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瑪利諾會醫生與中國廣東江門的麻風病人。
一,馬利諾外方傳教會接手江門監牧區
馬利諾會的神父們
馬利諾外方傳教會,是一個天主教傳教修會。1918年,瑪利諾外方傳教會派出的第一批傳教士到達中國廣東省。
江門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瀕臨南海,毗鄰港澳,江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江門以僑鄉風情聞名,五邑地區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眾多,遍布世界。
馬利諾外方傳教會的神父在江門乘坐小船
1924年1月31日,羅馬教廷從廣州代牧區劃出原由巴黎外方傳教會管轄的新會、臺山、陽江、赤溪、茂名、信宜、電白、羅定、鬱南、花縣、雲浮等縣成立江門監牧區,交給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負責。
傳教士與教會建築 1926年
1927年2月3日,江門監牧區升格為江門代牧區。至1937年,江門代牧區有外國傳教士50多人,中國傳教士12人,教徒7000餘人
二,開展醫療服務,接管麻風病院
崖山風景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裡的崖門鎮,歷史上的崖山海戰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就是在這裡。
1931年,布拉伯醫生在廣東雲浮診所正在為一患者診病
美國天主教外方傳教會在中國傳教的同時,也積極參與醫療衛生事業,除了普通的醫療服務,該會還接管了位於新會崖山的麻風病院及江門麻風病院的病人服務。
這個小孩患麻風病,受感染導致眼瞎,他的母親正抓住他的手、捂著他的頭,希望能使他安靜一些
麻風病是一種傳染性的疾病,人接觸病人以及其衣服就有可能被傳染,是一種讓患者無法正常生活的疾病。這種病帶來的心理負擔要比疾病本身的負擔更重,所以患病的人就經常聚在一起,成為麻風村。
1934年,布拉伯醫生在新會為一老年患者診病
民國時期得了麻風病就只有等死,有很多的人是全身腐爛甚至骨頭,手指,甚至整個手都會掉下來。
三,不僅有天主教的神父,普通的天主教徒也積極參與了這項艱難的事業
布拉伯醫生在廣東雲浮,攝於1930年
為了給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療保障,教會動員了社會各界的力量,想了很多辦法。派遣普通信徒前往教區此事醫療服務(即醫療傳教士),即為其中之一。而布拉伯醫生便是該會的先驅。
1935年,布拉伯醫生在江門麻風病院與患者在一起
布拉伯醫生是紐約布魯克林人,他不是瑪利諾會士,但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
1935年,布拉伯醫生在江門麻風病院與患者在一起
1930年,他前往中國教區提供醫療服務。布拉伯醫生去的是瑪利諾會在中國廣東的江門教區。
1931年,布拉伯醫生在廣東雲浮診所
在那兒,他開辦了二間診所,為當地教友和其他民眾治病,並同時為該會所接管的位於新會崖山的麻風病院及江門麻風病院的病人服務。
1937年,布拉伯醫生和妻子及女兒在廣東臺山
合約結束後,他返回紐約,與其未婚妻Constance White小姐結婚。之後,他攜帶妻子再次返回中國,繼續在江門教區服務了二年。在此期間,他們的女兒於1936年出生在他們所服務的這塊土地上。
1936年,廣東江門診所,布拉伯醫生和一位來自馬尼拉的醫生與當地患者合影。
在中國服務期間,布拉伯醫生足跡遍及新會、臺山、陽江、江門、高州、雲浮、羅定等地,為當地的教友和民眾提供了力所能及的醫療服務。
1935年,布拉伯醫生和Anslem修士在廣東新會麻風病院與患者在一起。
四,在舊中國,麻風病令人談虎色變,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麻風病是由於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的傳染病。主要是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進行治療,就可以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或者是永久性的損壞。
1933年,布拉伯醫生與Anselm Petley修士一起,在江門探訪麻風病院與麻風病人合影。
在舊中國,麻風病令人談虎色變。許多人患了麻風病之後,後果嚴重,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等待他們的就只有死亡。
1935年,布拉伯醫生在江門麻風病院與患者在一起
但西方傳教士本著基督精神,對他們進行隔離收治,也用教義去感化教育他們,廣東新會崖山麻風病院的設立,就是一例。
1931年,布拉伯醫生在廣東雲浮診所
而作為醫生,布拉伯能在那裡工作長達七年,為當地教友民眾以及麻風病人服務,是需要有獻身精神和高度的責任心與勇氣的。
1932年,布拉伯醫生在廣東新寧醫院實施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