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過猛的教育並不一定能贏在起跑線,也可能半途翻了車

2020-11-27 科技生活快汛


有一種人,他的痛苦並不是來自於經濟、健康或者感情的煩惱,而是來自與身邊人的對比,一旦在哪一點上出現相形見絀的跡象便滿腔妒火。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不承認這是虛榮心作祟,但除此之外,卻又找不到更合適的理由。

虛榮和妒忌隨著年齡的增長隱藏的越來越深,當他們覺得自己這條鯉魚很難再跳出龍門之時,便將壓力給了孩子,畢竟逼孩子成材比逼自己容易的多。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朋友小張有兩個孩子,她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天都悶悶不樂,後來通過交談終於知道了她的煩惱:同事的孩子和她兒子同班同學,但差距過大。同事的孩子太過於優秀,上各種興趣班從沒說過累,成績名列前茅又獲獎無數,這讓家長引以為傲。而自己的孩子成績一直中遊,不論怎麼努力都沒有什麼改觀。每次她同事在辦公室總是滔滔不絕的將自己的喜悅和自豪感分享給同事的時候,小張都就覺得很窩火,尤其是當她同事被作為成功的典型請到學校分享育兒之道,小張更是不開心將怒火發到孩子身上,每天都說大兒子沒出息,對他的教育是徹底的失敗。

有一次忍無可忍了,小張萬般無奈的放下尊嚴向同事請教經驗,她不想讓小兒子再重蹈大兒子覆轍。她同事告訴她,造成今天這種後果是大兒子小時候沒"贏在起跑線"造成該的。如果要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從學前班開始就要做好計劃,注重智力培養,除了大量的閱讀之外,還要學習數學、圍棋和樂高開發智力,孩子一旦在哪個方面落後了,以後很難彌補,因為大家都在拼命學,所以從小一定不能放鬆。小張認為認同這個道理,自己的第二個孩子剛上幼兒園就給報了多個課外班,除了數學、圍棋、樂高之外,她又給孩子報了作文培訓班、舞蹈班,她認為孩子苦一點並不要緊,但一定不能落後。未來孩子知道這一切,一定會感激自己目前所做的一切!

接下來的幾年,她們在教育孩子這方面算有了共同的話題,小張的同事的大兒子已經讀了高中,成績仍舊一如既往的優秀,除了工作之外,她同事總是不厭其煩的拿出手機給同事分享孩子得到的各種獲獎證書,自豪感溢於言表。受這位同事的指導,小張一直按照這位家長的"成功經驗"教育小兒子,每天給剛上幼兒園的小兒子安排了超量的學習任務,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上個月,她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停掉了大部分課外班變得佛性了,也不再有嫉妒和苦悶了。問其原因,她無可奈何的對我說,她的那位同事,那位"成功家長"的孩子上個月跳樓了,沒救活。跳樓之前,孩子還剛獲得了校獎學金,同學老師都表示沒有看出異常,唯一的異常就是他在日記本最後一頁寫了"失去自我、太累了......"幾個潦草的大字。事發之後,所有人都不敢相信這樣一個品學兼優、開朗陽光的孩子以這樣的方式發出抗議,任何跡象都沒有,他從來沒有喊過苦和累,連自認為對其很了解的父母都不相信活潑好動的兒子怎麼會如此想不開。所以,別迷信你的眼睛能洞穿孩子的內心,很多時候,你能看到的只是孩子想讓你看到的一面。

這是真實的案例,身邊相似的悲劇一幕又一幕的上演。有人為這個悲劇搖頭嘆息,有人心如刀割,但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仍舊我行我素的繼續著自己"壓迫式的"教育之道。他們固執的認為,只要為了你好,所有的方式都是合理的。所有家長之中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所有的個例並不具代表性,他們不相信這種悲劇會降臨自己的頭上,那些悲劇的案例只因孩子心理太脆弱,是這樣嗎?在每一個悲劇還沒有發生之前,那些家長也曾這麼認為!

