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雷」研發費用佔營收近7成!「研發狂」金斯瑞遭遇多事之秋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港股一圖解碼

在生物科技企業高調的上市潮下,港股有一家起步較早,卻一直較低調的生物科技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

金斯瑞在2018年的時候市值已經高達640億港元,而公司營收規模僅為15.86億元,市盈率高達384倍,堪稱「市夢率」。

不過這兩年公司連遭不測,先是2019年底遭遇「做空」,緊接著近日又曝出遭海關稽查,創始人被「監視居住」的消息。

即使公司能在負面新聞中挺住,但市值已今非昔比,目前公司市值約237億港元。

遭海關稽查,4名員工被拘留詢問,創始人被「監視居住」

2020年9月17日,因涉嫌違反中國法律關於進出口的規定,海關緝私部門對金斯瑞(01548-HK)位於中國南京和鎮江的公司辦公地點進行檢查。

在調查中,金斯瑞董事長、非執行董事兼控股股東之一章方良博士目前正處於在中國「監事居住」狀態。公司還有4名員工被拘留詢問。

公告一出,金斯瑞股價閃崩,跌幅最高超過25%。

根據公告透露,章方良仍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繼續參與公司重大事物決策,而且他作為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原本也已不參與公司日常運作。

目前章方良還是金斯瑞附屬公司傳奇生物科技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傳奇生物是美股上市公司。

鑑於目前對章方良的限制,傳奇生物董事會已委任現任傳奇生物財務長黃穎博士擔任臨時執行長。

據財新、界面等媒體報導,有業內人士猜測,金斯瑞本次涉事可能是違反了國家人類遺傳資源採集辦公室關於人類遺傳資源(即人類基因)出境的相關規定。

金斯瑞全球最大的基因合成供應商之一,是美國市場最大的基因提供商。公司主營業務基因合成對工業、畜牧業、農業,新能源等領域都有關鍵的影響。

美國市場最大的基因提供商,研發費用佔營收68%的「研發狂」

金斯瑞生物以為客戶提供基因合成的服務起家。2002年,公司在美國新澤西州成立,並於2004年在南京建立研究及生產基地。

公司創始人章方良於1987年獲得南京大學化學碩士學位,並於1995年獲得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在創建金斯瑞之前,章方良博士在美國先靈葆雅(Schering-Plough)供職7年,擔任首席科學家,並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成功複製人類geranyl轉移酶。

2000年生物CRO仍然是冷門,其主要是提供大分子的基因、蛋白、多肽、抗體等試製產品。

生物CRO所需要的基因 、抗體等試製則是需要根據特定的要求進行定製的,因而對人員素質也要求更高,行業壁壘較高。

在行業低門檻競爭下,金斯瑞後期名聲大噪,默克、羅氏等世界知名製藥企業都成為其客戶,公司在2004年後幾乎每年都保持超過50%的增速。

如今金斯瑞已經發展為基因合成服務行業龍頭。

據Frost & Sullivan報告數據顯示,按2014年收益計算,公司以25.6%市場份額在全球基因合成服務市場中位居第一,以10.6%的市場份額在全球DNA合成服務市場中位居第三。

金斯瑞2019年財報顯示,北美洲產生的銷售額約1.69億美元,佔總收益的61.8%。與第二名中國市場的20.3%拉開較大差距。

從公司毛利率看,一直維持在65%以上,持續穩定的毛利率不僅表明金斯瑞產品很暢銷,還有很強的市場定價能力。

但近年來,公司淨利率卻出現下降,甚至在2019年、2020年上半年出現虧損,莫非公司經營出現問題?

