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你,看見美好女孩,你會怎樣去形容她?
若你喜歡簡短暢快,類似「so beautiful」這種應該是最簡單粗暴的回答。
要我說呢,女孩子各有各的漂亮法。
有的眉目清冷,像是一整季的雪水都融在了她的眼睛裡。
有的酒窩甜美,她笑一笑,漫山遍野的風聲都要消息。
有的天生軟綿,你朝她挨過去像碰著了一團雲。
有的發汗時竟能生出淺淺的香氣,散在天地間頓覺雲矮霧綺。
她若是瘦,你便看她伸懶腰時優雅得像天鵝伸頸。
她若豐盈,你便看她日光底下肌膚亮起時有多綺麗。
她若生斑,你便贊她漂亮得發光上帝這才在她的眼角下投下了淡淡的影。
但在讀了一本像這樣的經典作品賞讀解析的書後,我眼中的女孩子便硬生生多了一股才氣和文雅,文人雅士欣賞美人似是更上一層樓。
清冷的,他便說唇若含冰,眸若星河,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嫻靜的,你說她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
甜美的,便疑是仙女下凡來,回眸一笑勝星華。
清軟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白淨則「壚邊人似月,皓腕凌霜雪」,才情滿盈者,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
特別是《詩經 硯人》中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盼兮,美目盼兮」,巧笑的兩靨多好看,水靈的雙眼分外嬌。就這樣不論古今措辭自然而然的就流露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兩者更是不約而同表達了一個中心:女孩子生來就漂亮的不講道理,更是值得世間萬物溫柔以待。這才是讚美最初的意義。
我聽過一句話並深以為然:讀書總是有意義的,比起你胡亂摸索,一本書一般都是凝聚了一個作者一生的研究感悟,沒有一絲糟粕,通過讀書,你可以迅速地了解到別人要用一生才能去感悟探索到的東西。
正如本書作者葉嘉瑩所說的「我親自體會到了古典詩詞裡面美好、高潔的世界,我希望能為年輕人打開一扇門,讓大家走進去,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裡面來。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只有內在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美,才是永恆的……」
作為女生,從前羨慕別人臉蛋漂亮、身材火辣,當費勁心思將自己變成世俗眼中的美人時,才正真發現,當聽見別人在舞臺上侃侃而談,我只有在下面鼓掌的能力時依舊是卑微而無處容身的,這時我才知道,漂亮只是第一要義,當我18歲,別人誇我漂亮,不是在誇我漂亮,是在誇18歲漂亮。
這時才誠惶誠恐的翻開了很久沒有打開的書,想從書中得到養分,養成氣質,看別人的故事,體會別人的情感,尋求共鳴,感悟不一樣的人生。
詩詞是最好的選擇。而像作者這樣素養豐厚的讀詞人,是以詩詞在解讀生命,用生命感悟著詩詞的,因此我認定是能學到東西的。
總有人第一眼看上去不起眼,隨著深入了解,你會在這個過程中被驚豔。
世人都知道著名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號易安居士,是僅有的中國古代女作家之一。
之所以說她不起眼,是因為沒有深入了解過她的生平,她的情感。
世人皆愛李清照。李清照的詞有三類,且直接與感情經歷掛鈎,第一類是婉約的,前期的她生活和美幸福,和志趣相投的趙明誠一起收集金石書畫,每到飯後便烹茶賭書,眼中心中都是美好,最像一個女孩子,因而連眼中的花都是「淚點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鮮豔美麗,生機勃勃的花,帶著清晨的露水,就連紅色的朝霞也被它留在了自己的面頰上。
第二類是外表保持了柔婉芳馨,此時李清照從北宋到南宋,身經了國破家亡的慘痛變遷,她的心情永遠無法像從前那樣愉悅,卻道「應是綠肥紅瘦」,可見不知不覺間有一種健舉的精神的流露。
第三類是高遠飛揚的,那時人到中年,經過大起大落也不可避免開始衰老,可她的態度卻是「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是真的李清照,她說,如果真的有那九萬裡的狂風吹起,我願坐上一隻輕舟,讓風把我吹到我理想中的那一片海上仙山!這時的她讓我耳邊又回想起那句氣勢慷慨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這時候,我才正真明白,一個女子應該活成的樣子,她一生都在詮釋一種態度,那就是永不低頭,永遠樂觀。
書中說她的第三類詞脫離了女性味道,希望作者沒有忽略,她本身就是萬千女性的代表,她表現出來的就是女性味道,融入骨血,注入了每一個作品中,影響著每一個閱讀著她的詞的我們,是特別女孩,永不低頭,永遠樂觀。
不管全世界的人怎麼說,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樣也長久不了。詩詞人最難得的是用一生去詮釋一種態度。
要說矛盾,我怎麼都拒絕不了柳永的詞,聲律諧美,含蓄悽楚,「念去去,千裡煙波,霧靄沉沉楚天闊」、「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耳熟能詳,其才能還深受範公賞識摩拜,儘管如此,他對人生的態度依舊是讓人不喜歡的緊,既要花街柳巷到處遊,又想沽名釣譽,在家庭傳統的仕宦觀念與個人浪漫天性及音樂才能之間苦苦掙扎,直觀的名譽信仰也都沒有維持好,根本無法吸引人去了解內裡的抱負。
可惜他在該取捨時沒有取捨,還在自己作品中發下「忍把浮名,換了低吟淺唱」這等牢騷且被廣為傳唱到宋仁宗耳朵裡,他的仕途,的的確確是毀在了自己的手裡。敗就敗在人生態度晦澀難明。
相較與他,我更愛李煜的詞中體現的自然純真之本性,堪比五柳先生陶淵明,不同於陶淵明的詩自帶閃著哲學智慧之光的「真知」他的詩詞從始至終都奔騰傾瀉而出、全無顧慮的一己「真情」,無論是安定時的「鳳簫吹斷水雲閒,重按霓裳歌遍徹」,任縱沉溺還是遭遇不幸時的「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沉重感慨,都是純以摯誠敏銳的赤子之心與外界事物相接觸的結果。
所以縱使做了亡國君,也是褒大於貶。
合上這本《古詩詞課》,學到了太多太多的,感慨萬千,仿佛見證了不同的人生,但我明白,不論古代現代,不論何種方式,人要活的敞亮通透、肆意瀟灑,一定能要有自己的態度,切忌瞻前顧後,事事如此。
如若不是每個人都活出自我,世界哪能五彩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