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持久戰#
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詞彙量1500夠不夠?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是夠了,在北京海澱不夠。
我認識的一位媽媽,給孩子報了3門學科的補習班和5個才藝素養班,把孩子放學後和雙休日的時間全部填滿,自己也辭職當起了全職媽媽。她說:和孩子班上的其他同學相比,我這報的班還算少的呢,再不報班就要輸在起跑線了!
其實,不只是在中國,世界人民都處在這種焦慮中。美國有個媽媽,寫了本暢銷書叫《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展示了即使在曼哈頓,再有錢的貴婦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育兒焦慮。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已經成為了所有家長的焦慮,可是在我看來,有些家長並不理解什麼是「贏在起跑線」。
跑得早,後勁足嗎?
人生是場長跑,如果所有人的跑步速度都一樣,那跑的早真的是個大優勢。可現實情況是:跑得早能讓你贏起跑線,但是你真的領先不了多久。
心理學家們曾經進行過一項大規模研究,選擇了50個以早教為特色的幼兒園,和50個以玩鬧為主的傳統幼兒園,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期的追蹤研究。
剛開始,早教幼兒園出來的孩子,學習水平更高,這很容易理解,畢竟學的早,這也很符合家長們的期待,可謂是贏了起跑線。
但是到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早教幼兒園出來的孩子就沒有學習優勢了,成績反而低於傳統幼兒園出來的孩子。
類似的研究有很多,現在學術界已經達成共識:早教帶來的優勢會在一到三年內被追上,甚至可能會被反超。
所以,就提高學習成績來說,在最好的情況下,早教沒用;在很多情況下,早教有害。
如果僅僅是沒用也就罷了,早教還損害了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高普尼克是美國加州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暢銷書《園丁與木匠》的作者,她認為,兒童在六歲以前,真正的任務不是什麼學習讀書寫字和做數學題,而是玩兒。
玩就是兒童的學習方式,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探索世界,學會分享,學會怎樣跟人相處。
那些從小就進行艱苦卓絕的訓練,後來卻因為抑鬱自殺的悲劇還少嗎?那些學習成績好,卻不會和人相處的人還少嗎?你希望你的孩子跑得早將來卻跑不動了嗎?
正確的做法不是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生怕孩子落後,而是讓孩子健康地發育成長,等到了合適的時候,再去學那些東西。
贏了起跑線,將來換賽道
贏在起跑線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現在贏在起跑線,萬一將來換賽道了呢?人生是場長跑,你哪裡知道現在給孩子培養的技能,將來還會不會有用?你現在給孩子培養的興趣,是他真正的興趣嗎?
前幾年虎媽蔡美兒寫了本《虎媽戰歌》,轟動一時。她給自己的兩個女兒立下各種嚴格的規矩,其中一條就是必須練好鋼琴和小提琴。兩個女兒從小嚴格練琴,表現得確實很好,但是二女兒Lulu 在13歲這一年,進行了反抗,再也不練琴了——因為小提琴是媽媽給她選的,不是她自己選的。
這不是個例,很多家長幫孩子選了興趣班,但是當孩子成年了就再也沒碰過。
抱著培養技能的心態就更不可行了。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大學選了熱門的金融專業,結果還沒畢業風頭就過去了;聽說程式設計師是個好職業,花了錢,報了班,還沒學精通,就快過氣了。
老一輩的人,喜歡說「一招鮮,吃遍天」。但在這個時代,提前讓孩子學個什麼技能,將來靠它領先其他人,註定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面對這個迅速變化的時代,你應該做的是培養孩子底層的能力,那些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都能吃香的能力。這些能力或者是性格優勢、或者是思維能力、或者是學習能力,拘泥於某個興趣、某個學科、某個技能,便是落了下乘。
贏在起跑線的重點是「贏」
你一定見過有些孩子,從小一路優秀,進入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總是班級前幾名。
除了羨慕他們的聰明,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些什麼呢?答案是:「贏」帶來的心理優勢。
到底有什麼優勢呢?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老鼠社會是有等級差異的,地位低的老鼠面對地位高的老鼠很慫,不敢和他們搶食物、配偶。
浙江大學的胡海嵐教授則幫助這些老鼠實現了逆襲。她用雷射刺激了地位低的老鼠的大腦,然後這隻老鼠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擊敗了地位高的老鼠。
更重要的是,當這隻地位低的老鼠在藉助外力的幫助下,六次成功逼退了比自己地位高的老鼠以後,這隻地位低的老鼠就再也不怕其他老鼠了。也就是說,即使不再用雷射刺激老鼠,它也敢於向地位高的老鼠發起挑戰。
胡教授總結到,先前六次勝利經驗,重塑了小鼠的大腦結構。原來地位低的老鼠不再像以前一樣,消極後退;相反,它有成功的信心,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同樣,那些從小一路贏的孩子就擁有這種成功的信念,他們成功的次數遠比六次更多。他們對自己有更高的期待,他們相信自己能行。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實力很強,申請哈佛但是被拒絕的人,也拿到了和哈佛畢業生同樣的工資。而那些實力很強,不敢申請名校的人,工資則不如哈佛畢業生。這項研究同樣證明了野心的重要性。
這些才是贏在起跑線的真正意義:讓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一種勝利的感覺,培養一種我能贏的野心。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劉嘉認為:成功=對偉大的渴望+用勝利來澆灌。對偉大的渴望就是培養孩子的野心,用勝利來澆灌就是讓孩子體驗贏的感覺。
所以,贏在起跑線,不是讓孩子參加早教軍備競賽,報各種輔導班;而是讓孩子從小體驗「贏」的感覺。
這種「贏」的感覺,不一定非得是成績好、表現好,而是把事情做成的感覺。也可以是一些小事比如:靠著自己的動手能力給寵物做了個家;幫爸爸媽媽做了盤菜;在班級裡給大家表演個節目;哪怕和小夥伴們玩遊戲,假裝自己是孫悟空都有用……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讓你的孩子從小體驗「贏」的感覺,比什麼輔導班都有效!
我是子安,心理學研究生,每日分享學習乾貨。關注我,一起看透複雜人性,破解心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