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幼兒園區域活動如何更有效
李華 繪
區域活動的開展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它需要教師根據主題教學活動做好區域規劃;需要教師根據幼兒能力的提升不斷更新區域材料;還需要教師在幼兒區域活動時做好適時、高效的指導和引領。
■蔣玉青
有效規劃區域
有專家曾說:「巧妙、合理、安全是有效進行區域布局的關鍵。有效區域規劃重在空間合理、數量合理、內容合理。」
豐富區域提示性材料。圖示模板、步驟圖、進區規則等對不識字、自我約束能力弱、理解能力差的幼兒是最好的提示,它能啟發幼兒,幫助幼兒正確使用材料和工具。我們很多幼兒園區域材料不夠豐富,圖示和步驟圖、進區規則、具有提示作用的範例還不具體等。需要教師和幼兒根據自己班級實際情況積極創設。
例如:教師與幼兒一起設定進區規則,畫上三個小朋友手拉手,代表本區只能有三名幼兒進入等,起約束、提醒作用。在美工區貼上與主題相關的某件物品的摺疊步驟,建構區某種物品的搭建方法,編制區某種材料的使用步驟等,起提示、引導作用。在建構區貼上幾幅有特點的建築圖片,其形狀最好適合本班建構區材料搭建,起激發靈感、仿照的作用。
表演區應設立獨立空間。表演區特別是音樂表演區總是影響其他區域幼兒,不適合在教室開展。將表演區搬到走廊或設置在戶外、大廳。這樣其他區域的幼兒才能更加專心、專注,表演區的場景布置才會更加寬敞,音樂也能毫無顧忌地播放,還可以跟其他班級共享本區域,激發幼兒表演的靈感與興趣。
豐富幼兒作品展示臺。幼兒繪畫作品、摺紙、剪紙等都有分享空間,但建構區作品、手工作品受面積的限制,基本沒有展示空間。不要強調空間的狹小,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空間,利用窗臺、牆面、吊飾、視頻中提到的隔斷等展示幼兒的勞動成果,因為它是培養幼兒自信,幼兒相互交流、分享的最佳平臺。
將幼兒比較有特色的作品留展。如果班內幼兒美工或者建構了一件不錯的作品,教師在區域觀察時應告訴幼兒本作品完成後不用拆。如果材料多,可以在「作品展示臺」展示一段時間起榜樣作用,如果材料少則等下次區域活動前再拆。
有效投放材料
有專家提出:「有效投放材料重在材料的安全、多樣、可操作性。」
材料投放要豐富,雖多但精。特別是半成品材料的收集要廣泛發動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材料雖然要豐富,但種類數量要精。我們要經常反思:「我利用這些材料期待幼兒有什麼樣的表現呢?它能讓幼兒幹什麼?這項工作還存在什麼潛在的價值,還可以怎樣改善?」如此,我們的材料才能避免種類單一、數量不足或者材料無用的現象。期待幼兒有什麼樣的行為就要準備什麼樣的材料,要有針對性。有的材料要隨主題教育內容、活動目標的變化而變化,有難易度,有增減等變化。
反思冷門現象找出改進策略。有時有的區域會出現冷門現象,比如圖書角,這應該引起我們反思:投放的圖書是否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幼兒是不是對投放的圖書不感興趣了?種類是否太單一?
如果是圖書少,將圖書與其他班互換一下。如果圖書多,將圖書分期投放,以此吸引幼兒。將幼兒用書與進行中的主題掛圖、卡片、自製圖書、幼兒自帶圖書等適時地投放些,引發幼兒的共同話題。在不同年齡班投放不同的圖書修補材料和步驟圖,讓幼兒修補圖書,豐富圖書區的活動。
充分利用好鄉土資源,在中大班投放不同的材料讓幼兒自製圖書。比如,將自然環境中觀察到的七星瓢蟲的生活習性及現象,採用連環畫的形式製成自製圖書供幼兒相互閱讀和交流。將在戶外活動中撿到的落葉在美工區製作完成後,教師和幼兒裝訂成冊放到閱讀區供幼兒閱讀。
有效進行引導
有的教師在活動中不知道怎樣適時、有效地指導幼兒。教師與幼兒活動前的引導和活動後的交流空洞,無針對性。
要指導先觀察,由此確定是否需要指導以及指導的時機。許多教師往往存在過度指導或者放任不指導或者不知怎樣指導等。專家強調:「有效的區域指導,重在教師的觀察、傾聽,切忌幹預式指導。教師要適時介入,可用直接指導和間接指導的方法,幫助幼兒提高活動水平。」尊重幼兒活動的盲目性、多變性及個別需要。
時機指導非常重要,也非常難把握,我們要認真鑽研《〈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中「如何利用《指南》觀察和了解幼兒」部分,「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區域功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指導的重點應有利於幼兒的自我學習和發展,不要幹預過多。同時,教師也要做好觀察記錄,兩名教師分工,一名教師主要負責全體幼兒的觀察與指導,另一名教師則有針對性地記錄,為活動前的引導和活動後的交流做準備。
教師要意識到活動前的引導和活動後的交流非常重要。有針對性的交流會為每次的區域活動起到很好的承前啟後的作用。
筆者曾經觀摩到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在活動後的交流非常有針對性,她問一名幼兒:「你在區域活動中幹什麼了?」幼兒回答:「做小燈泡亮了的實驗了。」教師接著問:「亮了嗎?」幼兒回答:「亮了。」到這裡我們很多教師就會用「很棒」將此談話終止,交流下一個事情。而這位教師並不是這樣做的,她接著問:「嘗試了幾次才亮的?」幼兒回答:「三次。」教師和其他幼兒一起總結:「哇,我們的這個小實驗員挺有耐心的,嘗試了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成功,又嘗試了第三次……」教師對幼兒做事的堅持性給予了鼓勵與肯定。
不管是活動前的引導還是活動後的小結都很重要,它會間接告訴幼兒很多信息:「本次區域活動我要向誰學習,區域活動結束自己收完材料後要主動幫助別人收。下次區域活動我還玩這個,我又想到更好的辦法了……」
區域活動前的引導可以是上次區域活動存在的問題,可以是昨天某一活動的延續說明,還可以是新材料的介紹等等。區域活動後的小結要避免泛泛而談,點評要有針對性:「這件作品好嗎?你覺得哪裡好?怎樣會變得更好呢?如果是你,你還會怎樣做?」對幼兒起到提醒或榜樣的作用,為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做好鋪墊。
總之,真正做到「區域活動三有效」不是一日之功。正如專家所說:「區域活動是幼兒在教師有準備的環境中,在相對寬鬆和自由的氛圍裡,通過自願選擇、自主參與、自由合作,滿足其個性化學習和發展需要的活動。」「它能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發揮幼兒的主體性,發展幼兒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同時它還有利於教師對幼兒的全面觀察,與家長交流時對幼兒的評價也更加準確。(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曙光幼兒園)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