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面對疾病,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

2021-01-15 淨土宗祖師專弘

古德說:「修行人應帶三分病,才知道要發道心。」基本上,會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緣。例如:有的人因為生活遭逢困難、挫折,想要找個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極度失意、悲傷、沮喪時,因為一句佛法,心頭曙光乍現,從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對人生的問題感到迷惑不解,想從信仰上尋求答案,因而學佛;有的則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無常、體會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並非絕對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緣,有病才知道要發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時成辦;疾病固然給人的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但也有其積極的人生意義。



說到生病,其實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孰能無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誰能免除?因此關於如何治療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確的觀念,要懂得預防,與病保持距離,萬一生病了,也要能「與病為友」。尤其對生命的意義要有一些了悟,能對生死無所掛懷,才能坦然面對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懼、憂愁,如此心的動念,只會加重身體的病情。


談到身體上的疾病,可以說種類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膚科,以及心臟科與肝脾肺胃等內科。此外還有婦產科、小兒科、精神科、神經科、泌尿科、家醫科、腦科、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腫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復健科、免疫過敏風溼科,甚至具有傳染性的各種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說最上意陀羅尼經》也提到:「所謂癭病、風病、痰吐之病、眼目病、頭痛病、腹痛病,乃至痔瘻病......或患瘡癬,或患疥癩諸惡疾病,遍閻浮提,令諸眾生受極苦惱。」


身體有病,當然需要聽從正派醫護人員的指導,採用適當的醫療方法,例如藥物治療、飲食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甚至民俗治療、音樂治療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時間就是最好的治療劑。像感冒這種小病,很多醫生都說感冒是治不好的,因為感冒的種類有一百種之多,哪裡能夠對症下藥?所以醫方只是一種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門,這就是治療。


有時我們身體上根本沒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病」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過類似的情形。在我二十歲左右,有一位老師說:「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病。」我聽了這句話以後,心裡一直掛念著,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都籠罩在肺病的陰影下。當然,我自己也懂得調理、排遣,心裡也在想:「我身體這麼好,怎麼可能會有肺病呢?」不過多少還是受到那句話的影響。


後來到了臺灣,住在中壢。有一天,有個人告訴我,蕃茄可以治肺病。當時番茄價錢並不很貴,於是買了一大籮筐的番茄,吃過以後,我心裡想,這麼多的番茄應該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從此我就再也沒有想過肺病這個問題。


所以,身體上的疾病有時候是自己疑心製造出來的,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身體上的疾病,有時只要靠自己堅強的信念、樂觀的心情、適當的運動、飲食的調和,自然不藥而愈。


此外,身體的疾病「預防重於治療」,能夠增強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據研究,人體上大約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免疫系統就如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捍衛人體的健康,他能保護身體免於病毒的侵襲,還能清除代謝後的廢物,並且修補受損的器官、組織。


免疫力,淺顯一點說,就是一種抗體,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體內,均有許多好菌,可以抗殺不好的病菌,這就是抗體。例如有的人著了涼,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夠抗體的人,小小風寒對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傳染病,如肺病、肝病、瘧疾等,如果缺乏抗體,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體能產生抵抗病菌的抗體,則不會輕易被傳染。


一般醫院裡,醫生都會使用各種藥物來增加人體的免疫力,甚至還會指導你種種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運動三十分鐘、按摩身體、開懷大笑、放鬆心情、攝取各種維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體的免疫力。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教授會議更明確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體普遍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觀念治療、心理治療;觀念正確、心理健康,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因素。

說到疾病,病與苦總是分不開的。有的人你問他:「生病怕不怕?」「不怕!」「死怕不怕?」「死也不怕!」其實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換衣,死如同新陳代謝,死如同油盡燈幹,死如同睡覺,死也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輪迴,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輪換,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並沒有什麼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難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嚴重的事。


不過,「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來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會變成狗熊,健康的時候不知道健康的寶貴,等有病了,就覺得苦。但是有時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療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經過病的挫折,對於健康還是有幫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亂投醫,有的人一聽到自己有病,就驚慌失措,到處亂找偏方。在臺灣,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一有病了,個個都是醫生:「喔!你應該吃什麼藥!」「哎呀,這個病應該怎麼樣治療才對!」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沒有主張,聽這個人的話,就去看這個醫生;信那個人所說,就去看那個醫生。也有的人生病諱疾忌醫,不好意思看醫生、害怕看醫生。


其實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記得有一次我們幾個同道去看一個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說肺病會傳染,但是有一位護理人員告訴我們,接觸一點傳染源,才能增加身體的免疫力;完全與病菌隔離,自己就沒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讓大家驚慌失措。其實,病就像「魔」,你越是怕它,它就更加兇狠,更加厲害。