一,為了成績,他們的健康一地雞毛。

"贏在起跑線"讓我們的社會家庭無時無刻充滿著焦慮。大多數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缺乏基本認知,他們並沒有細緻認真的分析孩子的喜好和天賦,往往都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孩子需要什麼。在這種自以為是的主觀判斷下,他們又犯容易跟風的錯誤。比如某個孩子報個鋼琴班,他生怕自己孩子在音樂方面落後了。於是在各種教育機構的瘋狂推薦下,抓住了學鋼琴"最關鍵時期",接著他們會發現各種學前教育及樂高、跆拳道、遊泳、圍棋、舞蹈、美術......都表示要抓住學習關鍵時期,一旦錯過終生難以彌補!這讓家長們如坐針氈,心裡想的全都是如何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

販賣焦慮成了投機者的生意,他們只用一個"贏在起跑線"口號就讓年輕人毫無抵抗力,讓這些家長的行為和那些在保健品店門口排隊領雞蛋的老年人如出一轍。一旦被焦慮所控制,這些家長就給孩子帶上了沉重的枷鎖,壓得他們無法呼吸。他們沒有心思再關注健康狀況,缺乏運動成為常態,從小學開始,周圍就有不少學生帶著厚厚的鏡片。那些沒有報興趣班的孩子就擁有童年嗎?並沒有,他們也時時刻刻都活在其他孩子的陰影中,一旦背上書包,便被學習牢牢的禁錮了,孩子被家長焦慮束縛的同時,他們的健康狀況不忍細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看一組網絡數據僅供參考:目前我國青少年近視率世界第一,2018衛計委數據統計,我國近視人口達6億,6歲兒童近視率14.5%,小學生平均近視率36%,六年級近視率60%,初中近視率平均71.6%,根據最新數據,高三學生89%都患有近視,且數據逐年升高。

另外,根據網絡數據,有專家對1280名3-18歲受訪者隨機抽查,進行了骨齡、骨密度、體成分等體質監測統計分析。除了心肺功能弱、心率恢復慢、耐力差等傳統性體質問題外,骨密度低於同年齡標準值的高達803人,半數以上都不合格,而女生體質80.8%以上都不達標。這普遍說明現在孩子戶外運動鍛鍊較少,體質較差,這些冰冷的數據似乎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儘管大多數家長都表示更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可是他們的做法卻是更關注孩子在學習方面有沒有落後。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家長在朋友圈文字狀態:身體健康是1,其他一切都是0,沒有1,後面再多的0都沒有用。而實際上,他從不讓孩子從興趣班走出來鍛鍊。六百度的近視加上肥胖的身軀讓孩子整日萎靡頹廢,當孩子提出要踢球的想法都會遭到呵斥。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在他們的觀念裡,除了學習,其他的一切都是荒廢了學業。

多少家長都是如此的言不由衷,既讓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他們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拼命想讓孩子贏。而實際上,即使孩子得到了家長想要的那個獎盃,他們也沒有力氣站上領獎臺了。

二,熱衷對比,讓孩子的壓力不堪重負。

"別人家的孩子"是個陰影,這曾經在網絡引起共鳴,所有人都說自己被這個強大的對手虐的體無完膚,這種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學習努力從不叫苦喊累。各方面都遠遠碾壓你讓你自慚形穢、無地自容。

無論怎麼追趕,都超越不了父母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那個優秀的孩子是你成長中的陰影,打擊你的自信,讓你心力交瘁,倍感疲憊。

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83.4%的受訪家長有過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孩子作比較的行為。父母就是這麼熱衷對比,讓"別人家的孩子"不斷打擊你的自信心,除了拿別人和自家孩子對比之外。還經常拿自己的閃光點和孩子對比。但凡孩子哪裡存在不足,便遭到打擊和嘲笑的案例比比皆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數至上的時代,總不乏家長在追求分數的道路上喪失了理智,分數是萬能的,家長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看到孩子考滿分,如果還不滿意,那就多考幾科滿分。即便你考的很好,他們還能找到比你更優秀的孩子。成績一旦達不到他們的期待,孩子的其他的長處都可能成為被吐槽的點。比如:長得人高馬大有什麼用?成績不如某某某。以此類推,他們會常說打球打得好、唱歌唱得好有什麼用......這種槓精邏輯讓孩子無地自容,甚至想不出更好的理由反駁,成績不盡如人意的孩子在生活中似乎毫無價值可言。

作為父母,我們很少能看到身邊的家長們能夠合理恰當地評價孩子的不足,並給予精神上的肯定和引領,他們聽不進任何理由,成績一旦比不過身邊的孩子,很多家長就心存怨氣將壓力施加給孩子。在平時生活中,孩子們隨時隨地都要面對家長理直氣壯的質問:為什麼別人能考好,而你考不好?而老師也可能會說為什麼別的孩子會做的題,而你不會做......其實我們都明白,學習並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給孩子點壓力無可厚非,但任何問題都講一個度,大多數家長的問題都是加深了這個度,孩子只能卑微的按照家長的意願更加刻苦的學習,承受的壓力究竟有多大,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

