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為何說: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2020-12-12 騰訊網

「最高明的處世術不是妥協,而是適應。」 ——吉姆梅爾 

與中國一樣,同為黃種人佔比達到絕大多數的國度,新加坡如今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是逐年增高,要知道,這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是由華人組成的,其他四分之一人口則來自於印度與馬來西亞

很多國人在看到新加坡人的人種比例之時都不由地發出疑問:在新加坡說漢語是不是同樣可以暢通無阻呢?殊不知,新加坡的國語居然是英語,而當年制定這一國策的正是被譽為「新加坡之父」的華裔李光耀

在1965年新加坡建國之初,李光耀就公開表示過: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乍一看,是不是感覺滿滿的排華意味呢?可如今來看,李光耀做出這樣的選擇的確是審時度勢的結果,而恰恰是將英語作為國語的決策推出後,推動了新加坡日後在國際領域的發展

由此可見,看待任何歷史、國際、社會問題時,只有放在大環境中去考量,才不會產生不必要的偏見,我們看待問題才會更加理性。

一、李光耀上任之初就表現出對於主導語言的慎重考量

眾所周知,身為新加坡的開國元首,李光耀卻是地道的華人,祖籍中國廣東,在英語與漢語之間,李光耀一定是對漢語更為熟悉,而且,作為母語存在的漢語,李光耀對其的情感也是尤為特殊的。

不過,在新加坡宣布獨立之前,1963年,李光耀當選新加坡州長之時,他就已經開始在漢語與英語之間做出了選擇,當選後的第二天便將南洋大學理事會主席陳六使的公民權吊銷並關閉這所大學,要知道,當時的南洋大學是中國以外世界上唯一一所漢語大學,日常也以傳播中華文化為主。

而這僅僅是李光耀針對於新加坡國語政策推行的前奏而已,之後,在新加坡正式獨立成國之時,李光耀宣布將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國語,而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立場,他對外宣稱:將漢語作為新加坡國語絕對不可能,想要推翻英語作為國語的政策,除非先把他打倒

可想而知,當時多數為華人的新加坡人對於漢語的依賴以及對於英語的陌生,李光耀推行如此政策一定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可在他的堅持下,以推行英語為國語的「去中國化」行動還是逐步的展開,不過,在之後的歲月中,李光耀的苦衷也開始被更多的新加坡人理解。

二、針對新加坡國情,漢語相對於英語的幾點劣勢

如今的後人很多都敬佩當年李光耀推行英語的魄力,而他之後的解讀也體現了一位政治家獨到的眼光。在他看來,新加坡作為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如若只因為華人居多就在國語選擇上有所傾斜,這無疑是在激發內部矛盾,更是執政者的大忌

除此之外,李光耀做出這樣的選擇同樣源自於他當年對於新加坡的未來做出的理性考量,尤其在新加坡未來發展的決策中,杜絕將漢語作為國語就是在規避發展劣勢,如今,新加坡也的確深深得益於此。

第一,在新加坡內部社會發展中,如若因為華人是新加坡人口組成部分就將漢語作為國語,那麼,馬來語、泰米爾語也都可以因此成為國語,如此一來,堅持將漢語作為國語,無疑是在激發不同種族民眾之間的矛盾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推出不偏不倚的英語才會做到公平

第二,因為李光耀本人就是華人,對於漢語更是尤為的了解,可哪怕是已經能夠熟練運用漢語的他依舊明晰漢語學習的難度之高,畢竟,漢語一直都是國際上公認的最難以書寫與掌握的語言之一,這一點對於在民眾之間的普及也是極有難度的,而英語在這一方面就很是有優勢,更是漢語無法達到的。

第三,這一點突顯了李光耀當時對於新加坡發展的真知灼見,在國家成立之初,國際經濟發展已經開始了新紀元,而新加坡想要在國際上打造影響力,如若不能和西方發達國家保持良好的貿易往來就是無從談起,也就是說,想要與發達國家做生意,全民普及英語才是第一步,如今看來,新加坡GDP八成來自歐美的確與李光耀當年做出的這項選擇密不可分。

所以,無論是國內政治環境還是國際發展環境,英語對於新加坡人的確比漢語更具優勢,在當時,看似華人無法理解的國策制定卻真實地奠定了新加坡日後的發展,要知道,在新加坡宣布獨立最初的十年裡,就已經發展成為國際上主要的電子產出國,這一點與選擇英語為國語有著重要的聯繫。

三、雙管齊下,新加坡在漢語與英語之間做出的智慧權衡

不過,政治與經濟發展固然重要的同時,李光耀以及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人同樣沒有忘記漢語存在的重要,尤其在文化領域,漢語代表的漢文化對於新加坡的教育以及文化領域依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說,從之後漢語在新加坡的發展來看,新加坡人還是在兩者之間做出了十分智慧的權衡

語言很多時候會逐漸影響到人們的意識形態建立與發展,而漢語代表的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同樣值得新加坡華裔們進行傳承,這其中的很多文化是其他語言代表的文化無法替代的。

