間表。為了孩子的成長,疲憊的父母們都十分的焦慮,不知道他們是否想過,焦慮的父母會給孩子傳遞什麼?
  • 1歲孩子近視100度?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家長,窮的吃不起飯
    話說回來,現在家長們太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各種補習班、早教、興趣班等全部一股腦的塞到孩子身上。不僅孩子精神壓力很大,家長的經濟壓力更是山大。養孩子所需的巨大成本,成為現今很多年輕人不要孩子的重要原因。那麼家長的經濟壓力有多大呢?
  • 孩子的周末被補習班填滿,興趣班越來越低齡化,娃贏在起跑線了嗎
    這樣的補習班,對孩子來說真的有意義嗎?孩子連自己為什麼上補習班都不知道,這就叫贏在起跑線上?興趣班、補習班越來越低齡化已經是一個趨勢,並且愈演愈烈。孩子早晨睜開眼就去學校,晚上直到累到睡著的時候還沒回到家裡,家長嘴裡喊著心疼,但課還是要繼續上。
  • 4歲孩子的媽,堅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童年很短,開心就好!
    都說現在的孩子一定要學習一項樂器,練習一項體育項目,當各個項目按價位排序的時候你發現鄙視鏈底端的都讓大部分家長喘一喘。10個小朋友就有6個會鋼琴,2個會古箏,1個會架子鼓,以前的學校聯歡會,只要會個樂器,就能上臺獨奏,全身閃耀光芒,現在但凡有個演出機會,大家都要排隊抽號,誰還不會幾樣吹拉彈唱?
  • 報輔導班是揠苗助長,還是幫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要記住這兩個字!
    以前的社會擁有本科學歷的人很少,比本科學歷高的人更是寥寥無幾,而當下社會已與前幾年截然不同,因為高校擴招,國家想讓更多的孩子上大學,所以擁有本科學歷早已見怪不怪,許多孩子的家長在這種形勢下,也是越來越著急,覺得孩子從小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可是,這樣的教育方法真的對嗎?
  • 贏在起跑線算什麼?香港家長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紀錄片裡,印象深刻的是一個二胎媽媽lrene,她的大寶一歲半了,二寶還在肚子裡。 她說,因為生第一個孩子毫無準備,現在感覺兒子與同齡小孩相比,竟然落後一大截,導致兒子到現在還沒有被幼兒園錄取。 啥?一歲半就要送幼兒園?小莉忍不住想吐槽這個節奏帶得有點快,結果這位二胎媽媽在放狠話——妹妹要贏在子宮裡!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早教、興趣班、培訓班,最終傷了誰?
    「三年級開始作文寫不好,毫不猶豫的給他報作文班!」「他班同學大多都在報奧數,我也趕快給他安排上!」「都說孩子大些,免疫力提高,不易生病,可他為什麼常常感冒不斷呢?一定是體育鍛鍊太少了,我又給他報了藍球班,要多加鍛鍊才好!」「可孩子今天突然跟我說,他不要再上任何培訓班了,你說我能不生氣嗎?」
  • 極限男人幫6個問題扎了無數父母的心:怎麼才算贏在了起跑線?
    高三的學生們站在操場上同一起跑線,男人幫六個人每個人問一個問題,如果答案是有,即可向前走6步到達下一條線,如果答案是沒有,原地不動。這六個問題是:1、你的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2、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3、父母是否讓你持續的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並且現在還保持著一定水準?
  • 父母不顧孩子想法、盲目報補習班,就算贏在起跑線,也會輸在終點
    在印度電影《起跑線》中,印度中產夫婦為了讓女兒上名校,買了昂貴的學區房,來回反覆折騰,只是為了鑽政府的空子給女兒爭取到一個入學名額。那麼,「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到底是否正確?相信大多數家長在最初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神童,比自己小時候聰明多了,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就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班,音樂舞蹈美術口才,圍棋跆拳道等等,總之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孩子培養成通才全才,讓孩子比別的孩子優秀。但當我們的孩子真的掌握各項技後,就真的把其他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了嗎?
  • 如何做孩子才不會「輸在起跑線」?父母必須懂得這三點
    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折磨著家長更折磨孩子豆豆九月份就要上一年級了,她媽媽特別緊張,假期不僅給她報了幼小銜接班,還報了寫字、畫畫、語言表演班,這還覺得不踏實,打電話問我是不是應該再報個英語班。我很好奇,孩子不過才一年級而已,學習生涯剛剛開始,她為什麼那麼緊張焦慮呢?
  • 5歲兒子花掉了我10年積蓄 輔導班、冬令營、擇校費……
    -輔導班報班,一定要報班,刻不容緩!前前後後跑了十幾個教育機構,課程太難,不去!孩子不喜歡,不去!老師太水,不去!終於看到一家還不錯的英語輔導班,「外教對話」每小時300元,90節課兩萬五還是優惠價!這亮瞎貧窮雙眼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