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蓓蓓編輯/蓓蓓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尷尬瞬間:
爸爸媽媽讓你跟你完全不認識的人打招呼,但是自己完全不知道說什麼,最後被媽媽劈頭蓋臉地說了一頓;到親戚家,必須打招呼,否則你就是沒有禮貌的孩子;有人來家裡拜訪也要非常禮貌地和對方打招呼,儘管你依舊不認識,如果不打招呼還會被貼上"內向、不愛說話"的標籤。從此,你就真的變成了一個不愛說話的人。
其實,這樣傳統的"中國式禮貌""就跟道德綁架是一樣的,父母因為孩子不喜歡打招呼逼迫不成之後就對孩子亂扣帽子。雖說中國講究禮儀,但如果沒有搞懂禮儀真正的意義,那麼對孩子的成長將會非常不利。
案例分析
公園裡,有位媽媽帶著兒子散步,兒子在草地裡和朋友玩耍,媽媽則坐在遠處的涼亭裡乘涼。後來寶媽遇到一位朋友,立刻呼叫兒子過來打招呼,但是這個小男孩死活不肯說話,只是盯著遠處的小夥伴。之後媽媽就衝著孩子發火:"怎麼生了這麼個啞巴,不好意思,他比較內向,平時不愛和別人說話。"本來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最後卻鬧得非常不愉快
後來,這個小男孩一遇到媽媽的朋友就都不打招呼了,因為他知道只要媽媽和別人解釋自己內向,就可以不用打招呼了。
其實,這位寶媽完全沒有必要將遠處的孩子特意叫過來和朋友打招呼,這種大人之間的表演,小孩子真的無需配合。
"中國式禮貌"會讓孩子遭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傷害,這種被父母逼迫的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渾身不自在,也會讓他們的心理產生牴觸。但是這樣的假式禮貌又無時無刻地存在。
"中國式禮貌"都有哪些具體形式?
強迫孩子展示才藝有些家長會讓孩子學習各種興趣班,當有人來家裡或者外出遇到熟人的時候就會讓孩子進行才藝展示。儘管有時候孩子在做自己的事情,家長也會逼迫孩子表演,一旦孩子表露出不情願的表情,家長就會開始責備孩子膽小怕事,或者沒有禮貌。
過分的謙虛這是經常會被忽視的一點,這和第一點是相反的,有些家長教導孩子要學會謙虛。這類家長帶孩子外出的時候,當有人誇獎孩子的時候,父母總是會否定孩子的優點。比方說有人誇孩子長得高,而父母就會謙虛地說沒有,你看這孩子長這麼瘦,那麼高像根竹竿一樣。
雖然想要秉持著謙虛的做法,但是這樣的行為已經變成了過度謙虛,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教育方式。家長應該做的是認可孩子的優點,告訴別人是挺高的,但是要再胖一點就好。
大的讓著小的相信這個說法到現在都還存在於很多家庭中,特別是在一些二胎家庭中,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大人總是要求大的要讓著小的。家長對待孩子應該公平公正,不能偏心,不能因為一方年齡小就要求年齡大的無理由退讓,這會讓大的孩子受盡委屈。
如果家長無止境地用"中國式禮貌"束縛孩子們,那麼孩子們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中國式禮貌"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1、孩子會變得沉默寡言
當孩子不願意表演、不願意打招呼的時候,家長的強迫會讓孩子感到絕望,同時他們也會像案例中的小男孩一樣保持沉默,直到父母解釋自己是因為內向。其實,孩子並不是內向,而是他們不願意被迫去和不認識的人打招呼,以至於每次只能用沉默來表示抗拒。
但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就是因為一次次地被強迫而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小孩。
2、孩子會變得異常自卑
過度的謙虛會使孩子懷疑自己的價值,他們會開始懷疑長得高其實是個缺點,否則為什麼連自己的父母都要否定自己。這些孩子總是生活在父母的否定中,所以他們渴望的就是鼓勵和肯定,可是父母從來都不明白。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開始陷入無止境的自卑情緒中,認為自己沒有特長。
3、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教育觀
每個孩子最終都會成為別人的父母,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必定會傳給下一代,所以一旦父母的教育成型,他們就會複製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從而,新一代的孩子們就要承受同樣痛苦的經歷。
總結
教育沒有公式,沒有一種教育方式是萬能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也就證明教育孩子要針對他們自身的情況,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就像這種批量的"中國式禮貌",殘害了多少代的孩子。作為父母,要懂得理解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讓他們自由快樂地成長。
文章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