因此,面對各種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個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身體有病,我們不必驚慌,有病當然要找醫生治療,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療,自己做自己的醫師。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難;自己的毅力堅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夠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麼疾病於我又何懼之有!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面對疾病,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
    面對各種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個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古德說:「修行人應帶三分病,才知道要發道心。」基本上,會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緣。所以,色身有病並非絕對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緣,有病才知道要發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時成辦;疾病固然給人的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但也有其積極的人生意義。說到生病,其實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孰能無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誰能免除?因此關於如何治療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確的觀念,要懂得預防,與病保持距離,萬一生病了,也要能「與病為友」。
  • 星雲法師:面對疾病,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
    古德說:「修行人應帶三分病,才知道要發道心。」基本上,會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緣。
  • 【佛經開示】星雲大師:面對疾病,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
    面對各種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個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古德說:「修行人應帶三分病,才知道要發道心。」基本上,會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緣。所以,色身有病並非絕對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緣,有病才知道要發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時成辦;疾病固然給人的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但也有其積極的人生意義。說到生病,其實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孰能無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誰能免除?因此關於如何治療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確的觀念,要懂得預防,與病保持距離,萬一生病了,也要能「與病為友」。
  •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 許醫師談覺察和自我面對的重要性
    每個人內在都有這樣的自己。 當我們的主人格擔心自己扛不住的時候,就會躲起來,內在人格就會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打個比方,就像美國有許多州,可是對外則只由聯邦政府做決定,因為聯邦政府統合各州。雖然內在人格裡面有許多「諸侯」,但是你自己要能夠統領和做主。主人格要對內在的每一個自己維持覺察力和掌控力,並且傾聽各個「諸侯」的民意。
  • 何為修行,修行修的是自己的錯誤,修自己的思想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常常觀心,對於不正、錯誤、罪惡、黯淡、虛偽的念頭,要批判、懲罰、警惕、告誡、懺悔,使它不再重複。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見解與錯誤的念頭,做個正正噹噹、俯仰無愧的人。
  • 人生最難的修行,多半是「與自己和解」
    你總是看不慣別人,其實是你自己的「眼睛」有問題;你常常指責別人,其實是自己的心理有問題;你總是希望別人過得不好,其實是你自己不夠努力。任何事情,換一個角度看,就大不一樣了。喜歡用「片面」來取代「全面」,是我們經常犯的錯誤。有一個詞語叫「一葉障目」,就是告訴我們,看事情要全面,不能夠以偏概全,更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別人,而是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 把握好機緣,契入佛門,做一個修行人
    這也是修行人一開始的目的。如果家不像家、人不像人、天天吵鬧、身體不好、也沒有精力工作,事業每況愈下,這就違背學佛的初衷。修行是為什麼?就是為了有一個圓滿的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掌握佛法的要義,發起勇猛之心,這樣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修行了,佛時時刻刻在心中,不管吃飯還是睡覺,都是在念佛。如果沒有發願、沒有發心,就是整天在佛堂裡念阿彌陀佛,那也不是念佛,不是修行。
  • 北京友誼醫院中醫科主任林海:醫生面對的是人,而非僅僅是疾病
