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不過是故事——重讀史蒂芬•金的《論寫作》

2020-12-16 澎湃新聞

故事不過是故事——重讀史蒂芬•金的《論寫作》

丁一

2016-08-14 15:54 來源:澎湃新聞

我從來沒有真正喜歡過史蒂芬•金 。我喜歡讀他敘述的故事和許多人物(從《閃靈》《肖申克的救贖》《綠裡奇蹟》到《11 / 22 / 63》),但是,我絕不會將任何他的作品放入Western Cannon(西方正典)、World's Classics(世界經典)或者「死前必讀之百種」中。 作為一個半輩子都呆在學校的人文學生,我的耳邊總是迴響著著名的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的種種唾星。在2003年,布魯姆是這樣炮轟史蒂芬•金獲獎一事的:「這是在愚化(dumb down)我們文化生活的驚人過程中的又一新低」;「不論是一句一句來看,還是一段一段來看,還是一篇一篇來看,史蒂芬•金都是一個極其不勝任的作家」;「他的書雖然售量以百萬計,但是除了讓出版業維持運轉外,它們對人性(humanity)毫無貢獻」。對布魯姆來說,既然我們已經有了吉卜林(Kipling)的《吉姆》,為什麼要讀「令人無法容忍的(insufferable)」《哈利•波特》?既然我們已經有了愛倫•坡,為什麼要讀「粗俗至極」的史蒂芬•金?(史蒂芬•金讚譽J. K.羅琳說:「小時候喜歡讀《哈利•波特》的人,長大也會喜歡讀史蒂芬•金。」這話讓布魯姆毛骨悚然。)其實,我也一直是如此認為的,直到我時隔多年又重新拿起史蒂芬•金的《論寫作》。

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

寫於他遭受一次幾乎致命的車禍之後,《論寫作》是史蒂芬•金對自己寫作生涯的總結陳詞。漫長的手術恢復過程帶來的「腦閉塞」(writer's block),使得他開始懷疑自己能否繼續創作小說。就像所有瀕於失敗的小說家那樣,他開始著手於最合適的一個工種——教別人如何寫小說。《論寫作》既是自傳,也是一個小說教程;書中作者交叉使用了兩種語調,一種是自述性的,一種是分析性的。想要了解他對寫作的面面觀,讀者必須聽完他敘述自己的大半生,從他的貧窮的童年一直到他如何與毒品糾纏。同時,它讀起來也像是一篇對布魯姆之類的批評家的長篇回應。對我而言,這本書解釋了史蒂芬•金為什麼沒有讀過簡•奧斯汀,為什麼不是簡•奧斯汀,更解釋了為什麼史蒂芬•金會成為史蒂芬•金。

生於1947年,史蒂芬•金成長於美國底層的一個單親家庭,大學畢業後,他當過四年洗衣工、中學保潔員以及英語老師。相比於絕大多數的作家,二十七歲就拿到了一筆二十萬稿酬的他(《魔女嘉麗》),算是極其幸運的。但是他的喜好以及創作動機,就此帶著永恆的底層烙印。他強調,好的故事永遠是第一位的,語言、主題、風格、形式、寓意等等,都是次要的裝飾品,或者說,這些都是為故事服務的。受過教育的底層(the educated underclass),不需要普魯斯特的自悲自憐,需要的是帶有「嘭」(金和他的哥哥在兒童時所追尋的pow!)一聲的故事。所以,好的故事要不就要有恐怖,要不就要有驚奇,實在不行,起碼要有噁心至極(gross-out)。

史蒂芬•金《11 / 22 / 63》

正如他借《11 / 22 / 63》主人公之口說出的:「香菸不過是煙,故事不過是故事。本來就不需要另有深意!」哪怕,這所謂的「另有深意」,才是批評家所真正關心的。批評家總是詢問,史蒂芬•金是不是一個「嚴肅的(serious)」作家?「嚴肅」就是一個指代「關心作品中的深意」的暗語。巧妙的是, 通過實實在在地「解構」一個作家如何創造出「深意」,《論寫作》給出了答案:他的小說是有深意的,而且他會在寫完初稿後尋找「深意」;同時,「深意」永遠是第二位的,來源於故事,並且要絕對地服務於故事。甚至,小說的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都應該服務於故事,「刪掉所有可有可無的副詞」直到最好只剩下動詞!用他的話說,如果在地下遇見喬治•奧威爾,他一定要追問奧威爾:「《動物莊園》到底是先有故事,還是先有寓意?」

