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談古詩:是經歷幾千年傳下來的 有它的價值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近段時間小夥伴們對中小學教材古詩詞的去存問題議論紛紛,但在著名古典文化學者葉嘉瑩看來,教材中詩詞的選擇和教師的教導方式其實更加值得關注。在由她親自誦讀的《與古詩交朋友》中,古詩教材被配上精美的圖文,優雅的誦讀,想來縱使古意再難磨,孩子們也會尋得一絲古韻。——編者按

  讓孩子從小吟誦古詩詞,是葉嘉瑩先生近年來一直所致力的事業:「我深信孩子們如果能在童幼年時代,就學會了古詩的誦讀和吟唱,不僅能使他們長大後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對社會和人類都更有關懷的人,而且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更有聯想和直觀的能力,無論是在文科或理科方面,都可以因此而獲得更為突出的成就。」

  剛剛在今夏過完90歲生日的葉嘉瑩依然精神矍鑠,近日有記者前往探訪,葉老雖然有些疲憊,但在提到中小學古典詩歌教育時依然神情激動:「我作的一些詩詞講演,都是想讓古人的詩歌活起來,去感動現在的年輕人。」每言至此,葉老都會雙眉緊蹙,雙手微顫。

  古人學詩四步驟 ——興、道、諷、誦

  記者:在中國,詩詞教育自古以來就有很悠久的傳統。您能不能解釋一下「詩教」?小孩子學詩有什麼好處呢?從您的親身經歷來說。

  葉嘉瑩:中國古代的私塾先從背中國的古典開始,中國古人講究詩教,詩教按照《毛詩·大序》的說法是可以「感天地、動鬼神」,有一種教化作用。

  人對於宇宙、人生要學習一種關懷,一種愛心,學詩就是對天地、草木、鳥獸,包括人的聚散離合,要有一種關懷的愛心。詩是感情的活動,人是感情的動物,離別的時候寫詩是寫你的悲哀,歡聚的時候也寫詩,那是寫你的快樂,詩不是一個抽象的,莫名其妙的東西,是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的流露。

  中國古典中有很多東西,要讓青年人重新認識,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活起來。我作的一些詩詞講演,都是讓古人的詩歌活起來,去感動年輕人。

  記者:您說過真正的詩詞研究不能靠具體哪本書,您一直提倡古詩唱遊,如何學習吟誦?好像現在人們對吟誦存在很多誤會。

  葉嘉瑩:吟誦從周朝就開始了,據記載,周朝太師(即老師)教卿大夫的小孩學詩都有一個步驟——興、道、諷、誦。

  興,就是告訴你詩歌裡詩人情感的興發、感動的動力。

  道,在這裡讀作三聲,引導的意思。第二步就是引領孩子,給孩子講詩歌裡面的知識。

  諷,即不開讀,把書合起來背誦。

  最後是誦,以聲節之,把詩讀出一個聲調來。如何吟誦可以參看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做過的一個錄像《詩的故事》,教小孩一步一步來。

  人物介紹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中國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於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不要看低小孩的智能

  記者:中小學生學古詩應不應該追求數量?怎樣保持一個度或是平衡?

  葉嘉瑩:詩詞要選擇真的好的作品,我認為我們不要看低小孩的智能。你讓孩子背「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是駱賓王幾歲時寫的詩,這不是一首好詩,讓孩子背下來對他們作詩一點好處都沒有。不要看輕小孩子,讓他們只背淺顯的詩。只要老師講明白,杜甫的《秋興八首》,孩子一樣會讀,一樣會背。

  詩詞不在多少,在於老師怎麼樣教,在於選擇的是不是真正的精華之作。如果選得很多,都是糟粕,也沒什麼用處。如果選的是精華,老師能夠把精華講出來,目的才算達到,不是在於外表的形式。不見得多了就是好,自欺欺人。

  記者:對中小學生來說,閱讀古詩詞是不是比閱讀現代詩詞更有價值?您如何看現代詩歌?是否也該考慮納入中小學教材?

