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李澤厚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認為人類的所有活動對個體來說都是一種學習活動,「活到老,學到老」為人生。

李澤厚先生接受記者採訪

2014年初夏,李澤厚先生回國。在京期間,他向三聯提及,「由巫到禮、釋禮歸仁」是其多年關注的重大問題,而遺憾的是,學術界對此問題未予以足夠的重視。三聯當即表示願意將先生有關此問題的舊作與新說彙編成書,儘快出版,以期推動學術界對由巫入禮歸仁這一中華文化核心問題的再思考、再研究。

書名《由巫到禮釋禮歸仁》,由李先生親自確定,雖有些拗口、不易記住,但卻高度概括了全書的核心內容。李先生關注這一問題已有幾十年。該書收錄的文章最早發表於1999年,最近的一篇則是2014年,跨度達15年。而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李先生已經在其他文章中談到了關於由巫到禮、釋禮歸仁的相關問題,後來寫成的專文都是之前想法的系統化、深入化。中華文化在上古時期主要體現為巫,至西周時期禮從巫中分離出來,到春秋時期在禮的基礎上出現了仁。而在這個過程中,周公和孔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李先生認為,周公將傳統巫術活動轉化性地創造為人際世間一整套的宗教—政治—倫理體制,使禮制下的社會生活具有神聖性,是為「由巫到禮」。孔子為這套禮制轉化性地創造出內在人性根源,開創了「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修齊治平的「內聖外王之道」,即「釋禮歸仁」。周、孔使中國傳統從人文和人性兩個方面在相當早的時代獲得了一條實用理性之途。作為中國文化起點的巫在日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二分化:其與大傳統的結合,成為禮儀制度的組成部分;其與小傳統的結合,則成為時至今日尚存的巫術。

《釋禮歸仁》是李先生對此問題最新撰成的文章,是其最新理論思考。在這篇文章論述中,李先生論及「仁體」說、「內在超越」說、「軸心突破」、「天人之際」、「儒學四期」說等問題,與學界當前的關注焦點有交鋒、亦有對話,頗值得關注。李先生始終留意中西文化的比較,由巫到禮歸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點,與西方宗教文化截然不同,這貫穿於全書的論述中。

筆者久聞李先生大名,很早就拜讀過李先生的《美的歷程》、《論語今讀》、《歷史本體論》等論著,很崇敬這位有思想的學者。當聽說由本人擔任李先生這部書的責編時,既感到榮幸,又感到「亞歷山大」,擔心完成不好這部書的出版工作。但在接下來與李先生的溝通與交流中,我的顧慮被徹底打消了。在校樣中,李先生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史料核對與文辭校正,並充實了很多內容,潤色了多處文字,可謂字斟句酌,這既體現了李先生對學術的看重,更體現了他對讀者的尊重。先生以耄耋之年,如此親歷親為、精益求精,足見其對該書的重視,更體現了老一輩學者對學術執著認真的態度。(文/張龍)

《由巫到禮釋禮歸仁》李澤厚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1月版 38.00元

精彩閱讀

為了讀者能夠更好理解書中觀點,李澤厚在書中多個章節採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將哲學中晦澀難懂的問題進行通俗闡釋。此處萃取書中精彩片段,以饗讀者。

「學而第一」

Q在《回應Sandel及其他》(下簡稱《回應》)的結尾,你提出孔夫子加Kant。但Kant與W.Leibniz和C.Wolff大不相同,他與以後的Hegel倒相似,對孔夫子和中國文化並不欣賞和友好,而毋寧是相當輕視的,怎麼能拉在一起?

A那不重要。任何哲人都是歷史人物,都有知識不足、意見錯誤的缺點和失誤,不足為奇。中國傳統與Kant有可接通處,重要的是兩者相加在今天的意義。

Q你把它作為該書的結尾似乎有點突然。

A並不突然。我的倫理學三要點:倫理與道德區分,宗教性道德與現代社會性道德的區分,道德中的意志、觀念與情感的三分,無不與此有關。

Q你反對先驗理性,不承認有超經驗的絕對,認為絕對是相對的經驗經由長期歷史所積澱而成,即經驗變先驗?