    候診室的喇叭聲音剛落下,健康時報記者就聽到背後一個蒼老的聲音和旁邊的人說道:「我兒子可算給我掛上林醫生的號了,我得讓林醫生給我好好瞧瞧。」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門診樓三樓,不到八點,各候診室門前就擠滿了人。等待就醫的人們仰著頭,口罩上那雙眼睛緊緊盯著牆上的電子屏,生怕漏看自己的名字。從候診室到門診室不過幾步路,老人張陽又在嘴裡反覆念叨著即將見面的「林醫生」。
  • 做一個對自己誠實的人
    ,只有誠實面對自己,坦然的接受自己,才能不被他人所左右,做好真正的自己。明朝有一位學者曾經說過,任何一個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一出生就一直反覆地做這三件事,直到死亡。當人們感嘆誠信危機、世風日下的時候,是否問過自己的心:我對自己誠實嗎?事實上,人們總是自欺比欺人要容易得多。曾經有一個被稱為魔鬼城的地方。
  •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10年前,我曾購買了一本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今天我重新翻閱這本書,又有了一些新認識。以前,我也曾摘抄了該書的一些內容,但我摘抄的許多內容是與自己的性格、情緒、意志沒有太大關係的。其實我最應該做的事情,正如該書的書名《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我應該從書籍中多了解與自已有關的性格、情緒、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知識,化解自己的心理困惑,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 自己不給別人帶來煩惱就是修行
    生活中,因我們的存在、所說的話或做的事給身邊的人帶來煩惱,都是內心把自己安住在一個位的上面,分別心促使言行有所差異而帶來對外界不同的知見造成的。這個世界有我們或無我們都是客觀本性的,只是我們內心認為我們怎麼樣,應持無我之心來修行自我,這樣自己和他人不會煩惱。
  • 修心就是修正自己心裡的毛病,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修心就是修正自己心裡的毛病。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我們很多人的行為都很差,很多人心裡想的東西都很糟。很多人修心到一定程度,會碰到一些問題。首先修心要有信心,如果一個人修心連信心都沒有,不會有效果的。一個修行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控制自己的一些想法,這個人就沒修好。修心就是深深地挖出你自己心中最原始的本性,並把它好好地擦洗。人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不管做人也好,做事也好,經常講一句話,叫「憑良心做事情」。
  • 淨慧老和尚:修行人,怎樣在生活中鍛鍊和考驗自己?
    淨慧老和尚:修行人,怎樣鍛鍊和考驗自己?本平臺每天分享公認祖師大德開示,分享個人學佛心得,歡迎關注,歡迎分享,自利利他!修行得好或者不好,有進步或者沒有進步,自己要在日常生活中遇緣逢境來考驗自己,在逆境中來考驗自己。
  • 真正的修行,是隨時隨地察覺到自己的內心!
    在真實的修行 中,我們將做到不使內心再為任何掛念而苦惱。當喜歡和厭惡的感覺生起時,若我們仍無法覺知,心裡就會有焦慮。若知道它們的實相而省察:「哦!喜歡的感覺是空的,它只是種生滅無常的感覺;厭惡的感覺也同樣生滅不已,為何要執著它們呢?」若認為歡樂與痛苦都屬於我們,就免不了煩惱。問題就如此輾轉相生而永無止盡,大多數人的世界就是如此。
  • 自己始終平靜安穩就是修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表現形式和輸送渠道都各不相同,真正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始終能夠平靜安穩,不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就是最好的修行。一如既往就非常不簡單,並不是沒有喜怒哀樂、而是內心不動,一切行由心生,心不動不疏導行,無有無常、皆是有常。
  • 醫生患上「媽媽手」,竟自己給自己做手術,網友:是個狠人,佩服
    說到腱鞘炎,可能大家都不太清楚這是一種什麼疾病,但如果說「媽媽手」,相信不少家長們就會恍然大悟了。「媽媽手」其實有更專業的名字叫做橈骨莖突處狹窄性腱鞘炎,簡稱「腱鞘炎」。當然,這個「媽媽手」並不是媽媽們的專利,只是由於新手媽媽們得腱鞘炎的機率要比一般人高得多,所以才被稱為「媽媽手」。
  • 面對死亡的恐懼,生存的焦慮,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然而,很多人在面對自己的病痛、死亡時,常是單純的怕死,卻不知自己的恐懼狀態:一旦談論到死亡,自然呈現混沌一片,不知懼從何來,只知道自己一天到晚收到恐懼的壓迫,時刻感受到死亡的陰霾。事實上,生存焦慮和恐懼是一體兩面,生存焦慮的背後即是恐懼,恐懼於人沒有能力決定自己要不要被生下來;生下來後,又被逼著往前走,為了活下去,只好東抓西抓,否則隨時都可能面臨死亡的危險。
  • 青年醫生吳迪:醫生要敢於面對生命之重
    31歲的吳迪作為北京中醫醫院骨科的青年醫生,每天都忙碌在臨床一線,「奔跑」在手術臺旁,成為與生命賽跑的「馬拉松」選手,為的只是換得患者的健康,看到患者的微笑。由於骨科的特殊性,在完成病房患者管理和門診工作的前提下,醫生們更需要完成骨科手術這項艱巨任務。每天早晨7點,北京中醫醫院骨科全體醫護人員就已經陸續到崗,7點20分開始晨交班。
  • 父母面對疾病的態度,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有一個好的心態,多陪伴孩子,多多互動,教孩子學習健康科學知識,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安撫孩子的情緒。 面對疾病,父母的情緒,是家裡的定海神針,也是孩子的定心丸。 3、面對疾病,好的心態更重要 在武昌方艙醫院裡,有一名唯一的兒童患者—冬雪,她心態樂觀,勇敢堅強。在住院期間,冬雪不但要看書學習,還和醫生進行良好的互動。 醫院為冬雪送來了大量兒童讀物,還書信鼓勵她,戰勝病魔,重返校園。
  • 「修行人的脖子」,這裡頭大有玄機.
    如此這樣,地球上大部分人不明白世界的本質,追求了錯誤的東西,導致種種受苦眼前顯現了一個「苦」字,意思是只要在三界中都是很苦的,尤其是地球上的人,尤其是面對死亡時,很多人都無法正確的面對死亡,尤其是那些不學佛的人,面對死亡時他們是迴避逃避這個問題的,不願意面對人生的終極命題,他們不願意面對,他們沉淪在物質的享受之中,追求物質上的東西,不願意去思考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