  葉嘉瑩:以我個人所受的教育,我覺得中國的古詩是經歷幾千年傳下來的,它是有它的意義和價值的,那是經過大浪淘沙傳下來的。現代詩也有的寫出很靈巧的句子,比如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個句子很巧妙,但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不見得能有什麼體會。

  現代詩是另外一種美感,現代詩也有很多種,從胡適之提倡的白話詩到後來的朗誦詩,再到後來顧城、舒婷的朦朧詩,各有各的好處,這不能一概而論,他們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

  我有弱德之美 但不是弱者

  記者:現在有很多讀經班,教小孩子背《孟子》、《論語》什麼的,您覺得小孩子背這些有沒有好處?

  葉嘉瑩:我覺得有用吧,因為我開蒙的讀本就是《論語》,而且我當時的背誦,我記得的《論語》裡面的話,終生受用。比如「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都是要求自己嚴格,我管這種品格叫「弱德之美」,現在很多人都以強者為德,夫妻、朋友吵架,你兇,我比你還要兇惡,都以為自己要做一個強者才是好的,我小時候學習的不是如此。

  弱德是一種德,需要堅強的持守。不是爭取什麼,而是我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無論多麼艱難困苦,我都盡到了我的力量,盡到了我的責任。我的一生不是很順利,有很多坎坷,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一個弱者。

  記者:古人有古音古調,比如《詩經》,可能它原來的音調我們現在讀不出來,讀起來不朗朗上口,不像唐詩那樣讀得很順暢。這些古音古調我們不知道,那我們如何處理?一定要去了解古音古調呢,還是可以有一定的妥協?

  葉嘉瑩:這是可以有伸縮的。一般讀詩,要注重平仄,平仄聲一定要讀對了,我們普通話裡把很多入聲字都念成平聲了,這樣就不合乎格律。要儘量把它念到正確,把格律聲音念對了。像《詩經》和《離騷》,清朝的人有人寫過《詩經古音考》,我們現在並不需要做那樣的工作,因為如果按照古音來讀,現在根本讀不下去。只要注意平仄就好,老師教的時候就應該把平仄教出來。

  記者:您覺得當代人寫古體詩的水平怎樣?

  葉嘉瑩:有寫得很好的,但水平參差不齊。有些人覺得知道一點平仄就去寫詩,詩不在於寫的多少,而在於你是不是真正的詩人,沒有真正的感情與感動,拼拼湊湊,寫多少詩也沒用。有個人給我看他的詩集,他用詩寫日記,每天都寫一首兩首的,我說你可以用詩寫日記,但那不是詩。

