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手術間,承載了患者和家屬對「生」、對健康的所有希望。31歲的吳迪作為北京中醫醫院骨科的青年醫生,每天都忙碌在臨床一線,「奔跑」在手術臺旁,成為與生命賽跑的「馬拉松」選手,為的只是換得患者的健康,看到患者的微笑。
由於骨科的特殊性,在完成病房患者管理和門診工作的前提下,醫生們更需要完成骨科手術這項艱巨任務。每天早晨7點,北京中醫醫院骨科全體醫護人員就已經陸續到崗,7點20分開始晨交班。作為住院醫師,吳迪更是要在晨交班之前,獨自先完成患者的查房工作,才能在交班之後全科查房時,向上級醫師及時匯報患者的第一時間病情,以便患者獲得最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
門診的工作在非手術日進行,吳迪每天要看80到100位門診患者,他總是那麼和顏悅色,儘可能在短時間內為患者解答更多的疑問。此外,吳迪還要承擔手術任務。有時候,一臺骨科手術常常會做很長時間,有時一臺腰椎後路多節段手術需要3小時左右,有時甚至可能超過6小時,一天內要做三五臺手術也是常態。若是遇上兩個手術相銜接,醫生們半夜「下班」也就成了家常便飯。要是遇到病情較危急的患者,還需要做「急診」手術,即使休息在家,也要趕回來參加手術。
吳迪在骨科工作的這4年裡,每天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您好點了嗎」「您還哪裡不舒服」,而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您一定會越來越好的」。患者最願意看到吳醫生「憨憨的」微笑,最喜歡聽到吳醫生真誠如「家人」一般的話語,他總會讓人感到溫暖,總會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在吳迪看來,病房的管理絕非就是每天看看化驗單、看看檢查結果、給傷口換換藥那麼簡單,病房的管理歸根結底是對「人」的管理,而對「人」的管理,絕不僅僅局限於疾病的治療。「我們更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行為健康,我們甚至要了解患者的家庭情況以及社會關係,從而全方位了解我們的患者。『治』不僅要治療疾病,還要進行心理健康指導和患者內心建設,只有這樣全方位的治療,患者才能最獲益」。
「其實我的患者既不是我的家人,也不是我的朋友,但當他們來到我身邊,向我投來期待和信任的眼神時,我的內心就會變得柔軟,我就願意把他(她)們當做我的朋友,甚至我的家人一樣」。雖然吳迪犧牲了很多陪伴朋友和家人的時間,但他總說自己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了更多的「朋友」和「家人」。
骨科是高醫療風險科室,骨科醫生所面臨的手術的難度和風險都相對較高,但當為患者解除了病痛,患者和家屬滿意而歸時,吳迪說,他的內心總會湧動著無限的幸福。他覺得,一個醫生的成就不能光看他的技術有多精湛、知識有多淵博,更要看他能不能敢於擔當、勇於擔當,敢於承擔責任、勇於面對生命之重。
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