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一下最近都和哪些人互動過,或許你能想到那麼一類有點不喜歡、甚至想疏遠,但硬要歸類的話還是可以稱為朋友的人。在 Yougov 的一項調查中,54% 的美國人也說他們有「自己並不喜歡」的朋友(其中 35% 是曾經有過,19% 是現在還有),和這些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並不是完全開心的。
這類朋友被稱作 frenemy,在 Urban Dictionary 中的解釋是,那種不管是不是有意為之,但所說所做確實會讓你不開心,理論上應該劃清界限、但由於各種原因還時不時混在一起的朋友。翻譯成中文可以是「亦敵亦友」,如果要在現在的流行語裡找一個與之近似的說法則是「塑料花友誼」。
為什麼人們會離不開 frenemy ?大多數人並不是因為孤獨。38% 的人說自己別無選擇,比如和他們是同事或者一起運動的人,抬頭不見低頭見。36% 的人說是小圈子的原因:比如和他們有共同的朋友,如果強硬斷絕關係,會把和這些共同朋友的關係也弄得很難堪。
比起女性,男性似乎更能夠忍受和 frenemy 共處,並保持緊密的關係。在上一個問題中,他們有 31% 的人選擇的原因是電影《教父 2》裡的經典臺詞「離朋友近些,離敵人要更近(這樣才能了解 ta)」,而女性只有 17%。所以,一些人動不動就用「塑料花姐妹情」來強調女性之間的友情更虛偽,似乎不太恰當。
當然,對 frenemy,人們也會有忍無可忍的時候。比如有 24% 的人曾經口頭表示和他們「絕交」過。
不過,被調查的人自己也並非完美的朋友:20% 的人在朋友要求保密的情況下還暴露過從他們那裡聽來的秘密,24% 背後說過朋友壞話,39% 對朋友說過謊,36% 故意忽略過朋友發過來的手機信息。(這還只是願意承認自己幹過這些事的那部分人。)
看起來這年頭擁有所謂真正的友情越來越難。好奇心研究所此前也做過一些和交朋友有關的調查,在「對你的朋友來說,你的人設更接近哪一型?」這個測試裡,我們發現大家在親密友情方面的需求可能沒那麼大,大部分人更接近於「有點慢熱甚至冷冷的」冰山型朋友。比如:
1. 對於好朋友一周三次在微信上的倒苦水行為,35% 的人的反應是在心裡無奈地勸自己「努力保持禮貌」。
2. 參加多人聚會的時候,52% 的人只願意和老朋友一起玩,而對新朋友沒啥興趣。
3. 對於「找朋友幫忙」這件事,49% 的人最贊同的態度是「不喜歡麻煩別人」,高過認為「你來我往才夠朋友」 和 「沒問題但要有度」 加起來的人數。
4. 去外地出差有一天空閒時間的時候,更多人理想的度過方式是找喜歡的地方逛逛(65%),而不是約見當地朋友(15%)。
5. 出門旅遊回來,大部分人認為自己的行李箱裡不會多什麼東西(41%),其次是買自己喜歡的紀念品(38%),接下來才是給朋友的伴手禮(17%)。
而且人們對「真朋友」的標準也越來越精(苛)細(刻)。現如今社交網絡上每個人都能更多地展示和經營自己的人設,不過這也意味著你的不同面更多地暴露在朋友面前。人們意識到自己和一個人「沒法再做朋友」的機會也會更多。
比如我們還調查過「遇著啥事兒有可能讓你刪除/取關一個好友?」,除了被別人先刪掉的情況之外,在互相閱讀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內容的過程中發現彼此「三觀不合」是最大的原因,比如搬運微博段子假裝幽默、公共事件裡發布愚蠢言論、過分宣傳自己做的微商;以及,「整天在支付寶種樹的時候偷別人能量還從來不給別人澆水」這種惱人小事的發生機會也變多了。
「冰山型」朋友可能會給他人留下不易親近的印象,在友情方面比較被動的他們對和 frenemy 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也沒啥意見。而那些你認為做不成真朋友但挺多時候也不至於真的拉黑的人,挺多情況下就成了你的 frenemy。
題圖、插圖來自: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