當然,「故事性」不等於「文學性」(舉一近例,金庸的武俠小說不乏故事性,卻幾乎毫無文學性)。史蒂芬•金的可愛在於,他不會為了批評家而矯揉造作出超出服務於故事之上的「文學性」,哪怕只是一句多餘的修飾,或者一個多餘的副詞。然而,史蒂芬•金又強調說,他的「故事性」,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喜悅,寫作對他而言,是一種治療性質的滌蕩(catharsis)。讀讀他是如何擺脫經年的酒醉和古柯鹼的,我猜這並非虛言。也許,這個世界上很少還有作家比他更「嚴肅地」忠於故事本身了吧?

雖然他的作品常常有關妖精鬼怪,他從來不提「靈感」。在西方文學傳統中,「靈感」是一種和造物主有關的神聖的存在;這和中國人常說的「述而不作」類似,「作」是來自於「神」或者「聖」。但是,作為最富靈感的作家之一,史蒂芬•金卻一絲一毫沒有要把「靈感」拉離真實平面的意思。他以《魔女嘉麗》為例,把自己如何找到這個故事的過程放到了解剖臺上大卸八塊,然後,所有有關靈感的「神聖性」就在此中被解構無遺。

正像借自基督教的canon(原意為「宗教聖典」)一詞所暗示的那樣,正典統治下的文學閱讀和文學批評,實際上是一種現代宗教。我自創一個詞,「文教」。「文學性」,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看不見、聞不著的超越性的存在,只有禮拜它的信眾才能號稱體驗到它的存在。就像宗教自由是值得肯定的一樣,「文教」作為一個以高中教師為信眾主體、以大學教授為祭司、並且獲得國家支持的宗教,本身並沒有大錯(也許我自己就一輩子都難以脫離組織)。布魯姆的錯誤在於,他假設文學必須接受「文教」的教規,並且所有的美國人都應成為「文教」的教徒,不然,美國文化就是在走向愚化。《論寫作》樸實地辯解道,文學完全可以有「文教」之外的「嚴肅性」,而社會偏底層的大眾,不會、也不需要全部成為「文教」的教徒。正如馬克•吐溫所諷刺的那樣,「經典,就是人人想讀、卻又沒人真的讀過的東西」。並不是史蒂芬•金愚化了美國文化,而是布魯姆忽視了一個事實:在高中教育普及之前,所有能讀小說的人,某種程度上都是社會精英。

史蒂芬•金《寫作這回事》(《論寫作》中譯本)

一個常常被史蒂芬•金愛好者提及的相似案例,是查爾斯•狄更斯。狄更斯曾經被當做多產的暢銷小說家而頗不受批評家待見,George Meredith這樣評價道:「沒有多少狄更斯的著作會長駐,因為它們脫離了生活。……如果在未來人們真的讀到他的書,他們會奇怪他們到底在讀些什麼。」但是狄更斯的文學地位卻在死後穩升不降。或許一個更貼近的例子是美國作家雷蒙•錢德勒,也許他們倆都永遠不會被劃入文學正典(我的耳邊仿佛迴響著金的聲音:Who cares about the fucking canon!),《論寫作》應該會和《簡單的謀殺藝術》一樣,成為文學批評中的兩座一直可見的高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史蒂芬•金,《論寫作》

相關推薦

評論(37)

