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精英教育的背景:中產、精英、富豪是鐵打不動的階層。
美國三、四、五代的中產階級,沒坐過公交車,沒擠過地鐵的大有人在,放在中國,我們會覺得孩子沒吃過苦,不好吧?而他們開車、開豪車也不單是為了炫耀,而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上。
階層較好的人,擁有的財富多,享有較多的社會資源,他們的教育支出與知識、能力的獲得成正比。
美國安定了近250年,中產階級興起早,幾代人穩定的居住富人區,享受好的私立教育資源,成長几乎模式化,精英的孩子也是精英,應了那句中國的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美國也有窮人,貧富差距大是美國社會不穩定因素,窮人暴力搶劫、槍擊案都不少,美國政府長期致力於對窮人的保障政策和福利的研究,美國窮人基本可以溫飽和安居樂業,但在某些領域有所建樹和成就很難。
有些中國同胞想到了移民,但移民前請想清楚,是去做窮人,還是富人,如果是窮還不如到北、上、廣、深打拼,更好融入一些。
好的教育資源,是國家長期穩定,法制健全、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帶來的,不是簡單的花錢可以解決。
中國的素質教育背景:中產、精英是新興的、脆弱的,有些富豪是暴發戶
中國的教育資源,以公立的普及義務教育為主,是大鍋飯的一種,城鄉教育差異相對美國的貧富教育差距來說,並不顯著,中國的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符合國情。
私立教育機構大多新興起,藝術特長,體育、思維鍛鍊等,較不穩定,居住貧富混雜區,高消費也未必有好的教育資源,需要甄別,用錢也未必能堆出精英,是當前的教育現狀。
城市唯一富裕的地方在於,物質繁榮,基本擺脫貧窮,但教育機構魚龍混雜,人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並未達成共識。
國內上海私立教育的發展走在前面,有歷史可尋,中國不缺少私塾,傳統文化也同樣博大精深,有待開發和挖掘。
贏在起跑線,比拼的是教育資源,成長環境,我們可以在國家安定、生活富足的前提下,謀求階層的穩定同時、抓住教育的信息連接,充份發揮家長、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對比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教育,在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同,中國的教育資源相對均衡。
中國的經濟:先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再謀求富裕,一部分人帶動另一部分人共同富裕,教育也同理,學習也同理,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全民普及義務教育,更進一步985、211的本科、研究生、博士,我們的路線即使是粗線條,但也清晰可見,有能力者向更高的圈層邁進,上升的通道是開啟的。而美國上升通道都是金錢堆積的,在中國提升階層是走捷徑,美國階層趨於固化,是世界共識。
城裡孩子玩的更豐富一些,參加的活動、比賽娛樂項目更多些,但有些獎章、獎牌、證書很多都是花錢買來的,含金量是負數,不能證明能力,只是開心一下。
真正的獎盃對全中國的人都是平等的開放的,但要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本領才會獲得,中國人在大環境下起跑線是基本相同的。
成長環境:愛的教育缺失,輸在了起跑線上
對比了教育資源,發現中國人民大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差距並不大,為何有些人成功、快樂,有些人一生為擺脫貧窮而努力。
有人說勤奮可以擺脫貧窮,至少在中國健康的窮人學一門技術,養家餬口是沒問題的。有人說貧窮,窮在思維方式,要懂得節省、存錢,不落進高消費的陷阱。
確實有些有錢人,錢花著花著就花沒了,變成了窮人,中國山西有個富二代,父親留給他一百多個億,他不僅花掉了,還欠了三十多個億,標準敗家子形象。
富不過三代的教育,差別在於對「愛的教育」渴求和認知不同,不管是在窮還是富的條件下,愛的教育才是人生第一筆,也是最大一筆財富,愛的教育是幸福的前提,愛的教育從出生一刻開始到死亡結束。
如同終身學習,我們也要終身愛和幸福。樊登:「人們不是因為成功了才幸福,而是先幸福了才成功。」
人們安居樂業、安定、撫養者情緒穩定、陪伴和關懷,教養才由此產生,這也是李玫瑾教授長期呼籲的。
中國近代人們為政治理想漂泊,改革開放之後為財富流動,大部分上數三代都是漂來漂去的,為生計奔波忙碌,而真正的教育和成長,要在相對穩定的愛的環境中才能發展起來的。
梁啓超家族9位兒女各各成材,他的教育為後人廣為研究和學習,即使在動蕩年代,家國情懷令人敬仰。
離婚率高升是家庭環境不和諧的標誌之一,有很多原因:人口流動,女性地位提升、思想解放、意識覺醒等等。
如何解決呢?女性地位既然已經提升了,做為男士就承認這一點,平等看待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少流動,為孩子營造安全感,多陪伴,謀求長期穩定。
不是離婚就一定教育不好孩子,而是離婚增加了教育難度,要花更多的努力在孩子身上,營造安全感,彌補由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創傷。
有些孩子終其一生,無論再努力,也找不回屬於父母對他共同的愛。愛自己的能力,不放棄自己,堅強抗壓、抗挫折的能力,逐步遞進的關係、相輔相成。
愛的教育、心靈的滋養的人文環境,擁有愛,才是不輸起跑線,缺少愛的滋養,即使學習能力再強,也很難成為幸福、成功的人。
贏在起跑線切忌:超前教育,超出能力範圍。
我們都知「學習基礎最重要」,而這句話的根本意思是,基礎沒有學好時,不要隨意提高難度,不僅不會學的更好,很容易厭學、膩煩,到時就不是輸在起跑線的問題,而是趴在起跑線起不來,一輩子。
心理學家格賽爾著名的雙胞胎爬梯實驗,其中一名,在出生48周起,每天做十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六周,到54周時,能熟練地爬5級樓梯。
而雙胞胎中的另一個不做訓練,到52周時才開始練習爬樓梯,兩周後也能爬到樓梯的頂端。
實驗證明,從發育角度不同階段學習不同難度的知識,在沒有能力掌握某一知識的時候,不要強加灌輸。
而如果發現有些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確實超前,可以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
比如大部分女孩子的語言能力強,而大部分男孩子語言能力發展慢,這是自然現象,大部分男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構造能力強,數學學的好的,大都是男孩子,當然,數學的知識量大,需要體力和耐力,男生這方面普遍更強一些。
學習是長期艱苦的,只有會休息,懂得放鬆大腦的人,才能取得最終的成績。
快樂教育、減負是本著孩子學習能力的發展規律,隨著身體生長、發育,而具備更高的體能和知識獲取能力。
做為家長不要隨便判定孩子的能力,而應以輔助和啟發式的教育,鼓勵孩子的學習興趣。
結語
贏在起跑線不是上名校,高消費,不是盲目參加各種培訓班。
贏在起跑線是在了解人的發展規律基礎上、建立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為孩子的學習環境打好堅實的基礎,讓孩子在愛的滋養中健康快樂生長。
撰文:微思考wscript PK不良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