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校長會
前言
自《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發布至今,許多人仍將其視為新版的高考大綱,試圖從中找出備考的蛛絲馬跡,但可惜的是,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一早便否定了這一說法,只稱其為高考內容改革的基礎工程、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也就是說,本次發布的評價體系更多的影響是在高考命題方面,而且是在理論層面,換言之,對實際教學中的操作不會有太大影響。
對於眾人期待的考試大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明確指出,不僅本次評價體系不作為高考大綱,以後國家和地方都不會再有劃定考試範圍的規範性文件,類似的念頭可以徹底打消。
近日,教育部考試中心出版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從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內容、考查要求三個方面為我們解答了「為什麼考、考什麼、怎麼考」這三個疑問,也在高考領域給出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答案。
高考政策是中小學教育的「指揮棒」,它規定著高考具體考什麼和怎麼考;高考評價體系則是高考的「風向標」,通過制定評價指標間接影響高考政策。因此,只有讀懂這個「風向標」的新變化,才能掌握未來我國高考的新動向。
01
助推高考改革,劃定評價導向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為何要構建高考評價體系?高考評價系統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眾所周知,「唯分數」「唯升學」的現象在基礎教育領域屢見不鮮且呈愈演愈烈之勢,考試成績幾乎成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考分排名成為評價教師的標準,升學率成為評價學校的標準,由此催生了應試教育怪圈: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和應試操練,忽視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品德修養、勞動審美、健康體魄,在校內課業負擔已經很重的情況下,學生還要參加各種課外補習班,校內校外過度教育,學生學業負擔嚴重超載。
高考是教育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考的價值取向以及考什麼、怎麼考決定了教育的指向問題,因此構建科學的高考評價體系是解決教育評價導向的「阿喀琉斯之踵」。
從此次官方發布的文件可以看出,高考評價體系歷時三年的研究,結合了5所高校的150餘位專家的意見,最後呈現出了「一核」「四層」「四翼」的結晶。
結構圖
「一核」「四層」「四翼」既突出重點,又有內在聯繫,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一核」指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高考評價體系裡解釋稱,它是素質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
「四層」為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
其中,「核心價值」的內核包括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世界觀和方法論、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3個一級指標;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等10個二級指標。
「學科素養」包括「學習掌握、實踐探索、思維方法」3個一級指標和9個二級指標。
「關鍵能力」則包括知識獲取能力群、實際操作能力群、思維認知能力群。
「必備知識」是由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技術和基本原理組成的基本知識體系。
「四翼」是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
在《中國考試》2019年12期的《高考評價體系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特徵》一文中,作者李勇提到,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考查要求,一方面體現了高校對人才選拔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作用上來看,既是高考評價體系的有效考查,也能對高考試題質量達成有效評價。
高考評價體系研製者於涵、鄭益慧等人在《高考評價體系的實踐功能探析》一文中表示,「高考評價體系將發揮改革推進器的作用,推動高考內容改革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向縱深發展。」
02
高考評價體系將成為命題評價的準繩和量尺
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關於考試招生制度的實施意見》被稱為「1977 年恢復高考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其中首次明確規定「綜合素質評價將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
而此次的高考評價體系較之前有了三方面的創新:
一是在教育功能上,實現了高考由單純的考試評價向立德樹人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關鍵環節的轉變。
二是在評價理念上,實現了高考由傳統的「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評價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綜合評價的轉變。
三是在評價模式上,實現了高考從主要基於「考查內容」的一維評價模式向「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考查載體」三位一體評價模式的轉變。是實現「招—考—教—學」全流程各個環節無縫銜接、良性互動的關鍵。
此外,高考評價體系還明確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形成高考內容改革和命題工作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南,建立健全高考內容改革的長效機制。
具體來看,在考查目標方面,高考評價體系將起到銜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功能,使人才的培養更符合高校與社會的需求。
在考查內容方面,高考評價體系提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4個維度的考查內容,突破了以往僅從知識和能力2個維度考查的理念。
在考查要求方面,高考評價體系根據各學科的共性特點,提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並基於這4個方面的考查要求,進一步探索試題的類型和呈現方式、不同試題的編制原則,從而能夠比較全面地、各有側重地實現考查要求。
總體來看,高考評價體系對我國中小學教學、對學生的傳統學習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個評價體系中,課堂知識傳授在高考中所佔的比重可能會減少,如何做人、如何盤活所學知識的比重或將增加。如此一來,傳統的「只會考試的學生」和「只會教學生如何考試的老師」可能會面臨新的境地。
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對高考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做出闡釋,稱該體系將影響高考內容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升高考治理能力等。它是「一體兩面」的科學評價體系,也是命題評價的準繩和量尺。
03
評價體系不是考綱,考試內容不會大變
自高考評價體系發布以來,業內眾說紛紜,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
1.能否把高考評價體系作為高考大綱?
