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贏在起跑線」?拔苗助長不可取

2020-12-13 微思未來

國外精英教育的背景:中產、精英、富豪是鐵打不動的階層。

美國三、四、五代的中產階級,沒坐過公交車,沒擠過地鐵的大有人在,放在中國,我們會覺得孩子沒吃過苦,不好吧?而他們開車、開豪車也不單是為了炫耀,而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上。

階層較好的人,擁有的財富多,享有較多的社會資源,他們的教育支出與知識、能力的獲得成正比。

美國安定了近250年,中產階級興起早,幾代人穩定的居住富人區,享受好的私立教育資源,成長几乎模式化,精英的孩子也是精英,應了那句中國的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美國也有窮人,貧富差距大是美國社會不穩定因素,窮人暴力搶劫、槍擊案都不少,美國政府長期致力於對窮人的保障政策和福利的研究,美國窮人基本可以溫飽和安居樂業,但在某些領域有所建樹和成就很難。

有些中國同胞想到了移民,但移民前請想清楚,是去做窮人,還是富人,如果是窮還不如到北、上、廣、深打拼,更好融入一些。

好的教育資源,是國家長期穩定,法制健全、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帶來的,不是簡單的花錢可以解決。

歐巴馬的媽媽從小對他進行美式教育

中國的素質教育背景:中產、精英是新興的、脆弱的,有些富豪是暴發戶

中國的教育資源,以公立的普及義務教育為主,是大鍋飯的一種,城鄉教育差異相對美國的貧富教育差距來說,並不顯著,中國的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符合國情。

私立教育機構大多新興起,藝術特長,體育、思維鍛鍊等,較不穩定,居住貧富混雜區,高消費也未必有好的教育資源,需要甄別,用錢也未必能堆出精英,是當前的教育現狀。

城市唯一富裕的地方在於,物質繁榮,基本擺脫貧窮,但教育機構魚龍混雜,人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並未達成共識。

國內上海私立教育的發展走在前面,有歷史可尋,中國不缺少私塾,傳統文化也同樣博大精深,有待開發和挖掘。

贏在起跑線,比拼的是教育資源,成長環境,我們可以在國家安定、生活富足的前提下,謀求階層的穩定同時、抓住教育的信息連接,充份發揮家長、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俞敏洪媽媽從小對他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

對比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教育,在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同,中國的教育資源相對均衡。

中國的經濟:先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再謀求富裕,一部分人帶動另一部分人共同富裕,教育也同理,學習也同理,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全民普及義務教育,更進一步985、211的本科、研究生、博士,我們的路線即使是粗線條,但也清晰可見,有能力者向更高的圈層邁進,上升的通道是開啟的。而美國上升通道都是金錢堆積的,在中國提升階層是走捷徑,美國階層趨於固化,是世界共識。

城裡孩子玩的更豐富一些,參加的活動、比賽娛樂項目更多些,但有些獎章、獎牌、證書很多都是花錢買來的,含金量是負數,不能證明能力,只是開心一下。

真正的獎盃對全中國的人都是平等的開放的,但要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本領才會獲得,中國人在大環境下起跑線是基本相同的。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

成長環境:愛的教育缺失,輸在了起跑線上

對比了教育資源,發現中國人民大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差距並不大,為何有些人成功、快樂,有些人一生為擺脫貧窮而努力。

有人說勤奮可以擺脫貧窮,至少在中國健康的窮人學一門技術,養家餬口是沒問題的。有人說貧窮,窮在思維方式,要懂得節省、存錢,不落進高消費的陷阱。

確實有些有錢人,錢花著花著就花沒了,變成了窮人,中國山西有個富二代,父親留給他一百多個億,他不僅花掉了,還欠了三十多個億,標準敗家子形象。

富不過三代的教育,差別在於對「愛的教育」渴求和認知不同,不管是在窮還是富的條件下,愛的教育才是人生第一筆,也是最大一筆財富,愛的教育是幸福的前提,愛的教育從出生一刻開始到死亡結束。

如同終身學習,我們也要終身愛和幸福。樊登:「人們不是因為成功了才幸福,而是先幸福了才成功。」

人們安居樂業、安定、撫養者情緒穩定、陪伴和關懷,教養才由此產生,這也是李玫瑾教授長期呼籲的。

中國近代人們為政治理想漂泊,改革開放之後為財富流動,大部分上數三代都是漂來漂去的,為生計奔波忙碌,而真正的教育和成長,要在相對穩定的愛的環境中才能發展起來的。

梁啓超家族9位兒女各各成材,他的教育為後人廣為研究和學習,即使在動蕩年代,家國情懷令人敬仰。

離婚率高升是家庭環境不和諧的標誌之一,有很多原因:人口流動,女性地位提升、思想解放、意識覺醒等等。

如何解決呢?女性地位既然已經提升了,做為男士就承認這一點,平等看待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少流動,為孩子營造安全感,多陪伴,謀求長期穩定。