A「先驗」總有個來源和出處。如果不信上帝,沒有創造主,就只有從實踐經驗中「下學而上達」。這不就是孔夫子嗎?所以我說《論語》一書的主旨是「學」。正是此「學」使人類集體的實踐經驗對個體成為先驗。「學而第一」非常重要。

Q以「學」來概括人類整個實踐未免太寬泛了吧?

A這只是一種哲學視角和提法。人類的所有活動對個體來說,都可以說是一種學習活動。從兒童牙牙學語開始,個體便進入語言所呈現和規範的人的生活關係即社會實踐中。學語言,其實就是在學規則、學秩序、學技藝,也就是「學做人」。(learntobehuman,learntobeahumanbeing.)包括學習生產活動和人際活動,從而才能在社會群體中生存。生老病死都在「學」中度過,即所謂「活到老,學到老」。這就是人生。可見,這「學」首先不是學書本,而是學行為活動。「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尚書》),「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這就是中國傳統。在這裡,倫理學跟認識論並未截然兩分。20世紀80年代我就說過,倫理在先,認識在後,學習、實踐組成人間的規範準則(「禮」)的倫理學居於首位。人在行為活動中建立秩序,建立起「客觀社會性」即Kant所講的「普遍必然」(「先驗」)。

作者簡介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人,生於1930年,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20世紀50年代,李澤厚以美學觀聞名於世;1980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領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路徑上艱辛前行。1990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出版《論語今讀》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了沉甸甸的人文關懷。