父母把自身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拋開孩子的個體差異因素去和別人家的孩子談對比無異於耍流氓。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在父母的對比之下能消除自身的不良情緒獲得鬥志,也有可能一蹶不振,放棄努力和拼搏。每個人都不喜歡被否定,家長也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為什麼要採取一個自己都接受不了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因過度追求分數幾乎要把孩子給逼瘋尋短見的家長大有人在。據中國官方公開報導的一組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以上海一組數據參考:上海地區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每個家長是否應該捫心自問,是誰將這些孩子逼上了絕路?這些冰冷的案例之後,究竟能引起多少家長的反思?

,屈服教育,道德綁架讓孩子們無處可躲

"全面發展"被很多家長喪失了理智,他們竭盡全力讓孩子成為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一旦看到孩子某些方面稍微有點不足,便病急亂投醫,實際他們這麼做只是緩解了自己的心裡焦慮而已,至於結果、是否適合孩子、孩子心理感受這些問題大多不在家長的考慮範疇之內。比如他們認定學習樂器算一技之長,而孩子天生身強力壯愛運動,那麼他們有一百種理論說服你學樂器而不是學運動項目,並用自己地位優勢去替你做決定。無論孩子願不願意,只要家長自己主觀覺得對的就可以敲定,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了你好"你就不能質疑,一切服從並認真的去做好某件事,事實只是滿足家長的心理需求,他們利用地位的優勢,既要對方屈服,還要對方感激,讓孩子沒法拒絕、無處可躲,這都是當代家長最常用的道德綁架之一。凡以這種理論為前提的行為多少都顯得不近人情。類似的道德綁架還有很多,比如"再怎麼說,他們也是父母"、"無論父母做的對錯,他們都是愛你的"......這種強盜邏輯讓孩子有口難言,一方面是他們有苦說不出,其次是說了也沒用,他們不得不屈服。目前中國家長普遍的教育方式都遵從屈服式的教育,這種教育表現形式是孩子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並不重要,他們壓根就沒有認真思考孩子的行為習慣和特點。只要求孩子屈服於他們、按照他們觀念成長,並要長成他們想像的樣子,這顯然是愚蠢可笑的。

從實際效果來說,我們必須要承認,讓孩子服從自己對於引導的成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頑固不化的堅持自己的觀點,樹立自己的權威無疑是不合理的。這種行為本質上更像是一種缺乏思考的奴化教育。在這種壓力之下,很多孩子的個性特長得不到發揮。成長的路上變得迷茫無助。在孩子到了叛逆期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往往會變得極端。那些產生極端行為的跳樓跳河輕生案例,那些弒殺父母、從天使變成魔鬼的案例背後是長期的精神上壓抑和隱忍無處釋放,這個只是失敗教育的一個縮影。

當然,重視孩子的心理,排解彼此的隔閡和矛盾並非放縱和寵溺,為防止孩子成為"巨嬰"每一位家長都應教育、引導甚至適當的逼迫孩子學習和進步,但所有的一切都要以人性為前提。即便是屈服,也帶有一個讓孩子信服的"服",而不是跋扈肆意的的壓制、逼迫孩子屈服。

如今大多數家長存在的問題是重形式,缺乏全面的思考。舉例來說,讓家長開心很容易,學生只要看起來很刻苦、假裝很努力,便可讓家長心疼和感動。也就是很多家長關注的重點並不在於效果、學習效率如何。他們的目光眼界只不過為了緩解自己本身的焦慮,每個家長都應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你為了解決自己的焦慮而採取的努力是解決了實質問題還是表面問題?抑或是你從來都沒有認真思考只是跟風而已。

別讓無知毀了孩子。畢竟無論你有多喜歡雄鷹,你都不可能將一隻天鵝逼成雄鷹!

