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的是鄭氏家族的家臣陳永華,其實鄭氏家族對收復和建設臺灣有很大貢獻,但是對於當時的清王朝來說,鄭氏家族也是他們收復臺灣的一個天大的阻礙。不過最後,清政府還是擊敗了鄭氏家族,成功將臺灣納入清朝的版圖。而最後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戰就是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島攻防戰——澎湖海戰。
或許是造化弄人,澎湖海戰中清軍的主帥曾經也是鄭氏家族的臣子,就是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的施琅。施琅自從家人被鄭成功全部處死之後就跟鄭氏家族徹底決裂,轉而投奔清廷,決心要報這深仇大恨。不過此前施琅的提議一直被朝廷壓下,因為那時正值「三藩作亂」,康熙認為此時不宜對臺灣再生戰事。
除此之外,清朝是從馬背上打下的江山,清朝的騎兵戰鬥力沒得說,但是若論水師,那清朝確實比不過鄭氏家族。鄭氏家族擅長海上作戰,而清朝在兵員、裝備等整體實力都不如鄭氏家族的情況下,當然不敢貿然出兵。不過康熙也知道,施琅在帶領水師海上作戰方面經驗十足,儘管他是鄭氏家族的舊臣,康熙仍然大膽任命他為福建水師提督。再者,因著施琅和鄭氏家族的深仇大恨,康熙也不擔心他會反。事實證明,施琅打起舊主人也頗為賣力。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臺灣詩人鄭愁予寫的《錯誤》這首詩,我還挺喜歡的,特別是其中的一句,「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當然,這只是題外話,我想說的是,在海上作戰,風是必不可缺的因素,甚至會決定戰爭成敗的走向。就拿我們最熟悉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來說,要不是諸葛亮借到了東風,後面哪來的火燒曹軍,赤壁大勝。
再說回澎湖海戰,風在其中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當時康熙下達了「進取臺灣」的命令之後,施琅和福建總督姚啟聖兩人的意見發生了分歧,姚啟聖認為應該乘東北風進軍,而施琅卻始終堅持要乘南風進軍,最後康熙還是選擇了信任施琅,讓他全權指揮。
到了六月份,施琅等來了南風,率領兩萬多水師向澎湖進軍,施琅認為,要想拿下臺灣,就必須從澎湖登陸。此時澎湖的守將是劉國軒,澎湖水師名聲在外,也有兩萬餘眾,且劉國軒在澎湖島上布置了密集的炮臺,劉國軒自信澎湖已「固若金湯」,就等著施琅來自投羅網。
澎湖水師果真名不虛傳,初戰,施琅帶領的福建水師就差點被圍殲,施琅也受了重傷。然而劉國軒放棄了乘勝追擊,他預料六月必有颱風,且施琅所駐的島上缺水,不用自己動手,施琅必回自取滅亡。可是劉國軒沒想到,他怎麼都等不來颱風,反而等來了暴雨,解了施琅水師的缺水危機。等到施琅休整完畢,再來攻取澎湖列島的時候,劉國軒的澎湖水師竟然不堪一擊,最後率領慘軍退回臺灣島。
此戰過後,鄭氏家族敗局已定。在我看來,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為當時鄭氏家族陷入內鬥,且他們小看了施琅的能力,對自己的鄭氏水師盲目自信,才導致最終的黯然落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