2.高考評價體系的發布是否會對教學課程產生影響?
3.高考評價系統的實施存在哪些問題?
對此,筆者總結了部分專家的觀點。
▍不能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當備考資料
雖然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已明確表示:「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不是考試大綱,也不是界定考試範圍的規範性文件。高考評價體系是綜合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而形成的考試評價理論框架。」但仍有部分媒體將《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稱為「學生複習備考的重要參考」,並賦予其類似「考試大綱」的功能。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稱,這依然是出於「考什麼,學什麼」的應試思路。
事實上,界定考試範圍的規範性文件,是不可能以出版圖書的方式發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實質是對中國高考的理論研究成果,其對今後的高考命題會有影響,但主要是理論層面的影響,這和考試大綱直接明確考試重點是完全不同的。
熊丙奇還表示,為了推進考試評價改革,必須扭轉基礎教育就圍繞考試而教,學生圍繞考試而學的現狀,所以國家和地方未來不會再有劃定考試範圍的規範性文件,學校和考生、家長也不要再抱著搞到官方「備考指南」的希望。
▍高考評價體系不會顛覆現有高考
教育部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高考評價體系將高中課程改革新理念和高校人才選拔新要求融入高考命題。所以,許多人猜測《高考評價》將對高校和高中課程改革產生新影響。
對此,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認為,高考評價體系的理念其實在近年的高考內容改革及命題當中已經逐步體現,為保持高考命題的穩定性奠定了基礎。而且高考評價體系也將根據高考內容改革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基礎教育新的發展特點,在高考內容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家長和考生不必慌亂。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出臺,並不是對現有高考的顛覆,也不會有巨大的改變。它實際是對我們原來經驗的總結,所以具體到學生身上,到考試內容上不會有大的變化,仍然會有延續性。」
陳志文表示,高考評價體系若成為高校選拔人才的一個依據,那將對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包括具體的命題思路和命題方法。
▍教育資源不均衡地區或迎「寒冬」
2019年11月底12月初,山東、海南等省市曾舉行適應性考試,試題主要就是依據高考評價體系的指標來命制。有人表示,這意味著,從2020年開始,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各省命制的試卷,都將全面對標高考評價體系。
某高校招生辦負責人表示,從教學方式來說,除了部分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高考評價體系裡對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的強調,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地區會對此感到吃力。
這也是目前對教育方式最大的紛爭之處,許多人認為,應試教育是「寒門學子」唯一的出路,失去這一途徑,教育難談公平。但就教育本質來看,素質教育才更符合國家長遠發展的路子。
改革是個調整利益的過程,只要向著大的公平方向發展,就勢必有部分人要做適當的犧牲,只有破釜沉舟,度過艱難的「陣痛期」,教育改革才能迎來新的朝陽。
參考文獻
李勇 趙靜宇 史辰羲,高考評價體系的基本內涵與主要特徵,《中國考試》,2019.12
張開 單旭峰 巫陽朔 左璜,高考評價體系的研製解讀,《中國考試》,2019.12
於涵 鄭益慧 程力 任子朝,高考評價體系的實踐功能探析,《中國考試》,2019.12
熊丙奇,不能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當備考資料,新華網思客,2020.1
劉海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發布透露三個新動向,紅星新聞,2020.1
阿飛醬,高考考什麼?教育部首發《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解答,芥末堆看教育,2020.1
官宣:以後高考怎麼考?教育部出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