相關焦點

  • 葉嘉瑩先生談《古詩十九首》:更好的詩是渾然天成的
    接受美學認為,一篇作品是不能夠由作者單獨完成的,在讀者讀到它之前,它只是一個藝術的成品,沒有生命,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只有讀者才能使它得到完成,只有讀者通過閱讀給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為一個美學欣賞的對象,才有了意義和價值。然而,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經歷和閱讀背景,因此對同一首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古詩十九首》為什麼好?
  • 葉嘉瑩談《古詩十九首》:更好的詩是渾然天成的
    作者:葉嘉瑩《古詩十九首》的文字是非常簡單樸實的,然而它的含意卻十分幽微,容易引人產生聯想。清代學者方東樹在他的《昭昧詹言》中說,「十九首須識其『天衣無縫』處」。什麼叫「天衣無縫」?而後來流行的「接受美學」的理論,則是一種更新的文學理論,它進一步把重點轉移到讀者身上來了。接受美學認為,一篇作品是不能夠由作者單獨完成的,在讀者讀到它之前,它只是一個藝術的成品,沒有生命,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只有讀者才能使它得到完成,只有讀者通過閱讀給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為一個美學欣賞的對象,才有了意義和價值。
  • 葉嘉瑩先生談《古詩十九首》
    而後來流行的「接受美學」的理論,則是一種更新的文學理論,它進一步把重點轉移到讀者身上來了。接受美學認為,一篇作品是不能夠由作者單獨完成的,在讀者讀到它之前,它只是一個藝術的成品,沒有生命,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只有讀者才能使它得到完成,只有讀者通過閱讀給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為一個美學欣賞的對象,才有了意義和價值。
  • 學者葉嘉瑩,3歲開始背誦古詩!詩詞「餵養」大的孩子有多厲害?
    葉嘉瑩是國內外赫赫有名的一位詩詞學者,近日她參與錄製了央視的《朗讀者》欄目,在節目上葉老表示,家長們應該從小重視對孩子們詩詞歌賦方面的教育,最好是讓孩子三歲就開始背誦古詩。 為什麼要讓孩子們從小背詩呢?
  • 中國詩歌傳承者葉嘉瑩:生活給我坎坷,詩歌給我力量
    在中國的詩詞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南有張愛玲,北有葉嘉瑩」。在《朗讀者》節目中有位滿頭白髮、氣質卓越、文採斐然、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曼妙的老人,她就是古典國學大師葉嘉瑩,她是繼楊絳先生之後,被人們稱為第二個穿裙子的「士大夫」,連主持人董卿都親切的稱她為「先生」。
  • 為什麼要讓孩子從小背古詩?學者葉嘉瑩,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先後有《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節目播出,引起巨大反響,一時間掀起了「詩詞熱「。 很多家長看完節目後, 紛紛表示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也好好學習詩詞。不學詩,不能言;腹有詩書,氣吐芳華。 學習詩詞確實好處多多,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即使不說話,那股氣韻也是能感受得到的。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
    蓮子要有蓮心,蓮花就沒有死,它的種子在那裡。這裡用了我看過的一件軼事,說有人從漢墓裡發掘出來的一顆漢代蓮子,居然還培育出來荷花,能夠成活。說「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是我覺得人生數十寒暑很快就過去了,轉眼就衰老了,但是我有一個夢,一個理想還是很痴的,我會一直為之盡力,所以「千春猶待發華滋」。羊城晚報:其實那時距離您開始回國任教也已經20年了。
  • 學者葉嘉瑩:我3歲開始背誦古詩!從小背古詩的孩子真不一般
    前段時間我在家無聊,回顧了一下國寶級學者葉嘉瑩先生在央視舞臺上的節目《朗讀者》的回放,葉嘉瑩老先生雖然年齡已經很大,但是依然氣質超然!讓別人看上一眼就覺得眼前一亮。據我了解,葉嘉瑩先生從3歲就開始跟著父母一起背古詩,識字,是詩詞啟蒙了她,也是詩詞推動了她的一生,如今90多歲的葉嘉瑩老先生,依舊是氣質抖擻、精神百倍。
  • 葉嘉瑩:如果有來生我還做教師 仍教古典詩詞
    蓮子要有蓮心,蓮花就沒有死,它的種子在那裡。這裡用了我看過的一件軼事,說有人從漢墓裡發掘出來的一顆漢代蓮子,居然還培育出來荷花,能夠成活。   說「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是我覺得人生數十寒暑很快就過去了,轉眼就衰老了,但是我有一個夢,一個理想還是很痴的,我會一直為之盡力,所以「千春猶待發華滋」。   羊城晚報:其實那時距離您開始回國任教也已經20年了。
  • 樵夫作文 葉嘉瑩:傳播詩詞,是我生命的目的丨名家
    、有價值、有趣味、有深度的延伸閱讀。當被問及在艱難困厄的時期,為何也沒有丟掉先生筆記時,葉嘉瑩說:「老師的筆記只有我一個人記,宇宙之間都沒有這個東西了。我總是隨身攜帶,拼了一切要把它帶出來。我知道老師筆記的價值。」「當然我也不是保存起來,留作我自己的『武林秘籍』。我今天講的也是自己的東西,不是按照老師講的。」她這樣補充說。
