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戰澎湖》創作:文戲點睛 聚焦海戰場面

2020-12-18 1905電影網

專家支招《戰澎湖》創作:文戲點睛 聚焦海戰場面

時間:2018.12.2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Bucky 分享到:
共13張

1905電影網訊   12月22日,由中國電影家協會軍事題材電影工作委員會指導,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主辦的電影《戰澎湖》(藍理將軍)藝術創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國家電影局文學藝術處處長陸亮,中國電影集團總經理江平,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趙葆華,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會長章柏青等業內專家出席。

 

電影《戰澎湖》的故事從戰神藍理將軍的視角出發:作為清朝康熙年間與施琅一起決戰澎湖收復臺灣的名將,英勇善戰的他有著「破肚將軍」、「菩薩將軍」等美譽。在為實現祖國統一而爆發的澎湖海戰中,藍理託腸血戰的頑強精神極大的鼓舞了軍隊士氣,最終幫助清海軍取得了絕對勝利,為祖國統一做出了卓越貢獻。收復臺灣之後,藍理調任舟山定海總兵,深受當地群眾的愛戴。

 

據電影《戰澎湖》製片人兼導演喻瀚湫透露,經過多年的策劃和創作,目前影片已進入籌拍階段。通過今天的研討會,主創團隊希望能夠從業內專家處得到更多寶貴的建設性意見,為劇本和接下來的拍攝提出更多思路和思考。


研討會現場

 

在讀過劇本大綱後,與會學者都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提出了對《戰澎湖》下一階段創作的建議。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首先提出,我們的國家由多民族和多元文化構成,《戰澎湖》的故事中涉及的收復臺灣的主題,以及當中多個角色,均可以展現祖國統一的正義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包容性,這一點在本片創作中極具價值。

 

中影集團總經理江平則從具體的內容呈現上給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劇本一看就知道「不簡單」,既然講述澎湖海戰,自然少不了海上的戰爭場面,而這在電影拍攝當中難度是極高的,一方面要求技術,另一方面也要顧及成本。但是對於《戰澎湖》這一題材來說,海戰無疑是應是當中最具分量的戲份,這方面如何權衡,是主創團隊接下來應該思考的重點。

 

很多與會專家也都對江平的看法表示認同。他們都認為,從電影的觀賞性、傳播性以及及藝術價值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戰澎湖》應重視大場面的呈現,即便有難度,也要迎難而上,至於其他史實內容,都應作為補充為影片加碼。

 

國家電影局文學藝術處處長陸亮在最後的發言中也再次強調了這一點。他以今年春節檔熱門影片、年度票房冠軍《紅海行動》為例。雖然是現代戲,但同為戰爭題材,林超賢對於節奏的把控值得參考。《紅海行動》中,戰爭、爆破大場面所佔比重很大,對於影片整體的視覺效果提振作用明顯。當然,其中的文戲也同樣不容小覷,雖然只是穿插在動作戲中的片段,但因設計巧妙,都令人印象深刻。陸亮認為,《戰澎湖》同樣可以發掘劇本中潛在的人物關係,讓文戲成為點睛之筆。

 

目前,電影《戰澎湖》已經進入拍攝前期籌備,計劃邀請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一線演員主演。


