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故事研習社」,一個專門探討故事寫作的地方。
偶爾跟一些作者、編輯朋友聊天,會哀嘆世界文化市場上缺少中國人寫的故事。也許你會找到很多原因,比如中西文化差異、世界讀者對中國作家不夠重視等。但是如果我們虛心地看一看美國的情況,我們至少能確定一個原因——中國作家的故事手藝普遍磨鍊不足。
美國作家雪莉·愛麗絲(Sherry Ellis)的《虛構文學創作》
在美國作家雪莉·愛麗絲(Sherry Ellis)的《虛構文學創作》一書中,提到:
「美國大學普遍開設專門教授創意寫作的課程,美國當代作家幾乎全都獲得了創意寫作學位,其中成熟作家大都在大學任教創意寫作課程。2006年在亞特蘭大舉辦的美國作家和文學創作年會,與會人數是4900人,其中作家2000人,創意寫作研究生2900人;2007年紐約年會的與會人數達到7000人……」
不管你是不是美國文學的擁簇,從全世界故事市場來看,中國作家與美國作家的差距,也許比中國籃球與美國籃球的差距還要大。
近幾年中國出現了IP熱,作家的工作比以往更受重視了,然而這波浪潮中,我們究竟沉澱下來了多少世界級的故事呢?有沒有馬裡奧普佐的《教父》、溫斯頓葛魯姆的《阿甘正傳》、柯林斯的《飢餓遊戲》、喬治RR馬丁的《冰與火之歌》、阿西莫夫的《我,機器人》、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埃裡奇·西格爾的《愛情故事》、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閃靈》、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地獄》、史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甚至其同人作品《五十度灰》。全世界讀者的基本人性都是共通的,他們沒有義務重視作者,除非你寫出了打動他們的好故事。
馬裡奧普佐《教父》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當然我們也不可妄自菲薄,事實上我認為如今已是作者的黃金時代。我們畢竟距離那個作家要麼自殺、要麼無休無止寫檢討的年代已40年了,移動網際網路給作者群體提供了太多的好處,一個籍籍無名的小作者在網上寫了篇作品,就可能獲得大洋彼岸的世界文學大獎(郝景芳《北京摺疊》)。想必老舍趙樹理們要是生活在這個時代,怎麼也不會絕望到斷筆恨生了吧。
網際網路讓懷才不遇這碼事徹底變成了傳說,只要你真的能寫出好故事,讀者總會找到你,給你支持和鼓勵,中國的或外國的各種獎項、文化資本也都在等著給你的好故事增值和加冕。
然而作者們始終逃不過那個問題:怎樣才能寫出好故事?
有的作者也許具備某種罕見的故事天才,所謂「老天爺賞飯吃」,他/她平時隨便講個什麼事就能勾得人慾罷不能,不用特別費力就寫出了一個很受追捧的故事。事實上古今中外,天才少年作家多了,但是其中真正能持續寫出好作品的作家卻少得可憐。想想這些年我們見證了多少80後天才作家、90後天才作家、美女作家的一夜成名,然後呢?大概再也不想看他們寫的故事了。
大部分作者其實並沒有得到老天爺的特別眷顧,如《孤獨小說家》裡寫的那樣是再普通不過的人,他們平時聊天也會幹巴無趣,可能會像村上春樹、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內向拘謹,甚至可能像毛姆那樣口吃結巴。然而這些作家憑藉對故事手藝的掌握,可以寫出打動不同國籍和種族讀者的作品。
讀者大概是最單純可愛的一群人了吧,他們肯花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沉浸在你的故事裡,所要求的不是錢、權這種誘人的硬通貨,而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有意義的情感體驗。他們想被你的故事吸引、打動,被帶到一個值得回味的世界。如果你的故事滿足了他們的期待,他們還會向周圍朋友念叨你的好,推薦你的作品,給你打賞,參加你的讀者會……這浮躁世界裡,還有比讀者和作者更美好的關係嗎?
新作者也許無意識地吸收了之前看過的作品,寫出一兩個讓讀者喜歡的故事,便以為自己掌握了寫作技巧,然後寫出更多陳詞濫調,讓讀者失望。也許他開始怪罪讀者不懂作品,他滿腦子非證明不可的觀念和非表達不可的感情,就是沒有理解和尊重讀者的願望。
沒有掌握故事手藝的作者常常會陷入這樣的狀態: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自以為靈感),把其擴展成一個故事,然後不知所措地面對其發呆:這到底好不好?肯定好,認為不好的都是大傻瓜!呃……也許這是垃圾,我寫的全是垃圾!我該拿這堆文字怎麼辦?即便你僥倖得到了好評,也許下次你就會跌入深淵,還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了哪裡。
創作的獨特性在於,作品的完成不在創作者,而在受眾。如果作者只想不管不顧地表達自己,那你永遠也成不了好作家,只有在自我表達和讀者需求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你才能走上正軌。
而嫁接自我表達和讀者需求之間的橋梁,便是故事的手藝——即基於普遍人性的受眾控制學。
寫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若你沒掌握必要的手藝,那它也可能成為無盡的折磨。
十年前,當我攢了一肚子表達欲想寫一個長篇故事時,我就處於那種想寫首交響樂卻不怎麼懂五線譜的狀態。當然,當時我以為有表達欲就足夠了,然後廢寢忘食地寫出了一堆誰也不想讀的囈語。像每一個渴望被理解卻找不到方法的熱血青年一樣,此後我經歷了「四處碰壁——灰心喪氣——狂打雞血」的過程,我先後把小說改了6遍,雖然最後出版了,卻留下太多遺憾。
後來我成了讀書做書老司機,慢慢理解了自己當時的問題,那便是缺乏故事的手藝,由此導致作者常見病——人設的不合理、動機的虛假、故事進展的缺乏、邏輯的漏洞、主題的混亂、高潮的無力——我大都犯了一遍。前段時間我認真重讀了羅伯特麥基的《故事》,並做了兩萬字的筆記,還買了一大堆關於創意寫作的書,越來越想跟作者和編輯朋友們分享好文與心得。
取名「故事研習社」,意思大抵如此。我們希望這個號是垂直的,專門給行內人看:
·對於新作者:我們希望在這裡你能學會如何起步,循序漸進地磨鍊故事手藝,找到自己的素材與風格;
·對於有經驗的作者:我們希望能幫你梳理思路,完善技藝,保持旺盛而持久的創作生命;
·對於編輯:我們希望能幫你理解故事的原理,掌握閱讀的趨勢,提高對作品的判斷力和掌控力。
自從人類祖先學會了講故事,人類的情感世界才得以豐富,人生的意義才變得可觀,正如《故事》中所說:「故事是人生必備的設備,是整治人生混亂,洞察人生真諦的重要手段。」
願你的人生因故事而遼闊,願你筆下的故事走進人心,流布世界,傳之後世。
故事的手藝,我們共同來修煉吧!
【關注「故事研習社」,讓你的寫作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