寫在最後:當今孩子的童年面臨的壓力和束縛已經比上一代大的多,現在的孩子除了電子產品,能獲得開心的方式很少,他們的幸福感也不能用電子產品和物質來衡量,天真爛漫的年紀裡缺乏童年應有的歡樂,他們並非是父母眼裡"長在蜜罐裡"的一代,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大多數家長並不能做到共情和理解。"偷走"他們童年的是時代的發展和家長的焦慮,總不乏有一些人自作聰明的認定填鴨式的教育會改變孩子的命運,這種不順應規律拔苗助長的方式多數都會以悲劇收場的。

理智、人性的對待孩子也是一種美德。別只盯著眼前,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彌補、可以通過時間和努力獲得的,比如知識和財富;有很多東西是失去就不可能再得到的,比如童年丟失快樂和健康。人生有很多重要的事,你不可能全部獲得,更沒有必要犧牲某些更重要的東西來換取。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貪得無厭的人,就像你不能要求一個天才數學家在音樂、遊泳、藝術方面都有造詣,但這一切都不影響孩子成為棟梁之才。

多一些獨立思考,少一些跟風,就不會被販賣的焦慮蒙蔽了雙眼。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贏在起跑線就贏了人生嗎?贏在起跑線的不一定是冠軍,也有可能是方仲永。如今時代變了,贏在起跑線的也可能是泯然眾人的五道槓少年。可笑嗎?不可笑,起跑線永遠都不缺發力過度的人,五道槓少年的案例還在前赴後繼。

