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明的處世術不是妥協,而是適應。」 ——吉姆梅爾
與中國一樣,同為黃種人佔比達到絕大多數的國度,新加坡如今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是逐年增高,要知道,這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是由華人組成的,其他四分之一人口則來自於印度與馬來西亞。
很多國人在看到新加坡人的人種比例之時都不由地發出疑問:在新加坡說漢語是不是同樣可以暢通無阻呢?殊不知,新加坡的國語居然是英語,而當年制定這一國策的正是被譽為「新加坡之父」的華裔李光耀。
在1965年新加坡建國之初,李光耀就公開表示過: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乍一看,是不是感覺滿滿的排華意味呢?可如今來看,李光耀做出這樣的選擇的確是審時度勢的結果,而恰恰是將英語作為國語的決策推出後,推動了新加坡日後在國際領域的發展。
由此可見,看待任何歷史、國際、社會問題時,只有放在大環境中去考量,才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偏見,我們看待問題才會更加理性。
一、李光耀上任之初就表現出對於主導語言的慎重考量
眾所周知,身為新加坡的開國元首,李光耀卻是地道的華人,祖籍中國廣東,在英語與漢語之間,李光耀一定是對漢語更為熟悉,而且,作為母語存在的漢語,李光耀對其的情感也是尤為特殊的。
不過,在新加坡宣布獨立之前,1963年,李光耀當選新加坡州長之時,他就已經開始在漢語與英語之間做出了選擇,當選後的第二天便將南洋大學理事會主席陳六使的公民權吊銷並關閉這所大學,要知道,當時的南洋大學是中國以外世界上唯一一所漢語大學,日常也以傳播中華文化為主。
而這僅僅是李光耀針對於新加坡國語政策推行的前奏而已,之後,在新加坡正式獨立成國之時,李光耀宣布將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國語,而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立場,他對外宣稱:將漢語作為新加坡國語絕對不可能,想要推翻英語作為國語的政策,除非先把他打倒。
可想而知,當時多數為華人的新加坡人對於漢語的依賴以及對於英語的陌生,李光耀推行如此政策一定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可在他的堅持下,以推行英語為國語的「去中國化」行動還是逐步的展開,不過,在之後的歲月中,李光耀的苦衷也開始被更多的新加坡人理解。
二、針對新加坡國情,漢語相對於英語的幾點劣勢
如今的後人很多都敬佩當年李光耀推行英語的魄力,而他之後的解讀也體現了一位政治家獨到的眼光。在他看來,新加坡作為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如若只因為華人居多就在國語選擇上有所傾斜,這無疑是在激發內部矛盾,更是執政者的大忌。
除此之外,李光耀做出這樣的選擇同樣源自於他當年對於新加坡的未來做出的理性考量,尤其在新加坡未來發展的決策中,杜絕將漢語作為國語就是在規避發展劣勢,如今,新加坡也的確深深得益於此。
第一,在新加坡內部社會發展中,如若因為華人是新加坡人口組成部分就將漢語作為國語,那麼,馬來語、泰米爾語也都可以因此成為國語,如此一來,堅持將漢語作為國語,無疑是在激發不同種族民眾之間的矛盾,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推出不偏不倚的英語才會做到公平。
第二,因為李光耀本人就是華人,對於漢語更是尤為的了解,可哪怕是已經能夠熟練運用漢語的他依舊明晰漢語學習的難度之高,畢竟,漢語一直都是國際上公認的最難以書寫與掌握的語言之一,這一點對於在民眾之間的普及也是極有難度的,而英語在這一方面就很是有優勢,更是漢語無法達到的。
第三,這一點突顯了李光耀當時對於新加坡發展的真知灼見,在國家成立之初,國際經濟發展已經開始了新紀元,而新加坡想要在國際上打造影響力,如若不能和西方發達國家保持良好的貿易往來就是無從談起,也就是說,想要與發達國家做生意,全民普及英語才是第一步,如今看來,新加坡GDP八成來自歐美的確與李光耀當年做出的這項選擇密不可分。
所以,無論是國內政治環境還是國際發展環境,英語對於新加坡人的確比漢語更具優勢,在當時,看似華人無法理解的國策制定卻真實地奠定了新加坡日後的發展,要知道,在新加坡宣布獨立最初的十年裡,就已經發展成為國際上主要的電子產出國,這一點與選擇英語為國語有著重要的聯繫。
三、雙管齊下,新加坡在漢語與英語之間做出的智慧權衡
不過,政治與經濟發展固然重要的同時,李光耀以及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人同樣沒有忘記漢語存在的重要,尤其在文化領域,漢語代表的漢文化對於新加坡的教育以及文化領域依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說,從之後漢語在新加坡的發展來看,新加坡人還是在兩者之間做出了十分智慧的權衡。
語言很多時候會逐漸影響到人們的意識形態建立與發展,而漢語代表的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同樣值得新加坡華裔們進行傳承,這其中的很多文化是其他語言代表的文化無法替代的。
由此,在80年代之後,新加坡的很多學校都開始推行雙語教育,上課以運用英語為主,而漢語則開始作為一門外語課程在新一代中進行推廣,日常生活中,喜歡漢語的人也可以運用漢語進行溝通,這一點對於新加坡與中國交往的不斷深入中更是起到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如今國際互動如此頻繁的氛圍下,哪怕沒有去過新加坡的國人也可以在很多國內的大型真人秀中看到操著一口流利漢語的新加坡人,這同樣是漢語在新加坡獨特魅力的一種體現。
結語
晚年的李光耀曾在與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聊天時透露:我這輩子幹過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將英語而非漢語作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一句話展現的不光是一個國策的精準制定更是李光耀對於如今崛起的新加坡從心往外的自豪與驕傲。
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雖無法經歷李光耀當年在漢語與英語之間做出的艱難抉擇,卻還是能夠從他的從政智慧中得出很多人生難得的道理:第一,慣性與偏好往往會阻礙我們的成長,理性思考後的選擇才是最佳出路;第二,懂得審時度勢,很多時候,正確的選擇只有少數人才能了解;第三,學會平衡與取捨,我們才不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