由此,在80年代之後,新加坡的很多學校都開始推行雙語教育,上課以運用英語為主,而漢語則開始作為一門外語課程在新一代中進行推廣,日常生活中,喜歡漢語的人也可以運用漢語進行溝通,這一點對於新加坡與中國交往的不斷深入中更是起到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如今國際互動如此頻繁的氛圍下,哪怕沒有去過新加坡的國人也可以在很多國內的大型真人秀中看到操著一口流利漢語的新加坡人,這同樣是漢語在新加坡獨特魅力的一種體現

結語

晚年的李光耀曾在與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聊天時透露:我這輩子幹過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將英語而非漢語作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一句話展現的不光是一個國策的精準制定更是李光耀對於如今崛起的新加坡從心往外的自豪與驕傲。

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雖無法經歷李光耀當年在漢語與英語之間做出的艱難抉擇,卻還是能夠從他的從政智慧中得出很多人生難得的道理:第一,慣性與偏好往往會阻礙我們的成長,理性思考後的選擇才是最佳出路;第二,懂得審時度勢,很多時候,正確的選擇只有少數人才能了解;第三,學會平衡與取捨,我們才不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相關焦點

  • 李光耀: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在新加坡的民族構成中,華人所佔比例非常高,達到百分之七十五。1965年,新加坡剛從馬來西亞獨立之際,曾有不少華人找到李光耀,希望能將漢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但都被李光耀一一拒絕。當時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李光耀本人也是華人後裔,他為何堅決不同意把漢語選為新加坡國語呢?
  • 李光耀為何說: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喜歡看新聞聯播的人們大都知道李光耀,他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也是他一手主導了將英語變為新加坡通用語言這件事。他認為,在新加坡,漢語語言劣勢很明顯,因而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因此談及對東西方的了解,他比一般人要看得更加透徹長遠,也正因為如此,他是在客觀環境下,選擇了一條對新加坡有利的道路發展。首先看世界地圖上新加坡的位置,當時的新加坡是在馬來人包圍下的國家。在這裡,去提倡中華傳統文化,劣勢很明顯。其次,雖然新加坡大半人口是華人,可還有剩餘人口是印度裔,歐美裔等。讓他們學習中文不現實。
  • 李光耀: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你怎麼看
    不得不說,老一輩的南洋華僑十分心念祖國,抗戰期間,南洋華僑們積極為國內同胞募捐,捐款總額超過4億元,食物和藥品更是不計其數,這種身在南洋卻心繫祖國的情懷,著實令人敬佩。一九六五年,新加坡剛剛從馬來西亞獨立之際,當時很多人都希望把中文選定為官方語言,但遭到李光耀的堅決反對。李光耀: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 李光耀:華語的劣勢顯而易見,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對於此事,李光耀曾在其著作《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有過這樣的記錄:「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時,中華總商會的一組代表向我遊說希望將華語選為國語。我對他們說:你得先把我打倒。」當時很多人想不通,李光耀同樣是華人後裔,並且他曾坦言,自己非常清楚得罪了中華總商會,對政治前途非常不利,那他為何寧願承擔風險,也仍然堅持不把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呢?
  • 李光耀直言:漢字「缺陷」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通用語言
    ,似乎也很正常,李光耀為何不願意呢? 新加坡在李光耀大刀闊斧的改革下,經濟發展相當快,新加坡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對於這些改革,李光耀認為最難的還是語言改革。
  • 新加坡華人佔7成,為何英語是官方語言?李光耀直言漢語劣勢明顯
    去新加坡旅遊跟生活的話,基本上漢語就可以了,畢竟街上大部分都是華人。不過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新加坡的華人佔了7成,但是漢語卻不是他們的官方語言,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則是英語。這一點可能許多中國人都想不明白了,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自己也是華人的後代,為何不把漢語定為官方語言呢,而是要選擇英語呢?
  • 李光耀:漢語沒有競爭優勢,不能成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
    1965年新加坡獨立建國之時,曾有華人代表找到李光耀,希望他能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但被李一口回絕。李光耀同樣是華人後裔,對於他的這一行為,當時有很多人表示不解,不明白他為何堅決不同意把華語選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
  • 新加坡大多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可以說剛剛獨立的新加坡是一個急需發展的情況,雖然說國內主要的構成是華人,但因為本國並沒有強大的基礎實力支撐,它能夠依靠的就是向外發展,加強與世界聯繫。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選擇了英語。    至於為何不將漢語或者馬來西亞語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考慮到,新加坡是由多層國民結構的,如果以漢語或者馬來西亞語又或者以印度語為主,勢必會造成其他國民結構的不滿,最終可能會引發新的問題,而作為國際語言的英語則不會有這種問題
  • 李光耀:此生最自豪的事,把英語而非漢語作為新加坡官方語言
    新加坡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人均GDP6.4萬美元。有人問,這個以華人佔絕大多數的國家,為何不以漢語作為官方語言?按道理來說,新加坡以華人為主體,在國語選擇上應該選擇華語才對,但新加坡卻偏偏選擇了英語作為國語,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 李光耀:漢字影響雖大,但「缺陷」明顯,不可能成新加坡通用語言