相關焦點

  •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需躬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需躬行——啟迪中學「萬物生」社團活動剪影      為了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加深對細胞結構的認知,提高學生動手能力,2020年12月9日 ,啟迪中學「萬物生」社團於社團專題活動時間,在生物學實驗室開展了「製作真核生物三維細胞結構模型」活動。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臨沂柳青苑小學教材培訓紀實
    英語教材培訓上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教材研發的背景、整體結構、教材所蘊含的指導思想、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對參訓教師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此次各學科教材培訓滿足了該校一線教師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幫助大家找到了解決新教材教學實際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整隊時,總負責的老師會表揚先到的班級;做操或跑操時,會表揚做得好的班級,同時鼓勵正在跑操的班級加油,給自己鼓掌。對於學生,老師在這裡毫不吝嗇自己的表揚,且發布的指令清晰明確。     此行最大的收穫就是由南昌二中安排的班主任座談。來自南昌二中初三年級的年級組長程胡老師,班主任梁晶晶老師先後與我們分享了自己的管理經驗與取得的效果。
  • 平語近人·視頻微課| 第1期 王萌老師主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今天我們要的學習的是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的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兩句話原典出自:﹝南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的一句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另一句出自﹝明代﹞王守仁《傳習錄》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家的「教育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家的「教育經」
  •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是一首教子詩,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係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間接經驗是人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的途徑。直接經驗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是獲取知識更加重要的途徑。只有通過「躬行」,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所學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詩的前兩句,讚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接著以分組式,讓同學們分別參觀國中部和高職部的各項課程,在教學第一線上體驗特教課堂。本次見習活動旨在增長同學們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實務經驗,以此來培養同學們的教學能力。      整個見習活動分為參觀學習和座談會議兩個部分。同學們把在入班學習時看到的現象或疑惑之處都於座談會期間,向臺中特校的校長和主任請教。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不妨這樣做
    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的建設人才。通過《新課標》的學習,認識到過去的教學,教師講得多,學生聽得多,實踐少,「導致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偏低」,這樣下去,學生將來是不能參與激烈競爭,挑起建設祖國重擔的。《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閱讀、寫作強調學生自己讀和寫」。
  • 隨手籤|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
    - 2019年3月/@葡萄藤Laura/北京爨底下村 -▼每日一圖一句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 陸遊內 容 拓 展 閱 讀《冬夜讀書示子聿》宋陸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大學裡潛規則:紙上得來終覺淺,懇請老師劃重點
    某微博上為了「劃重點」還發布了的一首趣味打油詩,「紙上得來終覺淺,懇請老師劃重點;天若有情天亦老,範圍一定要畫小;天涯何處無芳草,別說整本書都考;絕知此事要躬行,老師請念師生情;春眠不覺曉,掛科得補考;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題出難了我不會;南朝四百八十寺,大題少讓寫點字;桃花潭水深千尺,卷子最好一張紙!」這首打油詩幽默的文字配上「逢考必過」的拜「考神」漫畫,被眾多網友大讚有才。
  • 這17首隻知其一,不知全句的詩句,快來漲漲知識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你都知道它們出自哪裡嗎,今天就給大家介紹17首那些你只知一句,卻不知全文的古詩詞。一起來漲漲知識吧!1、問世間請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元好問· 《摸魚兒雁丘辭》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 李澤厚:哲人都會有錯|李澤厚|論語今讀|倫理學|哲人|禮
    而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李先生已經在其他文章中談到了關於由巫到禮、釋禮歸仁的相關問題,後來寫成的專文都是之前想法的系統化、深入化。中華文化在上古時期主要體現為巫,至西周時期禮從巫中分離出來,到春秋時期在禮的基礎上出現了仁。而在這個過程中,周公和孔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紙上得來終覺淺,社工實習感悟…
    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兩個部分來總結一下我的實習。在實習第一天的例會中我便了解到我實習一個月時間裡的工作任務,很榮幸的我被選為困境人群項目商學院組的組長,但這意味著我不僅要完成個人的指標量,也要協調整個小組完成團隊的指標量,這不由得使我時刻提醒自己對於任務進度的跟進。
  • 躬行堪比宮刑 蔚來ES8換電池被指虛假宣傳
    北京時間12月6日消息,微博大V王銅根日前在微博發文,吐槽蔚來ES8充電的充電效果,稱駕駛蔚來ES8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換電之行,怎麼都沒想到,這一次躬行堪比宮刑。 以下為微博大V王銅根所發正文: 不久前天還不太冷的時候我給大家測試過:五十多萬的蔚來ES8電池車充滿電之後在高速上勻速行駛90分鐘電池就要空了,而想要再充滿竟又要花2個小時。這尚且是所謂的「快充」,如果使用慢充,那10個小時都別想充滿。 不過蔚來創始人李斌最近驕傲地表示他們終於解決了電池車充電太慢的問題!
  • 【加油】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正如顏真卿所寫,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就要學習,要懂得發憤苦讀,勤奮學習。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詩》今日,你將這些年的努力都寫在試卷上,他日你一定會在通知書上看到回報,便會如白居易金榜題名後那般的歡暢。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及第詩》
  •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語文主題教學之教師下水文活動
    可是上小學以後,我慢慢在生活的磨礪中成長了起來:我能拿著手電筒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們走過一條長長的夜路,去學校上晚自習;我能手持雨傘,獨自騎自行車趕集市;我能站在講臺前,面對全班同學競選班幹部……慢慢地,我變得勇敢起來。最難忘的,還是那一次……那天下午,我被老師叫去了辦公室,得知被選上了田徑隊後,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 洛師三下鄉——紙上得來終覺淺,深入地攤才可行。
    洛陽師範學院學生聯合會實踐隊主要是對地攤經濟進行調查和防疫知識的宣講,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隊長徐焱焱同學覺得,要想進行深度的調查,親身體驗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她決定擺攤賣冰粉,加入到這個行業,深入了解地毯經濟。
  • 「262」藍湛:紙上得來終覺淺,下一句是什麼?
    大家都愛看靜室的可愛小日常,那就繼續來幾篇,看看羨羨如何給自己挖坑。故事乃瞎編,請勿上升到真人。魏無羨沒有想到,他給藍忘機看美人圖,會得到這樣一個結果。靜室就在藏書閣旁邊,每天晨起和睡前,都能聽到如泉水叮咚的琴聲,透過雕花木窗,依稀可見藍忘機俊美的身影。
  • 【高考祝福】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願所有考生金榜題名
    求學,這條路是漫長而辛苦的,唯一點亮心燈的,便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正如顏真卿所寫,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就要學習,要懂得發憤苦讀,勤奮學習。讀書是無處不可的,於山中可讀書,得其空靈;於海上可讀書,得其遼闊;於花蔭下可讀書,得其馨香;於月夜可讀書,得其靜謐。但前提需要謹記陸九淵所言:讀書戒在慌忙,要慢慢品味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