相關焦點

  • 重讀史蒂芬金的《論寫作》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愛倫•坡,為什麼要讀「粗俗至極」的史蒂芬•金?(史蒂芬•金讚譽J. K.羅琳說:「小時候喜歡讀《哈利•波特》的人,長大也會喜歡讀史蒂芬•金。」這話讓布魯姆毛骨悚然。)其實,我也一直是如此認為的,直到我時隔多年又重新拿起史蒂芬•金的《論寫作》。
  • 《寫作這回事——創作生涯回憶錄》|史蒂芬·埃德溫·金是誰?
    #史蒂芬·埃德溫·金是誰?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寫作是為了自我滿足……我圖的是我能沉醉其中的那種樂趣,為的是純粹的快樂。」他還說:「如果你不能樂在其中,就不能成器。」在7歲的時候,史蒂芬·埃德溫·金就開始自發地動筆寫故事。試問,有多少7歲的孩子會想要動筆寫下故事呢?很少,對不對?
  • 史蒂芬金續寫《閃靈》 講述傑克通靈兒子故事
    史蒂芬·金和《閃靈》小說封面   時光網訊 著名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近日表示,他已經開始《閃靈》續集小說的創作。   這一消息是史蒂芬·金在多倫多參加一次活動中透露的。當晚,金在多倫多佳能劇院宣傳他的新小說《穹頂之下》(Under the Dome),並與著名電影導演大衛·柯南伯格進行了一次談話。金介紹到,他已經於去年夏天開始著手《閃靈》續集小說的計劃,這次故事的主人公將聚焦於丹尼·託倫斯,也就是電影《閃靈》中傑克·尼科爾森飾演的傑克·託倫斯的兒子。
  • 史蒂芬·金那些細思極恐的恐怖宇宙!
    1.從「抄」開始的寫作之路史蒂芬·金出生於美國緬因州,最早開啟他寫作之路的,是在他六歲時寫了一篇半抄襲的作品給媽媽看,他媽媽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十分震驚,但知道那是抄襲的之後便告訴他「寫你自己的故事」,史蒂芬·金才開始了他的寫作之路。
  • 《寫作這回事》:驚悚小說大王史蒂芬·金教你如何寫小說
    看到這條評論,我就立馬下單買了這本書——《寫作這回事》。斷斷續續地花了幾天時間讀完。說起這本書的作者史蒂芬·金,你可能並不熟悉,但他參與編劇的《肖申克的救贖》《閃靈》《綠裡奇蹟》這些電影,你一定看過或聽說過。他迄今為止已著有40多部長篇小說和200多部短篇小說。
  • 《寫作這回事》作者以親身經歷,為初學寫作者構建的「寫作聖經」
    《寫作這回事》的作者史蒂芬·金,通過他個人創作生涯的敘述,鮮活生動地成就了這本寫作指導教材,每次讀起來都很過癮,其中對於寫作各環節的方法論述,對於初學寫作者而言,稱得上是「寫作聖經」。史蒂芬·金,被譽為當代驚悚小說之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中,其作品總是名列榜首,居高不下。
  • 「故事販賣機」史蒂芬·金:那些被改編成電影的作品
    他的作品累計銷售超過3億5千萬冊,好萊塢自1976年以來根據史蒂芬·金作品改編的電影超過百部。據說,論原著被改編為影視劇的比率,史蒂芬·金可以排第二,第一則是莎士比亞。首先分享一個「陳年舊瓜」(注意:此「瓜」來自豆瓣,不保證真實性),是一段喬治馬丁和史蒂芬·金對話——喬治馬丁六個月才寫了六章,而史蒂芬·金已經寫了三本書了。喬治馬丁非常沮喪,於是忍不住和史蒂芬·金交流了一下自己憋不出稿的鬱悶。
  • 「恐怖大師」史蒂芬·金!
    相信說到這裡,很多朋友都已經猜出來了,我也就不跟大家賣關子了,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小說全都來自於「恐怖大師」史蒂芬·埃德溫·金。一提到史蒂芬·金相信很多的人腦子裡就會不由自主的浮現出各種各樣恐怖的畫面:《閃靈》裡的小女孩,血水,還有傑克·尼科爾森那張恐怖的臉。《小丑回魂》裡比爾·斯卡斯加德滲人的笑臉。
  • 《城堡石》:史蒂芬金宇宙回歸,新故事帶來不一樣的驚悚
    雖然在很久以前主創就說過《城堡石》的每一季都會是新的故事,但畢竟第一季留下的坑還有一堆雲遮霧繞,就這樣丟在一旁、任性地開啟一個新的故事真的可以嗎?可當我罵罵咧咧地打開《城堡石》第二季的第一集,大概也就看了五分鐘吧,就把第一季的坑丟到一邊去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一次的主角竟然是就算在史蒂芬·金的作品裡面也算最臭名昭著的安妮·威克斯啊!(《閃靈》中的傑克表示不服!)
  • 電視《幽靈故事的無盡恐怖》成為有史以來最恐怖的鬼故事?
    芬·金稱其為「近百年來僅有的兩本超自然小說」,《失落的女孩》作家吉蓮·弗林表示,這是「有史以來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靈故事之一」,而其自己的作家在重讀時非常害怕。他怕上床睡覺。