不是離婚就一定教育不好孩子,而是離婚增加了教育難度,要花更多的努力在孩子身上,營造安全感,彌補由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創傷。

有些孩子終其一生,無論再努力,也找不回屬於父母對他共同的愛。愛自己的能力,不放棄自己,堅強抗壓、抗挫折的能力,逐步遞進的關係、相輔相成。

愛的教育、心靈的滋養的人文環境,擁有愛,才是不輸起跑線,缺少愛的滋養,即使學習能力再強,也很難成為幸福、成功的人。

李玫瑾: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專家、育兒專

贏在起跑線切忌:超前教育,超出能力範圍。

我們都知「學習基礎最重要」,而這句話的根本意思是,基礎沒有學好時,不要隨意提高難度,不僅不會學的更好,很容易厭學、膩煩,到時就不是輸在起跑線的問題,而是趴在起跑線起不來,一輩子。

心理學家格賽爾著名的雙胞胎爬梯實驗,其中一名,在出生48周起,每天做十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六周,到54周時,能熟練地爬5級樓梯。

而雙胞胎中的另一個不做訓練,到52周時才開始練習爬樓梯,兩周後也能爬到樓梯的頂端。

實驗證明,從發育角度不同階段學習不同難度的知識,在沒有能力掌握某一知識的時候,不要強加灌輸。

而如果發現有些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確實超前,可以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

比如大部分女孩子的語言能力強,而大部分男孩子語言能力發展慢,這是自然現象,大部分男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構造能力強,數學學的好的,大都是男孩子,當然,數學的知識量大,需要體力和耐力,男生這方面普遍更強一些。

學習是長期艱苦的,只有會休息,懂得放鬆大腦的人,才能取得最終的成績。

快樂教育、減負是本著孩子學習能力的發展規律,隨著身體生長、發育,而具備更高的體能和知識獲取能力。

做為家長不要隨便判定孩子的能力,而應以輔助和啟發式的教育,鼓勵孩子的學習興趣。

北宋王安石:《傷仲永》

結語

贏在起跑線不是上名校,高消費,不是盲目參加各種培訓班。

贏在起跑線是在了解人的發展規律基礎上、建立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為孩子的學習環境打好堅實的基礎,讓孩子在愛的滋養中健康快樂生長。

撰文:微思考wscript PK不良觀點!