圖/吳沅珂 文/Bucky

相關焦點

  • 專家研討電影劇本《戰澎湖》
    12月22日,由中國電影家協會軍事題材電影工作委員會為指導單位、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主辦的電影《戰澎湖》(藍理將軍)藝術創作研討會在中國電影家協會舉行。《戰澎湖》的劇本討論。電影《戰澎湖》以戰神藍理將軍為主視角,全面展現康熙年間為了實現祖國統一而發生的大規模的澎湖海戰。擁有「破肚將軍」「菩薩將軍」等美譽的藍理是清朝康熙年間與施琅一起決戰澎湖收復臺灣的名將,在澎湖海戰中藍理英勇無前,極大的鼓舞了士氣,最終取得海戰的絕對性勝利,被康熙皇帝賜予「平臺首功」的稱號,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明朝和荷蘭殖民者的澎湖之戰:保住了澎湖,卻忽略了臺灣
    至此,澎湖之戰已箭在弦上了。海戰1624年2月(天啟四年正月), 福建巡撫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船隊渡海武力收復澎湖,此次出徵的,是200艘兵船,1000萬餘人。福建總兵俞諮皋、守備王夢熊,率領兵船至澎湖,登陸白沙島,首先與荷軍接火,但荷蘭軍隊依仗堅固的工事與戰艦頑抗,澎湖久攻不下。「(紅木埕城要塞)炮樓堅緻如鐵,巡撫南宮益,遣兵攻之,賊首高文律拒守不下,官軍以藥轟之,樓傾下海。」(《澎湖廳志》)海戰情況更糟糕。
  • 重溫電影《大決戰》,劇情唯遼瀋,場面看淮海,文戲選平津
    片中林彪的整體形象頗有儒將和大將之風,幾個關鍵點上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比如下定打錦州決心之後一連串的命令,面對塔山阻擊戰的堅決,還有對錦州和遼西圍殲戰的運籌帷幄,可以說整部《遼瀋戰役》對歷史上的林彪沒有迴避,在塑造人物又有點睛之筆,是一次塑造歷史人物成功的典範。
  • 清廷徵臺,澎湖海戰前鄭家軍隊戰力分析
    1683年 明清海戰圖永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逝世,清內閣學士李光地力主趁機攻臺:「鄭經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爭權,宜急取之。在眾大臣的力薦下,康熙決定啟用施琅,任命其為福建水師提督,率領舟師進取澎湖、臺灣。
  • 澎湖海戰前的爭議:大明需要吸取宋理宗在襄陽城外設置榷場的教訓
    澎湖海戰是天啟年間,明朝在面對西方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荷蘭武裝佔據澎湖,並對東南沿海進行軍事破壞的侵略行為,發起的一場收復澎湖和維護海疆安寧的保衛戰。澎湖海戰但事實上,荷蘭侵佔澎湖在天啟年間屬於第二次了,而第一次發生在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
  • 收復臺灣:中國史上最大海戰擊敗海賊王
    因為鄭成功一手建立的這支水師,是明朝有史以來海戰實力最強的水師。臺灣軍民合計最多7萬實力不大在1683年7月16日這天以前,雙方已經爆發過多次海戰。清軍發揮騎射特長擊敗"海賊"清廷對海澄之戰的結果大怒,無論滿漢將領都遭到了臭罵。但是隨後明軍包圍泉州2個多月,未能成功。清軍各地水陸大軍向泉州雲集,當福建全省清軍超過10萬人時,在力量上已經數倍於明軍,清軍進入反攻階段。8月26日,清軍將領林賢在定海海戰中,趁潮水低落,發起突襲首次擊敗明軍水師。擊沉明軍戰船40多艘,俘虜239人,殺傷過千人。
  • 《中途島之戰》以中途島海戰為背景的戰爭大片
    各位觀眾們大家好我是小白遊戲影視的小白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影片是《中途島之戰》 這部影片是以中途島海戰為背景的戰爭大片。中途島,這個只有不到5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險要,它處於北美與亞洲的太平洋航線中途,地理和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影片高度還原了當時戰爭的慘烈
  • 找茬《決戰中途島》:不僅武戲錯漏頻出,文戲考證也有5大缺陷
    ■《決戰中途島》電影海報,戰鬥場面是本片亮點,但文戲鋪墊也不容忽視。 作為軍迷觀賞戰爭片當然不能滿足於看個熱鬧,圖個場面。結合史實和軍事知識對影片的情節、細節進行研究揣摩,挑錯糾偏才是樂趣所在。《決戰中途島》作為近年少有的二戰海戰大片,自然會被軍迷們百般挑剔了,然而從專業角度審視該片的細節,艾默裡奇的表現就有些令人失望了。
  • [澎湖]兩岸「四通」成熱點 澎湖「接踵」促交流
    圖為澎湖縣縣長賴峰偉(右)和泉州市副市長周真平共同為大「米龜」點睛。 孫虹 攝  「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摸龜腳吃不幹,摸龜尾吃到有頭有尾。」19日正值元宵佳節,福建泉州天后宮內人潮湧動,古樂悠揚,前來參加2019泉·澎「乞龜」民俗文化活動的數百名兩岸信眾攜手祈福,祈願家庭和樂、兩岸和平。