  • 女傭的故事:食不果腹,用一臺破電腦堅持寫作,最終翻盤人生
    經濟壓力很大的我曾經覺得生活已經很苦了,直到前段時間朋友送我一本《女傭的故事》,我才發現自己和故事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多麼的幸運。《女傭的故事》記錄了一個生活在美國底層社會的真實的故事,作者史蒂芬妮 • 蘭德為了讓孩子能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掙扎
  • 寫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故事手藝人的共同修養
    歡迎大家來到「故事研習社」,一個專門探討故事寫作的地方。 偶爾跟一些作者、編輯朋友聊天,會哀嘆世界文化市場上缺少中國人寫的故事。也許你會找到很多原因,比如中西文化差異、世界讀者對中國作家不夠重視等。
  • 英語啟蒙:重讀北外曹文《英語,閱讀是金》
    近日,重讀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曹文教授等人合著的《英語,閱讀是金》,時隔五年,再次深入閱讀「北外媽媽團家庭英語閱讀實錄」,又有了不同的感悟。這五年,苗苗從幼兒園,一路堅持閱讀,也已經到了小學五年級,期間的酸甜苦辣,非同路人,難解箇中滋味。
  • 豆瓣8.9《寫作這回事》:文學大師的創作經驗,你也能靠寫作變現
    它的英文名字更讓人望而生畏——「on writing」,直譯過來是「論寫作」。對於讀書與寫作的愛好者和踐行者,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這是一本關於寫作的大部頭方法論。尤其當作者是史蒂芬·金這樣的文學大師時,更是怕書籍內容晦澀難懂。
  • 故事是開啟作文的金鑰匙
    故事是培養孩子作文的金鑰匙,也是孩子最感興趣的一項活動,因此我們就要從故事入手,以故事為載體,將作文的要求和方法融入到故事中去,讓學生從故事中,潛移默化的感知到寫作的方法和技巧,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家長朋友提前「備好課」,做好充足的準備,在故事中將我們要載入的作文的要求、方法不失時機的融入其中,做到「潤物細無聲」。
  • 在父親的陰影與燈光下,史蒂芬·金的兒子一直化名寫作
    作為史蒂芬·金之子,我一開始寫作就用了化名作為「恐怖小說之王」,金家的睡前故事絕對不會是王子公主的粉紅夢幻,漫威超級英雄和變態反派才是固定主題。1979年的史蒂芬一家,左起:塔碧莎、喬、歐文、史蒂芬、娜歐米。史蒂芬·金成年之後主要生活在緬因州,在這裡,他經常需要在鄉村公路上長途開車,思維活躍的金總喜歡聽有聲讀物來打發旅途時光。
  • 講述科學家發現「金釘子」故事
    《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新書分享近日,一部講述10餘位科學家發現、證明及捍衛長興灰巖及「地層金釘子」全過程的長篇報告文學《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在長興龍山街道舉行了新書分享會。
  • 小說寫作 | 故事是素材的融合,小說是故事線的交叉.
    經常會有讀者問我,你寫了這麼多故事,很好奇你的素材都來自哪裡?我在寫作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病毒》的時候,最初的素材是2000年底出現在網上的女鬼病毒和一本叫做《日暮東陵》紀實文學的書。我結合了《午夜兇鈴》的敘事節奏,寫出了《病毒》。《日暮東陵》講的是軍閥孫殿英盜墓東陵的故事。
  • 寫下「肖申克的救贖」後,他用一本書交代了寫作的所有秘密
    因為我相信,寫作雖有底層規律,但終究是個人的。這與所有藝術一樣,如馬拉度納,盤控傳射樣樣出色,但反過來不行——並非努力就可封神。兩者依存,既廣泛又具體,足球才是活的。因此,那些把寫作往玄乎裡整,或通篇自我標榜的所謂「指南」,都不值得一讀,充其量不過是雞湯或凡爾賽。
  • 當我們談論寫作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SHALL WE TALK [8]
    受訪者的經歷故事與邏輯思路相對來說是固定的,只有通過尋找特別的切入點、注重引導,才可能得到新的東西。 新聞寫作或助於小說創作 不少作家都談到了自己的新聞寫作經驗與小說創作經歷這兩者的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