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空間形態持續變遷,民眾訴求多元多樣,新生事物加速湧現,或大或小的問題必然接連出現,這是城市治理的常態,也是優化治理的契機。而這也恰恰提醒我們,城市治理沒有完成時,人的活動在哪裡,城市發展到哪裡,問題從哪裡冒出來,治理就得馬上跟進到哪裡。
資料圖,陳程 攝
歷經資料核查、命名公示、審批等流程,日前,小月河兩岸的濱河路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上清橋濱河東、西路,小月河東、西路。從「無名」到「有名」,這番變化受到周邊居民的點讚熱議和媒體廣泛關注。
道路命名是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常規動作」,為何這段小路有了名字分外引人關注?很大程度是因為其背後,對接著功能承載和路權歸屬複雜交織的治理課題。在傳統的城市功能架構中,濱河路旨在服務防洪搶險和保障水環境,路權歸屬於水務部門,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其逐漸承載起了交通職能。道路繁忙起來,一些私家車隨意停放、佔用空間,不僅影響通行,也不利於其傳統作用的發揮。實際功能已變,而道路屬性未改,必然造成管理脫節。水務部門有路權,但並無道路執法權;交管部門有執法權,卻又無法在無名道路上施展,於是「正名」才有了特殊的意義。相關部門的這輪通力合作,不只是給無名小路起個名字那般簡單,更意味著城市治理延伸至了曾經的空白地帶,打通了日後精細治理的「最後一公裡」。
類似原來小月河濱河路這樣的「治理盲區」,在我們的城市中並不鮮見。隨著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空間形態持續變遷,民眾訴求多元多樣,新生事物加速湧現,或大或小的問題必然接連出現,這是城市治理的常態,也是優化治理的契機。老舊公房小區,基礎設施本不健全,還得對接多樣化群體訴求;背街小巷整治,既要保留古都風貌,也要力求宜居便捷;城建設施更新,既要琢磨如何儘快實現優化升級,也要考慮將施工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而放眼我們身邊,不論是汽車保有量突增帶來的「停車難」,還是共享單車跟風投放帶來的「行路難」,「增量」問題與「變量」課題交織,又往往會遭遇歷史遺留的「存量」難題,解決起來都是系統工程。而這也恰恰提醒我們,城市治理沒有完成時,人的活動在哪裡,城市發展到哪裡,問題從哪裡冒出來,治理就得馬上跟進到哪裡。
每一項城市治理課題的背後,都蘊藏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事不避難、「向前一步」是治理者的基本擔當。有些問題看似很小,細微瑣碎如修建一個街心花園、設計一條公交線路,但對於相關居民往往就是「天大的事」。這些年,北京圍繞問題,持續發力,不斷優化城市治理。從「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到聞風而動、「接訴即辦」,再到舉一反三、「未訴先辦」,主動發現「治理缺環」,激活「責任盲區」,提升治理效能。一次次流程變革、機制創新,都是對治理資源的盤活,對治理姿態的校正。就拿道路命名來說,兩年前的「葛宇路」以黑色幽默的方式闖入公眾視野,而今年的「濱河路」已是治理者的主動施策。
有人說,城市治理之所以複雜,很大程度就在於其是多重治理要素與多元空間尺度的錯雜交織。誠如此言,在這項超大規模的系統工程中,抽取任意切片,都很難從屬於單一領域、牽扯單一利益主體。一部老電梯罷工,維修可能牽涉數十家產權單位;一批高壓線塔廢棄,拆除可能涉及多個區域十餘個部門……隨著城市治理向深入推進,治理課題由粗到細、由淺入深,也由易轉難,「難啃的硬骨頭」「牽動利益的變革」需要協力合辦,甚至特事特辦。在這方面,傳統的條塊分割治理模式已不合時宜,無論是條條,還是塊塊,都應是主動的治理者、「吹哨者」,只要發現「責任田」裡有複雜問題,就主動尋求合作。多一些「向前一步」、協同發力,也就能多一些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時間向前,北京向上。今天的北京已是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但背街小巷卻時常讓人感嘆「不夠精細」。邁向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治理的針腳也要越織越密,越走越實,這呼喚主動擔當,也呼喚提升發現問題、定位問題、解剖問題的能力。不棄微末、久久為功,解決好市民「家門口的事兒」,千家萬戶的滿意度、幸福感,必將成為首都北京最美的風景。
(原標題:發展到哪裡治理就應該跟進到哪裡)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胡宇齊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