非也,這主要是金斯瑞大手筆對研發的投入。2018年公司研發費用5.08億元,佔當期營收的32%;2019年研發費用為12.98億元,佔當期營收的68%。

巨額的研發費用表明金斯瑞是一個醫藥行業少有的「研發狂」。A股上市的很多大型醫藥企業,研發費用佔營收的比例普遍在20%以下。

不吝對科研的投入,金斯瑞也是一個有願景的企業,這也是為何市場在公司巨虧之下,仍給出很高估值的核心原因。

2020年新冠疫情檢測讓生命科學、生物風險等基因技術推向前臺。作為主營業務與人類基因密切相關的金斯瑞也面臨一些法律法規、社會道德的挑戰和約束。

由此,金斯瑞們在生物科技道路上更應奉公守法,恪守底線。

作者|喇叭花

相關焦點

  • 比亞迪財報解讀:研發費用年複合增長32.4%背後的野望
    其中比亞迪汽車業務收入約為760.07億元,佔營收比重58.44%,同比增長34.23%;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的收入約為人民幣422.3億元,佔營收比重32.47%,同比上升4.34%;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的收入約為人民幣89.5億元,佔營收比重6.88%,同比上升2.09%。
  • 從營收與研發費用上看,國內外頂尖半導體公司之間的差距在哪?
    有報導指出,臺積電為保持先進位程,近十年來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攀升,近10年研發營收比平均為 7%,高於多數可比公司。並且在近十年來,臺積電毛利率一直維持在50%左右。而公司過去三年的扣非淨利潤分別為-2.06億元、-2.63億元、-13.09億元,也就是說三年連續虧損,拿出如此成績單也不打研發投入的主意,實打實將研發放在首位。通富微電2019年實現營收82.7億元,同比增長14.5%。2019年研發費用沒有具體透露,但通富微電在財報中披露,2019年研發費用同比增長20%以上。
  • 華米科技「去小米化」陣痛:營收增速跌至史上最低,營銷研發費用...
    上半年,華米科技實現營收增長21.07%,淨利潤下滑80.28%,取得上市以來最差營收和淨利潤增速成績。淨利潤下滑主要受到營銷和研發費用上漲的影響。出於對利潤結構優化、毛利率提升的需求,華米科技開始持續加碼自有品牌Amazfit。
  • 6億營收研發僅佔0.04億元 「半壁江山」的潔爾陰洗液營收持續下滑
    其家族控股近九成,且在衝刺IPO之前大手筆分紅,而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核心產品潔爾陰洗液營收持續下滑,在此種情況下,恩威醫藥的上市命運又將如何?「半壁江山」的潔爾陰洗液營收持續下滑恩威醫藥主要從事中成藥及化學藥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專注於婦科產品、兒科用藥、呼吸系統用藥等領域。
  • 上市藥企研發費用披露 廣生堂、普利製藥佔比超10%
    和訊網消息 醫藥製造業作為高科技行業,其研發創新近年來受到國家的重視。近期隨著年報的披露,部分上市藥企過去一年的研發費用也被公之於眾。  截至4月19日,A股生物醫藥行業總計有15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研發費用數據。其中51家企業研發費用超億元。此外,14家企業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超10%。
  • 雙鷺藥業被舉報虛開發票 業績降銷售費用佔營收近5成
    公司緊緊圍繞疾病譜的變化布局產品研發,在血液、腫瘤治療領域、心腦血管治療領域、肝病治療領域、糖尿病治療領域、腎病治療領域擁有豐富的產品儲備。雙鷺藥業三季報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雙鷺藥業實現營收3.05億元,同比下滑41.91%;實現歸母淨利潤1.06億元,同比下滑27.18%;實現扣非淨利潤6378.02萬元,同比下滑50.82%。同時,雙鷺藥業第三季度銷售費用高達1.53億元,佔營業收入的50.07%。
  • Zoom因大量使用中國工程師研發費用僅佔其全部營收10%
    Zoom在中國擁有龐大的研發隊伍,這很可能會因為華裔執行長袁徵(Eric Yuan)具有中國背景。事實證明,Zoom在中國擁有龐大的研發隊伍恰恰為這家視頻會議軟體製造商節約了很大的成本——這也是很多快速發展的科技公司越來越受追捧的一種戰略。Zoom在上周的IPO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其大部分產品開發人員都在中國。
  • 吉利汽車研發費用與利潤之謎
    網通社查閱了吉利汽車從2009-2018年的財報,其中只有費用化研發投入的數據,資本化研發費用的數據只是在2018年的財報中才提到。計算下來,吉利汽車十年累計費用化研發投入總額為23.22億元,平均每年佔營收的比重為0.56%。
  • 廣東格林創業板發行上市獲得受理:連續三年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約6%
    來源:挖貝網挖貝網7月17日消息廣東格林精密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東格林」)創業板發行上市獲得受理。本次擬招募資金總額為5.99億元,將用於精密結構件智能製造技改與擴產項目、研發中心擴建項目、補充流動資金。挖貝研究院資料顯示,廣東格林是一家為智能終端精密結構件、精密模具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公司。公司主要產品為智能終端精密結構件、精密模具。