    亞洲各國文字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漢字影響,新加坡這個華人人口數量佔據該國人口77%以上的國家就更是如此,漢字和漢語都是該國官方文字、語言之一,街上到處都是漢字寫的廣告牌。儘管漢字在新加坡的覆蓋率很高,但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耀說漢字有」缺陷,在新加坡不能成為通用語言。
  • 新加坡超7成華人卻廢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劣勢,英語有一大優勢
    參政議政1950年,李光耀與讀書時的同學柯玉芝結婚,他的妻子柯玉芝也是一位在當地頗有名氣的律師。二人婚後非常恩愛,共育有二子一女。同年8月,李光耀與妻子回到新加坡,繼續從事與律師有關的工作。廢除漢語,去中國化1965年8月9日,李光耀以新加坡總理的身份宣布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實現獨立,成為一個有主權和民主的國家,在是一個讓人異常難過悲傷的消息。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漢語絕不會成為官方語言,除非你們把我打倒!
    新加坡超過7成都是華人,李光耀卻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官方語言 引言 越喜歡一個人,受這個人的影響越大。 即便是到了現在,提到新加坡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想到李光耀這三個字,這便是他的影響力。新加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其國內有超過7成的人數是華人,漢語已經成為了一種通用的語言,但是卻從來未被官方定義為國語,這一切的根源則與李光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新加坡基本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是什麼使新加坡獲得了如此巨大的進步呢? 那麼則不得不提一個人——新加坡最偉大的總理李光耀;那麼則不得不提一項重大的政策——廢除漢語,將英語作為國語。新加坡一實現獨立便廢除漢語,在上個世紀的世界裡,可以說是一項極具積極意義的決策,它從多方面推動了新加坡綜合國力的巨大進步。
  • 新加坡有超過7成的華人,為何李光耀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就是在英國殖民期間,他們也從未規定讓新加坡人民必須使用哪種語言。但是在李光耀上臺之後,他直接廢除了漢語,並且禁止了漢語的相關學習,更是將南洋大學停辦了。他只主張將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在那時中華總商會的一些人曾向他提過建議,其實漢語當作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利大於弊的,但是李光耀卻表示:可以,但是你們要先打倒我。意思很明確了,就是只要他還在為一天,那麼官方語言就有一天不會是漢語。
  • 新加坡明明華人居多,卻為何廢除漢語?李光耀:使用漢語沒有好處
    在建國伊始,有很多居住於新加坡的華人富商為了傳承和宣傳中國文化,創辦了很多中文學校。然而,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在上臺之後,卻對漢語採取了一系列禁止措施,不僅廢除了漢語,禁止漢語的相關學習,還停辦了南洋大學(近代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李光耀主張將英語作為新加坡唯一的官方語言。
  • 李光耀:新加坡7成是華人,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李光耀:漢語在國際競爭中沒有優勢,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前言 百度上有一個詞條,關於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去新加坡可以說中文嗎?"好奇的驅使,許多的人不由自主地點入瀏覽。
  • 李光耀為何說:如果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將會是一個錯誤
    李光耀更是聲稱如果選擇漢語,那麼將會是新加坡的一大錯誤。為何李光耀會發出這種言論,其中有著什麼隱情嗎? 所謂「雙語政策」就是把英語作為通用語言,然後各個民族再單獨學習自己民族的語言。 這個決定在當時看起來是非常荒謬的,要知道新加坡裡有75%的居民都是華人,包括李光耀自己也是華人。為何要選擇英語作為通用語言,用漢語難道不是更方便嗎? 對於這一疑惑,李光耀並沒有做出過多解釋,只是讓下面的人堅定的執行下去。
  • 新加坡7成是華人!李光耀:除非打倒我,否則漢語永遠不能成國語
    "但是我們並不說中文,理論上我們只是會說。"在無數短評中有這樣一位新加坡網友這樣談到。01 新加坡的船長是華裔"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州生在新加坡的華裔。意識裡中國文化的日漸淡薄,也是"中文成為官方語言"的阻礙之一。官方語言代表國人普及。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港口每天來往多國貨運,交談甚多,總有是要統一的語言才可快速完成必要的交流。"中文重新學起來太難。"
  • 李光耀為何定英語為新加坡官方語言
    1965年後,那些推廣華語運動的新加坡華裔積極分子從來沒有放棄過抗爭,不過,當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並號召中國人向新加坡學習時,那些鼓譟華語優先的人士才意識到,如果當初新加坡選擇了華文,新加坡可能不會那麼方便和快捷的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社會,也就不會反過來成為中國學習的榜樣。
  • 為了攀結西方,李光耀把漢語廢除了,用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通過觀察新加坡的近代史,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國家不是在成為殖民地就是在成為殖民地的路上。總之就是一直被殖民統治。在當時新加坡的人口數到達了兩百萬,其中有一大半的人口是華人。就連喝的水也需要從馬來西亞的柔佛州進口。而此時周圍國家對於新加坡剛剛成立的共和國還保持著不友好的態度。 作為一個蕞爾小國,世界對於新加坡是否能繼續存在表示疑問,除了主權糾紛,其他重要的問題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失業率當時高達12%。新加坡為了求存求活,開始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工業及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