相關焦點

  • 那些在起跑線發力過猛的孩子究竟贏了什麼?
    她同事告訴她,造成今天這種後果是大兒子小時候沒"贏在起跑線"造成該的。如果要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從學前班開始就要做好計劃,注重智力培養,除了大量的閱讀之外,還要學習數學、圍棋和樂高開發智力,孩子一旦在哪個方面落後了,以後很難彌補,因為大家都在拼命學,所以從小一定不能放鬆。
  • 論教育——我們要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能拿高分,能書善畫。每個周末逼得孩子們奔波於各個培訓班,生怕落了一點點功課。每個家庭卯足全力,都要贏在起跑線上。你家孩子英語詞彙量3000個,那我家的孩子英語詞彙量就要5000個。如此以往,折騰得家長累,孩子更累,反倒是讓外面的教育機構賺了一波。那麼就引出了今天的話題,我們的幼兒教育到底是要贏在起跑線上還是要做好長跑的準備在當前順其自然的發展。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參天樹木其實也是慢慢長成的,何必次次堅持贏在第一,暫時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曾經的失敗、沒有贏在起跑線又如何,如今的馬雲不是贏在了終點嗎?很多的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擔心他們沒有時間學習,包攬了本該孩子們承擔的家務,寵溺孩子,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非常滿足。這樣的教育培養了自私自利,沒有擔當、唯我獨尊的孩子。寧波一位14歲的男孩連砍自己六刀,刀刀見骨,只因爸爸讓他別玩遊戲,批評了幾句;一位13歲的男孩錘殺父母后逃離,只因問父母要錢而這一次父母沒給。
  • 鄭強:贏在起跑線的觀念並不正確!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也漸漸的抓起來了,但是鄭強老師認為,人生的輸和贏,並不是在起跑線決定的。 當然,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這個觀念無可厚非,鄭強老師認為如果一開始就跑的太早,跑的太累,後面跑不久跑不遠。
  • 贏在起跑線?你可能理解錯了!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已經成為了所有家長的焦慮,可是在我看來,有些家長並不理解什麼是「贏在起跑線」。跑得早,後勁足嗎?人生是場長跑,如果所有人的跑步速度都一樣,那跑的早真的是個大優勢。可現實情況是:跑得早能讓你贏起跑線,但是你真的領先不了多久。
  • 學區房,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嗎?
    重溫2015年熱播劇《虎媽貓爸》時,我又陷入沉思......劇中虎媽為了能讓女兒上第一小學,花光家裡所有積蓄,東拼西湊,並賣掉寬敞的自住房,搬入了破舊不堪但是房價竟需要9萬元一平米的學區房!虎媽認為學區房是孩子能上重點小學的唯一途徑,但是為此全家人都過上了拮据的生活。最後得知入住學區房要滿一年孩子才能上該重點學校,虎媽更是決定讓適齡的女兒推遲一年上學。這樣做真的就會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
  • 家長應該重視的教育問題:孩子應如何贏在起跑線上?
    孩子應如何贏在起跑線上?「不進一個好的小學、中學、大學是起跑線嗎?如果以此為基準,以學習數學、認字等技能培養的早教模式固然是最合適的。但是卻很少有家長反思,這種技能教育雖然或許能夠幫助孩子進入好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但放在整個人生階段來說,學校階段的教育只是孩子人生的一小部分,學到知識固然重要,但如何適應社會、如何待人處事的人格養成,卻遠非學校教育能全部包含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訴求是不同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許多家長奉若神明的信條。然而,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一點是:什麼是「起跑線」?
  • 「贏在起跑線上」是個偽命題
    教育上總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等。之所以說這些提法是似是而非的,是因為它只有個口號,初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又沒經過驗證,誰也不能明確是否真的有道理,或者有道理到什麼程度。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超前教育只是滿足父母,對於孩子有弊端
    文/糯媽育兒經「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這句話被許多家長當做人生的一個目標,於是孩子小小年紀除了校園生活,他的課外生活就是參加各種興趣班,舞蹈唱歌表演,學習電腦編程又或者學一門地道的外語。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都在說孩子必須要贏在起跑線,才能做人上人。
  • 程躍PK王人平 "贏在起跑線"理論最激烈辯論
    首先,我始終無法明白「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或要贏在起跑線上」的提法,是怎樣讓孩子違背學習規律的?它只是在強調早期的重要、關鍵期的重要,強調要尊重和利用孩子早期的發展規律。這個時候能讓孩子學習違背規律的只能是父母不當的操作。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TVB的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相信有部分家長也都看過了,畢竟涉及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看完之後感覺最深刻的就是,孩子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以前的孩子是無拘無束成長,現在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怕輸在了起跑線上。興趣班,階級教育,這些詞語,家長們是不是很熟悉呢?
  • 補習班興趣班,孩子苦父母累,贏在起跑線不一定能贏在終點線
    教育是一個與老生常談的話題,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父母們就把弦給緊繃了起來。早教班,興趣班,特色班,文化課培訓班等等,凡是能夠促進孩子的智商發展,以及學習成績提高的方面,家長們都不想錯過,為的就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可贏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他笑笑說,那倒沒有,只是有些老師資格比較老,而且往年教出的孩子的成績也還不錯,所以家長們就想讓他們的孩子去這些老師的班上,這些家長的本意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後他又笑著補充了一句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有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 贏在起跑線,卻不一定能收穫人生
    中國有句話叫「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聽起來多麼「高大上」,既有強大的責任感,又有時代的進取心,讓多少家長趨之若鶩。然而本人看來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起點再華麗也總有出發的那一刻,能堅持到最後才是最美的人生。起跑線固然重要,然經營以後的人生還需要智慧與行動。
  • 教育最大的謊言之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界揠苗助長的事——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超前教育的提出知道提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是誰嗎?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他們把教育比喻成賽跑,誰贏在了起跑線就會贏在終點。可見,你即使贏在起跑線上,也容易倒在中途。「贏在起跑線上」不僅是失去童年,更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跟不上同齡人。曾經轟動一時的張炘煬10歲就上了大學,後來成為了北理工最小的碩士。
  • 這樣的早教,雖然贏在起跑線,卻可能輸在了終點站
    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童年的生活,但是每個人的童年過得都不一樣,這對未來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不少孩子的童年是數數、背小九九、背唐詩、甚至背元素周期表等等,這樣的早教,看似贏在了起跑線上,卻輸在了終點站,因為剝奪了孩子感性素質的發展機會,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書呆子,適可而止。
  • 「央廣時評」「贏在起跑線」到底靠不靠譜?
    也有人對此言論不以為然,認為:「教育要從小娃娃抓起,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本來,「起跑線」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賽跑時起跑的標誌線,而如今卻成了國內許多家長重視孩子啟蒙教育的專屬詞彙。無獨有偶,在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起跑線」也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備受關注。在我看來,被片面、過分解讀的「起跑線」產生的負能量不可估量。首先,「起跑線」不是「衝刺線」。
  • 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的超前教育是否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也是一個媽媽,能夠深深都感受到作為家長的焦慮,畢竟現在社會的競爭力太激烈,在起跑線上為孩子去爭取成為我們父母為孩子今後的發展走的第一步,那麼這樣的超前教育自然就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可從朋友的口中對這種超前的教育並不認同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這些你一定要知道
    如果道理是這樣的,那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教育也是如此,父母一定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自己的子女。這樣子女也會回饋給父母同樣的愛與信任,成為更好的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首先可以去培養孩子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培養他的自理能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切的學習都建立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就都會變成空談。
  • 何為「贏在起跑線」?拔苗助長不可取
    國外精英教育的背景:中產、精英、富豪是鐵打不動的階層。美國三、四、五代的中產階級,沒坐過公交車,沒擠過地鐵的大有人在,放在中國,我們會覺得孩子沒吃過苦,不好吧?而他們開車、開豪車也不單是為了炫耀,而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