  • 創投日報|「袋鼠雲」獲數億元B輪融資,「飛子科技」研發兼顧環保...
    ,自主研發了雲原生一站式數據中臺PaaS「數棧DTinsight」和數據可視化平臺「Easy[V]」……(查看更多請點這裡)聚焦中型零售客戶,「TIMING營銷」認為工具需要配合營銷策略才能實現增長相較於傳統的營銷模式,TIMING營銷的創新主要在將營銷策略抽象成各類場景流程化、數位化的工具
  • 「研發CRO榜」《2020中國研發CRO企業20強》隆重發布!
    一些傳統的離岸外包企業開始重視國內業務的拓展,在岸外包業務在整體營業構成中開始佔比也有上升的趨勢。而CRO作為創新藥的研發服務體系中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指通過合同形式為製藥企業和研發機構在藥物研發過程中提供專業化服務的一種學術性或商業性的科學機構。承接新藥項目研發中的部分環節,使得新藥研發風險在整個產業鏈中得以有效分散。
  • 華為2018年年報發布:營收利潤實現逆勢雙增長,研發費用亮眼
    根據華為2018年年報數據顯示,華為全年(2018年)實現營收規模達到7212億元,同比猛增19.5%!在利潤層面,華為在2018年的淨利潤為593億元,同比增長25.1%!華為,在「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生的2018年,頂住壓力,實現了營收和利潤逆勢雙增長,殊為不易!
  • 科大訊飛「冰與火」:營收首破百億大關 裁減研發人員500名
    科大訊飛近日發布的財報顯示,2019年,公司營收達到100.79億元,同比增長27.3%,首次突破百億大關;歸母淨利潤也增長50%至上市以來新高的8.19億元,但有至少7.25億來自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相當於當期利潤的90%。
  • 吉大正元將在中小板上市:研發費用率低於同業 應收帳款佔比較高
    招股書顯示,公司近三年的營收波動明顯,2018年同比下滑4.52%,2019年同比增長50%;歸母淨利潤持續增長,但2019年以來增速明顯放緩。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研發費用率低於同業、應收帳款佔比較高。
  • 研發費用自相矛盾,4500萬不翼而飛,靠一根鴨脖撐起市值500億的...
    「研發費用前後自相矛盾,4500萬去哪了」今天這哥們,是個狠角色,雖然起步晚於別家,但是憑藉「直營為輔,加盟為主」市場策略,不僅開店數量吊打同業選手,營收、淨利潤也是連續10年正增長,引得機構分分搶籌的同時,股價自然也是連連創新高,年內股價飛漲276%,龍頭大哥的那股「王霸之氣」已然成形然而,營收、淨利大增連續增長的同時
  • 哈藥股份營收連續下滑5年,研發投入稀鬆 產品質量存瑕疵
    不過,知名度並不等同於業績,《投資時報》研究員查閱哈藥股份近十年年報發現,自2010年起,該公司營收增速不斷下滑,時至2014年,其營收開始負增長,並持續至今。按照該公司業績預測,2019年營收亦大概率為負增長。和其他增收不增利的傳統知名醫藥公司不同,哈藥股份近4年的銷售費用遠低於其管理費用,且自2013年開始其銷售費用就不斷下滑。
  • A股疫苗企業尷尬現實:低調的研發投入 超高銷售費用
    在事件背後,我們梳理了A股疫苗營收佔比較高的上市公司,分析他們的經營和財務指標,看看這些企業究竟有何特點?記者梳理發現,A股市場涉及疫苗研發和生產的企業數量有數十家,但多數疫苗業務營收佔比較小,構成主要業務收入的上市企業,初略統計有十多家,這其中,動物用疫苗生產企業相對較多。
  • 寶信軟體研發佔總營收比10%以上 受益於IDC快速落地淨利預增五成
    研發佔總營收比10%以上寶信軟體主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全面提供工業網際網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基於5G的應用、工業機器人等相關產品和服務。2017-2019年,寶信軟體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21億元、5.51億元、7.24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均在10%以上,去年公司的研發人員達到825人,佔到總人數的19.39%,主要大力推進智能工廠平臺iPlat與生態技術平臺ePlat基礎平臺研發建設,完成工業PaaS平臺部署,開展工業APP開發和測試工作。
  • 營收佔比近50%,「智能物聯」成映翰通新增長點?
    其中,智能配電網狀態監測產品、智能售貨系統產品等新業務營收佔比已接近50%,而這一數字在2016年只有25.18%,三年間增長迅速。可見,映翰通由「工業互聯」向「智能物聯」升級已取得顯著成果。成立近20年以來,映翰通已在工業物聯網通信產品的研發和應用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可以全面支持全球主流運營商的網絡,實現機器設備無人狀態下的互聯。近年來,映翰通布局「雲+端」整體解決方案,先後推出智能配電網狀態監測系統、智能售貨控制系統等創新產品,向下遊產業鏈延伸。
  • 深扒聯易融招股書:毛利率高、研發佔比低,近三年合計虧約30億
    新興解決方案中,中小企業信用科技解決方案在2018年、2019年與2020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分別為1678.6萬元、9574.1萬元、6530.7萬元,對總營收的貢獻佔比分別為4.4%、13.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