  •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被逼跳海,為啥不退守臺灣、海南島?
    (崖山海戰)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但是,宋朝並沒有對臺灣島進行實際管轄。在南宋朝廷中,臺灣屬於不毛之地。此外,如果南宋王朝逃到臺灣,還需要打敗當地的土著居民,說實話,已經被蒙古兵攆的,沒有征服臺灣島的信心。
  • 澎湖大戰——大明與荷蘭的爭奪戰
    同年八月七日轉到平湖(澎湖),在奸商李錦、潘秀等的引導下,乘島上無人防守而侵入佔領。韋麻郎 以避暴風雨而到達澎湖這件事大肆宣揚,自以為是,決定先佔據澎湖建立城堡當做基地,再以此向明廷交涉開放中國的貿易。
  • 守住澎湖就能擋下「武統」?美國人給臺灣灌迷魂湯
    因為臺灣在澎湖列島部署了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和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如果不摧毀島上駐軍繞過澎湖,那麼,大陸的登島艦隊兩側將會受到飛彈的攻擊。   三是臺軍守住澎湖,能夠給臺灣本島創造時間部署後備部隊,也能夠給美國2-3個航空母艦打擊群機動部署爭取時間。
  • 在關切歷史中關懷人性—讀《地中海海戰三部曲》
    知名歷史作家鹽野七生一生致力於回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並以此為題材為主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隨著她對義大利歷史的深入了解,特別是在研究、整理大量詳細、客觀的史料後,於1983年出版了《地中海海戰三部曲》。
  • 中途島之戰確定航母主宰海戰地位?其實未必如此,數據不會說謊
    中學歷史課本讓我們有了一個印象:1941年的「偷襲珍珠港」展現了航母的作用;而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則讓航母主宰了海戰。因為損失了4艘航母的日本將戰場主動權拱手相讓,非常明顯地驗證了航母的作用。但最近幾年,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航母真正成為海戰決定性力量的戰役,是發生於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
  • 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海島攻防戰:颱風遲遲不來,鄭氏家族黯然落敗
    而最後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戰就是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島攻防戰——澎湖海戰。或許是造化弄人,澎湖海戰中清軍的主帥曾經也是鄭氏家族的臣子,就是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的施琅。施琅自從家人被鄭成功全部處死之後就跟鄭氏家族徹底決裂,轉而投奔清廷,決心要報這深仇大恨。
  • 十四章 血戰澎湖 盡顯英雄本色
    ,而不戰於臺灣本島,可以說是「識天時利害、地理向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極為英明。 此役,清軍以較小的代價全殲鄭軍水師主力,作為進攻澎湖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施琅戰鬥中善機變、知進退,指揮有度、獎懲分明,從而率軍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
  • 澎湖有6萬大軍?美國「軍事專家」支招鬧笑話
    該文章極力渲染所謂「武統」的難度,稱澎湖有「6萬駐軍」,「在任何場景中,時間都不站在大陸一邊」,還說什麼「如果未能佔領澎湖,大陸『武統』的構想可能要中斷較長時間。」然而,這篇充斥低級錯誤的文章就連臺媒都看不下去了。
  • 臺軍在澎湖駐軍6萬?美「軍事專家」給臺灣支招鬧笑話
    島內多家媒體昨天轉載「美國軍事專家」艾克斯在《福布斯》雜誌的文章,認為解放軍若想拿下臺灣,澎湖將是重要關鍵點
  • 美國「軍師」給臺灣支招,卻鬧出了大笑話
    美國「軍師」完全偏離事實據悉,臺灣的這位美國「軍師」叫艾克斯,聲稱是「美國的軍事專家」,這位「美國軍事專家」在《福布斯》雜誌的一篇文章中發表觀點,為臺灣支招。艾克斯在文章中表示,解放軍想拿下臺灣,澎湖的防衛是一道關卡,澎湖的守衛十分堅固,解放軍想攻取下來很有難度。
  • 澎湖之戰——大明兩百七十六年未敗水師之殤
    在亞洲,隨著東印度公司的成立,貪婪的荷蘭殖民者在與西班牙人的激烈競爭中很快便將目光投向了西班牙人未曾涉及的領域——澎湖群島。在這裡,競爭對手的澳門-長崎航線與大明本土官吏出海賺取白銀的廈門-馬尼拉航運交匯,同時是勾連福建、臺灣的必經之地,可謂是東南沿海的咽喉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