  • 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她和林徽因、楊絳、張愛玲同時代,被稱為中國最後的女先生: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一個女人的美,在世俗眼中,是有年齡限制的,一個94歲耄耋之年的老太太,卻偏偏被評選為中國最美教師,被人們讚不絕口。葉嘉瑩先生歷經坎坷流離,沒有被生活的困苦所打倒,卻穿越了時光的侵蝕,活出生命的純粹,靈魂的富足高貴。
  • 葉嘉瑩:一世多艱,寸心如水,愛情應當「不遇天人不目成」
    晚年,葉嘉瑩自己作詩有雲"一世多艱,寸心如水"。02"不遇天人不目成"談到愛情,葉嘉瑩認為自己沒經歷過真正的愛情。大學時,她沒有戀愛經歷,雖然自中學開始就有人向她表達好感,她卻沒有心動。我們都希望有平靜的生活,但往往生活並不遂人願。經歷挫折、苦難之後,人們可能會對生活更感恩,對生命更敬畏,對人生更敬重。我們肯定不希望經歷患難,但我們也不願被它擊倒。經歷重重磨難,葉嘉瑩回首,提到"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打破"小我"的局限,才會有更高更遠的想法。
  • 九十高齡漢學家葉嘉瑩:我的一生「根」在中國
    除了文字什麼都忽視的「馬虎人」  按時間計算,葉嘉瑩的一生幾乎與整個中國的近現代史同步,同樣,她也經歷那這個大時代所有的幸與不幸: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平淪陷,父親隨著國民政府的遷移一直在大後方的國統區工作,音信全無;17歲剛剛考取輔仁大學,母親因病去世;24歲婚後隨丈夫遷至臺灣,遭遇白色恐怖入獄……在屢次磨難中,葉嘉瑩丟掉了衣服、
  • 葉嘉瑩先生的吟誦情懷
    背誦非常重要,我們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空口去談,是沒有意義的,你要使你讀的書,成為你精神血肉的一部分,你要把它背下來。有個小女孩,由父母帶著來學詩。我說,你背首詩吧。於是她背,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鬢毛衰。她的父母很不好意思,因為覺得她背錯了。
  • 3歲學詩,從事詩詞教學70多年,葉嘉瑩認為讀古詩必做2點
    親朋好友一聚會,總是喜歡讓小孩表演節目,而這當中總有個保留節目——背古詩,可以說大多數父母都是把背古詩和教孩子學說話連在一起的。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穿裙子的士"的葉嘉瑩先生同樣如此。從教70多年,葉嘉瑩先生對古詩詞教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看她的書,聽她的講座,在她的論著中我看到了兩個學習古詩詞的秘訣:1 吟誦古典詩詞該用什麼方式來傳承?葉嘉瑩的答案之一是吟誦。
  • 新京報:葉嘉瑩和她的詩詞王國
    有一次,她自己追憶:從1945年,我一直未曾間斷地教了六十年書。這六十年,真的和人家比起來,我等於多教了一倍,人家教一個學校,我教三個學校,在北京是三個中學,在臺灣是三個大學,後來在加拿大,雖然沒有長時間的兼課,但是我就開始經常回國,又在國內教課。  課堂上的葉嘉瑩,從來不寫稿子,她覺得什麼東西一寫下來,到時候一念,就沒有一個再生長的過程。
  • 葉嘉瑩先生講《古詩十九首》附:古詩十九首全文
    葉嘉瑩先生講《古詩十九首》之《青青河邊草》 文/ 葉嘉瑩如果大家想更詳細地了解這兩首詩,可以參考我寫的《迦陵論詩叢稿》一書中的《談杜甫七律之演進及其承先啟後之成就》。《古詩十九首》中有的詩也是如此。現在我們就來看《昭明文選》中排在第二首的《青青河畔草》。我曾說過,《古詩十九首》善用比興,這首詩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 葉嘉瑩:故園春夢總依依
    然而葉嘉瑩還有十分堅韌的一面,無論內心有再多憂苦,也能保持表面上一貫和愉平靜的風度。因此她在講課時,總能保持著精神的飽滿飛揚。1956年,臺灣「教育部」邀請葉嘉瑩談講詩詞,後來又幾次致函索稿。她推託不下,便想起那些素日縈繞盤旋於腦際的、王國維先生幽怨悱惻之詞句,信手拈來,寫了一篇《說靜安詞〈浣溪沙〉一首》。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她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你要身經過憂患,你才會對這個詞有很深的理解……」她說:「我生平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導演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於今日(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上映。
  • 單讀訪談丨戴錦華:葉嘉瑩與一代人的誠摯、樸素與崇高
    我們在 100 多年當中壓縮了西方現代 500 年的歷史,而且儘管今天我們已經居前端了,但是趕超邏輯仍然在左右著人們的頭腦。我們總是前瞻,著急往前看,而不能回望。其實這些年來我非常喜歡一個詞,叫臨淵回眸,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走到了某一種盡頭,甚至說走到了某一種崖邊上,這個時候我們還不停下來回回頭嗎?這個懸崖並不一定是馬上就要掉下去的意思,而是沒有既定的道路在我們眼前了,前面的路是要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