相關焦點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代表孩子能夠「贏在未來」
    培養孩子成才的壓力讓這些父母不斷要求自己也要求孩子要從小「贏在起跑線」,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年紀不大壓力卻不小。01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代表孩子能夠「贏在未來」家裡有娃的父母應該都有一個共識,就是無論家庭條件是貧是富,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每個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多學點知識和才藝
  • 「央廣時評」「贏在起跑線」到底靠不靠譜?
    也有人對此言論不以為然,認為:「教育要從小娃娃抓起,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本來,「起跑線」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賽跑時起跑的標誌線,而如今卻成了國內許多家長重視孩子啟蒙教育的專屬詞彙。無獨有偶,在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起跑線」也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備受關注。在我看來,被片面、過分解讀的「起跑線」產生的負能量不可估量。首先,「起跑線」不是「衝刺線」。
  • 到底應不應該贏在起跑線上
    因為中國無論是老一輩還是現在新青年無一例外帶有攀比心理,無論是經濟,生活,朋友圈等;都要比一個高下才會讓自己覺得舒服;其實這個「惡習」與我們流古至今的傳統相關,從翻開歷史書籍的那一刻,文韜武略就一直伴隨著中國發展與進步,正是這種「惡習」讓我們一步步的弱國無外交到現在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都是靠這個「惡性」支撐著;但是這個「惡性」慢慢的變味了,從豐富自己是為了中國崛起到現在豐富自己是來攀比;從而出現孩子不應該輸在起跑線上
  • #信陽#孩子起跑線的「輸」和「贏」
    現代家庭的教育方式,孩子只能贏,絕不能輸!常聽到家長說「一定要讓我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咱倆孩子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無論衣著或飲食還有學習,都得趕到別的孩子前面才安心。其實,起跑線無關孩子的輸和贏。只有把握好孩子年齡段的發展目標,對孩子進行各方面的正確引導,即使孩子在起跑線上沒有贏,以後的人生發展也不會輸!
  • 人生真的有「起跑線」嗎?如果有,你相信孩子能贏在起跑線嗎?
    「起跑線」尤其是「贏在起跑線」一直都是很多人比較排斥的東西,今天晚上,不語就來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此時此刻的不語認為人生是有起跑線的,因為你可以把任何事情都當成起跑線,比如自自己以上的所有長輩們的財富、權勢、知識等等都當成起跑線
  • 超前教育不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是在消耗他的學習興趣
    現在很多父母聽信某些私家教育機構說的廣告語,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於是很多父母就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給孩子報名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孩子比大人還要忙,可是父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感覺越來越累,父母自己的壓力也不小,金錢和時間的付出。
  •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做不好這兩點,其實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比方說,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所以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望子成龍無可厚非,但大家是否考慮過孩子的健康問題呢?到時候,家長還覺得孩子是贏在了起跑線上嗎?想要讓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家長務必做到以下2點:1.
  • 教育部新規:禁止幼兒園「小學化」,「超前教學」就是拔苗助長
    兩歲識字500+,三歲能背誦上百首古詩詞,每天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等,從小接受「雙語教學」……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就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早教班,這也讓孩子從小就背上了補習班的「包袱」。超前教育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嗎?
  • 教育部新規:禁止幼兒園「小學化」,「超前教學」就是拔苗助長!
    兩歲識字500+,三歲能背誦上百首古詩詞,每天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等,從小接受「雙語教學」……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就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早教班,這也讓孩子從小就背上了補習班的「包袱」。超前教育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嗎?
  • 家長個子不高,如何科學「拔苗助長」?
    家長個子不高,如何科學「拔苗助長」?有句話說的很對,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看看你給孩子準備的「起跑線」在哪兒如果你對孩子的預期身高不滿意,首先要擺正心態,是你自己的問題,不是他/她的錯。其次,身高並不代表孩子的未來,馬雲只有166,但很多人管他叫爸爸,你有這待遇嗎當然,家長總是覺得「我得做點啥」。如果想「拔苗助長」,你也要用科學的方法。影響身高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營養。
  • 起跑線在哪?怎麼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
    無數人叫你要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但有沒有人細細想過,什麼是起跑線,起跑線在哪裡?萬貫家財還是書香門第又或者是智商超群?今天,我以我這麼多年的切身感受,告訴大家,關於育兒,找對起跑線遠比盲目跟風好太多!
  • 爸媽們做好這兩點,讓寶寶正真贏在起跑線上
    我也是一個媽媽,能夠深深都感受到作為家長的焦慮,畢竟現在社會的競爭力太激烈,在起跑線上為孩子去爭取成為我們父母為孩子今後的發展走的第一步,那麼這樣的超前教育自然就成為了大家的共識。覺得大多數家長並沒有顧及到自家孩子的個性,只是盲目的去給孩子進行各類學習,更像是拔苗助長,那麼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利大於弊。
  • 什麼是贏在起跑線?
    作為父母,我們每天都把「我是為你好。」「我家孩子的英語補習班在周三;語文補習班在周五」「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我們可曾想過,什麼才是決定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因素呢?今天我們來探討兩個問題:一是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對於陌生的世界,缺乏安全感,在他們長大成人、有獨立判知之前,我們父母是孩子的全部依靠,也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 「拔苗助長」的怪圈怎麼破?德國做法值得借鑑
    因為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人生從來都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長途馬拉松,起跑線上的輸贏並不能決定最終結果。可當今的現狀卻是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前僕後繼地陷入了「超前教育」的怪圈。   一、何為超前教育?   即要求孩子學習較大齡孩子的知識,來達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聰明」的狀態。
  • 為孩子不輸在起跑線而「拔苗助長」,這樣的孩子有多可憐你知道嗎
    「贏在起跑線」想必每個爸爸媽媽都牢記在心。原先我們強調要順應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強調要快樂教育。但是,我們發現國外的快樂教育實際上是一場假象,因為快樂教育是給一些底層階級的孩子,真正的精英還是要靠努力學習的。因此,爸爸媽媽就越來越強調孩子努力學習,強調孩子應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的超前教育是否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也是一個媽媽,能夠深深都感受到作為家長的焦慮,畢竟現在社會的競爭力太激烈,在起跑線上為孩子去爭取成為我們父母為孩子今後的發展走的第一步,那麼這樣的超前教育自然就成為了大家的共識。覺得大多數家長並沒有顧及到自家孩子的個性,只是盲目的去給孩子進行各類學習,更像是拔苗助長,那麼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利大於弊。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做「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線」,該如何避免
    (圖片來自網絡搜索)然則,還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做「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線」,更讓人防不勝防!拿學習英語舉例。尤其起初幾年,這些孩子對英語充滿興趣,口語對話背得有模有樣,慢慢也開始接觸分級讀物,絕對屬於「贏在起跑線」的。
  • 史丹福大學:這種血型的媽媽,孩子「智商」贏在起跑線
    其實,O型血的寶媽生下來的孩子更聰明,這種結論背後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O型血寶媽所具有的這幾種優勢,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其他血型的寶媽所比不上的。如此一來,如果寶媽是O型血,自己的免疫力比較強,那麼生下來的小寶寶自然也會比較強壯一些,大腦發育的狀況可能也會比其他孩子更好一些,如此一來,小寶寶也算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 學前教育最大的謊言:提前學習,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還有同小區的孩子家長,總會在碰面的時候詢問孩子有沒有報什麼興趣班,這樣家長之間更加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總覺得孩子會因為起步慢就趕不上大家。家長覺得早教就能讓孩子提前學習知識,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可是早教的目的是讓孩子學到外在的技能嗎?這或許是家長們的初衷。但是早教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體驗感,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一、 學前教育的目的是什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