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澤厚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認為人類的所有活動對個體來說都是一種學習活動,「活到老,學到老」為人生。
李澤厚先生接受記者採訪
2014年初夏,李澤厚先生回國。在京期間,他向三聯提及,「由巫到禮、釋禮歸仁」是其多年關注的重大問題,而遺憾的是,學術界對此問題未予以足夠的重視。三聯當即表示願意將先生有關此問題的舊作與新說彙編成書,儘快出版,以期推動學術界對由巫入禮歸仁這一中華文化核心問題的再思考、再研究。
書名《由巫到禮釋禮歸仁》,由李先生親自確定,雖有些拗口、不易記住,但卻高度概括了全書的核心內容。李先生關注這一問題已有幾十年。該書收錄的文章最早發表於1999年,最近的一篇則是2014年,跨度達15年。而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李先生已經在其他文章中談到了關於由巫到禮、釋禮歸仁的相關問題,後來寫成的專文都是之前想法的系統化、深入化。中華文化在上古時期主要體現為巫,至西周時期禮從巫中分離出來,到春秋時期在禮的基礎上出現了仁。而在這個過程中,周公和孔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李先生認為,周公將傳統巫術活動轉化性地創造為人際世間一整套的宗教—政治—倫理體制,使禮制下的社會生活具有神聖性,是為「由巫到禮」。孔子為這套禮制轉化性地創造出內在人性根源,開創了「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修齊治平的「內聖外王之道」,即「釋禮歸仁」。周、孔使中國傳統從人文和人性兩個方面在相當早的時代獲得了一條實用理性之途。作為中國文化起點的巫在日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二分化:其與大傳統的結合,成為禮儀制度的組成部分;其與小傳統的結合,則成為時至今日尚存的巫術。
《釋禮歸仁》是李先生對此問題最新撰成的文章,是其最新理論思考。在這篇文章論述中,李先生論及「仁體」說、「內在超越」說、「軸心突破」、「天人之際」、「儒學四期」說等問題,與學界當前的關注焦點有交鋒、亦有對話,頗值得關注。李先生始終留意中西文化的比較,由巫到禮歸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點,與西方宗教文化截然不同,這貫穿於全書的論述中。
筆者久聞李先生大名,很早就拜讀過李先生的《美的歷程》、《論語今讀》、《歷史本體論》等論著,很崇敬這位有思想的學者。當聽說由本人擔任李先生這部書的責編時,既感到榮幸,又感到「亞歷山大」,擔心完成不好這部書的出版工作。但在接下來與李先生的溝通與交流中,我的顧慮被徹底打消了。在校樣中,李先生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史料核對與文辭校正,並充實了很多內容,潤色了多處文字,可謂字斟句酌,這既體現了李先生對學術的看重,更體現了他對讀者的尊重。先生以耄耋之年,如此親歷親為、精益求精,足見其對該書的重視,更體現了老一輩學者對學術執著認真的態度。(文/張龍)
《由巫到禮釋禮歸仁》李澤厚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1月版 38.00元
精彩閱讀
為了讀者能夠更好理解書中觀點,李澤厚在書中多個章節採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將哲學中晦澀難懂的問題進行通俗闡釋。此處萃取書中精彩片段,以饗讀者。
「學而第一」
Q在《回應Sandel及其他》(下簡稱《回應》)的結尾,你提出孔夫子加Kant。但Kant與W.Leibniz和C.Wolff大不相同,他與以後的Hegel倒相似,對孔夫子和中國文化並不欣賞和友好,而毋寧是相當輕視的,怎麼能拉在一起?
A那不重要。任何哲人都是歷史人物,都有知識不足、意見錯誤的缺點和失誤,不足為奇。中國傳統與Kant有可接通處,重要的是兩者相加在今天的意義。
Q你把它作為該書的結尾似乎有點突然。
A並不突然。我的倫理學三要點:倫理與道德區分,宗教性道德與現代社會性道德的區分,道德中的意志、觀念與情感的三分,無不與此有關。
Q你反對先驗理性,不承認有超經驗的絕對,認為絕對是相對的經驗經由長期歷史所積澱而成,即經驗變先驗?
A「先驗」總有個來源和出處。如果不信上帝,沒有創造主,就只有從實踐經驗中「下學而上達」。這不就是孔夫子嗎?所以我說《論語》一書的主旨是「學」。正是此「學」使人類集體的實踐經驗對個體成為先驗。「學而第一」非常重要。
Q以「學」來概括人類整個實踐未免太寬泛了吧?
A這只是一種哲學視角和提法。人類的所有活動對個體來說,都可以說是一種學習活動。從兒童牙牙學語開始,個體便進入語言所呈現和規範的人的生活關係即社會實踐中。學語言,其實就是在學規則、學秩序、學技藝,也就是「學做人」。(learntobehuman,learntobeahumanbeing.)包括學習生產活動和人際活動,從而才能在社會群體中生存。生老病死都在「學」中度過,即所謂「活到老,學到老」。這就是人生。可見,這「學」首先不是學書本,而是學行為活動。「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尚書》),「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這就是中國傳統。在這裡,倫理學跟認識論並未截然兩分。20世紀80年代我就說過,倫理在先,認識在後,學習、實踐組成人間的規範準則(「禮」)的倫理學居於首位。人在行為活動中建立秩序,建立起「客觀社會性」即Kant所講的「普遍必然」(「先驗」)。
作者簡介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人,生於1930年,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20世紀50年代,李澤厚以美學觀聞名於世;1980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領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路徑上艱辛前行。1990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出版《論語今讀》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了沉甸甸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