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近有華羅庚身殘志堅挑燈自學最終成為偉大的數學家。可見古往今來,我們國家都非常注重勤奮二字。可對於學生來說,勤奮是提高成績的唯一條件嗎?不是。
學習道路上最忌諱的便是假勤奮。所謂假勤奮,便是「你的勤奮毫無價值可言」。
習慣假勤奮地人經常沒有任何目的和方法的瞎學,失敗後再自我暗示:「我已經很努力了,沒考到高分也沒有遺憾」。但這種想法的背後其實是為了給自己的懶惰一個擋箭牌。養成習慣的過程是痛苦的,因為這需要孩子長時間的堅持不懈、進行真正的思考,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提升自己的過程。而習慣假勤奮的孩子只需做無用的學習,事後再用「已經很棒了」一點點地催眠自己,初中三年寶貴的拔高時間就這樣一點點被浪費了。
為了避免孩子陷入「假勤奮」,我們特地為大家搜羅了3個被眾多學生和家長認證過有效的學習記憶方法!適合絕大多數孩子,一起來看看吧~
01 解釋法
解釋法,有人也叫它費曼技巧。
費曼說:「如果我不能把科學知識講得讓一個大學新生也能聽懂,那說明我對這個知識的理解還不夠透徹。」
「I couldn’t reduce it to the freshman level. That means we really don’t understand it.」
不難猜到,解釋法的意思就是讓孩子把學到的知識或思想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給一個人、或是一個假象對象。這種方法非常容易讓孩子加深對某個知識點的印象,因為解釋法需要運用到「社會臨場感」,也就是你在和其他人溝通中對他人的感覺。通常我們在解釋一件事情給另一個從來沒聽說過這件事的人時,我們需要給這件事加上許多細節和我們自己的想法,把這件事用我們的方式進行加工,方便聽者能更快理解。
這樣一來,便抓住了有效學習的關鍵點,那就是在以教為學的過程中,將知識點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加深知識點在腦海中的存在,提高記憶度。
國外版知乎Quora上有一個關於如何使用解釋法提高學習效率的帖子,是這樣寫的:
第一步 - 選擇一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
選擇一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 然後拿出一張白紙, 把這個概念寫在白紙的最上邊。
第二步 - 設想你是老師,正在試圖教會一名新生這個知識點
設想一個場景,如模擬小課堂,感覺自己仿佛在給另一個人解釋這個概念。如果實在沒有場景感的話,也可以在白紙上寫下對這個概念的解釋,。當你這樣做的時候, 你會更清楚地意識到關於這個概念你理解了多少, 以及是否還存在理解不清的地方。
第三步 - 如果你感覺卡殼了, 就回顧一下學習資料
無論何時你感覺卡殼了, 都要回到原始的學習資料並重新學習讓你感到卡殼的那部分, 直到你領會得足夠順暢, 順暢到可以在紙上解釋這個部分為止。
第四步 - 嘗試讓你的講解通俗易懂
最終的目的, 是用你自己的語言, 而不是學習資料中的語言來解釋概念。如果你的解釋很冗長或者令人迷惑, 那就說明你對概念的理解可能並沒有你自己想像得那麼順暢,你要努力簡化語言表達, 或者與已有的知識建立一種類比關係, 以便更好地理解它。
為了督促培養孩子多用解釋學習法學習,家長們可以充當孩子的聽眾,在他們講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做到耐心傾聽,在孩子講不出來的時候適當指引,在自己聽不懂的時候多提些問題要求孩子再深入講解。這樣一來,孩子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對這個知識理沒理解。
一句話總結
分散複習法就是,拒絕臨時抱佛腳,要持續的,不間斷的去複習。
03 場景記憶法
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你偶然吃到一口面,會讓你突然想到兒時媽媽給做的飯菜的味道,或是你路過曾經走過的路時,腦海中會浮現許多曾在這發生過的事兒。這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和周圍的環境相關聯。我們的大腦會把知識和聽覺、視覺等感覺關聯起來。熟悉的感覺就有可能喚醒我們的一段記憶。
學習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有意識的利用這一感官特點。比如第二天孩子有場考試,那麼可以讓孩子在複習的時候多在考試的教室裡複習,這樣到了真正考試那天,同樣的場景、熟悉的視覺和聽覺,都可以幫助他們喚醒複習時的記憶。
某種形式上,這和網上十分流行的「記憶宮殿」記憶法非常相似,但那是更高階的記憶方法,練習起來也更加困難,在此不多做闡述,感興趣的家長可以上網查詢具體練習方法。
#一句話總結
場景記憶法就是,巧用感官系統,儘量在與考場相似的場景複習。
通過這3種學習記憶法,孩子可以獲得更高效學習過程,且更長久的知識儲存。堅持使用這3種學習方法3個月後,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又在悄悄變優秀呦!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